根據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的介紹,該項目的研究對象是一個名為 C10orf67 的基因,陳同學在三位老師的指導下,利用遺傳學比較分析了高原家養哺乳動物和對應平原物種的基因組和轉錄組,發現了高原哺乳動物低氧適應受選擇的關鍵突變基因C10orf67,成功構建 C10orf67 基因敲除小鼠,並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模型、臨床樣本分析等多個方面對 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解析。
來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在2018年1月9的實驗記錄中,陳同學寫道:「老師們給我了一個基因,叫做 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是基因。第二天,陳同學在記錄中表示,自己還是不太了解基因。但是在1月13日的實驗記錄中,他寫道,自己已經能夠了解基因,並且能夠判斷基因的表達水平和功能了。
據了解,2019年1月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發出賽事通知,也就是說,陳同學從連基因是什麼都不知道,到完成 C10orf67 基因在結直腸癌中作用的研究只用了一年時間。
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的在線展廳頁面,有陳同學參與該項目實驗的照片:
在本次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名單上,圖靈君還看到了很多讓碩博生都汗顏的研究項目。
來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
比如高中組中就有一項名為《甲狀腺髓樣癌特異性敏感標誌物降鈣素的 ECL 比率檢測研》的項目。據丁香園介紹,甲狀腺髓樣癌作為臨床一種少見的癌症,惡性程度高,像這種難度的課題一般要基礎醫學碩士或者臨床醫學科研型博士才能拿下。
培養科學創新思維的賽事,為何成為弄虛之地?
青創賽是一項面向中小學生開展的科技創新成果展示和評比活動,鼓勵青少年在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開展科學研究,「培養科學思維、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讓國內無數中小學生家長對青創賽趨之若鶩的原因是,青創賽獲獎級別和名次一度與中高考加分相關聯。以往大學自主招生獲得初試資格一般有兩個辦法,一是學科競賽,還有就是科創比賽,後者難度遠遜於前者。
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大賽獲獎作品的真實性如何?如何看待網爆部分家長將科研成果安到孩子身上的現象?》的知乎話題下,有網友表示,自己曾經依靠該賽事的兩個獎項,成功獲得某211自主招生最終降低30分錄取。
2019年,在自主招生簡章中明確認可全國青少年年科技創新大賽的11所高校。
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印發,決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明確從今年開始自主招生正式取消,通過青創賽高考加分自此走入歷史。但記者調查發現,很多省市仍把青創賽比賽成績當做中考錄取的加分選項,青創賽是非爭論還在持續。
網友議論紛紛
針對該事件,有網友表示:
這個實驗工作量比得上一般大學本科生畢業設計的工作量了。RT-PCR不是一般實驗室能做,western-blot也不會放心給一個小學生做,後續的基因敲低更是分子操作。而最難的是後續實驗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可能要閱讀大量的文獻,甚至其中有大部分是英文。
也有網友表示,這個事情的關鍵在於,小孩是否有操作資質進入細胞房操作腫瘤細胞株。
部分微博網友的評論
一位985高校的博士曾在紅星新聞中表示,他撞見過不少孩子在父母實驗室裡擺pose錄視頻的場景,從選題、發明到寫論文,課題選得比研究生論文還難。「我們這種985碩博士,辛辛苦苦給領導孩子寫課外實踐報告。而他們的子女,輕輕鬆鬆拿著報告參加各種評獎,不知道在哪個環節就把普通家庭的孩子『幹掉』了。」
《半月談》的一篇報導中,一位曾當過「槍手」的博士說,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代工」過一個項目,課題不複雜,是關於空氣汙染物在密集建築中的傳播。他按照項目需要,做了建築物周圍流場數值模擬,說明建築不同密度對於氣流速度的影響,佐證試驗裡煙霧的流動跟計算吻合,再配上高清攝像的視頻,就拿去給導師交差了。後來該博士才知道,這是替某領導的孩子參加一項全國性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做的。
參考連結:
http://castic.xiaoxiaotong.org/index.aspx
https://www.sohu.com/a/406656895_116237?_f=index_pagerecom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