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少年研究基因敲除小鼠獲得創新大賽獎項鬧得全國沸沸揚揚,這個新聞聽起來既荒誕,又有那麼點習以為常,今天我們不聊這件事的背後真相,我們來說說基因敲除到底有多難。
要認識基因,我們先從染色體說起。染色體是真核細胞在進行有絲分裂的時候,DNA複製成兩份後蜷縮纏繞起來的結構,中間的部分叫著絲點,在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在著絲點出斷裂,成為相同的兩個部分,分別移動至兩個細胞內部,從而完成細胞分裂時遺傳信息的拷貝。
以宏觀生活來舉例,DNA就像是一堆散開的毛線,當你要把兩堆一樣的混合的毛線分別放進兩個盒子裡,那麼就要先把毛線纏成毛線球,這樣方便分開放進各自的盒子裡,染色體就類似於毛線球的過渡狀態。
DNA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在刑偵電影中經常使用DNA鑑定來鎖定犯罪嫌疑人,而且可信度滿滿!
DNA全稱脫氧核糖核苷酸,呈雙螺旋結構,聽不懂沒關係,上圖!
網圖大家湊合著看,將染色體比作毛線球的話,那麼DNA就是毛線本線啦,其由兩條鏈組成,分別遺傳自父母雙方。DNA主要由A,C,T,G四種鹼基組成,我們可以把鹼基理解為符號,DNA就是由四種符號編寫的密碼。基因就是一個DNA片段,一條完整的DNA上有數萬個基因,人類的23對染色體上大約有30億對鹼基哦!
那麼基因是如何影響到我們身體的呢?
之前我們知道了DNA的結構,那麼我們可以把DNA理解為身體的總設計藍圖,基因就是藍圖裡一個個的工程要點,此時基因的組成形式我們稱為基因型。當身體要實現一個工程要點時,先會派遣RNA,把DNA上相關的設計藍圖(某個特定基因型)拷貝出來,成為工程模板,之後按照模板製作成多肽,最終組合成蛋白質。蛋白質是身體組織,器官和酶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基因模板做出的蛋白質也不同,因此便在我們的身體特徵上表現出來,這種特徵的不同稱為表現型。
人無完人,基因也沒有完美的基因,甚至有些基因會帶來天生的疾病,有些會帶來特殊的效果。基因工程便是通過改變基因型,從而消除遺傳病,或增加特殊功能的研究。科學家們有時會發現某些基因片段生產的蛋白質,對於一些癌變細胞,病毒等有特殊抵抗力,於是便會嘗試將這類基因移植進現有的DNA中,使得實驗體獲得相同的能力,或者對於一些容易引發病變的基因型進行敲除和替換。由於倫理道德的約束,基因工程的實驗都由動物實驗完成,不能使用人類作為實驗對象。
說了那麼多,我們終於可以回到最初的問題,基因敲除到底有多難?
我們先忽略實驗操作的因素(因為筆者也不是相關專業,不敢妄言),單純從理論上來想像一下,仍然用宏觀生活來想像,接上文,如果把DNA比作一根長長的毛線,那麼可以把鹼基比作掛在毛線上的四種顏色珠子。一條DNA有數萬個基因,上億對鹼基,也就是說這根毛線上掛了上億顆珠子,每數千顆珠子組成一個基因,現在給你一個任務,在這根毛線上找到珠子一樣的那段基因並進行敲除。
如果覺得還不難,那麼再加幾個條件:將這根毛線縮小至分子級別,將它放在複雜的細胞內部,以及你只是個初識基因的六年級少年。
感受到了荒誕嗎?實驗室中必然有更簡便,更成熟的實驗方法,但是這仍然不可能是一個六年級少年所能理解,設計和實現的。
為何說有點習以為常呢……其實筆者不才,也參加過兩次類似的比賽,十幾年前在小學時,抱了個破箱子去比賽,看起來更像是個玩具,而隔壁的小學生已經在研究新型材料了……
之後大學參加了另一項比賽,賽程三天,組委會特意舉辦了少年組比賽,和我們同一個場地,兩天的賽程。第一天,隔壁小學生組的桌子上只有電腦和手機,一群小學生坐在場地旁外放著聲音在打王者榮耀,而他們桌子上經常有大叔大媽戴著證件偷溜進來,在他們的電腦上辛勤工作。
第二天少年組展示成果並評獎,於是就看見了家長們大件小件地往場地裡搬各種模型,展板,一晚上的變化讓我有種穿越的錯覺。旁聽他們的成果展示,有一項研究使我記憶深刻,竟然是研究無人駕駛技術……我環視了一圈大學生組的所有團隊,好像所有的項目都被其羞辱了一遍……
創新競賽是必要的,我們不能一棒子打死,但是對於管理上的漏洞以及利用漏洞獲利的人,我們也不能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