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義的理路與譜系

2020-11-23 搜狐網

原標題:世界主義的理路與譜系

當前的世界主義研究大體可分為實踐研究與理論研究兩部分。我們可從四個向度梳理、分析世界主義思想的演變。這四個向度是:基於宇宙理性、普世理性、自然法、人性的世界主義;基於世界城邦、世界公民、萬民法、帝國、世界主義法、全球民主的世界主義;基於自然權利、人權、公平、正義的世界主義;基於關係、自我與他性、對話倫理、溝通共同體、天下體系的世界主義

文/蔡 拓

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 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世界主義的再度復興,是全球化與全球治理時代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

當前的世界主義研究大體可分為實踐研究與理論研究兩部分。實踐研究主要關注世界主義在當前的價值,著重探討世界主義為何在全球化時代能夠復興,世界主義對於全球治理有何意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何關係,如何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時代實現社會正義、分配正義和普遍人權,等等。

基於宇宙理性、普世理性、自然法、人性的世界主義

世界主義的思想基礎是普遍主義與個體主義,而理性、自然法、人性則是詮釋普遍主義與個體主義的核心理念與理論工具,貫穿於整個世界主義思想史。在對理性、自然法、人性的闡述方面,最有代表性也是影響最持久、最深遠的首推斯多葛派。根據斯多葛派的觀點,自然是最高的權威,最大的正義。它認為,自然法是淵源於世界理性的、與生俱來的一些基本原則,極為神聖。斯多葛派關於理性、自然法和人性的思想不僅存在於早期芝諾等代表人物,還集中體現於馬可·奧勒留等晚期代表人物的著作中。

斯多葛派關於理性、自然法、人性的思想是豐富的、系統的且連貫的。而正是從世界理性、宇宙理性、命運、邏各斯、自然法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世界主義的第一根支柱——普遍主義,而這個普遍主義就是認為整個宇宙是人、自然與神的統一體,人類的普遍性、統一性來源於宇宙的統一性。而同樣是在這種普遍聯繫中,特別是立足於自然法和普遍主義的人性,我們又找到了世界主義的另一根支柱——個體主義。在這個大千世界中,無論是皇帝還是奴隸,都是人,都享有平等權利與自由。

總之,從智者、犬儒學派、斯多葛派、羅馬法學家、近代自然法學派、康德,直至當代的貝茨、博格、貝克、赫爾德,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基於宇宙理性、普世理性、自然法、人性的世界主義。這種世界主義表現出三個明顯的特點。其一,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主義,它以一種宏觀的、整體的哲學視野審視和詮釋世界主義的本質;其二,這是世界主義的理論之源、之根,它成為世界主義各類別的理論基礎,只有以其為軸心,才能解釋各種世界主義現象,構建各種世界主義流派;其三,這是經典的道德世界主義(倫理世界主義),它始終關注的是人(個體的人和人類)的道德身份、地位、權利與義務,以及倫理價值。這些特點奠定了其在世界主義譜系中無可爭辯的首要地位。

基於世界城邦、世界公民、萬民法、帝國、世界主義法、全球民主的世界主義

談到世界主義,人們常常會提到犬儒派的第歐根尼和斯多葛派的創始人芝諾,而他們最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是「世界公民」「世界城邦」。他認為:人的本性平等,有理性的人應當生活在包括現有國家和城邦的世界城邦之中。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一員,都是一名世界公民。

新帝國論,即世界主義的帝國,在貝克的《世界主義的歐洲》一書中作了專門的研究與論述。他研究的大背景是全球化時代對方法論國家主義的反思與超越,以及歐洲一體化的實踐。貝克的新帝國論有著歷史上「世界城邦」「世界帝國」的基因,但又增添了時代的新內容,與康德的國家和平聯盟有相似之處,但似乎世界主義的色彩更濃厚。

赫爾德另闢蹊徑,以「世界主義民主」來構建世界主義共同體的框架。這裡,「世界主義共同體」或「民主世界主義模式」是指眾多已在本國實現了民主自主性,落實了民主公法的國家,逐漸形成了一個不斷擴展的、用來對不同國家和社會進行調控的制度框架。

在構建世界城邦、世界帝國、世界政體的過程中,法律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從自然法、萬民法到世界公民法、世界主義民主法,這些充滿世界主義色彩的法律對世界性政治制度的建構提供了保障。羅馬帝國的實踐與自然法、萬民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康德的世界公民法旨在強調每個人在全世界都能被善意地對待,都享有跨越邊界在他國訪問、交往的權利。赫爾德把世界主義法建構為世界主義民主法(而不是康德所主張的世界公民法)。

綜上所述,基於世界城邦、世界公民、萬民法、帝國、世界主義法、世界主義民主的世界主義具有兩個最明顯的特點:其一,這是世界主義的政治實踐模式。儘管這類世界主義仍有不少建構的、理想的成分,但它的確體現了付諸實踐的視角,而且確實也經歷了一定意義上的實踐,如羅馬帝國、歐盟等,這是值得重視的。其二,這類世界主義主要體現了政治世界主義、制度世界主義與法律世界主義,這三種形態的世界主義密不可分。世界主義的政治結構、秩序、模式一旦具體化,必然落實到制度,並要求法律的支撐與保障。因此,上述三種世界主義僅在類別研究時才有獨立的價值,從譜系上講是難以割裂開的。

基於自然權利、人權、公平、正義的世界主義

世界主義的個體主義基點和人性論基礎,使其對個體價值與權利尤為關注,由此形成了自然權利——人權這條清晰的譜系。與之相伴隨的則是呼籲個體價值與權利要在全世界受到尊重、得到保護,以實現世界公平與正義。特別是當代,世界社會正義與分配正義更是一個鮮明的主線與主題。當權利成為近代政治哲學的出發點後,圍繞權利的學說也就迅速發展起來,這之中最有影響力的當然就是人權學說。

格老修斯最早提出人權是「人作為人的自然權利」,這種權利是天賦的,又可稱為「天賦人權」,這樣人權就獲得了最普遍的道德地位,最神聖的合法性,因為它根源於自然法、自然理性、自然正義。但是人權提出的更大意義在於,它把早先的自然權利的內涵具體化了,從而使得具有一定神秘色彩、宗教色彩,植根於自然法之中的自然權利貼近了人們的現實社會生活。

基本權利論是當代世界主義者探究人權時提出的另一種思路,貝茨和亨利·蘇(Henry Shue)是代表性人物。貝茨認為僅僅依據自然權利來論證人權尚不夠,可以用社會正義模式視野下的基本權利來為人權辯護。

不難發現,基於權利、人權、公平、正義的世界主義,可以說是世界主義的社會實踐模式,以區別於世界主義的政治實踐模式。世界主義的社會實踐涉及廣泛的經濟、社會、文化領域,尤其是在這些領域存在的不平等、不公正,以及利益、權利、義務差距大、不合理等問題,因此更多凸顯了正義世界主義、文化世界主義、經濟世界主義。世界主義的這一理路與譜系顯然在範圍上更為廣泛,在內容上更為龐雜,但與每個人的關係也更為密切,所以更容易得到人們的關注。

基於關係、自我與他性、對話倫理、溝通共同體、天下體系的世界主義

在當代政治哲學和國際關係理論中,普世主義與特殊主義、世界主義與社群主義的論爭日益突出,因此,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上審視和反思傳統的、經典的乃至當代諸種形態的世界主義,就成為學術發展的一種內在要求,從而也就自然成為學術界的一項新的研究議程。基於關係、自我與他性、對話倫理與溝通共同體、天下體系的世界主義,就是對這一客觀要求和研究議程的回應。德國學者貝克在《全球化時代的權力與反權力》《世界主義的觀點:戰爭即和平》《世界主義的歐洲:第二次現代性的社會與政治》等論著中都涉及關係、自我與他性、世界主義化等問題,力圖闡述一種新的世界主義。貝克強調世界主義絕非主張單一性、同質性,恰恰相反,世界主義同時承認兩個方面,即同一性和差異性,與此同時又將全球看成一個整體。

貝克的這種思想在中國也有反映。這就是秦亞青教授的國際政治關係理論和趙汀陽教授的「關係理性」。秦亞青並未專門研究世界主義,他是從中華文明的「關係性」入手,認為可以將其作為一種新的國際關係理論硬核中的形而上要素,「關係性」具有普適性。在趙汀陽看來,個人理性是競爭理性、鬥爭理性;而關係理性是共在理性、合作理性、集體理性。

哈貝馬斯的對話倫理、溝通共同體、對話世界主義,同樣探討了普遍性與特殊性、自我與他者的關係問題。他認為,每個人都處於社會交往之中,從而產生交往行為,這種行為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行動計劃和行動得到意見一致的安排」,這種行為的特點是,所有人能夠平等地參與對話,自由地證明自己的觀點,不受任何強制與限制,這種對話形式通常被稱為對話倫理(discourse ethics)或對話世界主義(dialogiccosmopolitanism)。

林克萊特(Andyen Linkater)贊同並進一步發揮了哈貝馬斯的上述思想。他認為,對話共同體要求的是積極地授權給他者而不僅僅是容忍他者的意願。

綜上不難發現,基於關係、自我與他性、對話倫理、溝通共同體、天下體系的世界主義,總體上講屬於反思性世界主義。這類世界主義儘管觀點也不盡相同,但都力圖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上突破普遍性與特殊性、世界主義與社群主義的矛盾僵局,作出新的分析,給出新的解釋,這種學術努力與創新是值得肯定的。當然,由於這些反思涉及基礎理論,涉及政治哲學和國際關係學立論的根基,所以不僅新思想、新觀點的表述及其被認同度難度大,理論自身的嚴謹性、邏輯性也都存在改進、完善、體系化的問題,所以這類世界主義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是反思類世界主義的首要特點。另一個特點則是,這類世界主義與中國有更多的關聯,中國的關係性思維、天下體系的理念,都可能對世界主義的反思與創新作出貢獻。

本文原載於《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北大政治學(微信號:PKURCCP)方便閱讀,略去全部注釋,並有刪節和調整。責任編輯:趙靜波

原創內容 | 轉載需授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地球村的消逝:世界主義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不同的文化之間真的只有衝突這一條路嗎?我們是否有可能通過追溯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的源流與演變,在當下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甚囂塵上的氛圍中發出另外一種聲音?世界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教條和價值取向由來已久,這雖然是一個相對模糊、眾說紛紜的理論,但其核心理念「個人是宇宙/世界這個更廣大的共同體的一員」還是很明晰的。
  • 蔡拓 汪家銳:全球世界主義秩序理論:吉登斯的世界主義思想探析
    他的思想體系龐大,涉及多個學術領域和研究層次, 而 「世界主義」就是其學術思想的關鍵詞之一。儘管尚未出版過大量成體系的世界主義研究著作,但 「世界主義」「世界主義的/世界性的」 「全球世界主義秩序」「全球世界主義社會」等相關概念和觀點頻繁出現于吉登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著作,並佔據顯要地位。不僅如此,吉登斯更自稱「世界主義者」。
  • 論題: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
    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 身份認同引發的閉關自守和擁抱多元化城市 : FR - Paris分組簡介 與會者列表 文件 大體上來說,我們今天的社會是在古代便已形成。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都在一個有限的社群內進行,社群的範圍後來逐步擴大到國家和帝國。
  • 歐美為何拒認中國戰疫,一場新舊世界主義之爭箭在弦上
    ▍「非世界性」的西方世界主義的邏輯世界主義主張世界各民族相互包容並逐漸形成人類社區,這一主張超越國家概念。按照古希臘哲學家斯多葛理論,是要建立理性為支配的世界國家。這是在古希臘-羅馬語境下的一種普世主義的世界觀。傳統的世界主義具有一系列先驗的內涵,如正義,平等,自由博愛,無國界流動,人類社區等。
  • 劉擎:重建全球想像——從「天下」理想走向新世界主義
    但本文認為,傳統的天下觀也需要正視其歷史衰落的命運及其教訓,經由創造性的轉化,克服其華夏中心主義的局限,進而發展為新的世界主義,這是天下理想在當代獲得復興最可期許的希望。新世界主義的基本內涵與特徵包含文化遭遇論的視野,跨文化建構的普遍主義規範,以及一個「共建的世界」的全球想像。
  • 世界主義意識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運用,觀念的形成,如何面對?
    教師世界主義意識的形成教師世界主義意識的形成是外國文學教學中世界主義意識踐行的關鍵因素。教師的觀念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課程的接受和觀念的形成。我們所稱的外國文學的課程,是指除中國文學之外的其他國家的文學,從時間上包括上下幾千年的文學積澱,在空間上則包括了大大大小小的諸多國家。眾多國家上下幾千年的文學現象的選擇本身其中無疑會滲透篩選者的意識形態,所以如何選擇?
  • Nature Medicine:創建更精準譜系示蹤技術
    該研究將Dre-rox同源重組系統引入到傳統的基於Cre-loxP同源重組系統的遺傳譜系示蹤技術中,有效地規避了由於Cre表達的不特異性而導致的非特異性(「異位」)同源重組,實現了更為精準的遺傳譜系示蹤,為發育、幹細胞及再生等領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 科學網—科學家創建更為精準的譜系示蹤技術
    本報訊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斌研究組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將Dre-rox同源重組系統引入到傳統的基於Cre-loxP同源重組系統的遺傳譜系示蹤技術中
  • Nat Med | 胃癌患者腫瘤內部異質性的細胞起源並發現譜系組成
    通過比較長生存期患者和短生存期患者的腹水腫瘤細胞,發現了腫瘤細胞譜系組成和患者生存顯著相關 。    為了推斷腹水腫瘤細胞的譜系起源,研究者將上皮細胞的表達數據與浙江大學郭國驥團隊建立的Human Cell Landscape (scHCL)資料庫(詳見BioArt報導:Nature | 郭國驥團隊報導首個人類細胞圖譜)【2】進行了比對。
  • 宏病毒組個性化分析之目的基因譜系分析
    今天給大家介紹宏病毒組目的基因譜系分析,探尋目的基因之間的相關性!一、目的基因譜系分析目的基因譜系分析是通過對物種中所關注的目的基因序列建立進化樹來分析物種間系統發育的關係。物種進化樹中分支的長短表示進化距離的差異,進化關係越近的物種,在進化樹中的距離越接近。
  • 縱橫股份持續完善無人機系統譜系
    那麼,縱橫股份也不例外,在無人機系統譜系方面還將不斷完善,目的在於無人飛行過程中的安全性和靈活性上會不斷的增強,在這方面如何來持續完善這方面的技術體系呢?一,進一步提高飛行器平臺的航時、載航能力。當前的無人機系統在航行時間上是有限制的,且在載航能力上是不足以滿足用戶需求的。因此,需要不斷對其動力系統進行優化,且在控制模式上不斷升級之後,再加上氣動布局形式。
  • 北京大學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
    該研究最早提出了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從基因組水平上加深了我們對這種新型病毒的認識,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陸劍課題組與崔傑課題組通過對新冠病毒和近緣病毒進行系統發生分析,發現新冠病毒雖然與蝙蝠冠狀病毒RaTG13的基因組總體差異較小,但其基因組內中性進化位點的差異高達17%,表明新冠病毒在進化過程中經歷了非常強的自然選擇。
  • 新疆野蘋果譜系地理和保護遺傳研究獲進展
    研究發現,這15個種群可劃分為三個譜系,其中東部譜系包括我國塔城地區的種群;中部譜系包括伊犁河谷、哈薩克斯坦西部地區和吉爾吉斯斯坦的種群;西部譜系包括哈薩克斯坦準噶爾阿拉套地區和塔吉克斯坦的種群。與其他兩個譜系相比,中部譜系具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和有效種群大小。三個譜系間的遺傳分化發生在晚中新世亞洲內陸氣候乾旱化時期;而在隨後氣候適宜期又發生譜系間的基因滲入現象。
  • 【中國科學報】生化細胞所科學家創建更為精準的譜系示蹤技術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斌研究組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將Dre-rox同源重組系統引入到傳統的基於Cre-loxP同源重組系統的遺傳譜系示蹤技術中,有效地規避了由於Cre表達的不特異性而導致的非特異性(「異位」)同源重組。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醫學》。  據介紹,目前,體內的細胞譜系示蹤技術主要基於Cre-loxP 同源重組系統。
  • 我國科學家首次繪製脊索動物完整單細胞轉錄譜系
    近年來,隨著單細胞基因組學的興起,解決了細胞種類的多樣性和發育過程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難題,使得理解胚胎發育細胞譜系變成可能,為研究細胞命運決定提供了技術基礎。  近期,昆明理工大學陳凱教授牽頭的國際合作團隊在國際最著名期刊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Comprehensive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Lineages of a Proto-vertebrate」(脊索動物的全面單細胞轉錄細胞譜系)的研究論文。
  • 【科技日報】譜系地理小區概念重新精準定量植物區系區劃
    在此學科背景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植物多樣性形成與演變大團隊孫航研究組提出了「譜系地理區劃」新概念,將譜系地理學運用於區系區劃,其區劃單元定義為「譜系地理小區」。  研究認為,傳統的金沙江、怒江、瀾滄江三江峽谷亞地區作為一個天然的生物地理屏障,或不宜獨立為一個亞地區,同時提出以金沙江為一條重要的譜系地理小區分界線。
  • 研究發現幹細胞譜系自我維持新機制
    植物中細胞命運雖然靈活性較高,但也高度依賴於細胞譜系:即細胞經歷過的狀態決定當前狀態和未來發育潛能。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焦雨鈴課題組長期研究植物側生分生組織的形成。側生分生組織位於高等植物葉腋,能夠形成新的生長點,與頂端分生組織具有類似的器官發生能力。形成側生分生組織的幹細胞從何而來?研究組前期工作發現,葉腋處一直維持未徹底分化的幹細胞團,是側生分生組織的前體細胞。
  • 昆明植物所須彌紅豆杉的譜系地理學研究最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連明博士在國家基金青年基金項目的資助下,對須彌紅豆杉的譜系地理學進行了研究。主要研究進展如下:1. 項目組通過對須彌紅豆杉的生存狀況及資源現狀的深入調查,發現人為因素可能是導致該物種瀕危的主要原因;2. 通過對須彌紅豆杉43個居群815個個體進行了葉綠體trnL-F片段的測序與分析,共鑑定出29種葉綠體單倍型。
  • 動物所利用聯合多分子標記等揭示譜系地理格局的形成過程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鳥類學研究組通過利用多個分子標記,對紅頭長尾山雀的譜系地理格局研究發現:分別以線粒體與核基因構建的譜系地理結構並不一致。溯祖分析結果表明,核基因中各線粒體譜系間存在顯著的基因流,甚至在異域分布的線粒體譜系間也存在大量的基因流。
  • 腫瘤譜系影響BRCA基因介導的表型
    腫瘤譜系影響BRCA基因介導的表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30 10:22:47 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Barry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