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生化細胞所科學家創建更為精準的譜系示蹤技術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斌研究組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將Dre-rox同源重組系統引入到傳統的基於Cre-loxP同源重組系統的遺傳譜系示蹤技術中,有效地規避了由於Cre表達的不特異性而導致的非特異性(「異位」)同源重組。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醫學》。

  據介紹,目前,體內的細胞譜系示蹤技術主要基於Cre-loxP 同源重組系統。Cre在特性基因的啟動子驅動下,表達在特定的細胞類群中,當Cre小鼠與含有loxP位點的報告基因小鼠交配時,Cre 通過識別loxP位點,將兩個loxP位點之間的終止序列切除,從而使含有Cre 的細胞類群表達出報告基因。由於這種切除是位於基因上的,從而是永久性的和不可逆的,因此,所有表達Cre的細胞類群及其後代(無論是否表達Cre)都將永久地被報告基因蛋白標記上,因此,利用該細胞追蹤技術可以解析特定細胞的起源和命運。

  「儘管基於Cre-loxP系統的遺傳譜系示蹤技術是研究細胞命運可塑性的強大利器,但是它本身也存在著技術瓶頸。」周斌表示,該技術的準確性主要依賴於Cre表達的特異性,如果有微量的Cre表達在了非靶向細胞中即為所謂的異位表達,那麼譜系示蹤結果的可靠性將大大降低,而這也成為了近年來很多科學問題出現爭議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了解決這一技術瓶頸,何靈娟博士等在周斌指導下開發了一種新的譜系示蹤技術稱之為DeaLT。該技術將Dre-rox同源重組系統與傳統的Cre-loxP同源重組系統結合起來,Dre-rox 在可能引起Cre異位表達的細胞中將loxP位點切除掉,從而有效地阻止了Cre-loxP的異位同源重組,增加了Cre-loxP介導的譜系示蹤結果的準確性。該系統包含兩種策略,分別是DeaLT-IR 和DeaLT-NR。DeaLT-IR策略適合組成性Dre與誘導性Cre相結合,而DeaLT-NR策略適合誘導性Dre和誘導性Cre相結合。

  據悉,該系統創建成功後,研究人員首先利用DeaLT-IR策略解決了成體心臟c-Kit+心臟幹細胞的問題。該科學問題存在爭議的主要原因是c-Kit 異位表達在心肌細胞中,傳統的示蹤技術利用Kit-CreER無法做到單純示蹤非心肌中的c-Kit+幹細胞,而利用DeaLT系統阻斷了心肌細胞中Kit-CreER的同源重組反應,成功地實現了非心肌細胞中c-Kit+幹細胞特異性的遺傳譜系示蹤。研究結果發現,c-Kit+幹細胞在成體心臟生理穩態和損傷修復過程中均不會分化形成心肌細胞,主要通過血管新生參與心臟修復。

  同時,利用DeaLT-NR系統解決了肝臟領域有關Sox9+肝組細胞能否轉分化形成肝細胞的爭議問題。Sox9除了表達在膽管上皮細胞中還少量地表達在了肝細胞裡面,傳統的譜系示蹤技術利用Sox9-CreER標記了膽管上皮細胞和一部分肝細胞,因此很難判斷損傷後Sox9-CreER標記的新生成的肝細胞到底來自哪一部分。DeaLT技術實現了Sox9+膽管上皮細胞中特異性的遺傳譜系示蹤,結果發現在肝臟生理穩態和損傷修復過程中Sox9+膽管上皮細胞並不會轉分化形成肝細胞。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11-27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科學家創建更為精準的譜系示蹤技術
    Cre-loxP同源重組系統的遺傳譜系示蹤技術中,有效地規避了由於Cre表達的不特異性而導致的非特異性(「異位」)同源重組。 據介紹,目前,體內的細胞譜系示蹤技術主要基於Cre-loxP 同源重組系統。Cre在特性基因的啟動子驅動下,表達在特定的細胞類群中,當Cre小鼠與含有loxP位點的報告基因小鼠交配時,Cre 通過識別loxP位點,將兩個loxP位點之間的終止序列切除,從而使含有Cre 的細胞類群表達出報告基因。
  • Nature Medicine:創建更精準譜系示蹤技術
    該研究將Dre-rox同源重組系統引入到傳統的基於Cre-loxP同源重組系統的遺傳譜系示蹤技術中,有效地規避了由於Cre表達的不特異性而導致的非特異性(「異位」)同源重組,實現了更為精準的遺傳譜系示蹤,為發育、幹細胞及再生等領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 【學術前沿】周斌研究組利用譜系示蹤技術無縫隙捕捉體內腫瘤轉移...
    在本研究項目中,周斌研究組科研人員基於雙同源重組系統創建誘導型的無縫隙譜系示蹤技術,以自發性乳腺癌腫瘤模型小鼠MMTV-PyMT為研究對象,利用Kit-CreER來標記小鼠乳腺管腔上皮細胞,構建用於示蹤EMT的基因敲入小鼠N-Cad-LSL-Dre和Vim-LSL-Dre,利用雙同源報告基因小鼠NR1來同時示蹤發生過和未發生過EMT的乳腺腫瘤細胞。
  • 多篇文章解讀示蹤技術在多疾病領域的研究進展
    示蹤技術是利用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標記物在體內或體外跟蹤其行徑、轉變和代謝等過程的一種技術,近年來科學家利用示蹤技術在多種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本文中,小編對近年來和示蹤技術相關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 研究揭示發育過程中心臟瓣膜間充質細胞的起源及動態變化
    該研究首次基於Nigri-nox同源重組構建轉基因工具小鼠,並利用Nigri-nox和Cre-loxP系統構建了更為精準的雙同源重組系統,具有能夠在體內同時標記並示蹤兩群獨立的幹細胞群能力,並利用此新系統揭示了心臟瓣膜間充質細胞的起源及動態變化。Nigri-nox系統與傳統的Cre-loxP系統相結合在體內的成功應用為發育、疾病和再生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技術選擇。
  • 科學家鑑定出肝臟中Sox9
    科學家鑑定出肝臟中Sox9+雙向祖細胞 2019-03-15 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Circ Res: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周斌研究組利用譜系示蹤技術揭示心臟內...
    研究利用遺傳譜系示蹤技術揭示心臟心內膜細胞形成心肌內脂肪,為部分脂肪過多的心肌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新的思路。研究工作得到香港中文大學呂愛蘭教授、阜外醫院胡盛壽教授的大力幫助。營養所張輝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周斌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構建空間轉錄組測序新方法
    細胞的異質性對解釋腫瘤的發生、幹細胞或前體細胞的多能性與譜系分化、幹細胞與微環境的相互作用等具有重要意義。近些年,單細胞測序技術迅速發展,使得研究細胞之間的異質性成為可能。然而,目前單細胞測序的方法均會丟失細胞在體內原有的位置信息,而對某些研究領域如發育生物學、腫瘤生物學而言,細胞來源的位置信息是十分關鍵的。
  • 科學家解析早期胚胎細胞的「成長之路」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景乃禾研究組與多位科學家合作,成功繪製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高精度的細胞「科學家們可以通過這張「百科全書式」的「成長軌跡」圖追溯不同胚層細胞的「祖先」。」 景乃禾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在一系列「追根溯源」後發現,原本被認為全部由上胚層發育而來的內胚層細胞,有一部分極有可能「越過」上胚層直接來自於原始內胚層,而一些特定的原本被認為沿不同分化路徑而來的中胚層和外胚層細胞,則可能有著共同的「前身」細胞,這些發現顛覆了人們對傳統「細胞家譜」的認知。
  • 【中國科學報】細胞出版社中國年度論文和機構揭曉
    6月16日—17日,由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共同主辦、新浪科技協辦的「科學無界——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年度盛典暨在線學術論壇舉行。  由於受全球疫情影響,本次「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系列活動以線上形式舉辦,分為生命科學專場和物質科學專場,通過科學網、新浪網等平臺進行直播。
  • 從光到電,細胞基因表達調控更精準—新聞—科學網
    「將細胞基因表達的調控從光遺傳學真正地推向電遺傳學,這是一個重大突破。」論文參與者、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教授Martin Fussenegger團隊的前課題組組長、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解明岐告訴《中國科學報》。 取代對注射的依賴 糖尿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慢性病之一,其主要特徵表現為高血糖,並伴隨繼多種併發症的產生。
  • 研究發現幹細胞譜系自我維持新機制
    細胞命運決定是發育生物學的基本問題。植物中細胞命運雖然靈活性較高,但也高度依賴於細胞譜系:即細胞經歷過的狀態決定當前狀態和未來發育潛能。研究組前期工作發現,葉腋處一直維持未徹底分化的幹細胞團,是側生分生組織的前體細胞。這個幹細胞譜系持續表達分生組織標誌基因STM。這個幹細胞譜系如何維持?該研究從正向遺傳篩選突變體入手,經過一系列的分子遺傳學分析,發現STM基因的自激活是維持幹細胞譜系的關鍵。焦雨鈴研究組通過大量篩選突變體,得到一個側芽起始具有明顯缺陷的突變體,其葉腋處無法維持正常STM表達,葉腋處細胞逐步分化。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啟動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
    日前,中國科學院的重點部署項目「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正式啟動。項目由北京基因組所牽頭,中科院多個院所交叉學科團隊參加。  研究將在4年內完成4000名志願者的DNA樣本和多種表現型數據的採集,並對其中2000人進行深入的精準醫學研究,包括全基因組序列分析,建立基因組健康檔案和針對一些重要慢性病的遺傳信號開展疾病風險和藥物反應的預警和幹預研究。這一計劃還包括進行糖尿病人群的表觀基因組研究和腫瘤的早診與治療的精準醫學方案等研究項目。
  • 【科技日報】譜系地理小區概念重新精準定量植物區系區劃
    我國植物區系複雜,傳統的區系區劃,尤其涉及特定區域內較小地理單元的區劃上還存在不足,不利於人們進一步精準地認識自然。隨著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團隊關於區系區劃新概念提出,這一問題有望得到突破。
  • 細胞在肺的生理穩態和損傷修復中的作用
    該研究利用遺傳譜系示蹤技術揭示了c-kit+幹細胞在肺的生理穩態和損傷修復過程中的作用。  c-kit+細胞被認為是心臟和肺損傷修復過程中的幹細胞來源,近幾年的實驗研究證明該細胞具有多能性,能夠分化成心臟和肺中的多種細胞類型。
  • 【中國科學報】青島能源所開發出「油脂結構定製化」微藻細胞工廠
    日前,中科院青島能源所單細胞中心研究證明,自然界中存在對於二十碳五烯酸(EPA)、亞油酸(LA)等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s)分子具有選擇性的II型二醯甘油醯基轉移酶(DGAT2),並基於此示範了甘油三酯(TAG)之PUFA組成「定製化」的工業微藻細胞工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
  • 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與蘇州工業園區籤訂合作協議
    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與蘇州工業園區籤訂合作協議 2016-10-13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生化與細胞所所長劉小龍在講話中高度評價了蘇州工業園區的工作效率、專業精神和發展環境,並對未來雙方的合作充滿期待。他相信此次籤約對推動蘇州工業園區發展和研究所自身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現在研究所與園區的合作條件成熟、優勢顯著、思路對頭、目標清晰,雙方攜手必將結出豐碩的成果。
  • 科學家利用單病毒粒子示蹤技術揭示海水魚類病毒侵染機制---中國...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秦啟偉研究團隊與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宏達合作,首次將單病毒粒子示蹤技術應用於水生經濟動物大分子DNA病毒研究,從時間、空間尺度多層次揭示了石斑魚虹彩病毒(
  • 【中國科學報】螢光碳點捕捉腦腫瘤細胞
    「然而,腦腫瘤化療藥物區分正常細胞與惡性細胞的能力不強,對正常細胞也有毒害,會引起明顯不良反應,隨著化療藥物劑量的加大,不良反應也隨之增加。」孫再成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因此,腦腫瘤的化療療效根據具體藥物、具體化療方法、是否合併應用輔助用藥等而定。目前,針對腦腫瘤原則上是通過化療獲得最大療效,並且儘可能把化療藥物的不良反應降至最低點。
  •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攝影李星傑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