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 Res: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周斌研究組利用譜系示蹤技術揭示心臟內...

2021-01-11 生物谷

12月9日,心血管領域雜誌《Circulation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心臟發育與再生實驗室周斌研究員的研究論文:「Endocardium Contributes to Cardiac Fat」。研究利用遺傳譜系示蹤技術揭示心臟心內膜細胞形成心肌內脂肪,為部分脂肪過多的心肌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新的思路。研究工作得到香港中文大學呂愛蘭教授、阜外醫院胡盛壽教授的大力幫助。營養所張輝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周斌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

肥胖與一些常見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的發生具有重要關係。與肥胖相關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威脅人類健康及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人體內脂肪的起源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這也是關係到人類健康的基本生物學問題。與心臟相關的脂肪主要分布在心臟周圍和心臟內部。心臟內脂肪的過多積聚與很多的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如心率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心肌梗塞後左心室心動過速、動脈粥樣硬化等。因此,研究心臟內脂肪的起源對於這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近年研究發現心外膜細胞參與形成了心臟周圍的脂肪細胞,而且在發生心肌梗塞後能夠被再度激活分化為脂肪細胞。但是關於心臟內部脂肪細胞的起源至今仍知之甚少。

研究表明胚胎期的心內膜細胞是位於心臟內側覆蓋於心肌小梁之上的一層內皮細胞。在心臟瓣膜形成時,心內膜細胞可以發生內皮間充質化,從而轉分化為間充質細胞。在胚胎後期及新生兒期,心內膜細胞可以轉分化為血管內皮從而形成冠狀動脈。營養所周斌組在實驗中發現小鼠心臟內脂肪從出生後3-4周開始出現,並隨著周齡的增大而逐漸增多,而且成體心臟內脂肪大多分布在靠近心內膜的心肌層內,正是這種分布特點引起了研究團隊的關注。

在周斌研究員指導下,研究人員構建了能夠特異性標記胚胎期心內膜細胞的工具小鼠對胚胎期心內膜進行示蹤,發現大約40%的成體心臟內脂肪來源於胚胎期被標記的心內膜細胞。由於心內膜細胞既可以形成冠狀血管,也可以形成心臟內脂肪,那麼心臟內的脂肪是不是通過心內膜-冠狀血管-心臟內脂肪的途徑產生的呢?通過利用能夠特異性標記冠狀血管的工具小鼠對冠狀血管進行示蹤,發現冠狀血管並不參與心臟內脂肪的形成。

然而心內膜細胞是直接參與形成心臟內脂肪,還是通過胚胎早期發生的內皮間充質化過程形成心臟內脂肪,即心內膜-間充質細胞-心臟內脂肪途徑呢?研究人員利用標記出生後內皮細胞的工具小鼠研究發現,正常發育過程中,小鼠出生後的心內膜不再參與形成心臟內脂肪。在發生心肌梗塞後,成體心內膜細胞也不再參與形成心臟內脂肪細胞。由此可以推測心內膜細胞可能通過內皮間充質化過程形成間充質細胞,間充質細胞繼而發育成為脂肪。進一步對心內膜細胞進行了單克隆示蹤分析。絕大多數的心內膜細胞只具有單一潛能,即只能分化為冠狀血管或脂肪細胞,少數具有雙向潛能,既能分化為冠狀血管,也能分化為脂肪細胞。此外,研究還探索了心臟內脂肪的其它來源,對心肌細胞和心外膜細胞進行了示蹤,發現心外膜細胞也可以參與形成部分心臟內脂肪細胞。

該研究利用多種遺傳工具小鼠系統全面地探索了正常發育過程中心臟內脂肪的起源,對病理條件下心臟內脂肪的起源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也為與脂肪相關的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學術前沿】周斌研究組利用譜系示蹤技術無縫隙捕捉體內腫瘤轉移...
    傳統的依賴Cre-LoxP的單同源重組譜系示蹤技術雖然可以在體揭示細胞命運,但一般示蹤的是他莫昔芬誘導時標記的那群細胞,並且標記的這些細胞的分子標記一般是在細胞中穩定表達的,而誘導型的單同源重組體統難以捕捉體內這些瞬時表達的基因。因此單同源重組系統不適用於示蹤腫瘤模型中瞬時的、可逆的EMT過程。
  • Nature Medicine:創建更精準譜系示蹤技術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斌研究組的科研成果,以Enhancing the precision of genetic lineage tracing using dual recombinases
  • 科學網—科學家創建更為精準的譜系示蹤技術
    本報訊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斌研究組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將Dre-rox同源重組系統引入到傳統的基於
  • 【中國科學報】生化細胞所科學家創建更為精準的譜系示蹤技術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斌研究組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將Dre-rox同源重組系統引入到傳統的基於Cre-loxP同源重組系統的遺傳譜系示蹤技術中,有效地規避了由於Cre表達的不特異性而導致的非特異性(「異位」)同源重組。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醫學》。  據介紹,目前,體內的細胞譜系示蹤技術主要基於Cre-loxP 同源重組系統。
  • 研究揭示發育過程中心臟瓣膜間充質細胞的起源及動態變化
    該研究首次基於Nigri-nox同源重組構建轉基因工具小鼠,並利用Nigri-nox和Cre-loxP系統構建了更為精準的雙同源重組系統,具有能夠在體內同時標記並示蹤兩群獨立的幹細胞群能力,並利用此新系統揭示了心臟瓣膜間充質細胞的起源及動態變化。Nigri-nox系統與傳統的Cre-loxP系統相結合在體內的成功應用為發育、疾病和再生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技術選擇。
  • 多篇文章解讀示蹤技術在多疾病領域的研究進展
    示蹤技術是利用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標記物在體內或體外跟蹤其行徑、轉變和代謝等過程的一種技術,近年來科學家利用示蹤技術在多種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本文中,小編對近年來和示蹤技術相關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2014-12-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研究組也對組蛋白去乙醯化酶的功能進行鑑定,發現HDAC3和HDAC1/5/8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不同階段發揮不同的功能。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國家基金委、中科院以及上海市科委經費的支持。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2017-10-1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的資助。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等揭示亞精胺對免疫性疾病作用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時玉舫研究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亞精胺對實驗性自身腦脊髓炎的治療作用和機制
  • 上海生科院等通過抑制Nodal信號獲得外胚層前體細胞---中國科學院
    上海生科院等通過抑制Nodal信號獲得外胚層前體細胞 2015-06-11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近年來,多能幹細胞向特定細胞譜系分化的應用前景,使得其分化機制研究成為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的熱點。多能幹細胞向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等三胚層分化發育的正確起始,是生物個體生長發育的重要基礎和前提。然而,多能幹細胞是如何向外胚層分化的這一科學問題至今尚未很好解答。
  • 上海生科院揭示DNA甲基化對番茄果實成熟的重要作用
    上海生科院揭示DNA甲基化對番茄果實成熟的重要作用 2017-06-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語音播報   5月15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組和郎曌博研究組題為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端粒酶蛋白亞基與RNA亞基的相互作用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於5月4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籌)雷鳴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basis for protein-RNA recognition in telomerase,揭示了端粒酶催化蛋白亞基與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先行實施多項人事改革
    東方網4月25日消息:一扇創新的「大門」正在上海打開。記者昨天從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了解到,作為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頭號「種子選手」,他們已經先行一步,實施了多項人事改革措施。「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自1999年7月成立起,就按知識創新工程要求基本停止了各類職稱的評審和晉升。」生科院黨委副書記李敏達告訴記者,「我們不評職稱,而且用人也不唯職稱論———科研人員只有在受聘於某一崗位時,才享有相應的職稱待遇。」圍繞當代生命科學重大目標,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目前在生化與細胞所等「四所一中心」設立了120個研究組,組長相當於研究員職稱。
  •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11-17   今日/總瀏覽:1/2831
  • 上海生科院揭示動物防禦行為的神經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動物防禦行為的神經機制 2016-07-2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7月2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王佐仁研究組在
  • 上海生科院揭示mTORC1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mTORC1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2017-11-13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 語音播報   11月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丁建平研究組的研究成果
  • Circulation:中科院周斌課題組發現成體心臟幹細胞並不存在
    2018年10月2日/生物谷BIOON/---心臟幹細胞研究有著動蕩的歷史。揭示成年嚙齒類動物心臟中存在再生性祖細胞(regenerative progenitor)的研究已成為許多臨床試驗的基礎,但是一些實驗已對這些細胞產生新組織的能力產生懷疑。
  • 萬鋼調研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
  • 上海生科院揭示光合碳代謝效率調控新機制---中國科學院
    上海生科院揭示光合碳代謝效率調控新機制 2016-06-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陳曉亞、陳根雲、肖友利等研究組的合作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