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中科院周斌課題組發現成體心臟幹細胞並不存在

2021-01-07 生物谷

2018年10月2日/

生物谷

BIOON/---心臟

幹細胞

研究有著動蕩的歷史。揭示成年嚙齒類動物心臟中存在再生性祖細胞(regenerative progenitor)的研究已成為許多

臨床試驗

的基礎,但是一些實驗已對這些細胞產生新組織的能力產生懷疑。一些科學家如今認為一項發表在Circulation期刊上的最新研究的結果是「不可否認的證據」,足以駁斥常駐的

幹細胞

(resident stem cell)能夠產生新的心肌細胞的觀點。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心血管生物學家Jeffery Molkentin說,「許多

臨床試驗

的概念起源於15年前在一些人的實驗室開展基礎科學研究,但是這些基礎科學研究如今受到質疑。」 Molkentin針對這項最新的研究撰寫了一篇標題為「Undeniable Evidence That the Adult Mammalian Heart Lacks an Endogenous Regenerative Stem Cell」的社論。

圖片來自Circulation,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8.034250。


支持成體心臟

幹細胞

概念的第一個證據出現在21世紀初,在當時科學家們報導了來自表達蛋白c-kit的骨髓(Nature, doi:10.1038/35070587)或成體心臟(Cell, doi:10.1016/S0092-8674(03)00687-1)的細胞當被注射到嚙齒類動物的受損心肌中時會產生新的心肌組織。Molkentin說,這些研究「從一開始就引起了一些爭議。這觸動了人們的原始神經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已知道,在人類患者中,心臟在發生梗塞後不會自我再生。」

早期的質疑聲出現在2004年,當時兩個獨立的研究小組發表兩篇背靠背論文(Nature, doi:10.1038/nature02460; Nature, doi:10.1038/nature02446),駁斥了骨髓來源的c-kit細胞能夠再生受損心臟組織的說法。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

細胞生物學

研究所研究員和研究組長周斌(Bin Zhou)說,儘管如此,內源性心臟

幹細胞

的概念仍然是一個主流觀點,直到Molkentin及其同事在201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報導,成年小鼠心臟中的c-kit細胞幾乎從未產生新的心肌細胞。周斌是這項新研究的通信作者。

儘管Molkentin的研究結果不久後就由兩個獨立的研究團體(包括周斌課題組)再現了,但一些人堅持認為心臟祖細胞(cardiac progenitor)能夠再生受損的心臟組織。今年早些時候,一個研究小組---包括義大利格萊瑟馬格娜大學(Magna Graecia University)的Bernardo Nadal-Ginard和Daniele Torella以及其他幾位開展了c-kit細胞早期研究的科學家---發表的一篇論文(Nature, doi:10.1038/nature25771)報導了Molkentin、周斌和他們的同事們採用的細胞譜系追蹤技術存在缺陷。比如,他們注意到該方法涉及用螢光標記物標記表達c-kit的細胞及其後代,這破壞了表達c-kit蛋白所需的基因,從而破壞了心臟祖細胞的再生能力。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周斌課題組採用了一種不同的方法來研究小鼠中的內源性幹細胞群體。他們採用的技術不是對c-kit細胞進行螢光標記,而是將非心肌細胞(nonmyocyte)和新產生的心肌細胞標記上與現存的心肌細胞不同的螢光標記。這種方法允許他們研究所有被提出的幹細胞群體,而不是專門針對c-kit細胞。周斌說,「我們想要問一個更廣泛的問題,即成體心臟中是否存在著

幹細胞

。」

這些實驗表明,雖然非心肌細胞在小鼠胚胎中產生心肌細胞,但是它們不會在成年嚙齒類動物的心臟中產生新的心肌細胞。周斌告訴《科學家》雜誌,這些結果還解決了有關c-kit譜系追蹤的問題。「我們認為我們的系統能夠得出結論:在處於體內穩態(homeostasis)時和在遭受損傷後,非心肌細胞不能產生成體動物中的心肌細胞。」

Torella說,他未被周斌課題組的證據所說服。他解釋道,主要問題在於這些研究人員沒有明確地測試心臟

幹細胞

是否確實被標記為非心肌細胞,以確保他們不會無意中將它們標記為心肌細胞。

Molkentin不同意這一解釋,指出這種系統將心肌細胞祖細胞(myocyte progenitor)標記為心肌細胞的唯一方法是「如果它不再是真正的

幹細胞

,那麼它就是未成熟的心肌細胞。」他補充道,周斌課題組使用了一種「詳盡無遺的非常嚴謹的

遺傳

方法」。「我的觀點是,我們需要回到實驗室並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以便真正了解在其中發揮作用的機制,從而有助我們更好地設計下一代

臨床試驗

。」

其他科學家們指出,幹細胞可能無需產生新的心肌細胞來幫助修復受傷的心臟。根據美國史丹福大學心臟病專家Phillip Yang(未參與這項新的研究)的說法,許多科學家如今都認為幹細胞不能再生受損的心肌細胞。相反,他解釋道,越來越多的研究如今支持另一種理論:祖細胞分泌被稱為旁分泌因子的小分子,從而有助於修復受損的心臟細胞。

Yang說,「當你注射這些

幹細胞

時,它們在小鼠損傷模型中給心臟功能帶來益處是非常無可爭辯的。但事實是,大多數這些細胞一到達[損傷部位]時就已經死亡。因此,問題是:如果這些細胞死亡,那麼為什麼心臟功能仍在改善?」(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Adult Cardiac Stem Cells Don’t Exist: StudyYan Li, Lingjuan He, Xiuzhen Huang et al. Genetic Lineage Tracing of Nonmyocyte Population by Dual Recombinases. Circulation, 21 August 2018, 138(8):793–805,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8.034250.Bryan D. Maliken and Jeffery D. Molkentin. Undeniable Evidence That the Adult Mammalian Heart Lacks an Endogenous Regenerative Stem Cell. Circulation, 21 August 2018, 138(8)::806–808,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8.035186.

相關焦點

  • Circ Res: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周斌研究組利用譜系示蹤技術揭示心臟內...
    與心臟相關的脂肪主要分布在心臟周圍和心臟內部。心臟內脂肪的過多積聚與很多的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如心率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心肌梗塞後左心室心動過速、動脈粥樣硬化等。因此,研究心臟內脂肪的起源對於這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近年研究發現心外膜細胞參與形成了心臟周圍的脂肪細胞,而且在發生心肌梗塞後能夠被再度激活分化為脂肪細胞。但是關於心臟內部脂肪細胞的起源至今仍知之甚少。
  • 上海生科院發現心外膜祖細胞在心臟損傷時分化成脂肪細胞
    該研究發現,在發育過程中心外膜祖細胞可以轉變成心臟周圍的脂肪細胞,這一過程在成體穩態心臟中並不發生,卻在心梗的模型中被再度激活。  心外膜脂肪是包圍心臟和冠狀血管的一種內臟脂肪,為心臟提供緩衝保護作用的同時也增加了心臟冠狀血管疾病的風險性,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有很高的相關性,而這些脂肪的來源目前仍然是個未知數。
  • 上海科學家利用成體幹細胞在體外重構小鼠「人工胰島」
    器官特有的成體幹細胞會遵循「天然」的分化路徑,在體外合適的培養條件下通過自我更新和分化,形成該器官的功能細胞。這類基於成體幹細胞獲得的「人工」器官,其安全性、操作簡單性已在腸道等多個系統中得到驗證。但是,胰島中是否存在成體幹細胞一直飽受爭議,發現並鑑定胰島幹細胞是培養功能性胰島類器官的先決條件,也是長期難題。
  • 發現心外膜祖細胞可分化成脂肪細胞
    原標題:發現心外膜祖細胞可分化成脂肪細胞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周斌研究組發現,在發育過程中心外膜祖細胞可轉變成心臟周圍的脂肪細胞,這一過程在成體穩態心臟中並不發生,卻在心梗的模型中被再度激活。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細胞研究》雜誌。
  • Circulation Res:導入miR-294可讓成體心臟細胞重獲再生能力
    2019年6月25日訊/生物谷BIOON/---到了成年時,心臟不再能夠補充受傷或患病的細胞。因此,心臟病發作等事件可能是災難性的,比如導致大量細胞死亡和永久性功能下降。然而,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天普大學路易斯-卡茨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即使在嚴重的心臟病發作後,也有可能扭轉這種損傷並恢復心臟功能。
  • Cell Stem Cell:成體神經幹細胞小生境的構造
    其中心含有室管膜下區幹細胞微小的頂端末梢(藍色部分),而周圍部分則含有多纖毛室管膜細胞較大的頂端表面(暖色部分),其中含有一種全新的具有2纖毛的室管膜細胞。圖片提供:Kenneth Xavier Probst)成體神經幹細胞是非常重要的一類細胞,它們保持著基本上皮特性,對於這類細胞的研究能大大改變我們對於成體神經原性小生境(niche)的認識。
  • 成體幹細胞比想像中更有用
    研究人員這種特殊的細胞可能治療帕金森症、糖尿病、脊髓損傷和其他嚴重疾病。         胚胎幹細胞是最「多才多藝」的幹細胞,根據治療需要,它能轉化成任何一種細胞類型。         現在,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新證據證實造血幹細胞——一種由骨髓衍生出的成體幹細胞類型,能夠進行比之前認為的更多的轉化,能夠轉化成多種組織類型,而不只是之前認為的血液細胞。
  • Natrue:成體幹細胞的DNA損傷可引發衰老
    生物谷報導:成體幹細胞對人體自我修復和組織再生至關重要,不過,成體幹細胞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人體因而也會逐漸衰老。一項最新研究表明,DNA損傷是造成成體幹細胞減少進而產生衰老的主要機制原因。這一發現對於人類理解衰老過程以及幹細胞移植具有重要的意義。相關論文發表在6月7日的《自然》雜誌上。
  • 長期實驗室培養成體幹細胞會導致癌症
    成體幹細胞(例如骨髓幹細胞)移植一直被認為是安全的,不會發生癌變.正當人們因發現幹細胞有可能治癒各種疾病而興奮不已之時,兩項最新研究揭示幹細胞移植也存在潛在危險.西班牙和丹麥的科學家發現,從成人骨髓或脂肪中提取的幹細胞,經過實驗室的長期培養,再移植到動物體內後,會形成惡性腫瘤.
  •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精原幹細胞微環境維持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其恩課題組以小鼠為模型,揭示RNA甲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精原幹細胞微環境維持的新機制。成體幹細胞命運決定受到特殊微環境調控,在大多數組織中,微環境的形成和維持機制並不明確。精原幹細胞是一類經典的成體幹細胞,是哺乳動物精子發生的基礎。精原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間的精準平衡依賴於體細胞信號,尤其是支持細胞分泌的生長因子,如GDNF、FGF2和CXCL12等。精原幹細胞命運決定異常引起的生殖細胞枯竭導致不育,而生殖細胞過度增殖導致腫瘤的出現。
  • 解密人類「生老病死」,研究成體幹細胞可塑性
    細胞及其命運,是11月9日—10日召開的第685次香山科學會議討論的關鍵詞。專家認為,這次會議主題「細胞可塑性調控與細胞工程應用」,不僅關注生物學的核心問題,而且希望從細胞水平破解重大疾病機理並實現幹預治療。研究成體幹細胞可塑性,有助治癒糖尿病「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
  • 中科院:研究發現植物幹細胞命運決定新機制
    與動物相比,植物的生長發育表現超強的可塑性,這主要取決於其幹細胞組織結構。以模式植物擬南芥根尖分生組織為例,幹細胞組織中心(靜止中心,Quiescent center,QC)與其周圍幹細胞共同構成根尖幹細胞微環境,為根的生長發育持續不斷地提供細胞源。
  • 心臟幹細胞研究論文造假 但幹細胞治療心臟病並非沒有希望
    皮艾羅·安維薩被認為是心肌再生領域的開創者,其早在2001年就聲稱把來源於骨髓的c-kit幹細胞注入到患有心臟病的老鼠心臟內,這些細胞在9天內可成功轉化成為心肌。兩年後,Anversa又提出心臟裡本來就有c-kit幹細胞,可以用來修復心肌。不過在其發表了此結論之後,很多其他的實驗室試圖重複這一結果,都沒能成功。從2004年起,就不斷有質疑的聲音出現。
  • 研究揭示發育過程中心臟瓣膜間充質細胞的起源及動態變化
    前人的研究證明房室瓣膜間充質細胞主要來源於心臟心內膜和心臟心外膜,而半月瓣間充質細胞主要來源於心臟心內膜和神經嵴細胞。)交配得到能夠同時標記心臟心外膜和心臟心內膜的Tbx18-Cre;Cdh5-Nigri;R26-NLR三基因型小鼠,通過對小鼠發育各個時間點的取樣分析,發現這兩群幹細胞對房室瓣膜的貢獻是動態變化的,E14.5之前,二尖瓣和三尖瓣的腔壁側瓣膜(與心室壁相接觸)間充質細胞主要來源於心內膜
  • 成體幹細胞 終結高血壓!
    成體幹細胞與高血壓經過研究實驗發現,成體幹細胞對治療高血壓以及高血壓所引起的各種併發症都有很好的效果。成體幹細胞可以產生血管內皮細胞,恢復血管的功能,新生的血管內皮細胞還可以產生足量的一氧化氮、前列環素2等多種活性物質,發揮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血栓的功能。幹細胞還可以新生血管平滑肌細胞,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恢復血管的順應性,增強血管功能。
  • 單分子成像揭示成體細胞幹細胞的轉錄動力學
    單分子成像揭示成體細胞幹細胞的轉錄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8 10:38:20 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Ulrich Steidl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利用單分子成像揭示了成體幹細胞的轉錄動力學
  • 間充質幹細胞 最具臨床應用潛能的幹細胞
    2007年,英國科學家Anastasia 在Nature雜誌上撰文指出:成體幹細胞對人體自我修復和組織再生至關重要,成體幹細胞的減少是人體衰老的主要原因。這一發現對於人類理解衰老過程以及幹細胞移植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是近年幹細胞和再生醫學研究蓬勃發展的原因。
  • PNAS:科學家研發出首個成體誘導性專能幹細胞
    該技術能夠成功將脂肪和骨骼細胞重新誘導成專能幹細胞,並有望應用於包括脊柱損傷、骨折在內的人體損傷治療中。這一技術類似於蠑螈肢體再生,其最突出的成就在於,將成體細胞轉變成誘導性專能幹細胞(iMS cells),而且iMS細胞具備自我更新、分化成多種類型的細胞的功能。這種iMS細胞能夠治療因為疾病、衰老或者外傷引發的人體損傷,將革新再生醫學治療機體損傷的現狀。
  • Nat Genet|前列腺幹細胞身份及其參與前列腺腫瘤的起始
    尋找去勢抵抗性前列腺幹細胞的研究一直是前列腺研究領域懸而未決的重要科學問題。高棟研究員之前構建了前列腺類器官培養體系(Cell, 2014),為進一步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平臺。近年來,前列腺幹細胞的研究集中在前列腺的基底細胞、去勢條件下的前列腺幹細胞,以及近側端的前列腺細胞。但很多研究結果存在巨大的爭議,發現生理狀態條件下的前列腺成體幹細胞成為前列腺研究領域的巨大挑戰。
  • 她聲音 | 中科院生化所曾藝研究組在Cell發表重要成果:利用成體幹細胞在體外重構小鼠「人工胰島」
    曾藝研究組致力於成體幹細胞的研究,包括發現幹細胞身份屬性、研究幹細胞信號調控及其與疾病的關係。., 2016) 等多個組織中發現了具有幹細胞特性的新細胞類群,並解析了這些幹細胞在器官發育及癌症發生中的重要作用。為了尋找胰島中的成體幹細胞,曾藝研究組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成年小鼠胰島進行高通量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發現了一群新的細胞類群,其具有上皮-間質轉化的特性,並特異表達一種標籤,蛋白C受體 (Pro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