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欣賞觀念的認知與理解

2021-01-12 酥筆芯

指的是一種藝術上的認識活動,它區別於一般意義上的認識活動。一般情況下,讀者都可以從鑑賞文學過程來愉悅感情以及獲得藝術上的享受,並從這一過程中,獲得理性認知與感性認識相統一。建國30年以來,大部分文學領域的人都以「認識論」作為文學欣賞主流觀念。在本文中,主要通過文學欣賞的藝術認識、作品解讀、思想傾向這三個方面來一一解析文學欣賞觀念,從而達到對文學欣賞觀念的整體把握。

1.文學欣賞是一種藝術認識

從文學的本質上分析,其屬性應該理解為具有社會意識形態,其實質就是反映社會以及生活,其本質即「反映-認識」論,這一本質不僅是對文學欣賞觀念理論範疇的反映,同時,也不難得出文學欣賞與「認識論」不可分離的本質特性。因而,就其本質而言,文學欣賞指的是一種認識,可以理解為讀者對於生活與社會本質的把握是通過對客體的欣賞認識來來進行的,是一種文學活動的過程。文學欣賞同時還與一般認識活動具有類似的屬性,不管在任何時候,都需要通過不斷認識以及思考的過程,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及其發展的根本規律,從最開始的感性認識現象,然後再由表及裡進入到事物的內部,在這一過程中,運用理性思維活動建立起事物的外在與內在的規律。這樣一個過程稱為認識的一般規律。同樣地,文學欣賞的過程遵循一般的認識活動的普遍規律,也是一個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通過對客體的感性認識,由表及裡不斷向理性認識升華。文學欣賞活動以理性認識為主導,「沒有理性認識的欣賞就不能稱得上是完全的欣賞」。因而,這一過程比較注重理性認識,所謂的唯心主義是不存在的。

在文學欣賞中,其最高階段就是理性認識,同時也是文學欣賞的最終目的、落腳點及最後的歸宿。但是,即使具有一般認識活動的特徵,文學欣賞卻並不相同於哲學層面的認識活動,作為一種認識活動,文學欣賞存在自身的特點,即藝術的認識,對文學欣賞的整個認識過程就是對藝術的一種認識過程。概括地說,文學欣賞指的是讀者在閱讀作品中,分析文學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涵,從而把握藝術形象,更深刻地認識到這一形象體現出來的社會生活的面貌以及本質,並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文學欣賞的認識過程,最開始的是文學語言,通過對這些語言的閱讀、理解,構建作品中的藝術形象。

文學欣賞的第一步是通過感性形象來進行的感性認識,但是,不得不說明的是,文學欣賞並不單單只停留於感性認識,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理性認識,通過不斷地感知作品藝術形象,慢慢深化與升華來實現理性認識。對於讀者來說,整個過程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是緊密相關的,彼此聯繫,相互滲透,這兩者的相結合才能形成對作品的認識與把握。讀者、作家、作品之所以能相知相悉,最主重的就是感性認識的存在,通過這一認識使讀者認識和把握客體。而人們之所以可以感性認識,就在於他們對於作品的理性認識以及對於世界的理性認識。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理性認識的基礎是感性認識,最終通過情感來進行表達。感性和理性相互交融,其橋梁和紐帶就是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同時,文學欣賞的形象性與藝術性就是它與一般認識活動相區別的根本特徵。

文學欣賞,其定義是作為認識,但其實質是藝術的認識。文學藝術形象是文學欣賞中溝通作家、讀者、作品的紐帶,通過感知認識到理性認識,不斷升華文學欣賞,把握作家的創作意圖,在享受藝術的同時,啟迪思想。

2.文學欣賞是對作品意義的讀解

文學欣賞觀念,實際上就是屬於「認識」的範疇,在哲學中,認識的基礎是客體。在本文的認識中,客體指的就是文學作品,認識的過程就是是對文學作品進行理解的過程,因此,也可以說,文學欣賞,其實際就是解讀文學作品的涵義及意義的一種活動。第一,文學欣賞的目的即認識。也就是認識與把握作家創作的根本意圖,對藝術進行認識。因此,對於讀者來說,應該圍繞文學客體開展認識活動,並通過對客體內容與形式的分析,從而達到與作家的近距離接觸。讀者閱讀與欣賞文學作品,把握作家在作品中所描繪的文學形象,並形象地感知藝術形象,從而獲得感性認識。感性認識能夠給讀者帶來情感上的一種愉悅,但是,這並不是文學欣賞的最終目的,其最後都是為了獲得反映現實世界的本質內容以及通過作品能夠讀懂作者對於生活與世界的思考。任何文學欣賞,只有在閱讀過程中升華理性認識,才能獲得真正的教育與啟迪,這同時也是一個提升自我思想、道德、藝術、文化修養的一個過程,而在欣賞的過程中,影響讀者能不能獲得最後的教育與啟迪的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作家的創作意圖,所以,在欣賞過程中,文學欣賞的根本目的也就是理性認識作家創作的根本意旨。其次,文學欣賞的中心其實是作家創作,讀者在開展欣賞的過程中,是離不開這個中心的,因為如果不存在文學創作,也就不存在文學欣賞,作家創作的作品的內容、形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對讀者進行文學欣賞的內容與形式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而並不是什麼作品都可以說是用來欣賞的,只有優秀的作品才是欣賞的對象,能不能作為欣賞的對象取決作家的創作,對於作品的構思是否良好,內容是否深刻等等。

文學源於生活,是作家用來反映社會與生活的作品,因此,如果作家想要創作出優秀的文學作品,那麼他就必須深入了解並感受群眾的生活,這些與作家紮實的文字功底以及對生活的感悟都離不開關係,同時,作家還需要嚴格要求自身文學創作,努力提高文學創作水平,這些同時也要求著作家需要具有良好的世界觀以及較高的藝術修養。只有通過提高思想水平,作家才會在創作過程中創作出高水平的文學作品,也才能使得讀者在閱讀與欣賞的過程中獲得教育教化。

最後,解析讀者與作家或者與作品的關係。在這一認識過程中,他們之間的關係更像是教學中的「教與學」的師生關係。車爾尼雪夫斯基,作為俄國的革命民主主義批評家,他就曾經這樣評價道,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本生活的教科書。所以當我們將優秀的文學作品形容為一部教科書形容的時候,編寫者以及傳授者就是我們的作家,而讀者在這一層面上來看,就是受教育者、學習者。在這種「教與學」的關係中,通過自己的作品,作家教育讀者在生活或者在世界中,應該怎麼樣或者不應該怎麼樣;如何選擇;什麼是我們要抵制的東西或者思想。在這一種意義上,創作者就是引領者以及傳播者,而讀者的則扮演著認識者、跟隨者。通過文學欣賞,理解作品,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與理解。

相關焦點

  • 世界主義意識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運用,觀念的形成,如何面對?
    教師世界主義意識的形成教師世界主義意識的形成是外國文學教學中世界主義意識踐行的關鍵因素。教師的觀念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課程的接受和觀念的形成。我們所稱的外國文學的課程,是指除中國文學之外的其他國家的文學,從時間上包括上下幾千年的文學積澱,在空間上則包括了大大大小小的諸多國家。眾多國家上下幾千年的文學現象的選擇本身其中無疑會滲透篩選者的意識形態,所以如何選擇?
  • 許建平:貨幣觀念的變異與農耕文學的轉型——以明代後期的市井小說...
    貨幣是人們用於交換的一般等價物,當這種等價物成為人們生存和發展愈來愈不可少的對象物時,就會形成相應的貨幣觀念,並愈來愈成為影響人生存、發展的觀念和情感的重要因素。既然貨幣和貨幣觀念成為影響人的情感的重要因素,那麼這種影響也會波及作為情感(包括溶化於情感中的觀念意識)的語言藝術表現的文學領域,即貨幣觀念的變化也當引起文學表現形態的變化。
  • 中小學英語也要重視文學閱讀
    但《課程標準》對文化意識的界定只限於跨文化交際意識以及相關知識和能力的培養,而對文化之精華的文學教育則沒有提及。事實上,文學教育在我國中小學英語教育中幾乎是一個空白地帶。這一缺憾也許與我們接受的英語文化研究中對於文化的理解偏失有關。顧嘉祖先生早就指出:「跨文化交際學界近年來比較重視對語言與非語言符號的研究,但卻忽略了文學文本的作用。」
  • 對思想價值觀念的認知,不在於年齡的大小
    雙方的「吵架」也許沒什麼不對,但正是因為每個人的「思想價值觀」不同,我們對同一件事的理解和認知也不同,無論爭論多麼激烈,你還是得不到你想要的結果。因為,沒有人願意承認他錯了。這是真正的代溝,真正的代溝不是因為年齡或知識水平,而是因為不同的思想價值觀。就像大多數人對我脾氣和性格的理解一樣,我認為擁有同樣的思想價值觀是好的。
  • 郝敬:《建構「小說」——中國古體小說觀念流變》
    》不錄小說辨第七節 重論殷芸《小說》的文學史意義——雜傳對小說文體流變的影響第五章 巨變前夜的沉寂——唐人小說觀念的最終確立與衍化第一節 《隋書·經籍志》與唐人小說觀念的最終確立第二節 援子入史的誤讀與誤判——劉知幾《史通》「小說」辨第三節 唐人註疏與小說認知——以《史記》「
  • 文學理論考研名詞解釋匯總
    文藝學:研究文學的科學統稱,包括文學發展史、文學批評、文學理論。  文學理論:以社會歷史現實為研究對象,以哲學方法論為總指導,研究和闡明文學性質、特點和一般規律的科學。  文學觀念:對文學的看法,「什麼是文學」,變化中的,因民族、時代、群體、人而不同。
  • 教育心理學-認知學派詳細對比
    認知學派反對行為主義極端的研究人的行為,認知學派認為學習時人主動地在人腦中構建認知結構,強調意識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認知學派的代表人有苛勒、託爾曼、奧蘇貝爾、布魯納、加涅,其中最為著名也最容易成為我們考試重點的人物是奧蘇貝爾和布魯納,因此,我們詳細來對比奧蘇貝爾和布魯納的相關理論。
  • 內在成長:推翻小時候被灌輸的觀念,重塑自己的認知
    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青少年事情,而恰恰這個時候很多人是不具備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的,人的思想觀念大多被「灌輸」而成。成人後,一些錯誤的理念在生活和工作中彰顯出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勇敢地打破過去,重塑自己的認知。
  • 傅剛: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的研究目的、意義、方法
    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就文本的閱讀和對文獻的把握、理解而言,中國學者的水平無疑高於外國學者,這是毫無疑問的。外國學者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把握比較好,他們中很多人現代漢語水平不錯,但理解上也會有一定困難。古代文學研究則不同。拿到一個沒有句讀的經史文本,連我們母語者都存在閱讀和理解困難,更遑論外國人。即使讀懂了,對文本也有不同的理解和闡釋。所以,外國學者對中國古代文獻的把握比中國人好,是一個錯誤的理解。
  • 中國現代悲劇觀念百年流變
    作為一種外來的文學觀念,悲劇真正進入中國,前後不過百年時間。百年間,中國現代悲劇觀念便將西方源遠流長的悲劇傳統接受、演練了一遍。雖然其間頗多曲折與起伏,但終自成一格,形成了一個既區別於西方悲劇的「中國」文學觀念,同時,又區別於中國傳統悲情戲曲的「現代」文學觀念。
  • 文學品質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受此影響,迎合讀者閱讀趣味的寫作十分流行,網絡作家在這方面表現最為突出,同時也連帶著影響到傳統文學的創作。傳統觀念認為,作家應該自覺肩負心靈構建和道德教化的責任,讓讀者通過閱讀作品受到薰陶和教育,從而引導社會風氣。但是,這種取悅市場的寫作傾向令一些作家降低了文學的理想追求,放棄了獨立品格,在創作內容和主題、表現形式和敘事方式等方面俯就讀者的興趣,導致作品的文學品質下降。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
  • 文論史編撰的學科認知與方法論省思
    一、古文論研究的學科認知與定位中國古代文論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省稱,它研究的對象包括觀念形態的文學理論、具體的文學批評、鑑賞以及其他相關文學理論批評。與眾多的中國人文學科一樣,雖然現代學科意義上的古代文論成立於「五四」之後,但其大概的形態卻古已有之,並最早可上溯至魏晉文學自覺時期。其時,已有曹丕《典論·論文》、摯虞《文章流別論》和陸機《文賦》等專門的論文之作。
  • 文學是可以促進法律的,廣義的文學強化了法律在其中的渲染和表達...
    他認為,許多文學作品匯集了分散在社會生活中處理複雜問題的經驗,其中蘊含了關於法律制度和糾紛解決等豐富內容。他最早寫作《秋菊的困惑和山槓爺的悲劇》就是因為看了電影《秋菊打官司》後,發現故事折射出了中國人用法治解決糾紛時所面臨的困難。他以新著《是非與曲:個案中的法理》中關於打孩子問題的討論為例,指出故事、小說或者民間對話可以更好地幫助人們理解背後的道理。
  •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具體」——思維能力得到初步發展特徵:①守恆觀念的形成(守恆性):(例:知道量杯中水一樣多,銀幣數量一樣多)②思維運算必須有具體的事物支持,可以進行簡單抽象思維(例:走過的路能畫地圖)③理解原則和規則,但只能刻板遵守規則,不敢改變(例:舉手告訴老師同桌回答問題不舉手)④思維具有可逆性
  • 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布魯納的理論觀點是一個重要的考查點,關於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多以理解性的題目考查為主,理解起來較難,特此對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做一個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能夠有所幫助!一、考情介紹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多以考查客觀題為主,三種表徵系統要進行識記,每個類型要進行理解記憶,考試多以考查例子類的單選題。
  • 任文:文化外譯——哲學符號學「認知差」概念的啟示
    譯者究竟是把讀者引向作者,還是把作者引向讀者,或是讓他們彼此在(跨)文化旅途中的某一點相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認知主體在面對異質文本時的認知差。  趙毅衡認為,「認知差」是不同的認知(意識)主體對某一問題在某一時刻達到的認知狀態之間存在的差別。認知差的存在會引發認知意義流動,而意義的流動由認知主體的理解與表達來實現。
  • 張旭東:如何理解當代文學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文學雖然是一種表象或再現,但就其最內在的想像力和賦形能力來講,它不屬於反思和觀念的譜系,而是屬於一種不確定的、嘗試性的生產性或創造性活動,即一般意義上的藝術活動,並通過這種自身的內在屬性而進入了廣義的「當代」和「當代文學」所包含的文學本體論和政治本體論。這是我想談的第一點。
  • 文學作品與欣賞者的適當距離
    欣賞作品時,偶爾會發生特殊情況。多年前,我在電視臺工作的時候,接到一個年輕人的電話。他迷上了一部電視劇中的角色,迷戀之深,不能自拔,幾次電話打來,非要去找那個角色不可。他迷上的不是扮演角色的演員,而是那個角色本身。再往前看,據說曾經發生過一件事,某劇團演戲給軍人看,演到一個惡霸囂張跋扈的一幕,有個軍官氣憤至極,拔出手槍,差點射殺了那個扮演惡霸的演員。
  • 認知升級的五大要點(一):認知地圖
    大家都在提「認知提升」,可是提升到哪並不是很清晰。於是大家對認知本身並不關心,而是對「誰說的」更加在乎。我們只在乎誰說的,而不在乎說的什麼。這就帶來一個很大的麻煩,我們如何向這些大咖的認知靠攏呢?僅僅記住這些概念化的語言詞條就可以了麼?概念化的詞條如果失去語境,即使你記住了內容也無法提升你的認知。你只知道終點卻不知道如何這些觀念的生成路徑在哪裡。僅僅知道這些觀念詞條,這些詞條是死的。必須要在這些概念詞條的原生的環境中,我們才可以理解他們。
  • 法律與文學:經典文學中的法律隱喻
    他認為,許多文學作品匯集了分散在社會生活中處理複雜問題的經驗,其中蘊含了關於法律制度和糾紛解決等豐富內容。他最早寫作《秋菊的困惑和山槓爺的悲劇》就是因為看了電影《秋菊打官司》後,發現故事折射出了中國人用法治解決糾紛時所面臨的困難。他以新著《是非與曲:個案中的法理》中關於打孩子問題的討論為例,指出故事、小說或者民間對話可以更好地幫助人們理解背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