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的是一種藝術上的認識活動,它區別於一般意義上的認識活動。一般情況下,讀者都可以從鑑賞文學過程來愉悅感情以及獲得藝術上的享受,並從這一過程中,獲得理性認知與感性認識相統一。建國30年以來,大部分文學領域的人都以「認識論」作為文學欣賞主流觀念。在本文中,主要通過文學欣賞的藝術認識、作品解讀、思想傾向這三個方面來一一解析文學欣賞觀念,從而達到對文學欣賞觀念的整體把握。
1.文學欣賞是一種藝術認識
從文學的本質上分析,其屬性應該理解為具有社會意識形態,其實質就是反映社會以及生活,其本質即「反映-認識」論,這一本質不僅是對文學欣賞觀念理論範疇的反映,同時,也不難得出文學欣賞與「認識論」不可分離的本質特性。因而,就其本質而言,文學欣賞指的是一種認識,可以理解為讀者對於生活與社會本質的把握是通過對客體的欣賞認識來來進行的,是一種文學活動的過程。文學欣賞同時還與一般認識活動具有類似的屬性,不管在任何時候,都需要通過不斷認識以及思考的過程,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及其發展的根本規律,從最開始的感性認識現象,然後再由表及裡進入到事物的內部,在這一過程中,運用理性思維活動建立起事物的外在與內在的規律。這樣一個過程稱為認識的一般規律。同樣地,文學欣賞的過程遵循一般的認識活動的普遍規律,也是一個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通過對客體的感性認識,由表及裡不斷向理性認識升華。文學欣賞活動以理性認識為主導,「沒有理性認識的欣賞就不能稱得上是完全的欣賞」。因而,這一過程比較注重理性認識,所謂的唯心主義是不存在的。
在文學欣賞中,其最高階段就是理性認識,同時也是文學欣賞的最終目的、落腳點及最後的歸宿。但是,即使具有一般認識活動的特徵,文學欣賞卻並不相同於哲學層面的認識活動,作為一種認識活動,文學欣賞存在自身的特點,即藝術的認識,對文學欣賞的整個認識過程就是對藝術的一種認識過程。概括地說,文學欣賞指的是讀者在閱讀作品中,分析文學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涵,從而把握藝術形象,更深刻地認識到這一形象體現出來的社會生活的面貌以及本質,並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文學欣賞的認識過程,最開始的是文學語言,通過對這些語言的閱讀、理解,構建作品中的藝術形象。
文學欣賞的第一步是通過感性形象來進行的感性認識,但是,不得不說明的是,文學欣賞並不單單只停留於感性認識,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理性認識,通過不斷地感知作品藝術形象,慢慢深化與升華來實現理性認識。對於讀者來說,整個過程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是緊密相關的,彼此聯繫,相互滲透,這兩者的相結合才能形成對作品的認識與把握。讀者、作家、作品之所以能相知相悉,最主重的就是感性認識的存在,通過這一認識使讀者認識和把握客體。而人們之所以可以感性認識,就在於他們對於作品的理性認識以及對於世界的理性認識。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理性認識的基礎是感性認識,最終通過情感來進行表達。感性和理性相互交融,其橋梁和紐帶就是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同時,文學欣賞的形象性與藝術性就是它與一般認識活動相區別的根本特徵。
文學欣賞,其定義是作為認識,但其實質是藝術的認識。文學藝術形象是文學欣賞中溝通作家、讀者、作品的紐帶,通過感知認識到理性認識,不斷升華文學欣賞,把握作家的創作意圖,在享受藝術的同時,啟迪思想。
2.文學欣賞是對作品意義的讀解
文學欣賞觀念,實際上就是屬於「認識」的範疇,在哲學中,認識的基礎是客體。在本文的認識中,客體指的就是文學作品,認識的過程就是是對文學作品進行理解的過程,因此,也可以說,文學欣賞,其實際就是解讀文學作品的涵義及意義的一種活動。第一,文學欣賞的目的即認識。也就是認識與把握作家創作的根本意圖,對藝術進行認識。因此,對於讀者來說,應該圍繞文學客體開展認識活動,並通過對客體內容與形式的分析,從而達到與作家的近距離接觸。讀者閱讀與欣賞文學作品,把握作家在作品中所描繪的文學形象,並形象地感知藝術形象,從而獲得感性認識。感性認識能夠給讀者帶來情感上的一種愉悅,但是,這並不是文學欣賞的最終目的,其最後都是為了獲得反映現實世界的本質內容以及通過作品能夠讀懂作者對於生活與世界的思考。任何文學欣賞,只有在閱讀過程中升華理性認識,才能獲得真正的教育與啟迪,這同時也是一個提升自我思想、道德、藝術、文化修養的一個過程,而在欣賞的過程中,影響讀者能不能獲得最後的教育與啟迪的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作家的創作意圖,所以,在欣賞過程中,文學欣賞的根本目的也就是理性認識作家創作的根本意旨。其次,文學欣賞的中心其實是作家創作,讀者在開展欣賞的過程中,是離不開這個中心的,因為如果不存在文學創作,也就不存在文學欣賞,作家創作的作品的內容、形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對讀者進行文學欣賞的內容與形式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而並不是什麼作品都可以說是用來欣賞的,只有優秀的作品才是欣賞的對象,能不能作為欣賞的對象取決作家的創作,對於作品的構思是否良好,內容是否深刻等等。
文學源於生活,是作家用來反映社會與生活的作品,因此,如果作家想要創作出優秀的文學作品,那麼他就必須深入了解並感受群眾的生活,這些與作家紮實的文字功底以及對生活的感悟都離不開關係,同時,作家還需要嚴格要求自身文學創作,努力提高文學創作水平,這些同時也要求著作家需要具有良好的世界觀以及較高的藝術修養。只有通過提高思想水平,作家才會在創作過程中創作出高水平的文學作品,也才能使得讀者在閱讀與欣賞的過程中獲得教育教化。
最後,解析讀者與作家或者與作品的關係。在這一認識過程中,他們之間的關係更像是教學中的「教與學」的師生關係。車爾尼雪夫斯基,作為俄國的革命民主主義批評家,他就曾經這樣評價道,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本生活的教科書。所以當我們將優秀的文學作品形容為一部教科書形容的時候,編寫者以及傳授者就是我們的作家,而讀者在這一層面上來看,就是受教育者、學習者。在這種「教與學」的關係中,通過自己的作品,作家教育讀者在生活或者在世界中,應該怎麼樣或者不應該怎麼樣;如何選擇;什麼是我們要抵制的東西或者思想。在這一種意義上,創作者就是引領者以及傳播者,而讀者的則扮演著認識者、跟隨者。通過文學欣賞,理解作品,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