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與欣賞者的適當距離

2021-01-16 中國青年報

董學仁/攝

在作品裡,大多數劇作家都想營造活生生的角色,還想引導觀眾入戲,和角色一起喜怒哀樂。

欣賞作品時,偶爾會發生特殊情況。

多年前,我在電視臺工作的時候,接到一個年輕人的電話。他迷上了一部電視劇中的角色,迷戀之深,不能自拔,幾次電話打來,非要去找那個角色不可。他迷上的不是扮演角色的演員,而是那個角色本身。再往前看,據說曾經發生過一件事,某劇團演戲給軍人看,演到一個惡霸囂張跋扈的一幕,有個軍官氣憤至極,拔出手槍,差點射殺了那個扮演惡霸的演員。

在作品裡,大多數劇作家都想營造活生生的角色,還想引導觀眾入戲,和角色一起喜怒哀樂。我沒見到作者走出來提醒觀眾,你們是在看戲呢,不要太衝動了。情節小說、敘事散文、紀實文學差不多也是這樣,大都希望讀者投入其中。當年歌德寫了《少年維特之煩惱》,許多失戀的青年人仿照維特的方式自殺,是人們熟知的例子。

適當投入就很好,要拉開一點距離。

寫在兩千多年前的《左傳》,這部中國最早的敘事散文代表作之一,喜歡以「君子曰」的方式,插入自己的評價,隔斷一個個段落之間的敘事。

然後是司馬遷,直接用「太史公曰」打斷敘事,有時在一個完整敘事的結尾,有時在開篇,有時在中間的位置。這位善於靈活敘事的太史公,就是司馬遷本人。「太史公曰」就比如現代小說裡忽然跳出「史鐵生說」「莫言說」或者「馬原說」一樣,告訴你現在讀的是誰寫的作品,讓你用看小說的方式看小說。

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中,記敘屈原死了以後,楚國有宋玉等人都愛好文學,善於作賦被人稱讚。但他們都效法屈原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終不敢直言進諫。在那以後,楚國一天天削弱,幾十年後終於被秦國滅掉。然後司馬遷就直接站出來說:我讀《離騷》《天問》等作品,為他的志向不能實現而悲傷,在屈原自沉的地方流下眼淚,追懷他的為人。

馮夢龍的《初刻拍案驚奇》裡,作者也會直接與讀者對話:「看官有所不知,假如人家出了懶惰之人,也就是命中該賤。」

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一章裡寫道:「列位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來?說起根由雖近荒唐,細諳則深有趣味。待在下將此來歷註明,方使閱者瞭然不惑……」

這裡的看官、閱者,都是對讀者的稱呼。

這個傳統幾乎無人繼承,幾乎被人忽略。前些年的馬原用這方式寫小說,讓人大吃一驚:小說還可以這樣寫?

現在來看馬原的《虛構》。這篇小說的開端,讀過的人或多或少都會記住一些。

「我就是那個叫馬原的漢人,我寫小說。我喜歡天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麼一點聳人聽聞。我用漢語講故事;漢字據說是所有語言中最難接近語言本身的文字,我為我用漢字寫作而得意。全世界的好作家都做不到這一點,只有我是個例外。……我其實與別的作家沒有本質不同,我也需要像別的作家一樣去觀察點什麼,然後藉助這些觀察結果去杜撰。天馬行空,前提總得有馬有天空。」

接下來的馬原,講述了自己的寫作經歷,包括他如何杜撰了瑪曲村和《虛構》這篇小說。

「毫無疑問,我只是要藉助這個住滿病人的小村莊做背景。我需要使用這七天時間裡得到的觀察結果,然後我再去編排一個聳人聽聞的故事。我敢斷言,許多苦於找不到突破性題材的作家(包括那些想當作家的人)肯定會因此羨慕我的好運氣。這篇小說的讀者中間有這樣的人嗎?請來信告訴我。我就叫馬原,真名。我用過筆名,這篇東西不用。」

第二個章節才開始講西藏故事。

小說中的馬原去了與世隔絕的麻風病區,與病區村民朝夕相處七個日夜,碰到了不可思議的一些人和事。一方面,他追求細節,在敘事當中突出故事的真實性,極力要讀者相信他,跟著他的視線走;另一方面,他大膽地將作者的創作過程記錄在小說中,不止一次告訴讀者,你們讀到的是馬原在小說裡的虛構。

在第19個章節,也就是小說的倒數第3個章節,馬原用了整個章節與讀者對話:

「讀者朋友,在講完這個悲慘故事之前,我得說下面的結尾是杜撰的。我像許多講故事的人一樣,生怕你們中間一些人認真;因為我住在安定醫院是暫時的,我總要出來,回到你們中間。我個子高大,滿臉鬍鬚,我是個有名有姓的男性公民,說不定你們中的好多人會在人群中認出我。我不希望那些認真的人看了故事,就說我與麻風病患者有染,把我當成妖魔鬼怪。我更怕的是所有公共場所對我關閉,甚至因此把我送到一個類似瑪曲村的地方隔離起來。所以有了下面的結尾。」

這裡我想插幾句。馬原說自己是個職業小說讀家,讀到的世界名著之多難以想像,所以他才有寫小說時天馬行空的資本。他說,天馬行空,前提總得有馬有天空。接下來他說到的,應該是寫這篇《虛構》的真實的起點,也是這篇小說的馬和天空。

「不久前我又去藏東南,當時春風正勁。雅魯藏布江穩穩地東流,江水澄碧,幾隻白色的高原湖鷗在水面漂亮地掠飛。我身後是高拔的大山,身邊是牧羊的藏族小姑娘,我沉醉在她的牧歌裡。我和大山之間有一種默契,隔著一望十幾裡的礫石灘我們無言無聲地交談。

我坐車返回拉薩。開車的司機是個朋友,他說他跑遍了全藏。有一段時間他不愛說話,我問他怎麼了,他說剛才經過的地方向北走十裡是麻風病村。他還說,他曾經在這裡搭過一個病人,是個胖墩墩的女人,還抱著孩子。

這些事都讓我碰上了,該著我當作家。誰碰上是誰的運氣。我得說我運氣不錯。

……下面我還得把這個杜撰的結尾給你們。說一句悄悄話,我的全部悲哀和全部得意都在這一點上。」

現在我們進入寫作練習。

一、提出疑問,加深理解。

從你讀過的小說中,找到作者與讀者直接交流的部分。

比如,在《刀鋒》的開頭毛姆寫道:「我以往寫小說,在動筆之時,從來沒有過這麼多的疑慮。我之所以把這本書叫小說,是因為它並沒有別的名稱。」

在《月亮和六便士》裡毛姆寫道:「回過頭來讀了讀我寫的斯特裡克蘭德夫婦的故事,我感到這兩個人被我寫得太沒有血肉了。要使書中人物真實動人,需要把他們的性格特徵寫出來,而我卻沒有賦予他們任何特色。」

作者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有什麼實際效果?毛姆認為這一方法有助於讀者對人物產生親切感,從而增強藝術真實性。他把讀者當作知心人,把自己所知道的,所希望的或者害怕的都告訴讀者,即使他自己不知所措,他也同樣坦率地告訴讀者。

為什麼作者有意拉開作品與讀者的距離,告訴讀者這不過是虛構,而讀者還相信那是作者遇到的真實故事?

二、仿寫。

之前你注意到這樣的寫作方式了嗎?你使用過這樣的寫作方式沒有?還有沒有創新的空間?

請你構思一篇與讀者靈活交流的作品,寫出提綱。

其中與讀者的交流,至少要有3處。

特邀編輯:董學仁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文學欣賞觀念的認知與理解
    文學欣賞的認識過程,最開始的是文學語言,通過對這些語言的閱讀、理解,構建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文學欣賞的第一步是通過感性形象來進行的感性認識,但是,不得不說明的是,文學欣賞並不單單只停留於感性認識,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理性認識,通過不斷地感知作品藝術形象,慢慢深化與升華來實現理性認識。
  • 觀點‖適當調整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的內容更有利於魯迅文學的傳承
    從魯迅先生在世的時候,他的某些作品已經被當做教材去學習和誦讀了,轉眼間90多年過去了,經歷了時間洗滌的魯迅文學卻被戴上了」老師天天費心,卻總也教不明白;學生日日誦讀,卻總也學不明白」的兩難境地,究竟是為什麼?其根源究竟在哪裡?
  •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書法淺析,莫言書法作品欣賞
    我國人民追逐名人,非常注重名人效應,所以很多買家是衝著莫言個人名氣購買莫言書法作品的。畢竟諾貝爾文學獎,我國百年才出一個,下一個還指不定到什麼時候。第二,莫言書法的價格,還要看書寫的什麼內容,多少字,多大尺寸,畢竟內容不同,尺寸不同,創作難度也不同。
  • 雲淡風輕——高薦 山水畫作品欣賞
    ▲作品欣賞 中國山水畫是通過對大自然境象的描述中生發出畫者人文的精神追求和寄託高薦的山水畫所寄寓的正是畫者本身的生命體驗,在創作中讓他更進一步將山水精神人格化。
  • 文學作品與外星人
    原標題:文學作品與外星人   《最後一個地球人》   【深度解讀】   科學家們宣布在距離地球大約   相對於這些科普性書籍,文學作品中外星人的形象更為具體,外星人與人類的交流方式也更直接。   文學作品中的外星人   肖恩·T.佩奇(Sean T.Page)和伊恩·穆爾斯(Ian Moores)合著的《外星人入侵生存手冊》構思了對人類有威脅的外星種族,如饑渴索取DNA的格雷人和能夠偽裝成人類的蜥蜴人。
  • 俄羅斯讀者歡迎反映中國現實的文學作品
    記得19世紀的俄國哲學家赫爾岑說過,俄羅斯文學史「不是殉道者的傳記,就是苦役犯的名單」,指的是俄羅斯文學家既是傑出的思想家同時又是直面現實的鬥士、勇士,其文學亦充滿了人文情懷與哲學意味。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被判處死刑,直到臨刑前才接到赦令,改為流放。他的《死屋日記》(又譯《地下室手記》)非常真實地記述了他在「最後時光」對生命的感受。
  • 當代實力派國畫名家田燦作品欣賞
    藝術作品多次獲獎並赴國外交流。 田燦先生近照田燦先生是一位精於文學,擅長國畫的複合型藝術家。數十年來,田先生寫作不止,筆耕不息,創作了大量詩詞與國畫作品,獲得諸多重要獎項,搏得業內及社會各界高度認可與廣泛讚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
  • 【惠遊湖北】文學作品丨屈原祠燈光映九歌
    【惠遊湖北】文學作品丨屈原祠燈光映九歌 2020-12-03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尋布依族文學作品《花米飯》背後的故事
    探尋布依族文學作品《花米飯》背後的故事 2020-08-02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聖杯的探索是中世紀文學的開創性作品,是典故諺語引用模仿的源泉
    古老的法國Lancelot-Graal是一項重要而又龐大的作品,不僅為英國歷史而且在基督教歷史上為亞瑟王提供了一席之地。這一部分的新翻譯,即聖杯探索,將成為中世紀文學或浪漫課程的靈活補充。筆記和指南旨在幫助讀者欣賞文本,同時欣賞其與社會和文學史的關係。
  • 龐家麟國畫作品欣賞
    觀鳳鶴思園(龐家麟國畫欣賞)作品尺寸:六尺整張神仙意人間(龐家麟國畫欣賞)作品尺寸:六尺整張作品入編《新北京新奧運中國書畫名家精品集》、《紀念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全國書畫作品集》、《紀念周恩來誕辰110
  • 距離產生美,適當的距離是對彼此的尊重
    即使是自己最親的人,也要有適當的距離,心中有點距離感更能讓自己尊重和敬畏,因為過於親近往往容易忽略某些東西。子女和父母要保持一碗湯的距離,子女煲好一碗湯送往父母處,剛好保持享用的溫度,近了太燙,遠了太涼,恰到好處才舒服。夫妻也是彼此最親密的人,相處起來也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尊重對方的愛好和隱私,不要一味地想要控制或者改變對方,掌握分寸互敬互愛,才能相伴到老。劉若英曾說,夫妻間最好的狀態就是「窩在愛人懷裡孤獨」。
  • 中小學英語也要重視文學閱讀
    實際上,語言的文化性不單單體現在外語國家的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等,最精粹的表現應該是文學。文學作品是了解異域文化的一面鏡子,能更生動具體地反映異域文化。不僅如此,經典文學以獨特的話語方式凝聚了人類對真善美的文化精神追求。因此,文學教育可以說是英語文化教育的生命所在,沒有豐富文學滋養的英語文化教育是跛腳的,難以從根本上改變「文化」淪為語言知識傳遞、語用技能訓練附庸的命運。
  • 鐵筆丹青,火針刺繡——藝術家滕鳯鳴烙畫作品欣賞
    近些年來,喜歡上了藝術奇葩一一烙畫,先是木板烙畫,現主要做紙烙畫,作品頗多。  現為中國烙畫藝術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北京市手工藝協會會員,青島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青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青島市手工藝協會會員。2016年紙烙畫作品《江山如此多嬌》,《鯤鵬展翅衝九霄烙筆丹青灑人間》,《馬到成功》三幅紙烙畫作品,先後被中國烙畫藝術研究中心藝術館收藏。
  • 文學理論考研名詞解釋匯總
    距離說:拉開功利距離的體驗。對已有的經驗換一種角度重新審視。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王國維,與對共同生命著,為入;體驗又要反芻,進行自審,為出;兩者辨證統一。  文本:語言的實際運用形態,根據一定的語言規律和語義規則組成整體語句,未經讀者閱讀只是語言產品(如書)。  文學文本:構成文學這種語言藝術品的具體語言形態。
  •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報告文學《愛心延伸到的地方》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展播:小說《十八師與楊六郎》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展播:小說《守衛大森林》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展播:小說《康乃馨,百合與玫瑰花》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展播:小說《一家人》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展播:小說《口罩天使不孤單》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展播:小說《天鵝與少女》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展播:散文 《大山深處》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展播:散文《浣心》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展播
  • 文學作品「一稿多投」泛濫 一紙聲明能否遏制?
    最近包括《人民文學》、《收穫》、《十月》、《花城》等國內的45家著名文學期刊,發布一份《關於作品抄襲與一稿多投問題的聯合聲明》,文學作品「一稿多投」的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一稿多投」何至於如此泛濫?
  • 外國文學作品選複習匯總
    代表作品:詩體悲劇《被圍圍的奴曼西亞》 《訓誡小說集》。2、《堂吉訶德》反映了西班牙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現實模擬騎士文學創作形式。5、威廉·華茲華斯(1770-1850)英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湖畔派」詩人的 代表,「桂冠詩人」 作品《抒情歌謠集》(與柯爾律治合作),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歷史上的裡程碑。6、作品《抒情歌謠集》(華茲華斯與柯爾律治合作),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歷史上的裡程碑。
  • 距離產生美,請保持適當的距離
    距離產生美,不是說說而已,人有了距離,就會看得不那麼真切,就像一個高度近視的人,看這個世界,都是模糊而美好的,TA看不到街邊的垃圾,卻能看到花壇總那一簇簇的紅色黃色。人與人之間,相處得越久,了解得越深,美藏得越深。
  • 文學和學術:好作品都應當被發表,發表之前要努力傳播
    真正的文學和學術成果都要通過一定的渠道公開發表,與世人見面——也就是問世——才能真正成為作品。哥白尼創作日心說著作之後,長期猶豫不敢發表。但是不發表就意味著沒有真正地存在,因此朋友們勸說他發表。因此,一名作家、一名理論工作者,在完成文學作品或者學術成果的時候,應該考慮到作品必須能夠發表,應當願意為順利發表做出適當妥協和讓步。好的作品只有與讀者見面才能成為真正的作品,不能與世人見面並發生互動反應的作品會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麥田的守望者》是一部傑作。它的作者只發表了這一部作品,此後的寫作都只寫給自己,拒絕公開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