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布依族文學作品《花米飯》背後的故事

2020-11-30 澎湃新聞

探尋布依族文學作品《花米飯》背後的故事

2020-08-02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鍾慧娟

布依族與其他兄弟民族一樣,長期致力於淬鍊生活智慧,演繹民族之魂,探尋民族之根,呈現布依文化的歷史與榮耀。

 

民以食為天,布依族大型文學作品《花米飯》作為2019年雲南省人民政府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和「雙百工程」項目,以布依族人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米飯之間的故事為引擎,全方位、多角度為人們展現出一幅詩情畫意的布依社會風情畫卷。

 

為進一步 了解創作背後的故事,記者採訪了《花米飯》的作者——雲南省民族學會布依學研究委員會副會長、布依族作家王定才。

上世紀60年代中期,王定才出生在一個布依族家庭。從小受到「心懷愛國情,胸懷報國志」影響的王定才,長大後入伍從軍,並在訓練間隙堅持寫作,先後在《人民日報》 《解放軍報》等多家報刊媒體發表過作品。

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工作後,王定才依舊筆耕不輟,2014年和2016年先後出版了領導藝術之行政管理操作運用全書《典導》和當代大型長篇小說《鳳凰折翰》。

「《花米飯》寫了3年,但在我心裡醞釀的時間有七八年,也包括多年生活經驗的總結和積累。」王定才說。

為什麼要花那麼大的精力來寫這本書?王定才表示,這與從小生長在布依族家庭有關。環境塑造了自己的民族情,讓自己在感受多彩民族風情的同時,也深深地被這個民族的點點滴滴所吸引。

「花米飯是布依人千年飲食文化中的精品,不把它好好傳承下去那就太可惜了。同時,傳承不僅僅是記錄下去、做下去、吃下去,而是要在吃、在傳的同時,通過文學藝術來提升,讓花米飯變成為可品、可鑑、可延伸的文化產物。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民族文化非常重視,借著這個機遇,就有了趕快創作這本書的念頭。」王定才說道。

《花米飯》原著百萬餘字,而王定才身兼雲南省民族學會布依學研究委員會副會長中華布依網的管理工作,要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騰出時間和精力去收集史料、去體驗各地原汁原味的布依文化,這並不輕鬆。

王定才告訴記者:「《花米飯》的很多故事和知識,基本都要到發源地去跑,有時跑一趟,有時會跑三四趟。為了掌握詳細資料,個別地方不能親自去的,也要做最充分的調查了解和收集整理,然後把它們進行藝術加工和提升,最後以故事和人物塑造的方式呈現給讀者,讓讀者有一個通俗易懂的欣賞和系統的解讀。」

當問起寫作《花米飯》最難的是什麼時,王定才說道:「最難的就是怕寫不好,擔心把很風情的民族文化寫成記錄文化,常有『只有水平低,沒有文化不風情』的感覺;此外就是收集經典史料的困難,擔心好資料沒有收集齊全而造成遺憾。同時需要花很多心力去收集和研判那些零散的、只有口耳相傳的故事。但欣慰的是,隨著對布依文化的深入了解,就越會從中發掘到一種無窮的魅力,也許這種魅力就是布依族對生活磨鍊而呈現的智慧。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昆明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王海東認為,《花米飯》不僅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布依族生活畫卷,也歷史性地還原了布依族的發展道路;雲南省文學藝術界評論員劉憲坤認為《花米飯》是一部具有社會認識價值的長篇巨著;雲南省民族學會布依學研究委員會文化藝術研發中心主任劉崇剛認為,《花米飯》的出版將打開布依族題材影視文化產業窗口,串聯起布依族多種文化產業形式的發展。

轉載請註明來源《民族時報》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電影與文學背後的故事
    文學與電影之間的距離從來沒有如此貼近過,是文學成就了電影的史詩,還是電影促成了文學的偉大,已經無法分辨。我們見過各種從文學改編為電影的成功模式,也見過電影成功之後,把電影劇本變成文學的,電影文學也由此而生。但是文學與電影之間的關係也不過如此,互相參照,互相影響,卻各自獨立完成,有時候這兩種不同的門類還互相敵視。希區柯克有個狡猾的理論,只有二流的文學才能改編為一流的電影。
  • 文學作品與外星人
    原標題:文學作品與外星人   相對於這些科普性書籍,文學作品中外星人的形象更為具體,外星人與人類的交流方式也更直接。   文學作品中的外星人   肖恩·T.佩奇(Sean T.Page)和伊恩·穆爾斯(Ian Moores)合著的《外星人入侵生存手冊》構思了對人類有威脅的外星種族,如饑渴索取DNA的格雷人和能夠偽裝成人類的蜥蜴人。
  • 中國「天眼」背後的故事:攻克多個技術難題
    中國「天眼」背後的故事:攻克多個技術難題 2017-05-19 13 2017年05月19日 13:16 來源:工人日報 參與互動    在「2016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中,坐落在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文學作品的十三種體裁簡介
    第二種: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帶有諷喻性的小故事。結構簡單,主要角色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無生物的擬人化,在簡單故事中隱寓一種道理。我國著名的寓言故事中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揠苗助長》等,外國的有《伊索寓言》《可雷洛夫寓言》等。
  • 中藥裡的「春夏秋冬」,從四季之外說起,探尋它們背後的文化故事
    中藥裡的「春夏秋冬」,從四季之外說起,探尋背後的文化故事。在浩瀚的中草藥寶庫裡,每一味中藥幾乎都有它自己的「故事」。那些故事深處,或許蘊藏著一些和醫藥無關的信息,或許隱藏著一些文化的密碼。
  • 英國文學:狄更斯生平及作品簡介
    二、作品特色大多數作家都是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尋找素材,狄更斯也不例外。貧窮窘迫的童年給狄更斯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他的作品中多描寫下層人民的生活,並對下層人民充滿了同情,這一點即使在他過上富裕生活後也沒有改變。熟悉狄更斯經歷的人,當讀到《大衛科波菲爾》中米考伯先生因負債而住進債務人監獄時,就會聯想起狄更斯全家的入獄經歷。
  • 用優秀作品開啟兒童心智,揭秘樂多多《胡小鬧日記》的背後故事
    用優秀作品開啟兒童心智,揭秘樂多多《胡小鬧日記》的背後故事 2021/01/07 16:24 來源:廠商供稿 瀏覽:348
  • 當影像映照文學|黃石×黃昕×張新偉×李穗:RDV時間·北京
    2020是王小波作品《白銀時代》的時間背景。他開篇即斷言:「將來的世界是銀子的。」 銀子,是導熱最好的金屬,因此絕不會有一塊地方比另一塊更熱。 小說裡的話仿佛一則預言,提前昭告了2020的故事。病毒一視同仁地席捲世界,此處即是彼處,彼處亦是此處。整個地球像一塊鍛造完畢的銀元寶,只同一份涼熱。
  • 「海燕」作者潘嘉俊曝光作品背後的故事(圖)
    「海燕」作者潘嘉俊曝光作品背後的故事(圖) 潘嘉俊與油畫作品《我是「海燕」》 赫子儀 攝  「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
  • 神話是古埃及文學最早的源頭,到底有哪些文學作品摘自於神話故事
    神話是他們文學最早的源頭,許多文學作品都是摘自神話。由於古埃及人信奉的神比較雜亂,所以古埃及的神祇數量非常龐大,關係也十分複雜,每一個神所管理的地方不同,他們的權限也不同,每一個神都有自己的長處。這些神不僅和神之間關係混亂,而且神與人也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這些故事生動有趣又充滿了人情味。
  • 為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學作品
    作為流傳數百年的文學經典有其存在的價值,自不待言。真正重要的問題並不是「四大名著」到底適合不適合孩子閱讀,真正重要的問題是:當孩子開始識字讀書時,家長要給他們買哪些書來讀?我們所面臨的實際困難是:當家長準備給孩子買書時,可供選擇的令人滿意的現當代白話文學作品是如此之少!《「四大名著」適合孩子閱讀嗎?》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是試圖引起全社會都來關注適合孩子閱讀的優秀現代文學作品的選擇與創作活動。
  • 2020年度「城市文學」排行榜入圍作品名單
    「城市文學」排行榜堅持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原則,探索城市精神和價值觀,鼓勵題材、主題、風格的探索和創新,聚焦城市經驗書寫、城市人物群像塑造、城市審美多元化呈現,深入發掘反映時代變革、體現時代精神、記錄城市發展軌跡且充滿現代意識、與時俱進的優秀作品。2020年度「城市文學」排行榜,本社再次力邀50家國內知名文學刊物共同締造這份特別的文學榜單。
  • 外國文學作品選複習匯總
    代表作品:詩體悲劇《被圍圍的奴曼西亞》 《訓誡小說集》。2、《堂吉訶德》反映了西班牙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現實模擬騎士文學創作形式。(三一律原則)3、把古希臘和羅馬文學視為文學上的最高典範,制定出古典主義「三一律」原則。4、三一律是古典主義戲劇的創作原則。規定每出戲劇必須做到情節一律、時間一律和地點一律。即劇本的情節只能有一條線索,故事發生在同一地點,劇情在 24 小時之內完成。
  • 每位創作者都是文字世界的英雄 I 木本文學首屆徵文大賽獲獎作品公布
    木本文學首屆徵文大賽來了作為IP全版權運營平臺「木本水源」的文學品牌,木本文學已經累積了超過1500部優質內容,其中很多是白天工作、晚上創作的普通人架構的好故事。因此,木本文學推出首屆徵文大賽,希望用更多優質好故事,給寒冬期的影視行業、泛文化行業貢獻一份力量。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 布依族傳統音樂演奏:口傳心授中的「民族記憶」
    他從20歲開始隨父親學吹嗩吶,40多年來,在村裡參與各種活動千餘次,參加的布依族婚俗音樂表演保守估計也有800餘次。韋萬祥介紹,布依族婚俗音樂最具代表性。「布依族婚俗音樂口傳心授,代代傳承。」韋萬祥說,婚俗音樂已經不只是簡單的聲樂,還承載著布依民族禮儀文化的光榮驕傲。
  • 文學作品與欣賞者的適當距離
    董學仁/攝在作品裡,大多數劇作家都想營造活生生的角色,還想引導觀眾入戲,和角色一起喜怒哀樂。欣賞作品時,偶爾會發生特殊情況。多年前,我在電視臺工作的時候,接到一個年輕人的電話。他迷上了一部電視劇中的角色,迷戀之深,不能自拔,幾次電話打來,非要去找那個角色不可。他迷上的不是扮演角色的演員,而是那個角色本身。
  • 以屠呦呦為原型 浙產民族歌劇《呦呦鹿鳴》有哪些幕後故事
    歌劇《呦呦鹿鳴》走進貴州黔西南州布依族村寨樓納村受到觀眾歡迎 寧波演藝集團 供圖 浙江在線寧波7月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曾楊希 見習記者 段松豔 實習生 張慕昭)「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近日,一部浙江民族歌劇《呦呦鹿鳴》走進貴州黔西南州布依族村寨樓納村,受到當地觀眾的熱烈歡迎與廣泛讚譽。
  • 「烏賊」創作,秦昊主講,網絡文學講述世界遺產故事
    《棗知道》是騰訊與閱文聯合推出的「世界文化遺產新文創計劃」系列的第一部短片,圍繞世界文化遺產展開的新文創作品,還有很多:蘇州園林、頤和園、皮影戲……這些融合網絡文學和世界遺產故事的全新文創作品,將在今年春節與大家見面。
  • 俄羅斯讀者歡迎反映中國現實的文學作品
    寫作《日瓦戈醫生》的帕斯捷爾納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未去領獎,這裡的過程也很耐人尋味……俄羅斯文學史充滿這樣驚心動魄的事件,社會的、歷史的因素為俄羅斯偉大的文學作品提供了豐厚如森林般的水土和地基。我們此行的中國作家不約而同地對俄羅斯文學表達了深刻的敬意。    中國青年報:和俄國作家接觸座談,他們現在是怎樣的狀態?
  • 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劇時,時空的轉換處理是一種經驗性的技巧
    可從兩方面衡量:第一,有好的「故事」;第二,這個故事具有較強的「可視性」。並不是所有的文學作品都適合於被改編成影視劇,這應該是一個常識。不過,更著名的改編失敗的例子應該是美國文學大師海明威,他的那些經典作品都先後慘遭「厄運」。據說他在觀看了由好萊塢改編的影片《老人與海》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好萊塢又犯了個愚蠢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