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2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鍾慧娟
布依族與其他兄弟民族一樣,長期致力於淬鍊生活智慧,演繹民族之魂,探尋民族之根,呈現布依文化的歷史與榮耀。
民以食為天,布依族大型文學作品《花米飯》作為2019年雲南省人民政府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和「雙百工程」項目,以布依族人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米飯之間的故事為引擎,全方位、多角度為人們展現出一幅詩情畫意的布依社會風情畫卷。
為進一步 了解創作背後的故事,記者採訪了《花米飯》的作者——雲南省民族學會布依學研究委員會副會長、布依族作家王定才。
上世紀60年代中期,王定才出生在一個布依族家庭。從小受到「心懷愛國情,胸懷報國志」影響的王定才,長大後入伍從軍,並在訓練間隙堅持寫作,先後在《人民日報》 《解放軍報》等多家報刊媒體發表過作品。
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工作後,王定才依舊筆耕不輟,2014年和2016年先後出版了領導藝術之行政管理操作運用全書《典導》和當代大型長篇小說《鳳凰折翰》。
「《花米飯》寫了3年,但在我心裡醞釀的時間有七八年,也包括多年生活經驗的總結和積累。」王定才說。
為什麼要花那麼大的精力來寫這本書?王定才表示,這與從小生長在布依族家庭有關。環境塑造了自己的民族情,讓自己在感受多彩民族風情的同時,也深深地被這個民族的點點滴滴所吸引。
「花米飯是布依人千年飲食文化中的精品,不把它好好傳承下去那就太可惜了。同時,傳承不僅僅是記錄下去、做下去、吃下去,而是要在吃、在傳的同時,通過文學藝術來提升,讓花米飯變成為可品、可鑑、可延伸的文化產物。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民族文化非常重視,借著這個機遇,就有了趕快創作這本書的念頭。」王定才說道。
《花米飯》原著百萬餘字,而王定才身兼雲南省民族學會布依學研究委員會副會長中華布依網的管理工作,要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騰出時間和精力去收集史料、去體驗各地原汁原味的布依文化,這並不輕鬆。
王定才告訴記者:「《花米飯》的很多故事和知識,基本都要到發源地去跑,有時跑一趟,有時會跑三四趟。為了掌握詳細資料,個別地方不能親自去的,也要做最充分的調查了解和收集整理,然後把它們進行藝術加工和提升,最後以故事和人物塑造的方式呈現給讀者,讓讀者有一個通俗易懂的欣賞和系統的解讀。」
當問起寫作《花米飯》最難的是什麼時,王定才說道:「最難的就是怕寫不好,擔心把很風情的民族文化寫成記錄文化,常有『只有水平低,沒有文化不風情』的感覺;此外就是收集經典史料的困難,擔心好資料沒有收集齊全而造成遺憾。同時需要花很多心力去收集和研判那些零散的、只有口耳相傳的故事。但欣慰的是,隨著對布依文化的深入了解,就越會從中發掘到一種無窮的魅力,也許這種魅力就是布依族對生活磨鍊而呈現的智慧。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昆明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王海東認為,《花米飯》不僅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布依族生活畫卷,也歷史性地還原了布依族的發展道路;雲南省文學藝術界評論員劉憲坤認為《花米飯》是一部具有社會認識價值的長篇巨著;雲南省民族學會布依學研究委員會文化藝術研發中心主任劉崇剛認為,《花米飯》的出版將打開布依族題材影視文化產業窗口,串聯起布依族多種文化產業形式的發展。
轉載請註明來源《民族時報》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