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與外星人

2020-12-01 人民網

原標題:文學作品與外星人

  卡洛爾·安·達菲

  《最後一個地球人》

  【深度解讀】

  科學家們宣布在距離地球大約39光年的宇宙中發現了七顆行星。它們圍繞著一顆名為TRAPPIST-1的恆星運轉。TRAPPIST-1比太陽小,溫度也比太陽低。這七顆行星中的三顆上面有水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處在TRAPPIST-1的「宜居帶」,也就是說在這個區域的行星上可能有生命。科學家們的新發現使人類對於外星人的探討又添加了另一素材。

  科普讀物中的外星人

  美國暢銷作家霍格蘭(Richard C.Hoagland)在科普讀物《火星人完全檔案》中展現了火星上的生命印記。1976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的「海盜號」探測器在火星上空拍攝到一張酷似人臉的圖案。儘管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聲稱這張「人臉」只是光影構成的錯覺,霍格蘭利用排列規律的「城市建築」廢墟、與達·文西名畫擁有共同比例的五邊形金字塔、無處不在的圓周率規律、液態水的痕跡等大量詳盡的太空照片與數據資料,構成了完整的火星人檔案。

  青少年科普讀物《地球並不孤獨》中詳細列出了地球上著名的外星人活動過的歷史古蹟。其中《恆星和行星》一章指出一些外星物種是寄生生物,能在各種環境下繁殖。不過,大部分外星生物只能在特定的環境裡生存。如果這些特定生存環境發生改變,他們只得搬到其他地方去。一些高級物種已經掌握了創建能力,他們能改變一個星球以滿足自己的需求。《與外星人面談》編輯了羅斯威爾墜毀事件經歷者瑪蒂達·奧當勞·馬克艾萊的書信筆記。1947年7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靠近羅斯威爾的農場,收穫一架墜毀的「飛碟」。瑪蒂達·奧當勞·馬克艾萊參與了與外星人的溝通。

  從這些記錄中人們想要知道「人類在宇宙中是孤獨的嗎?如果在其他地方有智慧生存,為什麼不與我們接觸?」顯而易見,這本書的另一個目的是告訴讀者,「若我們不採取有效行動對抗外星人的幹預,外星人對於人類精神和肉體的延續會有毀滅性的後果,並且將長期對地球造成無孔不入的影響」。

  相對於這些科普性書籍,文學作品中外星人的形象更為具體,外星人與人類的交流方式也更直接。

  文學作品中的外星人

  肖恩·T.佩奇(Sean T.Page)和伊恩·穆爾斯(Ian Moores)合著的《外星人入侵生存手冊》構思了對人類有威脅的外星種族,如饑渴索取DNA的格雷人和能夠偽裝成人類的蜥蜴人。在外星人入侵地球時,這本書提供了地球人可採取的應對假說。比如如何在自己家中建造抵禦外星人綁架的「安全屋」,應怎樣學習如何與外星侵略者作戰。

  人類經過漫長進化,在地球上可以稱為唯一智慧生物。不過好奇是人類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人類一直在探尋宇宙,尋找同類。

  英國桂冠詩人卡洛爾·安·達菲(Carol Ann Duffy)的詩歌《太空太空》(Space,Space)體現了人類這一訴求。全詩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標題為《尋找穆恩斯》,名為穆恩斯的恆星在人類尚未懂得計數前已經毀滅,但在這個星球上生存過的生物見過恐龍。雖然人類的理智拒絕承認太空中還有智慧生命,但內心對此半信半疑,渴望與其相見,聽到和善的問候。有些外星人被迫屈膝投降,用已消失的語言乞求,但人類無法理解。飛船在宇宙中漂動,身處一望無際的黑暗中,尋找穆恩斯。人類如此找尋這顆恆星,是為了敬拜上面的生靈,那些長著大大、凸起如魚眼般的外星人。達菲表達了地球人對於外星人的友善情感。人類渴望尋求外星人,渴望交流,了解自己未知的歷史,也願意傳遞愛的信號。在詩中,對於人類來說,外星人是人類過往的痕跡,也是人類的朋友。

  詩歌第二部分的題目為《太空人》(Astronomer)。太空人肩負著人類的使命,雖然孤獨,但對於宇宙的愛戀猶如呼吸般自然。他抬頭凝視著夜空中的宇宙。光年、穆恩斯山坳中的深色波紋、孤獨是太空人獨特的體驗。在太空中人類如此渺小,既對過往的世界無法了解,又對新認識的世界一無所知。人類在尋找外星人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預見自己種族的未來,正如這消失的外星人般將會在紛繁複雜的宇宙中不留痕跡。相對於宇宙萬物,人類雖有智慧,但更多的則是被孤獨所環繞,不斷探尋「我從何處來?」「又到何處去?」

  達菲的詩歌更多是對人類自身的哲學思考。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大大提高了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人們難以抵禦神奇的外部世界的誘惑,渴望探索宇宙的奧秘。另一方面,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又促使人們關心其自身。在人類探索宇宙的同時,更多反饋的是對於在現代社會中異化的人類命運的思索。達菲的詩歌雖然形象,但外星人的描述仍舊很模糊。

  對人類命運的思索

  阿瑟·克拉克的小說《最後一個地球人》(Childhood’s End)為讀者建構了一個真實的外星人的世界。

  作為英國當代最著名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獲得三次雨果獎,三次星雲獎。1986年克拉克被美國科幻與奇幻協會(SFWA)授予終生成就獎——大師獎。《最後一個地球人》一經出版就造成轟動,被認為是「外星人科幻小說中的經典」。

  《最後一個地球人》講述了外星人統治地球的歷史。在這部小說中,不同於很多科幻小說對於外星人入侵的恐怖描述,外星人的到來很平靜。小說中外星人被稱作超主,超主掌管地球。「那一個個閃閃發光的形體無聲地懸停在每一塊陸地上,它們是高科技的象徵物。六天來它們漂浮在城市上空,一動不動,似乎不知道下面有城市的存在。」這個影子謙恭而溫和。現有的武器無法對付穿越任何星球的文明。蒙著一層面紗的超主文明就是人類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小說中莫漢·卡利爾說超主的到來使「人類已不再孤獨」。人類很快習慣了停在空中的飛船,就像習慣天上懸掛著的太陽和月亮一樣。最終在超主的統治下世界實現了真正的和平與繁榮。超主代表理性與科學,人類從此過上了烏託邦生活,安全但也似乎失去了自由。

  超主對於人類的管理計劃是從孩子開始。在無所不知的超主面前人類失去了探索歷史的興趣,更不會考慮未來的命運。開始超主通過和人類代表定期在飛船見面來傳達對人類的管理號令,但在五十年後最初一代人類都已逝去,人類對於超主的好奇與猜測也隨上一代人的故去完全消失後,超主才露出本來面目,和人類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卡列倫古樹般偉岸,身軀巨大,羽毛的翅膀,小小的犄角,雙臂上坐著對它倍感信賴的人類之子。」這個時代被稱作黃金時代,因為按過去時代的標準,這就是烏託邦。「無知、疾病、貧困和恐懼實際上已不復存在。戰爭的記憶很快就成了所有活著的人經歷之外的事。工商業模式已經完全改變,很多城市就這樣遭到廢棄。生產大部分自動化——機器人工廠為消費者提供源源不斷的產品,生活必需品完全免費。人們要麼是為了奢求某種高檔享樂而工作,要麼就什麼工作都不做。」

  科學在衰退,雖然技術方面人才濟濟,拓展人類知識前沿的創新者卻寥寥無幾。好奇心依然存在,受安逸生活的滋養與縱容,人類無心顧及基礎科學的研究。各種紛爭和衝突的終結也意味著創造性藝術的終結。只有少數哲學家感到焦慮。

  真正的危機在八十年後到來。人類的孩子十歲以下無一逃脫,變得冷漠而有魔力,最終被更高層次的外星人「超智」派來的飛船帶走。超主只是「超智」的代理人。文明就此終結,人類喪失了未來,心如死灰,求生的願望也已破滅,因為他們的孩子已被掠走。最終地球上的人類除了揚·羅德裡克斯,全部死去。揚靠著一臺電子琴和巴赫的曲譜打發時光,不彈琴的時候就播放那些交響樂和協奏曲。音樂成了他趨避孤獨的護身符。最終揚和地球一起毀滅。

  這是一部典型的「反烏託邦」題材的科幻小說。在外星人帶來的快速繁榮的世界背後,人類反倒無所事事。人類再沒有任何新的創造,因為沒有任何需要奮鬥的東西。人們變成被動的海綿——只吸收,不創造。緊追各種電視家庭系列劇變成一種全職工作。在這種空虛的精神世界中,人類走向滅亡,因為最寶貴的探索精神喪失了,人類的後代也就產生變異,無法延續人類歷史。

  克拉克90歲生日的時候,曾經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三個願望,其中之一就是發現外星生命。雖然《最後一個地球人》書寫了作者對人類命運的思索,但也融入了克拉克對於科學問題的熱心鑽研。有趣的一個巧合是小說中超主的恆星NGS 549672距離地球四十光年,而科學家們最新發現的七顆行星距離地球大約39光年。

  對於外星人,我們充滿了好奇。不過在外星人來臨時,人類準備好迎接了嗎?是如達菲詩歌中人類敞開懷抱接納自己的過去,克拉克小說中人類順從地接受奴役以致消亡,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諸神自己》(The Gods Themselves)的平行宇宙中地球人和月球人的基因結合,還是《三體》中的人類與外星人的戰鬥,希望能有答案,也希望永遠不要有答案。

(責編:陳燦、黃維)

相關焦點

  • 不愧是科幻文學領軍人物,劉慈欣《瘋狂的外星人》後又有新作改編
    科幻題材的作品一直都是國產影視作品的一處軟肋,很多人都對歐美科幻作品情有獨鍾,天馬行空的劇情故事,逼真震撼的畫面,讓影迷感覺到國產科幻電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直到一部《流浪地球》徹底改變了很多影迷的看法,原來國產科幻影片也可以這麼過癮,原著作者劉慈欣也成為科幻電影的新希望,這一我們就來聊聊他即將改編成戲的幾部作品。
  • 達文西是外星人?他的3幅繪畫作品,讓人誤以為他不屬於地球!
    達文西是外星人?他的3幅繪畫作品,讓人誤以為他不屬於地球!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這樣一種天才存在,他們的發明和創造是遠超於他們所處的時代。很多成就一直到今天依然沒有辦法用科學的方式來解釋。達文西不但精通文學、天文、醫學,數學、建築等,還在繪畫上有很大的造詣,可謂是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全能型人才。而達文西的一生可是勞模的一生,他留下了一幅幅的傳世巨作,就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提起達文西來都讚不絕口,他甚至認為如果達文西的研究著作發表的話,科技水平至少要提前30-50年的時間。
  • 英國文學:狄更斯生平及作品簡介
    二、作品特色大多數作家都是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尋找素材,狄更斯也不例外。貧窮窘迫的童年給狄更斯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他的作品中多描寫下層人民的生活,並對下層人民充滿了同情,這一點即使在他過上富裕生活後也沒有改變。熟悉狄更斯經歷的人,當讀到《大衛科波菲爾》中米考伯先生因負債而住進債務人監獄時,就會聯想起狄更斯全家的入獄經歷。
  • 我市舉辦新時代優秀文學作品研討推介會暨文學創作培訓班
    12月3日,巴彥淖爾市新時代優秀文學作品研討推介會暨文學創作培訓班在臨河舉辦。研討會上,發布了2019~2020年受扶持已公開出版的6本漢文圖書和1本蒙古文圖書名單,出書作者或主編分別介紹了本人作品及相關創作情況,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圍繞作品進行了點評指導。
  • 文學作品的十三種體裁簡介
    第二種: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是帶有諷喻性的小故事。結構簡單,主要角色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無生物的擬人化,在簡單故事中隱寓一種道理。我國著名的寓言故事中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揠苗助長》等,外國的有《伊索寓言》《可雷洛夫寓言》等。
  • 為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學作品
    作為流傳數百年的文學經典有其存在的價值,自不待言。真正重要的問題並不是「四大名著」到底適合不適合孩子閱讀,真正重要的問題是:當孩子開始識字讀書時,家長要給他們買哪些書來讀?我們所面臨的實際困難是:當家長準備給孩子買書時,可供選擇的令人滿意的現當代白話文學作品是如此之少!《「四大名著」適合孩子閱讀嗎?》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是試圖引起全社會都來關注適合孩子閱讀的優秀現代文學作品的選擇與創作活動。
  • 俄羅斯讀者歡迎反映中國現實的文學作品
    寫作《日瓦戈醫生》的帕斯捷爾納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未去領獎,這裡的過程也很耐人尋味……俄羅斯文學史充滿這樣驚心動魄的事件,社會的、歷史的因素為俄羅斯偉大的文學作品提供了豐厚如森林般的水土和地基。我們此行的中國作家不約而同地對俄羅斯文學表達了深刻的敬意。    中國青年報:和俄國作家接觸座談,他們現在是怎樣的狀態?
  • 2020年度「城市文學」排行榜入圍作品名單
    「城市文學」排行榜堅持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一的原則,探索城市精神和價值觀,鼓勵題材、主題、風格的探索和創新,聚焦城市經驗書寫、城市人物群像塑造、城市審美多元化呈現,深入發掘反映時代變革、體現時代精神、記錄城市發展軌跡且充滿現代意識、與時俱進的優秀作品。2020年度「城市文學」排行榜,本社再次力邀50家國內知名文學刊物共同締造這份特別的文學榜單。
  • 科幻文學迎來黃金時代?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同為大年初一上映的科幻電影《瘋狂的外星人》,故事靈感源於劉慈欣的科幻小說《鄉村教師》,並邀請劉慈欣參與編劇。但目前噹噹大數據顯示,這部作品對相關品種銷售增長帶動並不明顯。「噹噹會通過個性化推薦的方式,向搜索劉慈欣的讀者推薦《鄉村教師》等更多優秀的科幻作品,推動科幻小說發展。」蕭恩銘表示。
  • 外國文學作品選複習匯總
    代表作品:詩體悲劇《被圍圍的奴曼西亞》 《訓誡小說集》。2、《堂吉訶德》反映了西班牙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現實模擬騎士文學創作形式。5、威廉·華茲華斯(1770-1850)英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湖畔派」詩人的 代表,「桂冠詩人」 作品《抒情歌謠集》(與柯爾律治合作),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歷史上的裡程碑。6、作品《抒情歌謠集》(華茲華斯與柯爾律治合作),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歷史上的裡程碑。
  • 文學作品「一稿多投」泛濫 一紙聲明能否遏制?
    最近包括《人民文學》、《收穫》、《十月》、《花城》等國內的45家著名文學期刊,發布一份《關於作品抄襲與一稿多投問題的聯合聲明》,文學作品「一稿多投」的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一稿多投」何至於如此泛濫?
  • 網易雲閱讀宣布千字2000元收購文學作品
    昨日,網易雲閱讀宣布將通過最高2000元/千字的價格收購文學作品,在挑選後供用戶免費閱讀。對此有分析認為,由於網絡文學作品的稿費較低導致該領域內容較少,網易此舉將提高寫手的積極性,並對原有的市場格局產生衝擊。  昨日,網易閱讀正式更名為「網易雲閱讀」,這個包括圖片、報紙、公共課等資訊內容的閱讀應用軟體在運營一周年之際,開始大力擴充內容資源。
  • 探尋布依族文學作品《花米飯》背後的故事
    探尋布依族文學作品《花米飯》背後的故事 2020-08-02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報告文學《愛心延伸到的地方》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展播:小說《十八師與楊六郎》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展播:小說《守衛大森林》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展播:小說《康乃馨,百合與玫瑰花》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展播:小說《一家人》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展播:小說《口罩天使不孤單》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展播:小說《天鵝與少女》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展播:散文 《大山深處》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展播:散文《浣心》   志願文學獲獎作品展播
  • 非洲驚現20億年前核反應堆 是外星人作品?
    【科技訊】7月22日消息,非洲驚現20億年前核反應堆,是外星人作品?近日,科學家在非洲考察的時候,竟意外的發現非洲竟然有20億年前遺留下的核反應堆,人類在是幾十萬年才開始對火有了認識,這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是怎麼回事?科學家懷疑這是外星人的作品。
  • 電影與文學背後的故事
    文學與電影之間的距離從來沒有如此貼近過,是文學成就了電影的史詩,還是電影促成了文學的偉大,已經無法分辨。我們見過各種從文學改編為電影的成功模式,也見過電影成功之後,把電影劇本變成文學的,電影文學也由此而生。但是文學與電影之間的關係也不過如此,互相參照,互相影響,卻各自獨立完成,有時候這兩種不同的門類還互相敵視。希區柯克有個狡猾的理論,只有二流的文學才能改編為一流的電影。
  • 不要招惹外星人|盤點影視作品中外星人的經典類型!
    外星人是人類對地球以外類人生命的統稱。古今中外一直有對外星人的遐想。關於外星人的科幻小說、影視作品層出不窮。但是在科學界,外星人是否存在依然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著名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經常警告人類不要去招惹外星人(嚴謹地說,應該是外星生命),但人們總是把他的話當耳旁風,尤其是一些電影人們。
  • 神秘麥田怪圈:外星人的美術作品?
    當他過去一探究竟時,發現地上的蘆葦和草倒了下來,形成一個圓形,農民猜測這是外星人的飛船造成的。可是當地警察認為這是沙塵暴或水龍捲等自然現象造成的。人們對這件事的關注點也更多放在了飛碟上,而忽視了怪圈現象。因為倒下的不是麥子而是草,草地上的印記沒有什麼稀奇,一幫熊孩子也能造成這種效果。實際上草地上的怪圈也在世界各地出現不少,人們會傳說這是小精靈的傑作,可真實情況是草得了某種疾病。
  • 動畫電影推薦:《外星人狙擊戰》,硬核法國科幻作品
    今天要推薦的動畫電影是《外星人狙擊戰》,這是一部法國的科幻動畫電影,講述了生活在 美國貧民區的安傑利諾發現自己是外星人的後代,和夥伴文斯為了繼續生活下去,與早就和外星人沆瀣一氣的政府部門戰鬥到底的故事。
  • 文學大省難稱翻譯大省 陝翻譯出版3部本土作品
    論壇開幕式當天還將召開「陝西文學的特色與國際傳播」分論壇,就當前陝西文學翻譯的現狀,展開挫折與機遇的討論。  文學大省難稱文學翻譯大省  「了解一個民族和國家,最好的方式是從她的詩歌小說入手。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一臺好的歌舞,會使外國朋友對一個國家的印象改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