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成長:推翻小時候被灌輸的觀念,重塑自己的認知

2021-01-12 蝸牛愛思考

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青少年事情,而恰恰這個時候很多人是不具備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的,人的思想觀念大多被「灌輸」而成。成人後,一些錯誤的理念在生活和工作中彰顯出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勇敢地打破過去,重塑自己的認知。

家鄉火車站廣場標誌物

在所有的觀念中,「精明」文化是誤導人最深的觀念之一。很多孩子都從小被父母教導過「要學聰明一些」「不要那麼老實巴交」、「給別人幹能偷會兒懶就偷會懶」……以至於這些孩子長大後將依然貫徹「精明」文化,在社會上碰得頭破血流,栽了大跟頭。

H是一個性格內向的女孩,在上大學期間為了鍛鍊自己的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利用休息時間去發宣傳單。我相信很多人在大學期間都有過發宣傳單的經歷,同樣的你可能也遇到過這樣的勸說:「不用那麼認真,一次可以多發幾張,這樣就可以早些發完了,畢竟也沒有人盯著我們。」或者「我們乾脆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講剩下的彩頁全部都扔到垃圾桶裡算了。」

很多人可能會真的向別人勸說的那樣去做了,但是H君沒有,他說:「我們這樣不好吧,人家花錢印刷了宣傳頁,還花錢僱我們來發宣傳頁……」在同學眼中H是一個有些固執、愚笨的,但是她就是憑藉著這樣固執、愚笨的精神一張張派發宣傳單,一次次遭到拒絕但是毫不氣餒鍛鍊出了自己與陌生人講話的勇氣和技巧。在走上工作崗位後,勇敢地抓住一次主持的機會,後來更是走向了「講師」的舞臺。

邯鄲精神

奉行「精明」文化的人,容易成為一個利己主義者。在工作中表現為投機取巧、挑肥揀瘦,在與人交往中則會表現為表裡不一,人前一套背後一套。我曾經在培訓過程中見過極致的「精明」文化教育出來的人。領導派下來輔助我準備培訓的場地,指導擺桌子就擺桌子,擺了桌子後不知道擺凳子,非要你指揮才會去動,擺完凳子之後就問問你「還有什麼要做的嗎?」看到我正在忙碌絲毫沒有上來幫忙的意思。這樣的人在工作中註定是鬱郁不得志的,不會得到重用。

雖然問題的根源也不在於他們自己,他們也是深受「精明」文化的荼毒。但是,當自己長大成人步入社會後就應該有反思學習的能力,從一件件事情當中去驗證自己理念到底是否正確,推翻小時後被「灌輸」的錯誤的觀念(雖然灌輸這些觀念給你的人是出自於對你愛,但這種觀念依然是錯誤的),重塑自己的認知。《道德經》中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奉行「精明」文化的人應牢記,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情才是真正的聰明、真正的「精明」。天道好勤,愛出者愛返!

車站一角

相關焦點

  • 從觀念灌輸到價值澄清的道德教育實踐觀轉向
    原標題:從觀念灌輸到價值澄清的道德教育實踐觀轉向   當前,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特別是當代媒體技術的發展,那些離道失德、道德淪喪的社會現象更容易引起公眾關注,這種眼球經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要來得熱烈和活躍。
  • 日心說推翻了地心說嗎?並沒有,日心說推翻的,其實是一個觀念
    關於日心說,地心說,我們小時候的教材,科普書籍,傳遞給我們的觀念,幾乎都是這樣——先進正確的日心說,推翻了錯誤落後的地心說,提出者哥白尼引發了天文學的革命,從此掀開了近代科學的革命云云。這就好比牛頓力學跟相對論,我們都知道,相對論推翻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是比牛頓力學更先進,更精確,更接近真理的理論。然而為何我們的初中高中教材,還要學牛頓三大定律,萬有引力公式這些牛頓力學知識呢?
  • 優秀的人如何成長:從自我迭代到認知升級
    這個方法,我把它叫做」認知升級」。大家對這個詞應該不會陌生。前陣子,傅盛有一篇文章,講的就是認知升級。他說,人要經歷三次認知升級過程,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最終到」不知道自己知道」。但我要講的」認知升級」,不是這個範疇。我指的,是心智和認知的全面升級 —— 亦即推翻舊的認知,全面建立新的認知和心智。這個說起來有點抽象,舉個例子。
  • 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學會看見你的內在小孩,修復成長的創傷
    一個人的潛能受限,往往來自我們內在小孩的成長創傷。如果我們內在成長創傷沒有得到修復,我們內在就會受阻,這份成長的受阻往往影響我們自身的探索。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恢復自我的具足,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深入內心深處看見內在小孩,我們越能深處看見,我們越能收穫豐盛的自我。
  • 重塑·改變世界的9大前沿認知!第三屆思想馬拉松來了
    真正促動重要領域之間最前沿思想之間的理解、交流和碰撞,促成更多的觀念「地震」,催生更有影響力的創新思想。我們希望把各個領域並非廣為人知,但是又非常重要的最前沿的思想帶給儘可能多的知識精英。鼓勵更多的普通讀者親近最前沿的知識。我們希望,將大眾的認知水平盡力地從已知世界向未知世界的邊界推進。
  • 從生命靈數看你童年時受到的父母制約與你成長後的表現
    你在外面人緣很好,但真與假只有自己清楚。你喜歡和朋友交流談心,但在家卻沉默寡言,因為你很不開心,這點會影響到你的婚姻生活。限制數是4:兒時受到的制約:你的父母都是觀念保守的人,他們從小就灌輸給你安全之道,這安全包括穩定的收入,穩定的工作以及穩定的婚姻,包括保持身體健康等等,任何不安全因素對你父母來說都是危險的,所以他們限制了你的個性發展。
  • 《自我發現與重塑》本身需要被重塑
    其實從《驅動力》一書裡飲用的學者的「自我決定論」所提及的人的三種內在需求之中,第一個就是自我成長的需求。但問題是學校裡沒有教如何成長的課程,我們不知道學什麼、不知道怎麼學,並且更有很多人學了很多但還是成長不了。本書作者分拆出「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成功」七個精進的維度來,好比七種成為更厲害的人的兵器。
  • 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灌輸不好觀念,那麼將來長大就會無限放大
    要淡化孩子的貧富意識,首先應該從家長方面入手,很多家長都想儘量讓孩子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不買房買車不出國留學,但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灌輸這種觀念會造成孩子認為能佔便宜是一種本能。可能家長有時經濟緊張,不能給孩子做詳細的財務建議,但還是要講點什麼。
  • 致女人:你越愛自己,越能激活自我的潛能,活出最好的自己
    學會愛自己是我們成長的重要動力。 愛自己,從本質上來說,相信自己是好的,是認為自己富有獨一無二的使命。這種認知能讓我們建立自我的個性,尊重自己的個性。 每個人都需要學會好好愛自己,真正愛自己的人,才會持續感恩,因為她會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是與萬事萬物相互連接的,她會看到更大系統對自己生命的支撐。
  • 成長環境對一個人認知的影響
    在這個信息化時代,我們在網上能夠方便得知發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不同角落的故事,不同的人生和成長經歷,可以說在我們面前是有一面鏡子讓我們去看到這個世界是鮮活的。正是因為看到了很多的故事,我們慢慢地對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在變化,但多數發生在遙遠地方的事情,我們最多是感慨一下罷了,只有真切的發生在自己和周邊熟悉人的事才會給我們真切的感受,並會手指影響。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就是這樣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並固定了一個人的對世界、對人性、對愛情、對人生的認知。A和B都是我的同學,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女生。
  • 《認知覺醒》: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從大腦、潛意識、元認知來給本書做鋪墊,接著結合自己的經驗來闡述怎樣提高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和情緒力,最後給出了一條成本最低的成長之道:早起、冥想、閱讀、寫作、運動的人生五件套,是作者親身實踐、親測有效並且親力親為的有效成長方法。本書內容較為豐富,我打算分成三篇文章來做介紹。
  • 職場人生感覺累和不快樂:重塑快樂認知模型,感知快樂該有的樣子
    03職場三哥青年學習國學,史書,儒教,進入中年開始學習老子《道德經》,《周易》,現在研究西方哲學,企圖建立一套自我可以自洽的心理認知邏輯模型,尤其是對快樂的感知模型,企圖推翻過往來自家庭,學校,辯證唯物觀念的束縛。
  • 個人成長,提高認知的三個方法,認知的高度,決定你一生的成就
    認知,這個概念初看時期,覺得自己懂,仔細一想又說不出所以然來,當然萬事有度娘,跑去搜索了一下,網上是這麼解釋的認知是近兩年很火的一個詞彙。按照《認知突圍》的作者蔡壘磊的說法,認知是一套大腦內置的算法。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套算法,是自從出生到現在的環境投射和自主意識共同進化而成的,認知是所有行為的內在邏輯,而行為是認知能力的外在表現。
  • 認知與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
    作為一個實體,中華民族共同體必然有其組成結構,而且這一結構處在動態演化中,動態演化體現了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  (二)如何認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  內在有機性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組成結構特性。  (三)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可以生成,也可以培植  社會有機體理論和有機共同體理論為我們認知共同體的有機性提供了幫助。內在有機性決定著共同體結構的緻密性和團結凝聚力量的強弱,內在有機性可以從空間地域、物質利益中產生,也可以從思想信念、道德精神中衍化。
  • 文學欣賞觀念的認知與理解
    一般情況下,讀者都可以從鑑賞文學過程來愉悅感情以及獲得藝術上的享受,並從這一過程中,獲得理性認知與感性認識相統一。建國30年以來,大部分文學領域的人都以「認識論」作為文學欣賞主流觀念。在本文中,主要通過文學欣賞的藝術認識、作品解讀、思想傾向這三個方面來一一解析文學欣賞觀念,從而達到對文學欣賞觀念的整體把握。
  • 蔣亞新:心靈成長是自己的功課
    蔣亞新:一般情感類節目都是用心理學角度看待婚姻關係、伴侶關係、親子關係、職場人際關係以及我們內在心事的整理。我們發生的事情可以從頭腦、觀念、價值以及是非對錯等去分析和判斷,去尋求一些解決的辦法。但是《今晚我和你》節目要求是從心靈的角度,心理學的角度去重新解讀它,這就是跟其他節目不一樣的地方。
  • 學習意象對話,直面自己的潛意識的自我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用自由聯想和意象對話的方法直面自己的潛意識,是我很容易進入潛意識狀態的一種方法,涉及到了用意象對話探索童年對於原生家庭的感受,目的是為了更理解童年的自己,以便於更好地支持到自己。到了小時候住過的大院子時,老師讓聯想童年住過的地方變成了橫店影視城,不同的地方有各種各樣的影片拍攝的布景,看過之後,走進自己的原生家庭代表的影片布景裡。我看到了自己走進了兒時住過的房間,裡面漆黑一片,好像是夜晚,挨著大床的窗口竟然沒有窗戶,大風呼呼地刮進來,把一個黑色幕布式的破舊窗簾在黑暗的房屋裡吹的飄搖著。
  • INFJ自我成長|尋找可能性,接受不確定
    ——安德斯·尼爾森《狗與水》最近在經歷了一些變故後,我以往建立的認知和信念又在不斷地打碎和推翻。當它們還未重新粘合形成新的閉環時,我感受到一種撕裂和混沌之感。這種混沌感讓我想起前段時間看的展——徐鑫樺《混沌生光》中的一段介紹:人們熱衷於建立的秩序化、理性是荒誕不實的。混沌世界的無「理」才是真正世界的存在之道。
  • 人的成長過程其實是追求以身合道,人道合一的過程
    一個典型的表現就是這時的孩子很聽話,父母說什麼他們就聽什麼,因為他們還無法把父母跟自己完全分割,因此他們會錯誤的把父母的命令當做自己的思想,於是就表現的比較聽話。但是隨著孩子成長,進入2歲後,孩子的個體意識開始甦醒,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世界中的獨立個體,能區分自己和周圍的世界。
  • 紅皇后小時候,白皇后小時候,仙女教母小時候,看到赫敏:見證了成長
    如今各種科幻的電影層出不窮,其中不乏一些神奇世界中的故事,在看這些電影的時候,就仿佛自己真的處身於那個夢幻的世界,讓人覺得十分有趣。而在這些電影中,很多角色也都很令人印象深刻,雖然長大後的他們各有各的魅力,但是跟小時候的他們相比還是很有差距的,那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科幻電影中角色小時候的模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