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環境對一個人認知的影響

2020-12-06 怪夢談

在這個信息化時代,我們在網上能夠方便得知發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不同角落的故事,不同的人生和成長經歷,可以說在我們面前是有一面鏡子讓我們去看到這個世界是鮮活的。正是因為看到了很多的故事,我們慢慢地對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在變化,但多數發生在遙遠地方的事情,我們最多是感慨一下罷了,只有真切的發生在自己和周邊熟悉人的事才會給我們真切的感受,並會手指影響。

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就是這樣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並固定了一個人的對世界、對人性、對愛情、對人生的認知。A和B都是我的同學,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女生。A和我一樣出生在農村,在她大學四年到畢業後兩年都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我前段時間見到她,聽了不少的家長裡短,人生百態,那些熟悉的片段還是小時候偶爾聽到婦女們飯後談資。這幾年她家裡做小生意,收入不錯,她依然保持著勤儉持家的習慣,只是對生活,她沒有什麼憧憬,她不相信什麼美好,她說人生就沒什麼美好。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價她是真的早先我們了解到了生活的真諦,還是把自己限制在了生活就應該是那樣的意識裡。

B同學是家裡的獨生女,一直生活在城裡,父母都有正常上班,雖然收入不高,但是生活也算充裕。她是一個積極向上,又很有毅力的女生,愛好廣泛,多才多藝。她說,有趣的事情有很多啊,想要做的事很多啊,她總是一步一步朝著自己想要的目標前進。雖然也是個月光族,但是把自己過得像個精緻小公主。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不同井裡的青蛙,我們有可以跳出井的機會,但是井始終是我們的家,是我們不能跳脫的地方,井的空間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思維是無限的,如何去認識這個世界,需要我們用一生去了解。

相關焦點

  • 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有多大?這三點最容易被忽視
    儘管如此,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依然非常巨大,不同階層的家庭,不僅僅體現在物質財富方面的差異,更重要的是以下四個方面:1、成長環境和關注度良好豐富的成長環境,充分的關注,會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成長的環境不僅會影響到孩子品行的培養,還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智力發育。一項對貧窮家庭孩子的智力研究表明,孩子的聰明與否,只有2%是來自於基因的貢獻,而絕大部分是來自於環境的影響。
  • 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作文素材)
    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作文素材) 2013-09-06 10:21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發展有多大的影響?
    這件事的影響,有一個因素必須考慮進來。那就是對周圍環境的適應度。關鍵點在情緒,抗拒所處環境對自身的同化和影響,我們知道不被環境影響,做自己是很棒的事,但需要付出代價,就是糟糕的情緒,我們都知道,你跟別人一樣時,帶來的安全感,其他人給你的認可感
  • 環境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
    學宮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這些讀書人從容優雅的言談舉止,高雅動人的氣質風範對孟子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孟母內心大為高興:「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啊!」她由衷地發出感嘆,並把孟子送入學宮讀書。在學宮靜謐的環境氛圍中,孟子開始了他的求學生涯,為他以後成才為賢打下了堅實基礎。
  • 認知水平低,是一個人最致命的短板
    可以這麼說:認知水平低,是一個人最致命的短板。01 、認知水平越低,越自以為是在《莊子·秋水》裡有這麼一句話: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之所以說不要同井底之蛙聊大海,和夏天的蟲子聊冰雪,是因為它們不曾見識過,沒有經歷體驗過,所以你即使講的都是實話,他們是不會聽相信你說的。這就是認知局限造成的。
  • 反向塑造:是什麼影響了我們的認知?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不可估量,不容小窺的。當你周圍的人都10點鐘起床的時候,你會覺得9點起已經很早了,而如果你周圍的人7點就起來了,你就會覺得8點鐘已經很晚了。
  • 認知自己水平高低,是一個人最致命的短板
    如果都沒有,那麼你就沒有必要擠上這輛車,你應該做的是踏踏實實地成長,畢竟有「大器晚成」這麼一說。實際上,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道理,都要用辯證的思維來看待,這就要求我們具備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而這其實就體現了一個人的認知水平。從表面上看,是行動力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行動力其實是由人的認知水平決定的。
  • 優秀的人如何成長:從自我迭代到認知升級
    這就是」認知升級」。 而兩次認知升級之間的過程,亦即是讓自己的思維,接受磨礪、否定和推翻的過程,我稱之為」自我迭代」。通過」自我迭代」實現」認知升級」,就是一個人成長的本質。 知乎上有過一個問題,問:什麼是」窮人思維」?窮人和富人,在思維上有什麼根本的差距?我的回答是: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差距在於」視野」。
  • 《認知覺醒》: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人是環境的動物,總是習慣用熟悉的知識和經驗去思考和行事,而知識和經驗構成了我們的認知。不同的認知,使得人們面對同一件事的反應和行事方式差別很大。有人意識到了這點,於是不停地購書、買課程、參加各種訓練營,希望能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填補夢想與現實的落差。可現實卻很殘酷,很多人陷入了這種困境:書看完了也記不住,課程沒有認真完成,能力還是在原地踏步。
  • 環境的因素可以改變一個人,這是人成長過程中重要因素
    所以說環境很重要,以前我生活的環境沒有打牌的所以我就不打牌;之後接觸的人都打牌我也就慢慢的學會了打牌。生活中受環境影響的人很多,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環境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很重要。我和老公經常爭吵,孩子同樣學的很愛爭吵也是一樣的道理。對於孩子喜歡玩遊戲老公總是很生氣,但是他身邊的同學都在玩,每天談論的最多的就是遊戲,怎麼可能他不玩呢?
  • 個人成長,提高認知的三個方法,認知的高度,決定你一生的成就
    認知,這個概念初看時期,覺得自己懂,仔細一想又說不出所以然來,當然萬事有度娘,跑去搜索了一下,網上是這麼解釋的認知是近兩年很火的一個詞彙。按照《認知突圍》的作者蔡壘磊的說法,認知是一套大腦內置的算法。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套算法,是自從出生到現在的環境投射和自主意識共同進化而成的,認知是所有行為的內在邏輯,而行為是認知能力的外在表現。
  • 《認知覺醒》:一個人擁有這種能力,說明他很厲害
    周嶺在36歲時,還如同我們普通人一樣,之所以有所成就,我在其編寫的《認知覺醒》裡找到答案:覺知,自古以來都是精英的自我修煉方式。換言之,如果一個人要是具有了這種自我覺察的認知能力,並且能用正確的方法來修正自己,那麼他一定是個厲害的人,或者正走向厲害的路上。
  • 一個人認知的四個境界
    1、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指一個人不知道事物的深淺,這是缺乏深度學習和實踐體驗的認知層面,常見於孩子和學生人群,他們對世界的認知處於矇昧無知或者膚淺表面(局限於文字和說教)階段,所以,最容易發生安全事故的也是這類人群,比如:溺水。
  • 環境真的可以影響人的一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多人都說,一個人的品性好壞取決於他的本性,一個人的成績優良取決於他的智力。可是「人之初,性本善」,如果一個人的本性就是善,那麼他又怎麼由善變惡的,俗話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概就是這個道理。環境對我們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環境的好與壞直接決定這個人未來的方向。如果我們處在一個和諧向上的環境中,我們自身也會附帶正能量,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可是如果我們處在一個帶來消極影響的家庭裡,自身也會染上那些惡習。
  • 心理學:一個人的成長,從放棄做一個「好人」開始
    一個人的成長,從放棄做一個「好人」開「好人」這兩個字,是很多人都想要的標籤,就像有些人的人生格言就是當一個好人。為什麼想要當「好人」呢?首先,生而為人,多數人都有一顆行善的心,所以想當一個好人。一個人的成長,從放棄做一個「好人」開大家發現沒有,每一個人對好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你想當一個他人眼中的「好人」,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無論你做得再好,總會有人不滿意。
  • 蒙臺梭利教育洞穿兒童成長的秘密,解決影響兒童發展的障礙
    但實質上還是處於胚胎期,對環境的適應、動作能力的發展、語言的學習等,都處於一個不斷「適應」的階段。精神胚胎期是嬰幼兒逐漸從無意識轉化成有意識,形成感知、記憶、想像、思維等認知能力的發展階段。同時也是嬰幼兒需要、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發展關鍵時期。
  • 童年創傷,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下)
    有愛和受虐,那只是童年時候,我們周圍環境造成對我們心理的影響。環境能影響人,但不代表你就要選擇妥協。再如果,都沒有那麼複雜,也沒有那麼大的強度,那就更不會影響整個人生了~所以,還是得看最開始需要了解的那些信息,才能判斷對一個人的影響程度。
  • 音樂教育對孩子成長有什麼樣的影響
    可以說,一個人記憶能力的強弱決定了他們未來的成就。因此,它要求教師和家長認識到音樂教學的重要性。在日常音樂教學過程中,要發揮音樂教學的作用,自覺運用音樂教育提高兒童的記憶能力,充分體現音樂教育對兒童成長的積極作用,促進音樂教育的穩定發展。(2) 音樂教育有利於兒童表現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 情緒會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聰明的父母,不會逼孩子學習
    情緒其實能夠影響到人的一個認知能力,而認知可以分為系統認知和啟發式認知。系統認知指的是對信息完整的分析,啟發式認知指的是憑著直接來回答問題。一個正處於負面情緒,悲傷的人,他會更偏向於系統認知,就是比平時更加的仔細和認真的回答問題,因為他想要擺脫這種危險的環境。比如父母逼迫著孩子學習,孩子就會更加偏向於系統認知,更加注重細節。
  • 後天教養的環境對一個人性格的塑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一個人認為性格是天生的時,那可就真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當真了!當這種「論斷」輪到一個孩子的頭上時,倘若孩子的性格無「恙」,那也罷了;倘若孩子的性格被貼上「不好」的標籤,再加上父母和旁人的「瘋言瘋語」,恐怕他很難翻過身來。一次到朋友家去做客,他家有一個5歲多的男孩。平時父母忙,就孩子的姥姥接送上下學和在家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