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指一個人不知道事物的深淺,這是缺乏深度學習和實踐體驗的認知層面,常見於孩子和學生人群,他們對世界的認知處於矇昧無知或者膚淺表面(局限於文字和說教)階段,所以,最容易發生安全事故的也是這類人群,比如:溺水。對於此類人群的安全教育,宜用具體,形象,有衝擊力的方式才容易入心入腦。
2、 知道自己知道
指一個人只有自己專業領域內深度學習的經歷,缺乏其他領域拓展學習經歷,知識面較狹窄。有些人在某個領域成功了,常常會有一種恃才傲物的表現,於是帶著此種自信盲目跨界,不知道隔行如隔山,最後導致失敗。比如:鄧亞萍經商、川普從政、舒馬赫滑雪,結果都不太好。
3、 知道自己不知道
指一個人知識面和社會閱歷拓寬了,逐漸就會知道自己知道得太少,這世界上還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人到達這個階段才會真正變得謙虛起來,擁有理性的自知之明。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指的就是這種認知境界。《道德經》裡也有相關的論述:「知不知,尚;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知道自己有哪些領域是不了解的,是高人;不知道卻以為自己知道,這就糟糕了。聖人不會輕易犯錯,這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所以他懂得揚長避短,不會受自己的不足困擾。
4、 不知道自己知道
指一個人有能力把所學到的有關知識轉化為自己身上的一部分,身體力行,達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變成下意識的反應,做事時完全不需要再思考書本上的知識。所以,先賢老子才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知道的人嘴上不用說,也不輕易說,因為他已經做到,知識已經在他身上體現出來,達到了不言之教的效果。比如:王陽明、孔子、老子。
註:
(1)最容易上當受騙的是第一和第二認知層次的人群,因為認知深度與廣度不足。
(2)優秀的管理者能達到第三個認知境界,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局限和不可能,所以懂得借力用人,而不再親力親為,事無巨細。
(3)不要小看社會那些普通人,一個老農民的品德修養可能遠高於許多學富五車的學者教授,那就叫「不知道自己知道」,即《易經》講的「百姓日用而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