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的影響,有一個因素必須考慮進來。
那就是對周圍環境的適應度。
想像一個簡單的頭腦實驗,
有一個長長的山坡,剛剛下過雨,都是泥,
你把一塊麵包團成球滾下去,這麵包廢了吧。
你把一個鋼球滾下去,鋼球最多沾點泥,用水一衝,光亮如新。
環境是相同的,
不同在於兩個球的適應度。
這事放在人身上,同樣有效。
同一個環境,你越適應,粘在身上的泥越多,
對自身造成的改變越大。
反之,你越不適應,不迎合,粘在身上的泥越少,
對自身造成的改變越小。
在一個群體中
其他人習慣抱怨,
如果你為了迎合,去適應這樣的環境,
跟著一起抱怨,
要不了多久,你的大腦也形成習慣抱怨的思維方式。
如果不迎合,拒絕一起抱怨,
會有一定後果,比如被其他人孤立,
這件事會影響情緒,
我們不想承受這份情緒,
於是選擇妥協,
每一次妥協,都會改變自身材質,
就像把鋼球替換成麵包,
環境對自身的改變程度就會加大。
關鍵點在情緒,
抗拒所處環境對自身的同化和影響,
我們知道不被環境影響,做自己是很棒的事,
但需要付出代價,就是糟糕的情緒,
我們都知道,你跟別人一樣時,帶來的安全感,
其他人給你的認可感,是很安逸的,
反之,你跟別人不一樣,且不妥協,就會處處感受到阻力,
感受到不被理解,不被認可,有跟他人格格不入的疏離感,
這份感受很強烈,
我們常常想躲開這樣的情緒,
為了感覺好一點,
於是開始迎合環境,增加自己對於環境的適應度。
結果就是不知不覺被環境改變。
變色龍每到一處新環境,就變成周圍的顏色,是為了自保,
人類進入新環境,努力融入其中,同樣是為了自保。
可惜,這種自保是虛幻的假象,
正是這種所謂的自保,導致了自我的喪失。
你不會有跟周圍與眾不同的主張,
因為那樣不安全。
漸漸的就會失去自我,徹底被同化。
留在糟糕的環境中,又要時刻努力保持不妥協,不被改變是很不容易的。
如果想把這件事變容易,
一定要分清一個重要邏輯,
我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其他人有什麼反應和情緒,
都是其他人自己的事情,
並不是我的事情。
用阿德勒的理論,課題分離解釋,一件事情的後果由誰承擔,就是誰的課題,他人無權幹涉。
在這裡你會有點糊塗,
說,不對呀,我說了某些話,做了某件事,導致對方生氣,
這後果明明是我的行為造成的,
怎麼能說,對方的反應跟我沒關係?
關鍵點是我們常常忽略一個隱藏行為,
就是解讀。
你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後果由你承擔,是你自己的課題,他人無權幹涉,沒錯。
但你的行為並沒有直接造成對方的情緒,
而是他對你行為的解讀造成了他的情緒,
是他的解讀產生了他很生氣這個後果,
如何解讀,是他的課題,後果他自己承擔,別人無權幹涉。
現在理解了吧。
你的行為在不同的人看來,可能造成不同的反應和情緒,
如果你的行為直接造成他人情緒的後果,
我們無法解釋,同樣的行為在不同的人看來,產生不同的情緒,
正是因為中間有個對方解讀你行為的環節被忽略了,
才導致這種看起來很奇怪的現象。
只有把這一點徹底分析清楚,
才能讓人際關係變得清爽。
總結一下,
環境對人的影響大小,要看這個人對環境的適應度,
想想麵包和鋼球。
拒絕適應看起來很難,關鍵是因為情緒。
別人的反應都是他們如何解讀產生的後果,
而非你的行為本身,
這一點至關重要。
搞清這一點,才能在人際關係中,
想說什麼就說,想做什麼就做。
只要你做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事情就好,
不必在意他人反應,
因為他人反應就算再糟糕,
就算把他氣死,
這個後果也是他大腦中的解讀造成的,
而非你的行為。
最後,更為重要的是,努力進入對的環境,
讓環境主動改變你,變得更好將會更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