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開始流行偽中國語,背後是中國經濟、文化實力的快速崛起

2020-12-02 電影電視劇娛樂

從2009年開始,日本開始流行偽中國語,這樣完全不懂漢語的日本網友只用日語中的漢字也能聊天。這甚至也紅到中國,因為根據一些日語中遺留的一些古代漢語詞彙和句式,中國網友也能猜出大概意思。偽中國語流行後,因為很多語法是古代的,在中國人看來,這很有古風味道,所以一些中國人也很有興趣地用它和日本人交流。

所謂的偽中國語,就是把日文中的假名去掉,只保留漢字的表達方式。在日語中,有漢字、平假名、片假名,平假名是日語使用的一種表音文字,除一兩個平假名之外,其餘都是由漢字的草書演化而來,形成於公元9世紀,早期是日本女性專用,後來隨著紫式部所作《源氏物語》的流行而使得日本男性也開始接受和使用。簡單地說,平假名相當於漢語的拼音文字,類似於現在韓國使用的文字(諺文)。而片假名只是一個表音的文字符號,相當於小學課本中漢語上面的拼音。

因此在中國人看來,日語是由一些繁體漢字和歪歪斜斜的文字組成的,後者就是日本的拼音。所以中國人看日語,會發現似懂非懂。

偽中國語出現後,對中國人來說,會好懂一些,但因為日本的語法、詞彙和漢語有很大的區別,加上日語中有很多繁體字,所以還是不大好懂。

偽中國語:我無彼氏。彼氏的意思是男子,這句話意思是我沒有男朋友。

磨毛。齒磨毛,磨牙齒的毛,意思是牙刷。

我今天會晚回家。

——為什麼?

今晚去橫濱中華街吃飯。

——知道了!羨慕!!

——求多帶些特產回來!

好的!!

除了普通網友,連日本外相河野太郎也是隱藏的偽中國語高手。2019年4月訪華結束後,河野太郎發表了一條推文,連中國網友都能看懂。

為什麼日本開始流行偽中國語呢?

其實在100多年前,日本一直都是用這種偽中國語的,就是全部都是漢字組成的,出現在各種書籍、公文、告示、合同、文字標題中,平假名、片假名只不過是作為輔助。

所以日本流行偽中國語其實是復古,背後是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實力的快速崛起。

公元3世紀以前,日本就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當時日本處於新石器和奴隸社會時代,社會規模較小,沒有文字不會給人們生活帶來很大的阻礙。到了公元3世紀初期,中國的漢字傳入日本,從此日本開始用漢字來書寫,大規模地引入和吸收中國文化。

到唐朝,由於國力強盛,日本更加仰慕中國文化,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264年的時間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規模很大,初期有一兩百人,後期有五六百人,最多是838年第十七次時,人數有651人。

因此我們會發現,日本的文字、文化、習俗、建築等之類的,很多和中國類似。

但到了現代,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大規模學習歐美先進的文化科學知識,創造了大量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近代新生詞語。中國由於吸收的程度不如日本,所以在翻譯數量和質量上都遠遠不如日本。甲午戰爭後,中國人開始大規模出國留學,因為路費限制,大部分去了日本,所以把日本的這些詞彙引入中國,成為中國近代詞語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藝術、幹部、共和國、海拔、雜誌、警察、派出所、總統、國務卿、組織、抽象、服務、原則、商業、經濟等這些詞語。

一個國家語言的崛起是國家實力的體現,中國強盛時,日本學習中國的,反之亦然。現在日本的網友又開始流行純漢字的語言,只不過是再一次仰慕中國強大的經濟、文化。

這種情況在越南、朝鮮、韓國也是如此,在古代,它們也是使用漢字的,但國家獨立後,因為中國比較弱,加上民族主義崛起,所以它們把文字都改了,越南改成用拉丁字母來書寫,朝鮮韓國改成拼音。

現在中國全面崛起了,越南、韓國又開始流行中國文化,什麼電視劇、電影、小說的在這兩個國家都很流行。

韓國身份證的漢字人名

近幾年,韓國、越南很多學者、專家就呼籲恢復漢字教育。之所以這麼做,主要原因是古代這兩個國家都是使用漢字的,都用了一千多年了,大量的古代書籍和史料都是漢字書寫的,現在改成拼音文字,連自己國家古代的書籍都看不懂,無法學習傳承古代留下來的文化財富,這就造成了歷史的嚴重斷層。

試想一下,假如我們看不懂《詩經》、《史記》、《東周列國志》、《世說新語》、《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中國古代傑出的文學作品,那麼我們現在的文化該黯淡多少,造成多少不便呢?因此也就不難理解日本、韓國、越南這幾個國家隨著中國的再次強大又開始仰慕和學習漢語和中華文化了。

相關焦點

  • 日本人為何對「偽中國語」情有獨鍾?
    自從前段時間《碧藍航線》在日本爆紅之後,大家應該時常能在微博或者推特等平臺上看見,許多日本人又開始使用大量諸如「我欲觸女子高生大腿」等類似的「偽中國語」。為什麼要說「又」呢?因為這種由純漢字組成的「偽中國語」,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在日本網絡間流行,並且每次都會有新梗新詞彙,這其中有不少連國人都看不太懂,時常讓國人產生一種「我是一個假中國人」的錯覺。那麼這種「偽中國語」到底是什麼呢?又是為什麼會在日本如此流行呢?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 日本網友流行用「偽中國語」 竟然能看懂(圖)
    日本網友用漢字交流。圖片來自網絡  中國網友翻譯日本網站上的「偽中國語」。【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李珍】最近,一種名為「偽中國語」的交流方式在日本流行,完全不懂中文的日本網友用日語中的漢字聊天。這甚至也紅到中國,因為中國網友也能猜出大概意思。臺灣「中央社」19日說,這無意間開創了中日民間交流的新局面。正常情況下,一段日語對話中應當包括漢字(日語當中的漢字)、平假名、片假名等文字符號。
  • 日本發明「偽中國語」竟然行得通?!
    其實「偽中國語」並非最近才在日本出現,十幾年前就有一小部分人開始在網絡上使用。而近來由於中國一些熱門遊戲相繼在日本上線,日本網民為了和中國玩家交流、獲得情報才使得「偽中國語」在日本流行開來,然後通過SNS輻射,一些不玩遊戲的日本人也開始了解到「偽中國語」。
  • 日本掀起「偽中國語」風潮,連小說都寫好了?!中國網友:「完全読解...
    日本又開始流行「偽中國語」」之類的「偽中國語」又開始流行起來了。 事實上,2016年「偽中國語」就在日本網絡上流行過一波。 日本網民覺得這樣的表達既簡潔又好玩,於時便在社交網絡上形成了一股「偽中國語」浪潮。 在一檔日本人氣綜藝節目《前往世界的盡頭ItteQ!
  • 偽中國語走紅 不懂中文的日本網友用日語中的漢字聊天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日本網友用偽中國語交流&nbsp&nbsp&nbsp&nbsp最近,一種名為「偽中國語」的交流方式在日本流行
  • 日本網友發明「偽中國語」爆紅 中國網友驚呼:竟能看懂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任梅子】據臺灣聯合新聞網2月22日報導,日本網友在社交網絡上發明的「偽中國語」紅到中國,也無意間開創中日民間交流的新局面。近年來學中文的熱潮席捲全世界,日本網友也在推特(Twitter)上大玩「偽中國語」,將日文中的片假名與平假名以漢字取代、拼湊,使整句話都是漢字,雖然語句不順,也非真正的中文,但不論日本或中國網友都能猜出大意,因此稱為「偽中國語」。最近日本網友更在社交媒體上成立「偽中國語研究會」,吸引不少中國網友加入討論,中國網友zuola說:「我居然能勉強看懂日本推友的偽中國語。」
  • 日本流行的偽中文,現在還出了表情包?!
    偽中國語對於不會日語去日本旅行的同學來說最大的問題也許就是交流在沒有中文服務的地方如果想買些什麼,或是問路有時候和日本人交流確實挺麻煩的有記者採訪過不少中國遊客大多數人遇到的問題都是「很多服務員不會說中文商店標識不清楚」有的遊客希望路牌
  • 日本最近流行「偽中國語」 中國人也能看懂
    最近,日本網絡上又開始流行「偽中國語」,其實很早以前日本人就瘋玩過這個遊戲,上面博客來自於09年,是日本人撰寫的,大家有木有看懂個大概?這個遊戲在日本社交媒體上又開始病毒擴散了...  「 偽中國語 」是什麼鬼?  日語中存在大量的「漢子」,不過其中很多漢字的意思和我們漢語中漢字的意思有出入(可能是當時文人傳播時誤解)。
  • 日本人有多愛漢語?用博物館供著、用「偽中國語」聊天
    最近,日本首家「漢字博物館」在歷史文化名城京都的祗園正式開門迎客。 據外媒報導,這家漢字博物館在館內設計上下足功夫,結合了遊戲和影像,令遊客能通過親身體驗,學習到漢字文化。 這只是日本國內漢字熱的縮影。之前就有媒體發現,日本年輕人之間流行起了一種純漢字的書寫交流方式。 日本網友把日語中的平假名、片假名去除,只保留漢字,可謂極其簡練。
  • 從俄語和俄國文化的全球困境,看中文和中國文化如何傳播
    文化是國家實力的觸角,國力強盛時,文化隨國力的輻射向外延伸,國力衰退時,文化如同海水退潮一般消退,因此國力是文化的發動機,國力強弱,直接影響文化進退!
  • 動漫行業投資策略:從日本動漫看中國盲盒經濟背後文化符號價值
    我們在上篇主要分析短視頻媒介價值與「食玩」「玩具開箱」細分特色內容相結合下的商業破圈與共振,解讀文化符號與媒介的商業價值。本篇,我們將延續文化符號與商業價值系列,從日本動漫產業發展再看中國動漫產業發展中衍生出盲盒經濟背後的文化符號價值。
  • 瑞幸瘋長背後:中國咖啡需求快速崛起
    中國自古以茶為飲,咖啡文化長時間處於漫長萌芽期。在較長的時間內,中國的咖啡館被星巴克等海外連鎖品牌或者小眾的獨立咖啡館兩類模式主導,對於品牌的追求大於口味,對於環境的計較多過價格,更接近於體驗經濟。  中國咖啡文化發展與日本具有類似軌跡,新零售推動普及提速。與我國文化相似的日本也經歷了精品咖啡逐漸取代速溶咖啡,便利店咖啡逐漸興起的過程。
  • 中國崛起與世界權力中心轉移
    今後十年內,能使東亞的總體實力超越歐洲的主要因素是中國的崛起。今後十年,日本國內的政治變革將使日本與東亞拉開距離,其總體實力難有大幅增長。東亞其他國家的實力基數太小,即使有較快的增長速度,對於提升整個地區實力地位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與之相比,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相當於歐盟的一半以上。今後十年,歐洲經濟年均增長率難以超過2%,而中國新一屆政府的全面改革政策可使中國經濟增速保持在年均7%的水平。
  • 大國崛起從文明崛起開始
    許多人談到「大國崛起」時,更多地將目光投向經濟建設的成就與國際地位的提升。「不學禮,無以立」,雖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關於「國民素質」的質疑,時有耳聞。  一些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也曾有過國民素質和經濟發展不相稱的情況。19世紀末的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韓國等,都曾因國民素質備受詬病。
  • 古典看不起搖滾,搖滾看不起流行:我找到華語音樂鄙視鏈的原因
    二戰後重新崛起,它的流行文化一直亞洲第一。老牌發達國家有最大的優勢,什麼人才精英、經驗積累、產業鏈成熟度等。歐美流行音樂一直是世界第一。日本繼歐美後的第二座高峰,長時間佔據亞洲流行音樂的第一。「亞洲四小龍」經濟崛起6070年代,流行文化的發展有滯後性。
  • 抗日戰爭與中國共產黨的崛起
    國民黨人的無奈報怨和日本人的仇恨惱怒都再次說明了一個問題:中國共產黨強大了,已經崛起在世界東方。 我們還需要對另一種不夠客觀的觀點加以反駁,即認為中國共產黨是在解放戰爭中崛起的,而抗日戰爭是追隨國民黨的左右。在這裡我們必須重申抗日的領導權問題(具體將在後文中談到),是中國共產黨通過其正確的政策和在群眾中的號召力與影響力取得政治領導地位,並最終成全國抗日救國的核心。
  • 美媒:中國海軍實力超過日本 但有一點日本依然領先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中日兩國海上實力對比一直是外界津津樂道的話題。美國福布斯網站25日援引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的最新報告稱,中國海軍規模現已超過日本海上自衛隊,但在艦艇的平均噸位上,海上自衛隊仍然領先。「更重要的是,一旦有事,海上自衛隊能得到美國的幫助」。報導稱,中國如今已超過日本,成為亞洲領先的海軍強國。
  • 國家軟實力重在文化磁力 孔子學院背後的國際較量
    隨著漢語熱潮席捲全球,許多分析人士開始預測漢語未來成為「全球語言」。不過,在英國利茲大學中文系教授漢語的中國教師王婷還是表示,在她的英國學生中,目前畢業後能在工作中用上漢語的人還不是很多,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漢語距離「全球語言」還有相當長的距離。大衛。克裡斯託認為,一種語言未來的前景還要依賴於這種語言所依附的國家的實力,特別是經濟實力。
  • 風險投資人如何看待潮流文化?
    伴隨著《中國有嘻哈》《中國新說唱》等綜藝節目的熱播,潮流品牌及其背後的潮流文化,正從默默無聞的小眾市場走向主流。伴隨著文化自信的提升與中國經濟的崛起,源生於中國本土的國潮也在傳統外國大牌的包圍中脫穎而出,形成了某種全新文化現象。潮流文化是何時進入中國的?中國潮流文化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階段?中國又能否孕育出本土的潮流品牌?
  • 汽車行業深度報告:洞悉三大規律,把握歷史性崛起大機遇
    隨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發明,汽車在上層社會出現並流行,同時汽車文化也逐步蔓延遍及歐洲。因為國家眾多,文化彼此交融下,歐洲汽車產業誕生了許多的品牌,並以豪華品牌為主。2)美國稱霸: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出現使歐洲汽車產業發展陷入停滯,而相對和平的美國則趁勢崛起,取代歐洲成為全球汽車霸主,以福特+通用為代表,並以先發優勢+優秀的技術創造力保持龍頭地位長達6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