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深度報告:洞悉三大規律,把握歷史性崛起大機遇

2020-11-29 易車網
1.美日歐汽車工業崛起共同規律是什麼?

自1908年福特發明T型車以來,汽車取代馬車成為現代社會主要交通工具長達110多年之久。復盤這110多年的全球汽車產業發展史可以發現:「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古老道理。美國、日本、歐洲先後成為全球汽車產業集中地,隨之湧現以福特/通用為代表的美系、豐田/本田為代表的日系、大眾/奔馳/寶馬為代表的歐系全球車企,合縱連橫,彼此競爭。在這個過程中,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居民消費力及消費習慣是直接動因,國家綜合國力則是重要基礎。多方因素協同作用方能成就繁榮的汽車產業。

時至如今全球汽車產業發展可以分為四大階段:1)早期小眾奢侈品時期:受益於歐洲工業革命蒸汽機/內燃機的出現,汽車最早誕生於歐洲。隨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發明,汽車在上層社會出現並流行,同時汽車文化也逐步蔓延遍及歐洲。因為國家眾多,文化彼此交融下,歐洲汽車產業誕生了許多的品牌,並以豪華品牌為主。2)美國稱霸: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出現使歐洲汽車產業發展陷入停滯,而相對和平的美國則趁勢崛起,取代歐洲成為全球汽車霸主,以福特+通用為代表,並以先發優勢+優秀的技術創造力保持龍頭地位長達60多年。3)日本稱霸:直至1970年,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復甦,以汽車為代表的製造業快速崛起,石油危機的適時出現使得主打節油的小型日系車輛取代粗放型美系車輛被消費者接受。1970-2008年,日本汽車產量後來居上,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主,以豐田/本田為代表。4)歐洲(德國)稱霸:08年金融危機的出現使得美系、日系車企遭受重挫,彼時中國市場消費力崛起但品牌尚未湧現。以大眾為代表的歐洲車企以中國市場為傾銷地迅速擴大規模,歐洲取代日本重回全球汽車產業霸主地位。

細究全球汽車產業發展史,不難看出:一個國家/地區發展本質上遵循特定客觀的生產規律。

1.1.規律一:汽車強-製造業強-國力強

1.1.1.美國汽車產業興衰

美國擁有者極其濃厚的汽車文化,汽車千人保有量超800臺,被譽為「汽車車輪上的國家」。「汽車之城」底特律的興衰見證了美國汽車產業乃至國家製造業的變遷。

T型車面世至20世紀70年代日本崛起以來,美國汽車產業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1908-20世紀20年代中期: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方式的創新使得汽車成為低價大眾化消費品,但產品單一化。福特T型車統治了市場長達十年之久,其次是克萊斯勒,通用汽車在此期間表現很差,一度陷入危機。2)20世紀20年代後期之後:多樣化大眾市場需求興起,消費者不再滿足於單一化產品,尋求需求的差異性。通用汽車自1908-1920年堅持了長達近20年的多元化產品戰略,終於在這個階段優勢彰顯出來了。從時間軸上看美國汽車:1908-1929年是美國汽車黃金髮展20年,1911年產量21萬輛,1916年160萬輛,1920年突破200萬輛,1929年達到近460萬輛,而1929-1933四年經濟危機引發的大蕭條時期,汽車產量一度回落到最低點190萬輛。1933-1938年美國經濟得以復甦,但全球整體處於二戰前期準備期,汽車消費有所復甦但沒有超過1929年峰值。1939-1945年二戰期間,所有汽車工廠停產成為戰略物資生產。綜合這半個世紀美國汽車發展來看,T型車奠定了福特的基礎,多元化戰略奠定了通用的基礎,脫離於通用且執著於技術創新的克萊斯勒開闢了自己的道路,在二戰前三大汽車企業寡頭壟斷的格局基本初定,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是推動三大巨頭產業地位的重要因素。1973年以後,美國汽車市場進入成熟期,龍頭地位動搖。

美國汽車產業發展與製造業興衰變化基本同步。20世紀70年代以前,美國汽車產業蓬勃向上,製造業行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基本穩定;20世紀70年代以後,日本、歐洲汽車產業崛起,美國製造業衰落,服務業逐漸興起。製造業行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迅速減少,1947-1970年年度CAGR為-0.52%,1971-2019年度CAGR為1.46%,下降速度翻了近三倍。通用、福特國際地位隨之下滑,但依託國內市場依然保持較高水平。

1.1.2.日本汽車產業興衰

二戰以後日本汽車產業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產業起步及內部整合:起點為二戰後美國對日本的經濟扶持和產業轉移。1945-1954年日本戰後經濟在美國支持下快速恢復,模仿創新+貿易保護下,汽車產業快速發展起來,實現了日本本土製造國民車的夢想,且產生了多家汽車生產企業,國內競爭加劇。1965年開始,政府主導刺激下,日本迅速完成國內整合,1969年形成豐田+日產為主,東洋+三菱+本田+馬自達為輔的局面。2)美國市場拓展:70年代開始,日本製造商開始美國銷售事業,為促進在美國銷量提升,80年代由日本進口變更為美國本土化生產,90年代開始生產美國市場專屬車型,以提供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高日本企業社會影響力,提升業界地位。21世紀初日本製造商在美銷量水平突破1700萬輛。3)衰落:2008年,次貸危機及油價暴增、雷曼兄弟破產加速美國經濟惡化,汽車市場大幅下跌,日系車企事業利潤嚴重下滑,就此滑落龍頭地位。

日本汽車產業進步同樣伴隨著製造業的崛起。1970-1985年間日本汽車工業產值保持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製造業佔國內GDP比重接近25%。08年金融危機後,製造業比重略有下滑,但仍然保持較高水平,維持在20%左右。豐田、本田經曆本土整合及美國市場淘汰後,終成長為汽車產業國際巨頭。

1.1.3.德國(大眾)汽車市場興衰

歐洲市場整合,大眾脫穎而出,一超多強。歐洲汽車產業主導力量為德國、法國、義大利,代表性車企包括大眾+寶馬+戴姆勒、雷諾+標緻、菲亞特等。由於品牌眾多局面持續已久+各經濟體體量差異較小難有碾壓性優勢,歐洲車企內部整車持續時間較長。80年代初大眾逐步退出美國市場競爭,收購西雅特,拓展西歐市場及地中海周圍市場;80年代末收購斯柯達,拓展東歐市場。90年代初完成內部整合,銷量超過300萬輛。其後向亞太猶以中國市場輸出,至2017年,大眾全球總銷量超1000萬輛,其中中國市場佔比46%,至此真正成長為領先全球的龍頭車企。

德國市場是培育大眾的搖籃,其汽車產業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886年第一輛汽車被發明開始,汽車工業在德國一直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德國七分之一的就業崗位,四分之一的稅收來源於汽車產業。其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886-1910年:歐洲工業革命,內燃機興起,汽車廠開始湧現,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汽車產地。1911-194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汽車工業發展迅速,技術不斷完善,戴姆勒-奔馳、奧迪、大眾等已具備相當規模,奠定德國汽車文化基礎。1945-1960年:二戰後,盟軍政治力量調配資源,推動復甦,大眾等車企開始布局國際市場。1960-1980:汽車產業發展進入成熟階段,內部廠家不斷整合,技術穩步提高,大眾獨佔鰲頭,德國汽車產量穩定在300-400萬的水平。1980至今:全球車企整合兼併浪潮興起,格局生變,奔馳與克萊斯勒合併,大眾與寶馬收購賓利與勞斯萊斯,德國汽車產量突破500萬輛。

1.2.規律二:汽車霸主的爭奪本質是生產方式的更替

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生產力的進步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驅動力,汽車產業發展的各個階段也同樣伴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及生產力的躍遷。在這個過程中,能準確把握率先嘗試先進生產方式的企業就有更大的機會脫穎而出,成為新一輪汽車周期的霸主。汽車作為可選消費品,有其差異化的消費特點:購買單價高、消費頻率低、決策時間長及貿易全球化。伴隨經濟水平的增長和人民消費力的提升,財富效應的存在決定著影響消費選擇的因素往往集中於生產端,即消費品本身的質量、品牌及獲取難度等。而這些因素又核心取決於生產端整車企業的生產方式。

縱觀過去100年汽車產業,其霸主地位的交替和汽車產業中心的轉移總是伴隨著生產方式的躍遷,由純手工生產發展為大批量生產,再進一步發展為多品種小批量生產,再演變為如今的模塊化生產方式。其本質上是在尋找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和規模化生產效應最大化之間的平衡點,並最終反映為生產效率的整體提升。

1)美國處於霸主地位:大批量生產方式

手工生產向大批量生產的轉變:汽車生產最初的方式為純手工生產,完全定製化(這也是造就歐洲汽車產業多豪華品牌的原因之一),生產效率較低,成本過高,導致汽車始終只能作為上層社會的專屬奢侈品。隨機器生產的出現和普及,福特創造性的採用了大批量生產模式代替之前的手工生產,核心思想為將汽車的生產流程工序化、標準化,工人各自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不僅保證了產品的標準性,更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縮短產品等待周期。

先後成就福特+通用的世界領先地位。福特率先將大批量生產的方式應用到汽車生產中,T型車的出現使得汽車真正平民化,汽車單車平局價值從850美元下降至290美元,而不再僅作為奢侈品供給少部分群體,汽車行業天花板被打破。這也成就了福特1980-1925年的世界汽車霸主地位。其巔峰時期美國市場市佔率達到56%,生命周期合計總銷量達到1500萬臺,營收超過70億美元。後期,通用在此基礎上採用了分權管理,事業部制,多品牌單獨運營,財務統一的模式,做到了保證大批量生產方式的前提下,能夠適當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推出針對不同階層的不同品牌汽車。受益多元化+批量生產福利,通用超越福特成為全球汽車龍頭。

2)日本成為全球霸主:精益化生產方式

美系車企大批量、粗放型的生產方式在經濟不景氣時期會引起庫存的堆積及產品質量不達標的現象,豐田進入美國市場後,在日本自身「不甘於模仿」民族情懷下積極創新生產方式,提出「柔性化」精益生產。核心思想為通過準時化+自動化來徹底杜絕浪費。「準時化」是將所需要的物品,以所需要的數量,在所需要的時間送到裝配線。「自動化」是最大限度發揮工人的主觀能動性,將人的智慧賦予機器。精益化生產提高了資源使用效率,杜絕了庫存的持續累計,又一次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生產流程劃分更為精細,由盲目批量變為以需定求,生產線各環節均得到充分利用。

精益化生產助力豐田成為世界龍頭。1)兩次石油危機後全球車企均深受影響,而豐田卻屹立不倒,甚至在08年金融危機時趁勢擴大美國市場市佔率。2)日系車成功逆襲美國市場,助推豐田霸佔全球第一位置(2008-2009年,2012-2015年)。3)豐田生產效率及產出的絕對勝出。根據日本學者大鹿隆著作的記錄,1985-1996年期間,豐田每臺車生產時間是通用的二分之一,人均產值從相當到是通用的1.8倍。

3)德國大眾成為全球霸主:模塊化生產方式

模塊化生產方式的產生是時代背景下的綜合選擇。1)汽車全球化範圍越來越廣,不同國家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多樣化性越來越複雜;2)隨汽車市場競爭加劇,車企新車型推出節奏逐步加快,一款車前期的研發投入佔比越來越高,車型開發的風險越來越大;3)全球汽車需求增速放緩,車企之間的價格戰愈加明顯。彼時精益化生產已經難以滿足越來越多樣化的需求和愈演愈烈的市場競爭,模塊化在美國率先被提出。其核心思想在於:保證多樣化需求的同時,儘可能的實現不同車型零部件通用性,縮減車型開發周期,提高研發效率和更新速度,降低車型周期影響。

各車企角度來看,2008年經濟危機前,大眾主要精力在於歐洲市場內部整合,在多品牌之間如何實現品牌獨立性又能實現技術緊密聯繫上處理很好。2008年之後,美系進入了多元化戰略失敗的恢復期,日系主要精力在美國市場的進攻,而大眾在亞洲(尤其中國)和南美洲積極推進全球化,對尋求多樣化需求與規模效應最大化平衡的迫切性強。因此模塊化最先在大眾發揚光大。

模塊化成就大眾世界龍頭地位。平臺模塊化生產方式由最初單一維度的(尺寸或類型)實現平臺通用演變為兼顧尺寸和類型的多維平臺,即模塊化。全球各大車企紛紛推出自己的模塊化架構,以大眾MQB/MEB,豐田TNGA為代表,但依然以大眾最為成熟,並以模塊化生產方式匹配中國市場不同地區/文化間的多樣化需求,成功佔據中國市場20%-25%的市場份額,超越豐田成為國際龍頭。

1.3.規律三:霸主成長離不開一個引領全球的需求市場

充足消費市場引領需求變化,造就霸主地位。過去110多年汽車發展史中,美國長居第一大汽車消費市場地位,1908年福特發明第一輛轎車(T型車),1935年通用發明第一輛SUV,1983年克萊斯勒發明第一輛MPV,從轎車至SUV,從A級尺寸至D級,美國市場始終引領全球汽車消費潮流。直觀表現為汽車的技術和理念創新最初均來源與美國市場消費者的需求變化,繼而普及全球。

美日雙系交鋒美國市場,市場穩態終成。1905-1970年,美系通用-福特長期佔據國際龍頭地位,日系、歐系市場份額較小且品牌力較低;1970-2000年,日系車進入美國市場,藉助兩次石油危機穩定自身在美國市場的影響力,但受限於美國貿易保護政策及美系車企率先把握當地皮卡市場紅利,地位依然穩固;2000-2008年,日系車不斷爭取,美系通用-福特則在金融危機的內外衝擊下迅速衰落,日系豐田崛起,佔據美國超45%的市場份額。其後中國市場需求崛起,美國汽車市場漸入穩態。

大眾率先搶佔中國市場,實現全球崛起。2008-2020年:大眾逐步超越豐田成為全球汽車龍頭位置。站在2000年時點,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均是歐美日車企眼中的海外新興市場,中國市場是否值得下最大的賭注,各家車企戰略上存在差異性。1)積極派,大眾/通用為代表。2)保守派,日系/福特為代表。3)落後派,菲亞特為代表。經過10多年的PK賽,最終大眾成為中國市場最大的贏家,也成就了其全球地位。

中國市場引領全球需求,高端智能電動車為發展方向。2009年中國市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銷量規模最大的單一市場,體量約等於歐洲市場+日本市場。福特/通用+豐田/本田+大眾/奔馳/寶馬等車企紛紛布局合計佔據60%以上的中國市場。國內市場以2010年為界,轎車與SUV先後興起,2020年開始,各國能源/排放法規趨嚴,中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以特斯拉為首造車新勢力加快布局,大眾/豐田等傳統車企也逐步轉型。未來趨勢方面,汽車新四化革命(電動/智能/網聯/共享)在中國市場的應用推廣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率先反應開啟轉型,電動車專用生產平臺模塊及技術布局均遙遙領先,2020-2030有望實現轎車-SUV-電動智能車的延續過渡。中國市場將成未來十年智能電動車消費需求變化的主戰場,有望孕育新一輪霸主。

2.中國汽車工業的崛起路徑是怎樣的?

對比美系福特-通用/日系豐田/德系大眾的全球稱霸史,均呈現相同的發展特徵:1)實現國內市場龍頭低位,完成內部整合;2)全球化進程加快,發展主要海外市場,完成外部拓展。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歷史性發展機遇與自身創造性變革的結合,呈現為周期性的成長模式。當下,我們更為關注的是自主品牌在國內市場的內部整合和最終崛起。核心探討結論如下:

2.1.自主崛起之量變:轎車到SUV的變遷

自第一輛桑塔納下線以來國內乘用車消費市場經歷了36年風雨,見證了三個階段變遷:1)2000-2010年從無到有,代步工具的定位,轎車市場的興起。2)2011-2016年從有到更好,社會地位的徵,SUV市場的興起。3)2017—未來從更好到環保,實用主義的回歸,新能源市場的興起。居民財富效應增長速度快慢+主力消費人群(70s-80s-90s)變化共同驅動乘用車消費特徵的變遷。

從轎車到SUV的變遷,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從無到有,從逆向開發到正向開發,逐步建立了基於「發動機+變速器」動力總成的核心技術,實現真正國產化,打造了第一桶金的夯實基礎。自主品牌總體市佔率呈現螺旋式增長,無論轎車還是SUV都經歷了上升-回落的過程,但SUV回落幅度遠小於轎車。這背後一方面體現了自主技術實力上升+消費者品牌中性度增加,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合資品牌總體優勢依然大於自主。

2.1.1.轎車市場:野蠻生長的自主品牌,孕育了吉利汽車

總量角度:以2010年為界,自主品牌在轎車市場佔有率經歷了「快速上升—快速下降」。2005-2010年自主品牌憑藉「快速反應+低端策略」推出眾多新車型抓住了國內第一波購車潮,產銷規模從84萬快速上升至約340萬輛,市佔率達歷史最高點35%。2011-2016年經歷了財富效應快速積累的消費者不僅對車品質要求上了一個臺階而且熱衷於外資品牌,而自主品牌正向開發能力不足且品牌積澱時間過短,遭遇了合資品牌的強力擠壓。德系、日系收益最大,市佔率分別提升至37%/30%。深層次原因,經濟水平提升帶來消費目的的改變+自主品牌「低端」形象深入人心,品牌力長期落後。價格維度來看,自主有效市場一直是10萬元以下,價格帶上與合資品牌之間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出現交集。

車企角度:以低價策略+快速反應抓住行業紅利實現銷量提升。行業端來看,2010年之前國內消費水平較低,轎車更多作為基礎代步工具,消費者更加重視價格及實用性。自主轎車品牌從無到有,快速反應,全面開花,以低價策略搶佔市場,抓住國內第一波購車熱潮,產銷規模從2005年84萬輛提升至2010年的340萬輛。吉利+奇瑞+長安+上汽通用五菱先後起跑,藉助轎車市場紅利擴大生產規模,2010年銷量分別為42/52/19/11萬輛,代表車型為吉利全球鷹+奇瑞QQ。2010年國內轎車市場發展紅利最終培育了吉利+奇瑞兩大低端市場制勝的自主品牌,2010年以後,低端市場(5萬元以下)迅速萎縮,奇瑞轎車銷量從2010年52萬輛的峰值不斷降低至18萬輛,吉利以帝豪+遠景系列轎車成為唯一堅持在轎車市場前列的自主品牌。

2.1.2.SUV市場:正向開發的自主品牌,長城+吉利雙雙崛起

以2017年為界,自主SUV市佔率呈現了類似自主轎車的走勢,但明顯看到了自主品牌實力進一步上升。消費升級大背景下,SUV潮流興起,自主品牌憑藉「技術實力上升」+「消費者品牌中立性提升」+「更快市場反應」,自主品牌實現了2011-2017年持續7年的市佔率提升,最高近達60%。背後最核心還是經歷了轎車原始積累後,自主品牌逐步真正具備了正向開發SUV能力。

代表車企角度:自主長期領先,長城+長安、吉利先後崛起。2017年以來由於SUV行業紅利消失疊加需求周期性下行+合資品牌的反擊,自主品牌在SUV領域出現了階段性下滑,2019年市佔率降低到了50%左右,2020年出現企穩跡象。長城哈弗H6+吉利博越系列新上市+長安CS75+廣汽傳祺GS4+上汽榮威RX5車型銷量堅挺,自主品牌佔據SUV市場半邊天下,日系/德系次之。

2.2.自主崛起之質變:電動智能車的開局

新能源電動車早有發展,歐盟碳排放法規加嚴+國內雙積分政策持續施壓+能源危機及溫室效應等因素驅動下,新能源汽車成為炙手可熱的發展方向。並且為特斯拉橫空出世掀起的汽車智能輔助駕駛操作提供天然的生存土壤。適逢AI晶片+大數據+雲物聯等技術逐漸成熟,汽車市場有望完成由轎車-SUV向智能電動車的接力。

2.2.1.功能角度:終端消費體驗的變化

相比於傳統車,電動智能車真正的區別點在於:1)消費者花費的時間與金錢價值量上升;2)自動駕駛,AI全局操控,緩解交通擁堵,進一步推進出行效率提升。兩大因素作用下,類比傳統手機向智慧型手機的變革,汽車有望成為更加重要的移動終端。其核心驅動因素可以概括為:新技術帶來新需求,新需求引發大市場。

類比手機可以發現:高算力晶片及高傳輸速度的網絡技術的出現使得人們可以利用手機完成對5-20min碎片化時間的充分利用,下遊需求的興起又反向促進手機從基礎的交流通訊工具向智慧型手機的轉變,並最終將手機從以「戶」為消費單位提升為以「人」為消費單位,下遊市場規模翻倍。

汽車維度來看,從普通出行工具向移動出行終端甚至隨身私人管家的變革路徑也有跡可循。長伴隨時間+高安全要求是汽車相比手機的重要差異,未來發展方向也即以此為突破口:多樣化座艙娛樂功能豐富駕駛體驗+自動化無人駕駛功能解放路途時間,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成為普通汽車向智能汽車發展的核心變化。

2.2.2.市場角度:企業商業模式的變化

手機產業:由諾基亞至蘋果。普通手機盛行的年代,諾基亞作為全球龍頭,其盈利模式為「賺取硬體差價」,以規模效應提升盈利水平。蘋果則以「硬體差價+軟體持續更新」作為盈利模式,規模效應+作為平臺企業的雙邊效應共同促進盈利能力提升,建立獨立下遊生態圈,阻礙市場競爭者進入,點對點增強消費者需求粘性,在盈利規模和持續能力方面都有長足的改善。

汽車產業:傳統車企向特斯拉變革。傳統車企時代,汽車銷售「一刀切」,只作為硬體一次性收費。特斯拉的智能模式亮相後,軟體持續收費能力的跡象已開始出現。智能化將打破車企過去與用戶的一錘子買賣生意模式,建立與存量客戶的持續服務生意模式。汽車公司也將從製造業公司向出行服務公司的轉變。

3.為什麼電動智能車是自主品牌真正質變的黃金機遇?

結合「美日歐汽車工業崛起之路」總結出來的三大規律來審視這輪全球電動智能車消費潮流,我們認為其是中國汽車自主品牌從量變實現質變,實現國內市場崛起甚至是全球崛起的黃金機遇。原因有三:

3.1.原因一:外在環境與車企發展進入良性循環階段

3.1.1.國家綜合實力層面

國家實力仍然處於上升通道,提升空間較大。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積累,中國GDP規模已經在2010年超過日本,達到全球第二,與美國差距逐步縮小。1978-2019年中美兩國GDP比例從6%提升至66%,人均GDP水平2000年以來複合增速13.5%,翻十倍。對比日本來看,1960-1969年日本GDP總量保持10%以上增速,1968年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並保持近40年,2010年被中國反超。2019年中國GDP總量達14.3萬億美元,為日本的三倍,美國的三分之二。中國正處於GDP快速增長向平穩增長過渡的時間段,未來提升的空間較大。按現在增速合理預計,中國GDP規模將在2028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整體產業發展再上新的臺階。

中美貿易摩擦是一場持久戰,「危」與「機」並存。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世界製造中心與世界金融及科技中心,中美貿易戰將是一場席捲全球的並預計曠日持久的戰鬥,中國汽車工業的崛起不會因為貿易戰而就此黯淡。就像豐田的崛起正是在日美貿易戰長期進行的過程當中,於逆境挖掘更大機遇,實現自我成長。


工程師紅利正在釋放。國家實力可以量化為人口數目*人口質量*其他因素,人口數量與人口質量是影響國家綜合國力的直接因素。我國人口全球第一,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發展已經充分證明了人口數量即「人口紅利」對GDP的有力促進作用,先後超越德國、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綜合國力大幅提升。2011年以後,國內人口發展度過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但高校畢業高素質人才及海外歸來留學生數目不斷增加,新的工程師紅利取代人口紅利成為經濟發展和國力提升的核心驅動。人口數量與人口質量在促進經濟水平提升方面的角色更替將加速中國進入製造業崛起的良性通道。另一方面,中國研發支出佔GDP的比例由1996年的0.5%上升至2018年的2%左右,距離美國長期穩定在2.5%的比例已經十分接近。未來隨國內教育體制逐漸完善,人口紅利將為工程師紅利提供更加優秀的土壤,為綜合國力提升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3.1.2.製造業與汽車供應鏈發展層面

製造業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從垂直結構升級角度考察,中國製造業在融入全球化進程中,原先處於比較優勢地位的產業,成功地實現了從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升級轉化;而原先處於相對劣勢地位的產業,迅猛趕超,大大縮小了與優勢產業的差距。從水平結構升級考察,中國製造業在產業下遊承接國外來料加工比重較小,且逐年減少,這說明依據GVC上下遊地位指數分析,中國製造業在全球GVC中分工地位逐年提高。

汽車上遊供應鏈茁壯成長。1)傳統製造領域:福耀玻璃首屈一指,領先全球。福耀玻璃(汽玻行業的豐田)代表了中國汽車供應鏈過去20年在「市場換技術」背景下的全球地位低下且生長環境惡劣,但依然誕生了非常優秀的全球玻璃核心供應商。類比豐田的崛起,基於本土的先發壟斷優勢,抓準美國市場空缺,利用強大製造能力佔據市場,實現全球崛起。2)國家戰略支持新能源,寧德時代發展迅速,龍頭低位穩固。寧德時代代表了中國汽車供應鏈藉助新能源汽車機遇,在國家戰略支持下,借時代東風,短短10年時間培育了電池全球核心供應商。公司國內市場市佔率高達52%,全球市場市佔率達四分之一。依託國內壟斷地位和全球新能源市場發展紅利,成長為動力電池國際龍頭。3)華為+BAT硬科技網際網路公司入局智能化。藉助改革開放東風,全球網際網路浪潮下,從PC到手機,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成就了一批具有全球核心競爭力的軟硬體實力兼具的科技企業。無論是基於通信起家,成功布局手機產業的華為,還是受益於網際網路崛起的BAT,他們積累的能力將在電動智能車的浪潮中賦能汽車產業的崛起。華為是否造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與車企彼此成就,最終中國汽車工業的集體抱團去應對這場全球汽車重心的爭奪戰,尤其是美國。


3.2.原因二:船小好掉頭,自主品牌轉型包袱更小,速度更快

電動智能車的新消費潮流本質上是一次新的生產方式變革和社會效率的提升。不管未來汽車產品形態變成什麼,都要求越來越快的產品更新換代周期,最終實現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加優質產品(服務)。

新的生產方式變革的內在驅動為現有生產方式與未來新需求的內在矛盾,核心包括三點:1)如何進一步縮短車企與消費者的距離,更快掌握消費者需求動向,實時反饋市場;2)如何進一步加快車企的車型換代周期,降低周期性因素影響,持續保證市場影響力;3)如何進一步縮短車企的社會庫存周期,以需定產,建立終端銷售與工廠生產的平順聯結。

特斯拉的確是第四次生產方式變革的引領者,但能否一定是發揚光大者目前尚未結論。特斯拉具有破壞性創新,不僅帶來了電動車的創新,也帶來了智能化的創新,也帶來了對已有汽車製造工藝的創新。某種程度上,特斯拉已經開闢了汽車行業第四次生產方式的大變革

特斯拉的效率提升表現一:新車型上市/改款速度快。從Roadster-ModelS-ModelXModel3-ModelY-Cybertruck,從全新上市到改款,上市節奏不斷加快。

特斯拉的效率提升表現二:OTA升級速度快。2012-2019年動力系統域升級13次、座艙娛樂域升級20次、車身電子域升級15次、底盤域升級12次以及自動駕駛域升級13次。

特斯拉的效率提升表現三:庫存周期更短。根據2015Q1財報公布以來特斯拉的生產量和交付量一直處於高度匹配狀態,庫存係數(當月庫存/過去12月平均生產量)低於0.3個月,這個水平即使是庫存控制非常良好的日系車也是難以長期保持的。這個表觀上看是受益直營模式,背後反應的是特斯拉對用戶需求把握更為精準。

特斯拉創新的背後本質:原有車企的生產方式所帶來的組織架構適應不了這輪變革,必須調整!因為電動智能車和傳統燃油車相比出現了以下核心變化:

1)電池取代發動機+變速器,大大簡化了動力總成的複雜度,降低了硬體系統集成的難度。2)智能化賦予了汽車持續進化的生命。通過軟硬體的解耦分離,OTA在線升級直接解決用戶問題,而非一定要產品召回,車型改款/換代方可解決用戶問題,大大縮短了產品升級換代的周期。3)網聯化直接建立了車企與用戶之間的聯繫,徹底改變了「車企-經銷商-用戶」的單維度間接關係。

相比海外車企(大眾/豐田/福特/通用),中國車企面對這輪生產方式變革包袱更小體現在:1)低沉沒成本:發動機+變速器過去技術積累沉澱遠低於海外車企,國內車企的沉沒成本更低。2)低供應鏈依賴度:智能化核心是車企將掌握在供應商手上的話語權重新回收至自己手中。海外車企過去長達50年-110年的建立千絲萬縷的供應鏈關係,與國內車企才建立10-20年的供應鏈關係相比,難度係數不在一個量級,且國內車企過去本身就一直是仰視海外tier1。3)快反應能力:歷史上看,任何一次生產方式更替時,反應最慢的是上一次生產方式的既得利益者。過去50年精益生產方式和模塊化生產方式最大受益者是日系/德系。而原有美系(福特/通用)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大企業病在2000年以後已經體現淋漓盡致。

3.3.原因三:自主品牌對中國消費者需求變化的理解最深反應最快

過去20年的轎車/SUV兩次消費潮流的機會把握上,自主品牌的反應速度都明顯快於合資品牌,在2005-2007年&2010-2013年自主品牌分別在轎車/SUV市場斬獲良多,享受行業紅利前半段帶來的高增長。這輪電動智能車浪潮下,也有同樣的趨勢。分新能源維度和智能化維度來看:

新能源維度:無論是從新車型推出的數量和銷量,自主品牌在過去3年表現可圈可點。基於專屬新能源汽車平臺推出的新車型計劃來看,自主品牌整體依然領先於合資品牌。特斯拉引領,造車新勢力在快速追趕,傳統自主專屬EV平臺也均集中2021-2022年推出,傳統外資品牌中大眾MEB2020年推出,日系/原有美系整體進展預計2022年。

智能汽車維度:1)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自2020年2月24號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11個部委聯合發布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標誌著智能網聯汽車成為關聯眾多重點領域協同創新、構建新型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載體,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2)國內汽車智能化滲透率快速替升。中國消費者對ADAS表現出強烈的偏好,並願意為其支付更高的費用。近年來,隨著技術進步、成本下探,具有良好用戶體驗的ADAS功能如全自動泊車、ACC、LDWS等滲透率快速提升。

就智能汽車發展現狀來看,國內車企呈現明顯的三大梯隊層級:1)特斯拉已實現L3級,引領行業發展;四家新勢力憑藉網際網路背景優勢緊隨其後;2)國內傳統自主品牌也在緊密追趕;3)歐美系傳統合資車型表現一般。



4.代表自主崛起的企業需要有哪些特質?

三因素模型判斷一個車企能走多遠。縱觀全球汽車產業,每一個龍頭企業的成長曆程都需要耗費不菲的時間,或迎接挑戰逆勢而上,或抓住機遇實現飛躍。決定一家企業能否走得更遠,走得更穩的核心點在於其是否具備持續現金流的創造能力,而這個能力建立依賴於以下三點:1)是否具備引領潮流的技術力。他能否通過新技術創造出高附加值產品,然後消費者還願意高價購買。2)是否具備提高效率的組織力。車企如何在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和規模效應最大化之間尋找平衡點。3)是否具備拓展海外的戰略力,他能否利用不同國家資源稟賦的差異性,將低附加值產品銷售到他國,而當地消費者願意高價支付。

三因素模型復盤海外龍頭成長史:1)1908-1930s:福特稱霸全球。擁有內燃機技術,發明了流水線生產,實現大批量低成本製造。2)1940s-1960s:通用稱霸全球。分權管理模式的創新,多品牌策略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3)1970s-2000s:豐田稱霸全球。應對石油危機,汽油機小型化及混合動力技術引領全球,創造了豐田精益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且成功拓展海外美國市場。4)2010s-至今:大眾稱霸全球。柴油機小型化引領全球,混合動力努力追趕日系,平臺化生產方式應用最佳,實現多品牌戰略與規模效應之間的平衡,且成功拓展海外中國市場。

三因素模型分析國內車企:全球汽車市場企業崛起均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守正,打贏國內市場並且站穩腳跟,完成內部整合;2)出奇,攻克海外主要市場擴張公司市場版圖。目前我國汽車市場自主品牌尚處於內部整合的守正階段,本階段對車企的考察主要取決於模型前兩大要素:引領潮流的技術力+提高效率的組織力。最終可以量化的指標:1)新車銷量;2)現金流創造能力。最終我們看一個車企能否做到:機會-人才-技術-產品四大牽引力之間的形成良性循環。

具體指標來看:1)ROE作為衡量車企持續經營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標,傳統車企中長城+吉利表現更為優秀,造車新勢力成立時間過短,還需觀察。2)研發費用作為衡量車企持續技術投入先行指標,傳統車企中比亞迪/上汽絕對值最大,長城/吉利(報表公布研發較低,但實際上集團層面承擔較多)絕對值次之。蔚來領先造車新勢力。特斯拉目前高於造車新勢力,華為研發費用更是顯著超過車企。藉助資本市場融資環境改善,自主車企均在不斷加碼研發投入,進入研發競賽階段。

總體而言,電動智能車全球大戲已開幕,多輪PK賽正在進行時,誰能代表自主品牌真正崛起,拭目以待,未來三年預計格局或初定。


5.投資建議:擁抱百年一遇的自主崛起大行情

1)商業模式:電動智能車具備自我進化能力,是下一個移動終端,車企與用戶關係從一錘子買賣變成持續性服務,不僅改變未來居民生活方式且帶來社會效率進一步提升。

2)競爭格局:電動智能車掀起的是新一輪全球汽車產業重心的爭奪賽,中國/美國或將向上,德國/日本或將向下。美國特斯拉目前是引領者,但中國藉助「車企+華為+BAT+寧德+福耀」將會厚積薄發,伴隨著中美貿易摩擦進入持久戰,最終有望實現汽車產業自主崛起,類似豐田藉助1970s石油危機伴隨著日美貿易摩擦實現日本汽車產業的全球崛起。不僅看好汽車產業的重生,更看好自主品牌的崛起!傳統車企:長城/吉利/比亞迪/長安/廣汽/上汽。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理想。

……

(報告觀點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報告來源:東吳證券)

如需完整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官網】。

文章由易車號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把握新發展階段 搶抓歷史性機遇
    全省上下必須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徵和使命要求,立足新起點、奮進新時代,書寫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篇章。安徽正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增強進取意識,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對安徽而言,「十四五」期間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抓住了就可能帶來「安徽震撼」,失去了就可能留下「歷史遺憾」。
  • 汽車行業深度報告:α和β的共振
    自主的向上「機」-電動智能浪潮下的向上突破汽車行業迎來百年大變局,電動智能趨勢下中美引領全球。回顧全球汽車產業百年發展史, 行業新領導者的崛起,往往伴隨生產力或生產方式的巨大變革。如上世紀初美國福特汽車 的流水線生產,70 年代日本豐田汽車的精益生產模式,以及新世紀以來的德國大眾汽車的 模塊化生產,均為各國汽車產業帶來巨大變革,培育汽車產業鏈的同時確立各自品牌的全 球影響力。
  • 電子特氣行業深度報告:國產化迎歷史性機遇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2018 年 10 月 23 日,林德集團宣布與美國普萊克斯集團完成對等合併,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氣體業務供應商業務供應商,同年合併後三大氣體巨頭(林德、液化空氣、空氣化工)佔據全球工業氣體外包市場 76.71%的的份額。相比於傳統的大宗氣體,電子氣體行業由於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市場集中度極高。
  • 國產大飛機製造行業深度報告:「破局」與「崛起」
    空難事故影響其航空市場,為 C919 發展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737MAX系列是航空市場新訂單的主力軍, 由事故引發的訂單取消訂單約2600架, 佔其訂單金額比超過 50%,將大幅度影響波音公司 2019 年的營收以及未來的發 展。 波音損失的訂單給行業留出了一片空白。
  • 三大篇章破解行業難題 全球汽車產業創新大會共話革新創變
    風起雲湧、潮起潮落,這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放眼全球,汽車行業普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據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包括美國、歐洲、日本等在內的全球主要汽車市場,產銷量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
  • 半導體封測行業深度報告:行業穩健增長,龍頭份額持續提升
    全球集成電路封裝測試行業保持高度集中,中國大陸廠商逐步崛起。2019 年全球前 25 大封裝測試企業合計銷售收入達到 281.56 億美元,幾乎佔據全部的 OSAT 市場,其中中 國臺灣企業在前十大封裝測試代工企業中佔據 5 家,中國大陸的長電科技、通富微電、 華天科技分別位列第 3 位、第 5 位、第 6 位。
  • 深度剖析軍工產業十大變化,「賽道+卡位」把握歷史性機遇
    核心觀點:細數當前國防軍工產業十大變化,變化帶來歷史性投資機遇。變化 1,國防政策:「強軍目標穩步推進」轉變為「備戰能力建設」。變化 2,裝備發展:主戰裝備從「研製、定型」進入到「批量建設」。變化 3,軍隊組織:史上最大一輪軍改已經完成,為裝備批產、採購奠定基礎。變化 4,採購模式:「年度滾動採購」轉變為「批次合併、大單採購」。
  • 新能源汽車持續滲透 鋰電設備企業深度綁定行業龍頭
    記者 宋維東  汽車業,新能源汽車持續滲透,動力電池廠商紛紛擴產。業內人士表示,鋰電池企業擴產將為鋰電設備行業帶來發展機遇,深度配套全球頭部動力電池企業的鋰電設備公司將獲得更大發展。  隨著動力電池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進一步下降,新能源汽車將不斷強化性能和使用成本優勢,有望迎來快速滲透期。這對鋰電池全產業鏈都是重大發展機遇,未來5至10年鋰電設備都將是受益板塊。  公安部交管局1月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492萬輛,佔汽車總量的1.75%,比2019年增加111萬輛,增長29.18%。
  • 新能源汽車行業研究:把握產業發展三大趨勢
    這 兩大因素影響下,部分細分行業的競爭格局、技術路線以及部分企業的商業模式正在發生變化。4.1 動力電池:整車廠壓力已至,肩負產業鏈降本重任整車企業逐漸加大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布局。過去多年以來,鋰電產業降成本主要依賴四 大鋰電材料環節降價與壓縮盈利空間,讓利給動力電池企業。我們認為,這種方法正在逐漸喪失可行性。我們測算,三元方形動力電池成本中約 40%是正極材料,其餘三大材料各佔成本的 10%左右,如圖 12 所示。根據我們的統計測算,四大材料環節毛利率近年來大多處於下降趨勢,如圖 13 所示。
  • 吉利汽車深度研究:汽車行業三大變量,吉利如何應對
    獲取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1、本報告核心解決問題110 年全球汽車歷史長河是一部比戲劇還戲劇化的演出,各個車企的起起伏伏,似 乎給人一種「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感覺。萬物皆有周期,車企也是如此。投資 而言,關鍵在於如何把握一家車企的周期變化。
  •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深度分析:擁抱大時代,把握三主線
    (報告出品方/作者:安信證券,鄧永康、朱凱、王瀚) 核心觀點 ■長坡厚雪好賽道,全球電動化大時代到來。經歷過去 10 年的產業培育,中國已經形成了全 球最為完備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並且已經進入全球供應鏈體系;根據我們 的測算,2021 年,全球對應動力電池需求將達 226GWh,同比增長約 74%, 且鋰電產業鏈融合加速,廠商之間緊密綁定,未來集中度將持續提升,產業 鏈龍頭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主線二:厚積薄發,優質二線電池廠迎拐點。
  • 遠東控股:加速轉型,把握新機遇
    面對階段性險境之後接踵而至的機遇,遠東控股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黨委書記蔣錫培指出:「企業要善於把握疫情後的五大紅利」,進而轉危為機。對此,遠東控股集團及旗下相關企業加速轉型,做好充分準備,快速把握新機遇,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帶來新機遇立足於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起點,「十四五」對各領域提出明確的發展建議。
  • 汽車行業跨年行情如何把握?還有多少空間?
    事件7月至今,汽車指數漲幅超83%,汽車零部件漲幅超36%。站在當前節點如何看汽車投資機會?跨年行情該如何把握?點評1、復盤:汽車板塊從左側到右側趨勢,5個月汽車行業經歷了什麼?(汽車銷量數據一般在次月中旬公布完畢)【6-7月】順周期、強Alpha個股行情啟動:我們認為,當時行業整體偏左側,復甦可持續性較為不明朗,導致市場擇股較為嚴苛。具備順周期、順趨勢、強Alpha屬性,如整車的長城汽車等,零部件的福耀玻璃。
  • 通信行業深度報告:分化與融合持續,優選低估值和高成長龍頭
    圍繞智能化這一主線,我們認為需要把握從供應鏈到整車廠再到應用和 服務的三波浪潮。第一波浪潮中,我們看好汽車智能化時代中國供應鏈的崛 起,建議從全球化擴張、國產化替代、新賽道洗牌三個維度,重點關注增量 空間大、單車價值高的細分賽道中,已經建立起競爭壁壘的行業龍頭。風險提示5G 商用進展不及預期,公有雲發展放緩,智能駕駛產業發展不及預期。
  • 風水:解析三元九運,把握時代機遇
    中國古代先民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經過漫長時期的觀測,發現太陽系各大行星的運轉規律與地球上自然和人事現象的運動變化規律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規律性聯繫。這種天體運行規律循環往復,永不改變。古人洞悉這一天機,創立了劃分時間的「三元九運」體系: 以一百八十年作為一個正元,每一正元分為上元、中元、下元。
  • 2021-2027年中國汽車天窗行業深度調研與市場供需預測報告
    報告格式:紙質版 電子版 紙質+電子版出品單位:智研諮詢汽車天窗安裝於車頂,能夠有效地使車內空氣流通,增加新鮮空氣的進入,同時汽車天窗也可以開闊視野以及移動攝影攝像的拍攝需求。汽車天窗可大致分為:外滑式、內藏式、內藏外翻式、全景式和窗簾式等。主要安裝於商用SUV、轎車等車型上。
  • 有色金屬深度報告:擁抱金價牛市大周期,把握新能源+材料新機遇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②鋰:價格低迷背景下,行業供應減產不斷;2020 年下半年氫氧化鋰需求或邊際改善,未來中長期增長或迎來確定性增長;全球一線供應鏈均以籤署長單為主,核心氫氧化鋰龍頭生產商與客戶深度綁定,認證壁壘或將為其長期帶來估值溢價。③碳納米管和鋰電銅箔:伴隨 CNT 在鋰電領域滲透率提升和國內動力電池領域的鋰電銅箔從 8um→6um 快速兌現,需求端有望持續高速增長。
  • 中國新能源汽車電機行業現狀調研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
    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我國新能源汽車電機最有潛力成為世界產業化中心。  《中國新能源汽車電機行業現狀調研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針對當前新能源汽車電機行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威脅,提出新能源汽車電機行業發展投資及戰略建議。
  • 巴黎歐萊雅宗國寧解讀染髮行業趨勢:關注安全、科技、便利三大屬性
    談重點:「染髮安全」成後疫情時代關鍵詞據巴黎歐萊雅方面介紹,此次重磅推出的《2020染髮安全趨勢報告》通過消費大數據與問卷調研的方式進行分析,洞察了中國染髮市場的消費趨勢與消費者的安全需求,深度剖析目前行業現狀與消費者的美發理念,並針對性地對常見染髮隱憂進行科普。
  • 2020-2025年中國化工行業發展深度調研與未來趨勢預測報告
    行業內上市公司在 **年合計實現歸母淨利潤為1,385.99 億元,同比增長 39.27%, **年**半年歸母淨利潤為 1,082.16 億元,同比長 52.10%。顯示部分子行業持續高景氣,  《2020-2025年中國化工行業發展深度調研與未來趨勢預測報告》針對當前化工行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威脅,提出化工行業發展投資及戰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