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教育是一個國家最大的底氣。
作為一個亞洲國家,日本因為完善的教育體系和先進的教學理念,一直在全球享有盛譽。
作為代表著人類各領域最高智慧認可的諾貝爾獎,日本去年,又得獎了。日本化學家吉野彰和美國化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約翰·古德伊納夫三人,共同摘得了1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加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累計有27年諾貝爾獎得主,幾乎秒殺全球60%的國家,19年就產生來了19位諾獎得主,簡直堪稱「變態」級別的逆襲。
瀟姐回顧日本近20年間的諾獎成就,發現他們基本集中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三大領域,搜集這些諾獎得主的採訪時,他們無一不提起這個詞:童年經歷。
「小時候熱衷於飛機模型、半導體收音機的製作,夏天喜歡在小河裡撈魚、捕捉螢火蟲,感知自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大隅良典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道。
無獨有偶,2008年因為發現螢光蛋白材料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下村修則回憶:小時候常常在海邊玩,看到會發光的水母覺得非常有趣和好奇,在長大後才開始研究水母。
從這些諾獎得主的童年經歷不難看出,日本在幼兒園時期,就極其注重孩子的通識教育。尤其是因為好奇心引發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幾乎能影響孩子一生的軌跡。
圖片來源: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日本的幼兒教育專家曾以下村修則為例解釋過,孩子童年時期,接觸過什麼,真的對以後的認知特別深刻。
圖片來源: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要知道,父母的認知其實會帶來巨大的教育差距。
有的家長,還在為孩子不好好學習,只顧著玩而著急;而有的家長懂得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並且能正確引領他,讓孩子從小就對艱深的科學感興趣,在日後的課堂學習上更是事半功倍。
在美國的小學課程大綱裡,要求美國學生在課堂上要接觸到50%的科普閱讀,在美國小學教室裡的圖書館,可以看到大量的科普讀物。
圖源自網絡,侵刪
近年來,我國已逐步認識到科學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新社會的要求,2017年2月的時候,教育部下發通知:
這一政策,直接就把科學抬高到了和數學語文同樣重要的地位,一年級就已經要上科學課了,如果不早早啟蒙,孩子未來肯定會吃力。
之前瀟姐也說過,建議所有的家長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儘早為他準備一套全面的百科全書。
一方面,孩子最可貴的是好奇心,百科全書中廣泛的知識不僅可以解決不斷的「為什麼」,還能在最大的限度上引導孩子自己做出思考。
而另一方面,在所有的圖書裡面,百科全書是最具有結構性思維的,當一個孩子學會了閱讀和使用百科全書,那麼他就能掌握讀書的邏輯,越來越愛讀書,會讀書!
更重要的,百科全書是最好的科學啟蒙方式之一。
高三時就被杜克大學錄取的管元昊同學,自學了計算機等大學程度的課程,獲得了美國「物理杯」競賽全球前五十的成績,並且自己平日裡還翻譯了大量的科普視頻,簡直不要太優秀!
被杜克大學提前錄取的管元昊
管元昊的爸爸接受採訪時稱,從小孩子就特愛看百科全書,對於理科素養的積累,大概從那時就開始了。
18屆的學霸李星橋,初高中時就參加各種生物、物理、化學的競賽,獎拿到手軟,文史科目也是高分榜,高考前已經被北大提前錄取了。
被北大提前錄取的李星橋
有一套書從小學開始就出現在他的書桌上,李星橋覺得,「這套書好像為我打開了科學的大門。」
不難看出,這些學霸都是從小就培養和開啟了對科學的濃厚興趣,並且持續不斷地發展自己的科學思維,從而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巔峰。
因此,給孩子及早選擇一套合適的百科全書,就顯得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