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近20年拿了19個諾獎!日本人給孩子這樣的硬核教育值得學習

2020-08-28 伊伊媽媽育兒經

2018 年第一份諾獎——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評選結果揭曉。

美國免疫學家 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發現抑制負向免疫調節的新型癌症療法而獲得此獎獲得該獎項。

至今,進入新世紀以來已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距離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上至國家、下至國民,日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是日本人真的更聰明、還是日本政府有什麼激勵機制嗎?

除了大力投入科研, 日本政府還做了什麼?

日本的教育一直都是下了血本的,對於下一代的教育日本從不含糊,也正是因為日本的教育優勢,成了很多人移民的考慮因素。

日本的教育,一直是其移民的巨大優勢所在。那麼日本的教育究竟優秀在了哪裡?看到日本的小學教育我全明白了。!日本媽媽立下的10條家規這樣的硬核教育值得學習

1、「見到別人一定要先打招呼;在受到別人幫助的時候,必須要在口頭或者書面上表示感謝;如果做了給別人添麻煩的事,一定要向他當面道歉。」

禮貌不是一個空殼,而是要從最基本的「謝謝」、「你好」、「對不起」開始。這不光體現了孩子和家庭的教養,更是對孩子情商的培養。

2、「在人多的公共場合,一定要記得控制說話音量,儘量不要打擾到別人」

不打擾別人是一種善良,共情能力也彌足珍貴。要讓孩子知道他不是世界的中心,要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考慮,才會獲得別人的歡迎和愛戴。

3、「不願意告訴爸爸的事情可以只和媽媽說,不願意和媽媽的事情可以只和爸爸講,但是不能對父母都不說。」

家是人永遠的避風港,爸爸媽媽也是孩子永恆的依靠。父母會無條件的愛護孩子、保護孩子、願意傾聽孩子的喜怒哀樂

4、「誠實是最優秀的品格,絕對不可以撒謊,不可以騙人,如果為此失去朋友、家人、和別人的信任,這會讓你後悔一生。」

高爾基曾經說過:「誠實市永遠是人最美好的品格」。父母也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能夠良好溝通讓孩子心無芥蒂交流的氛圍。

5、「如果被欺負了,或者遇到不得不打架的情況,記住一定不能用危險工具和自己的牙齒,更不可以戳別人的眼睛。除此以外可以狠狠的打,而媽媽希望你別輸。」

校園欺凌愈演愈烈,如果孩子在受欺負時只知道一味忍讓與妥協,那必然會成為施暴者長期的施暴對象。我們不提倡「拳頭教育」,但我們也不能挨欺負

6、「撿到掉在地上的硬幣可以拿回家攢起來,但錢包不可以據為己有。」

硬幣無法找到主人,而錢包裡面可能裝著錢包主人重要的證件。要告訴孩子,只有自己勞動所得的東西才珍貴,誠懇做人,不要想著不勞而獲

7、「如果受到了別人的款待,但你不喜歡吃這個食物的話,可以說『我吃飽了』,但是不可以直接和別人說『很難吃』。」

心懷感恩,永遠不要踐踏別人的好意。智商可以決定一個人飛得多高,但情商決定可以決定一個人飛得多遠。

8、「要尊重糧食、愛護糧食,禁止隨意浪費糧食。」

每一粒糧食都是別人辛勤勞作所得的,孩子從小就應該心懷感激的對待大自然的饋贈,尊重勞動者的勤勞。浪費糧食就是浪費生命

9、「不要和別人攀比,不要因為自己不夠優秀而自卑,也不要因為自己勝過別人而自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每個人都獨一無二。」

攀比只會讓孩子更加自卑或自負,無論是哪一種都有可能會讓他無法調節好與身邊人的關係。讓孩子擁有一顆平常心,發現自己的閃光點,也接納自己的缺點

10、「當面對危險的時候,不用遵守任何規矩,可以使用身邊的一切工具保障自己的安全,因為生命比什麼都重要。」

生命只有一次,當孩子獨自面對危險時,墨守成規只會讓孩子錯失最佳的自保時機,造成終身的遺憾

日本的小學教育重視的是孩子心的發展。看到這些也就不難明白為什麼日本幾乎每年一個諾貝爾獎了。

我不得不感嘆,如果這樣的教育也能夠在中國的小學課堂中引進就好了。

很多家長給孩子報滿補習班,卻忘了最好的教育是教養

上學的時候我們都知道,所謂成績真的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學校裡面有很多的課外活動,也是為了給我們增長見識,但是為了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但是很多家長往往沒有時間輔導自己的孩子,總是用金錢給孩子報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讓孩子通過補習進步,卻忘了最好的教育是親子教育。

想要教孩子懂禮儀,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要學會利用好繪本這個幫手。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孩子的背後一定站著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繪本中的圖畫色彩豐富很能吸引孩子的眼球,還會讓孩子從中學習到很多知識。

所以李玟謹教授給大家推薦以下的書籍,一共10冊裡包含了如何合理科學的去教育孩子。

李玫瑾教授推薦一套《兒童情商培養繪本》,《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10冊)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養成好習慣》、《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

繪本中的圖畫也是非常適合孩子看的,因為孩子對圖畫還是非常敏感的好的習慣決定好的未來,這套行為習慣培養繪本應該可以幫到忙。並且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3-6歲是孩子形成習慣的關鍵期,若不注意引導,壞習慣極易養成,壞習慣一旦定型可就很難再改。所以,如果孩子有這些壞習慣,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溫和而堅持」的改正過來!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憑啥日本科學家19年拿19個諾獎?這兩點是關鍵,值得我們學習
    諾貝爾1833年10月出生在瑞典,他一生獲得355項專利發明,並在200個國家開辦100家公司,1895年11月,諾貝爾將920萬美元拿出成立基金,並將利息拿出來當作獎金,獎勵給那些成績斐然的科學家,這之後諾貝爾獎誕生。
  • 19年19個諾貝爾獎,讓我們來看看日本教育福利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 本世紀以來,算上少數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科學家,近19年間,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9人,相當於每年誕生一位諾獎得主。 2001年,日本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
  • 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貝爾獎 你與諾獎之間差了什麼?
    新世紀以來已有18位日本人獲諾獎,距日本2001年出臺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已實現大半。實際上,2000年後,獲得諾獎的日本科學家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位。這個傲人的成績,和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重視科學、重視教育密不可分,當然,還有基礎研究的累積和人才的大量培養。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中國有莫言、屠呦呦獲得過諾貝爾獎。2012年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5年10月5日,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日本19年拿19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的基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授予「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自1901年以來就頒發了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獎;自1968年以來,開始授予經濟科學獎。日本還揚言要50年內拿到30個諾貝爾獎,如今已經完成了目標的一大半。
  • 已拿19個諾獎的日本,在憂患什麼?
    可以說生命不止,奮鬥不息,他說過一句話,叫「我們有些人就像是烏龜,走得慢,一路掙扎,到了而立之年還找不到出路。但烏龜知道,他必須走下去。」 這就是鋰電池的故事,這裡面當然古迪納夫最勵志,但其中日本人的再次獲獎讓人震驚。 2001年時,日本曾經提出了一個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
  •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 「諾獎荒」讓平均一年拿一個諾貝爾獎的日本不淡定了……
    其中,日本研究員、現年71歲的吉野彰,成為第27位來自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也是21世紀以來,日本獲諾獎的第19人。看到日本人又一次獲得諾貝爾獎,不少人是震驚的。誰也沒想到,自從1949年第一次斬獲諾貝爾獎以來,日本已經超過了德國、英國、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諾獎大戶」。日本的27項諾獎中,超過三分之二是21世紀以後獲得的。
  • 日本教育福利怎麼樣呢?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本世紀以來,算上少數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科學家,近19年間,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9人,相當於每年誕生一位諾獎得主。2001年,日本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
  • 19年得19個諾貝爾獎,日本教育真的厲害?背後原因並不簡單
    消息傳回國內,不少人便對今年的諾獎提名期待了起來,視線也不由得轉向了我們的競爭對手——日本。於是,有人「驚訝」地發現:進入新世紀以來,日本19年得了19個諾貝爾獎,不得了!然後開始發文——我們要向日本學習教育理念,學習工匠精神云云。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
  • 中國何時能像日本一樣拿諾獎?別急,20年後我們也可以
    日本的吉野彰與美國的約翰·古迪納夫、斯坦利·惠廷漢姆3人一起共獲殊榮,以表彰他們在鋰電池方面的貢獻。這條消息刺激中國人的是:這是日本最近20年裡的第19枚諾獎。平均每一年日本人都拿到了1枚。如果算上那些日裔、上個世紀的獲獎者,那就接近三十位了。實事求是的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非常讓人感佩的成就。為什麼日本能接二連三的斬獲諾獎?
  • 日本近20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憑什麼
    2001年,日本提出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不自量力。可是,日本在近20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領域,日本獲獎者數量僅次於美國,基本上一年一個諾獎,非常可怕。 為什麼一個人口不及我國十分之一的國家,能在短短幾十年內出現那麼多的傑出人才? 原來,這與日本一直非常重視科學教育,重視對少年兒童的科學思維培養密不可分。
  • 日本諾貝爾獎獲獎者一覽: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翼搏教育原創」
    到今年為止,日本是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亞洲國家,並且日本絕大部分的獲獎者均出身於七所舊帝國大學或學術研究懇談會(RU11)的成員高校。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和名古屋大學是迄今為止日本乃至亞洲誕生最多諾獎得主的高校。
  • 新東方繪本課堂:日本19年19人獲諾貝爾獎,教育本質竟藏在幼兒園
    日本化學家吉野彰和美國化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約翰·古德伊納夫三人,共同摘得了1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加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累計有27年諾貝爾獎得主,幾乎秒殺全球60%的國家,19年就產生來了19位諾獎得主,簡直堪稱「變態」級別的逆襲。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吉野彰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年19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憑什麼?
    截止2019年今日為止,美國人共獲得了277枚諾貝爾獎,但是在美國獲諾獎的人裡,移民就佔據了半壁江山。按照「在本國受教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條件來看,日本的厲害之處浮現出來。新世紀以來,美國在本土受教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為25人;而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則為18人。
  • 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科學為何「井噴」?
    1 二戰後日本的經濟、科研和教育 統計表明,2000年以後的日本諾獎獲得者的獲獎研究成果大都是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前後取得的,比他們的獲諾獎時間要早二、三十年。
  • 19年19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是憑什麼做到的?
    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頒發597次,共有919位個人和24個組織獲得過諾貝爾獎。在這其中,日本的諾獎得主是一個不得不說的群體。令人驚訝的是,本世紀以來,算上少數後來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科學家,近19年間,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9人,相當於每年誕生一位諾獎得主。
  • 北大教授:每年1個諾獎,日本靠的是「票子」「帽子」嗎?
    今年,日本諾獎得主俱樂部再添一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與兩位美國科學家共享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來,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獲得諾獎的速度,引發廣泛關注。日本諾獎「井噴」的背後是什麼在支撐?靠的是「帽子」「票子」和「位子」嗎?
  • 為何日本能18年奪18個諾獎?專家:全靠這門課程,被我國忽視多年
    2001年,日本政府出臺了一項「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然而該計劃一經出臺,就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很多人都覺得日本有些「不自量力、口出狂言」,因為在該計劃中提出——日本將在50年內拿下30個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