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第一份諾獎——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評選結果揭曉。
美國免疫學家 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發現抑制負向免疫調節的新型癌症療法而獲得此獎獲得該獎項。
至今,進入新世紀以來已有18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距離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已經實現了一大半。
上至國家、下至國民,日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是日本人真的更聰明、還是日本政府有什麼激勵機制嗎?
除了大力投入科研, 日本政府還做了什麼?
日本的教育一直都是下了血本的,對於下一代的教育日本從不含糊,也正是因為日本的教育優勢,成了很多人移民的考慮因素。
日本的教育,一直是其移民的巨大優勢所在。那麼日本的教育究竟優秀在了哪裡?看到日本的小學教育我全明白了。!日本媽媽立下的10條家規這樣的硬核教育值得學習
禮貌不是一個空殼,而是要從最基本的「謝謝」、「你好」、「對不起」開始。這不光體現了孩子和家庭的教養,更是對孩子情商的培養。
不打擾別人是一種善良,共情能力也彌足珍貴。要讓孩子知道他不是世界的中心,要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考慮,才會獲得別人的歡迎和愛戴。
家是人永遠的避風港,爸爸媽媽也是孩子永恆的依靠。父母會無條件的愛護孩子、保護孩子、願意傾聽孩子的喜怒哀樂。
高爾基曾經說過:「誠實市永遠是人最美好的品格」。父母也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能夠良好溝通、讓孩子心無芥蒂交流的氛圍。
校園欺凌愈演愈烈,如果孩子在受欺負時只知道一味忍讓與妥協,那必然會成為施暴者長期的施暴對象。我們不提倡「拳頭教育」,但我們也不能挨欺負。
硬幣無法找到主人,而錢包裡面可能裝著錢包主人重要的證件。要告訴孩子,只有自己勞動所得的東西才珍貴,誠懇做人,不要想著不勞而獲。
心懷感恩,永遠不要踐踏別人的好意。智商可以決定一個人飛得多高,但情商決定可以決定一個人飛得多遠。
每一粒糧食都是別人辛勤勞作所得的,孩子從小就應該心懷感激的對待大自然的饋贈,尊重勞動者的勤勞。浪費糧食,就是浪費生命。
攀比只會讓孩子更加自卑或自負,無論是哪一種都有可能會讓他無法調節好與身邊人的關係。讓孩子擁有一顆平常心,發現自己的閃光點,也接納自己的缺點。
生命只有一次,當孩子獨自面對危險時,墨守成規只會讓孩子錯失最佳的自保時機,造成終身的遺憾。
日本的小學教育重視的是孩子心的發展。看到這些也就不難明白為什麼日本幾乎每年一個諾貝爾獎了。
我不得不感嘆,如果這樣的教育也能夠在中國的小學課堂中引進就好了。
很多家長給孩子報滿補習班,卻忘了最好的教育是教養
上學的時候我們都知道,所謂成績真的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學校裡面有很多的課外活動,也是為了給我們增長見識,但是為了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但是很多家長往往沒有時間輔導自己的孩子,總是用金錢給孩子報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讓孩子通過補習進步,卻忘了最好的教育是親子教育。
想要教孩子懂禮儀,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要學會利用好繪本這個幫手。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繪本中的圖畫色彩豐富很能吸引孩子的眼球,還會讓孩子從中學習到很多知識。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養成好習慣》、《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
繪本中的圖畫也是非常適合孩子看的,因為孩子對圖畫還是非常敏感的。好的習慣決定好的未來,這套行為習慣培養繪本應該可以幫到忙。並且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3-6歲是孩子形成習慣的關鍵期,若不注意引導,壞習慣極易養成,壞習慣一旦定型可就很難再改。所以,如果孩子有這些壞習慣,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溫和而堅持」的改正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