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須相料理,大器晚成多。」1959年出生於日本的田中耕一是2002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當時他已經43歲了,所以用大器晚成來形容他再合適不過了。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田中耕一併非是專業的科研人員。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他發生了如此大的轉變,才能從一個公司的小職員變身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呢?
當2002年諾貝爾獎揭開謎底的時候,大家都紛紛對田中耕一這個名字充滿好奇。從來沒有人聽過這個名字,學術界也幾乎沒有他的文獻。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這個科學家不屬於任何一個實驗室,他只是一個本科畢業的小職員而已。大家都驚呆了,由於對于田中耕一不熟悉,所以也沒有人知道他具體的研究方向。
網際網路上寫著田中耕一僅有的信息:生於1959年,富山市人。1983年,田中耕一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田中耕一大學期間並不是特別出色,甚至可以說非常平凡普通。在同學們的印象裡,他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他很少主動與別人交流,好像除了做實驗以外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吸引他的目光與興趣。
而且他也沒有什麼特別擅長的科目,大二的時候甚至因為德語不過關而留級。他的同學們怎麼也沒有想到,時隔多年,田中耕一竟然能獲得諾貝爾獎。大學畢業之後,田中去嚮往已久的索尼公司面試,但是很遺憾,他在第一輪的測試中就被淘汰了。
老師看到這樣的情況就好心推薦他去了一個研究所的化學部門做實驗。絕大多數的日本公司都是按照資歷和能力進行升職的。這也就意味著只要肯幹苦幹,田中也有可能晉升到部長之類的管理層。但是他和別人不一樣,田中只想留在一線做實驗。所以他在研究所待了很多年,也還只是一個基層的小職員。
雖然沒有高額的薪酬,也沒有耀眼的職位,可是田莊卻在各類實驗中流連忘返,收穫了諸多樂趣。連他自己也以為這樣的生活會一直持續下,直到2002年,一覺醒來的他收到了諾貝爾頒獎委員會的電話。不過那個時候英語不太好的田中並不能理解電話那頭傳來的是一個怎樣的好消息。他甚至以為這是同事的惡作劇。
在他獲得諾貝爾獎之前,他只是一個普通公司的普通職員。可是在他得到諾貝爾獎之後,老闆專門從外地趕回來給他升職加薪。不少媒體和報社都爭相報導他的事跡。他的母校也在光榮榜上加上了他的名字,甚至還授予了他一個榮譽博士的稱號。
但是只有田中自己知道,他還是那個普普通通的小職員,而博士的稱號除了在坐飛機能夠免費升艙之外,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他當初不考大學的原因就是因為討厭學德語,他對德語沒有興趣。而他幾十年待在實驗一線堅守初心,也是因為興趣。這是他前進的動力,也是他獲得諾貝爾獎的秘密,在之後田中又做了個以外的決定,那就是一心研究可以提升血液檢查敏感度的技術,在這期間,他幾乎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如今,田中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