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43歲小職員,一覺醒來拿了個諾獎,成名後,又做了件意想不到的事

2021-01-09 騰訊網

「未須相料理,大器晚成多。」1959年出生於日本的田中耕一是2002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當時他已經43歲了,所以用大器晚成來形容他再合適不過了。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田中耕一併非是專業的科研人員。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他發生了如此大的轉變,才能從一個公司的小職員變身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呢?

當2002年諾貝爾獎揭開謎底的時候,大家都紛紛對田中耕一這個名字充滿好奇。從來沒有人聽過這個名字,學術界也幾乎沒有他的文獻。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這個科學家不屬於任何一個實驗室,他只是一個本科畢業的小職員而已。大家都驚呆了,由於對于田中耕一不熟悉,所以也沒有人知道他具體的研究方向。

網際網路上寫著田中耕一僅有的信息:生於1959年,富山市人。1983年,田中耕一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田中耕一大學期間並不是特別出色,甚至可以說非常平凡普通。在同學們的印象裡,他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他很少主動與別人交流,好像除了做實驗以外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吸引他的目光與興趣。

而且他也沒有什麼特別擅長的科目,大二的時候甚至因為德語不過關而留級。他的同學們怎麼也沒有想到,時隔多年,田中耕一竟然能獲得諾貝爾獎。大學畢業之後,田中去嚮往已久的索尼公司面試,但是很遺憾,他在第一輪的測試中就被淘汰了。

老師看到這樣的情況就好心推薦他去了一個研究所的化學部門做實驗。絕大多數的日本公司都是按照資歷和能力進行升職的。這也就意味著只要肯幹苦幹,田中也有可能晉升到部長之類的管理層。但是他和別人不一樣,田中只想留在一線做實驗。所以他在研究所待了很多年,也還只是一個基層的小職員。

雖然沒有高額的薪酬,也沒有耀眼的職位,可是田莊卻在各類實驗中流連忘返,收穫了諸多樂趣。連他自己也以為這樣的生活會一直持續下,直到2002年,一覺醒來的他收到了諾貝爾頒獎委員會的電話。不過那個時候英語不太好的田中並不能理解電話那頭傳來的是一個怎樣的好消息。他甚至以為這是同事的惡作劇。

在他獲得諾貝爾獎之前,他只是一個普通公司的普通職員。可是在他得到諾貝爾獎之後,老闆專門從外地趕回來給他升職加薪。不少媒體和報社都爭相報導他的事跡。他的母校也在光榮榜上加上了他的名字,甚至還授予了他一個榮譽博士的稱號。

但是只有田中自己知道,他還是那個普普通通的小職員,而博士的稱號除了在坐飛機能夠免費升艙之外,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他當初不考大學的原因就是因為討厭學德語,他對德語沒有興趣。而他幾十年待在實驗一線堅守初心,也是因為興趣。這是他前進的動力,也是他獲得諾貝爾獎的秘密,在之後田中又做了個以外的決定,那就是一心研究可以提升血液檢查敏感度的技術,在這期間,他幾乎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如今,田中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43歲日本學渣,一覺醒來拿了個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再次逆襲
    在鄰國日本,也有這樣大器晚成的人,他就是田中耕一,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又有怎樣傳奇的人生呢?普通甚至平庸的前半生天性害羞內向的田中耕一在18歲時進入日本東北大學學習電氣工程。在本科在讀期間,田中耕一的成績也平平無奇,甚至還因德語必修課不及格慘遭留級,妥妥的學渣一個。連他的導師都說田中耕一是自己教過最差的學生。
  • 43歲日本學渣,一覺醒來獲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再一次逆襲
    比如放眼當今娛樂圈就不難看到,有很多演員是在自己40歲以後才成名的。同樣在科學領域也有這樣的例子,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來自日本的田中耕一,雖然最開始看起來平平無奇,但是他居然在自己43歲那年一舉拿下諾貝爾化學獎。
  • 43歲日本學渣竟拿下諾貝爾獎…逆襲後,他花16年做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這樣一位呆板的上班族,卻是日本人瘋狂愛戴的「國民偶像」。沒有顏值,沒有特長,他憑什麼?平凡到43歲的田中,像你我一樣默默無聞。2002年的一通電話,卻像平地驚雷攪亂了他的生活。「諾貝爾關我什麼事?」田中莫名其妙地掛了電話,辦公室裡卻喧譁起來,新聞開始此起彼伏地播報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田中耕一(日本)。這一刻,全日本都炸鍋了!媒體們焦急地划去了預設名單,化學家們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 已拿19個諾獎的日本,在憂患什麼?
    2001年時,日本曾經提出了一個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 當時好多媒體認為日本是開一個玩笑。但沒想到日本真在這麼幹。 十九年過去了,日本已經拿到了十九個諾獎,數量上僅次美國,已經在超前完成任務。 日本憑什麼拿這麼多諾獎呢?
  • 那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底層小職員的神奇逆襲
    17年前,他的獲獎幾乎是「都市傳說」般的爆炸新聞:「底層小職員神奇的逆襲」,「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諾獎史上學歷最低得主」……當時只有43歲的田中耕一,在一夜之間,從一個公司最底層的小職員,變成了有無數粉絲打call的「平民英雄」。
  • 43歲日本學渣竟拿下諾貝爾獎,逆襲後,16年做了一件事
    「平凡」的逆襲在日本京都,有一位傳奇大叔田中耕一。(KoichiTanaka)大學時就是個掛科留級的「學渣」,年過四十,依舊是個最普通不過的基層職員。拿著寒酸的薪水,過著「loser」的日子。這樣一位呆板的上班族,卻是日本人瘋狂愛戴的「國民偶像」。
  •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
    【#日本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吉野彰獲獎後現身,盤點#日本27位諾獎得主#】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在隨後的發布會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鋰電池的最大驅動力」。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 學渣逆襲諾獎,發明專利為公司賺上億,公司高興得獎勵他700元
    ,要在50年內獲得30個諾獎,而從2000年開始至現在2020年,在20年的時間裡他們獲得了20個諾獎,平均每年一個。當諾獎公布之後,日本媒體界都滿腦問號,這個人是誰?經過查詢之後,得到了這樣幾個標籤:本科學歷,43歲工程師、無名小職員!
  • 43歲日本學渣,睡一覺醒來得了個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再次開掛
    有一位日本大叔,他在43歲時意外拿到了諾貝爾獎,他的獲獎震驚了日本也震驚了學術界,當時人們都在好奇這個人究竟是誰,他從哪裡冒出來的,而那些一直致力於化學領域研究工作的學者也大跌眼鏡,因為這位拿到諾貝爾獎的大叔的化學水平和高中生差不多。
  • 他是小職員,因一失誤獲得諾獎,公司獎1000萬,卻說是痛苦的開始
    然而田中耕一同志卻是個例外,因為他不過是一個學校成績平平,就職於二流企業的小職員。而在日本,這類隨處可見的職員被蔑稱為「社畜」。田中耕一,於1959年出生於一個貧困的家庭,自幼父母雙亡,由叔父養大成人。他自幼喜歡看自然雜誌,學習科學知識,高中三個年級的班主任老師都給予他的評價是:「研究心旺盛」。雖然田中耕一對科學非常有興趣,但是從天賦上來說,似乎還欠缺了一點。
  • 「諾獎荒」讓平均一年拿一個諾貝爾獎的日本不淡定了……
    (圖片來源:The Nobel Prize官網)這幾天,諾貝爾獎陸續頒布,老熟人村上春樹又一次陪跑文學獎,這位大文豪繼續與諾獎上演「錯過」的戲碼。儘管如此,在今年的諾獎中,日本仍然是贏家。瑞典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日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研究方面所做的突出貢獻。
  • 放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獎的日本,如今怎麼樣了?
    此項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發布後引發巨大爭議,國外主流媒體以「日本政府口出狂言: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為標題,表達對日本這一諾獎計劃的質疑。 即便是在日本國內,該計劃也引發軒然大波,日本國內輿論一邊倒的認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不太可能。
  • 43歲日本學渣,一覺醒來獲得諾貝爾獎,16年後,人生又一次逆襲
    而在我們的鄰國日本也有這樣的人,一位本來平平無奇的人,一覺醒來卻獲得了諾貝爾獎的田中耕一就是其中一個,而像他這樣優秀的人又有怎樣傳奇的一生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他。田中耕一小時候其實是一個比較害羞內向的人。他大學曾在日本東北大學學習電氣工程類,而在他學習的這段時間裡,他的表現也並不出色,甚至德語課還因為不及格留過級。在老師的眼裡,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渣。
  • 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貝爾獎 你與諾獎之間差了什麼?
    新世紀以來已有18位日本人獲諾獎,距日本2001年出臺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已實現大半。實際上,2000年後,獲得諾獎的日本科學家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位。這個傲人的成績,和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重視科學、重視教育密不可分,當然,還有基礎研究的累積和人才的大量培養。
  • 17年拿17個諾獎,日本獲獎者及名古屋大學校長卻開始反思
    圖片來源:名古屋大學網站17位諾獎獲得者,15人為日本本土博士2016年10月3日,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大隅良典因發現細胞自噬機制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也是自湯川秀樹1949年首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以來第25位獲獎的日本人(含2名日裔)。
  • 中國何時能像日本一樣拿諾獎?別急,20年後我們也可以
    如果算上那些日裔、上個世紀的獲獎者,那就接近三十位了。實事求是的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非常讓人感佩的成就。為什麼日本能接二連三的斬獲諾獎?其實,在諾獎這件事上,不僅中國人,還有韓國人的民族自尊心都很敏感。看到一衣帶水的老對手,悶聲不響的一次又一次拿獎,心裡滋味確實不好受。
  • 他讀大學掛科留級,40多歲還是底層職員,43歲卻因諾獎一舉成名
    他獲獎是2002年的事,那一年,日本的學術界都震撼了,200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白川英樹、200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都表示從來沒聽過這個名字。 獲獎時已經43歲的田中耕一在公司待了快二十年,居然一直蹲底層,默默無聞做著化學研究。更奇葩的是這跟他的專業完全不對口,他於1983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的電氣工學專業,只拿了個學士學位,沒成碩士更沒成為博士,沒去名校任教。
  • ZQ日本留學:諾獎哪家強?日本最高學府 - 京都大學
    前天是諾貝爾的授獎式,頓時消息霸佔了各大網站頭條,諾貝爾委員會將化學獎殊榮授予了71歲日本科學家吉野彰以及曾任英國牛津大學的97歲老教授約翰-古迪納夫等人。其中之一是日本人吉野彰。吉野是現代鋰離子電池(LIB)的發明者,曾獲得過工程學界最高榮譽全球能源獎。1980年代,因應手機與筆記型電腦進入全球發展期,「高容量小型可充電電池」成為迫切需求。
  • 憑啥日本科學家19年拿19個諾獎?這兩點是關鍵,值得我們學習
    諾貝爾1833年10月出生在瑞典,他一生獲得355項專利發明,並在200個國家開辦100家公司,1895年11月,諾貝爾將920萬美元拿出成立基金,並將利息拿出來當作獎金,獎勵給那些成績斐然的科學家,這之後諾貝爾獎誕生。
  • 14億人1個諾貝爾獎?拿不拿獎沒關係,嘲諷諾獎才危險
    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諾獎時,已經是85歲了。從1972年到2015年,足足43年之久。諾貝爾獎為什麼會有一個20年以上的「緩衝期」?諾貝爾委員會認為,「諾獎應該要頒發給,開啟科學領域第一道門的學者,而驗證的時間通常需要20年,有的甚至更長。每年都會有許多驚人的科學發現出爐,但事後通常證明並不是那麼令人驚豔。」 我們可以從三個點來消化這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