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在產業政策上的內在悖論

2020-12-05 第一財經

關於產業政策,學界和實際部門通常早已不再奉為圭臬。早年就聽浙江慈谿農民說,凡有線廣播裡政府提倡種的東西,都是賺不到錢的。林毅夫教授一邊認為「許多國家的產業政策失敗」,一邊又認為產業政策不可或缺,似乎存在著一些似是而非的矛盾。

20多年前曾反覆閱讀林毅夫《關於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這是對我有過重大影響的經濟學啟蒙文章之一。這兩天又重新翻看這篇畫滿槓槓的文章,非常親切。林毅夫文中說「制度市場中不同的制度會發生競爭」,「國家發揮作用的目的就是把它的福利或效用最大化」。至今仍懷念這段讀書經歷,充滿了對林毅夫教授的敬意。當然,這並不妨礙我今天的客觀分析。

林毅夫在產業政策上的「二律背反」悖論

林毅夫教授的「有效的市場」與「有為的政府」,是一個典型的如康德所言的「二律背反」命題。

單獨來看其中的任何一個概念,應該均是成立的。「有效的市場」正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揮市場對於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所努力追求的總體目標;「有為的政府」也是從計劃走向市場,從傳統走向現代,積極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所要實現的一個目標。這些單個的概念,由於都是依據普遍承認的原則,當然均應成立,均不違反基本的理性規則。但如果把這兩個概念結合起來,就將形成公認的矛盾衝突,形成一個鮮明的、典型的悖論。

既然存在著一個「有效的市場」,那就意味著市場能有效解決要素配置問題,符合人們關於較少投入取得較大產出的意圖。因此,除了市場不能解決,即市場失靈的外部性問題外,在競爭性領域就不再需要一個「有為的政府」。這裡的所謂「有為」,是指其具體產業發展、具體要素配置上的「有為」,並不是指貨幣財政政策運用、市場監管等。如果一定要有這麼一個「有為的政府」,那就只會添亂,只會降低要素配置效率。所以在一個「有效市場」的語境和狀況下,在競爭性領域的特定要素配置上,應該說,並不需要一個「有為的政府」的介入。

既然存在著一個「有為的政府」,且如果這個政府僅局限於外部性方面的作為,當然是符合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要求,無可非議,沒什麼問題。然而,如果這個「有為的政府」必須把手伸到競爭性領域的要素配置,針對特定要素才是表明其是「有為」;而且,這個市場只有存在在這個「有為的政府」下,才是有效的。那在這兩者之下,就表明這個市場是欠缺的、低效率的,也就不能被認為是一個「有效的市場」。

所以除卻市場失靈的外部性領域,在具體產業發展和具體要素配置方面,「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兩者只能有其一,而不可能共存。

政府產業意志並不一定體現為產業政策

政府在產業方面有自己的願望,有自己的意志,這很正常。尤其是後發國家,鑑於先行國家和地區的大量成功經驗,能夠較清晰地知道應該先發展什麼,後發展什麼,以及暫時不發展什麼。但如果覺得政府以此就可以科學地運用產業政策了,那就錯了。

如中國各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普遍實行重工業優先的產業政策,就是不適合的。像浙江這樣當時工業化水平極其低下的地區,也要建設重工業優先的所謂工業體系,以致浙江自1953至1978年的GDP增長,比全國大致慢1至2個百分點。

當然,改革開放初期,中央政府提出了發展輕紡的產業政策,並且取得了巨大成功,至少就浙江而言是如此。但這是特定的社會背景和短缺經濟下的一種成功,應該說並不是常態,而且一旦環境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發生變化,這種產業政策就應該及時撤出。10餘年前,浙江一位縣委書記反駁我當地經濟應加快向非紡產業轉移的觀點,事實證明是缺乏遠見的。浙江多地正是沒有及時調整這種產業結構,以致出現了所謂產業結構「三十年如一日」的狀況。

而且在事實上,政府所謂的產業政策的手是比較難停下來的。如1985年,中央「七五建議」指出「堅決把建設重點切實轉到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改建擴建上來」,這應該也是一種導向性的產業政策。然而30年前,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下,這種內涵為主的擴大再生產路子,顯然走不通,後來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而且,即使政府的產業政策是正確的,還有一個執行上的風險問題。在林毅夫的演講中,出現了甄別、針對、優先等主觀性很強的字眼。人性是最不確定性的因素,在當前中國的環境下,任何需要具體個人執行的政府政策,都會由於官員的個人意志和行為偏差而出現較大問題。

如林毅夫所說,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政府應該「優先幫助能對經濟持續發展做出最大貢獻的產業」。這裡至少有三個關鍵詞,一個是「優先」,一個是「持續發展」,另一個是「最大貢獻」。誰來認定什麼應該「優先」?這個「持續發展」時間到底有多長?何時結束?如果眼下是「最大貢獻」,往後也一定是「最大貢獻」嗎?委內瑞拉石油產業及其國民經濟的當下遭遇,很清楚地顯示了林氏「優先」說法的謬誤。

政府的產業發展願望和意志,應該體現在提高現代治理水平上,中國傳統文化把此稱為「工夫在詩外」。這就是說,我們要達到某種具體的目標,並不能就事論事地展開工作,而應本原地、系統地、扎紮實實地來做好各項工作。因為人類社會和大自然一樣,都是一個有機體系,牽一髮動全局,只要有一個環節出錯,就可能全盤皆輸,張維迎教授對此有一段很好的說法。

所以政府欲實現其產業願望和意志,就必須從最基本的全面工作做起,而不是從最容易制定的產業政策入手。

我自己經歷的案例也很說明問題。我和我的團隊連續10餘年幫助湖州市吳興區編制了四個五年規劃,但最近這個區冒出來的美妝特色小鎮,是我們編制前3個規劃時根本沒有提及的。原因是2003年一位樂清商人,在當地一個小鎮創辦了一家化妝品廠,而這家企業突然發展到40多億元銷售的規模,於是帶動了整個小鎮的美妝產業發展。另外,這個區多年前以近千畝土地、抱著很大希望引進的一個重型裝備企業製造項目,至今仍沒多大進展,甚至出現了把圈來的土地承包給當地農民養魚的荒唐事。

由此得到的啟示是,一是特定產業發展,至少在地方政府層面,並不是被規劃出來的;二是某一特定產業並不是政府主觀意志所能左右的,很大程度取決於宏觀經濟形勢等多種因素;三是一個地方甚至一個國家的產業發展完全有可能突然之間「天上掉下個大餡餅」,關鍵是當地的投資環境及其主觀努力,或者說是「天時、地利、人和」三大要素。

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家應由政府激勵嗎

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一種比較奇怪的論調。按林毅夫教授的說法,政府需要給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家一定的激勵,企業家才會有積極性去冒這個風險。發達國家用專利,而後發國家不能用專利,於是就必須用產業政策激勵。

首先的一個問題,專利並不是針對特定產業、特定企業和特定個人,而是普遍地針對所有原創性的產業、企業和個人,即使落後淘汰產業也可以申請並獲取專利,因此專利並不屬於政府產業政策範疇。

其次的問題是,政府給予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家以必要的激勵,即使是有必要,也不應針對特定的產業、企業和個人,而應給予所有具有高度先進性或原創性的企業和個人,亦即應該是全產業、無區別的。當然,實際工作中,地方政府確有針對特定產業的激勵政策,而這多半是框架性的、有彈性的、而且事實證明,這種產業政策實施的效果不一定好。我在企業調研,經常聽到這方面的抱怨。而且,往往會出現一些企業為了取得數百萬元激勵,而要支付相當成本費用的狀況。

第三個問題是從浙江情況看,市場自會激勵企業家。無論是馬雲、宗慶後、魯冠球、宋衛平,包括浙江快遞的「桐廬幫」,都是受到市場激勵才有今天,當然不排除政府在必要的時候幫了他們一把。如宗慶後當年就是在杭州市政府的幫助下,兼併了國有的罐頭廠。但政府對所有這樣的企業,都具有去幫一把的義務和責任,並不應針對特定的某些企業。只不過是這些特定企業在特定時間、特定場合遇到了特定困難,政府才去幫他們一把。而在另一方面,出現這種情況,也表明了市場機制不完善。因此,所謂政府幫一把,是轉型期特定狀況,並非常態。

這裡比較典型的是浙江快遞業「桐廬幫」的遭遇。浙江「四通一達」剛起步的時候,遭遇了中國郵政的嚴厲打壓,郵政執法人員像貓抓老鼠一樣對待他們。然而市場需要他們,「四通一達」也在市場盈利的激勵下,有足夠勇氣去吃螃蟹,他們在短期內快速發展起來。

再一個問題是,林毅夫認為如沒有政府激勵,就存在著因被挖人等原因而受到影響,導致「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家蒙受損失」。

如果真的是這樣,至少說明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家並不完全成功。一是對員工缺少情感上的吸引力,這至少不是馬雲的節奏;二是不能給予員工一份有吸引力的薪水,這表明企業至少存在一些問題;三是產品太簡單,別人很輕易就能模仿。

至於上述第三者,實際也是今天浙江成功的一個原因。即由於大量普遍的模仿,形成了特定企業和個人對於整個產業的巨大貢獻,由此形成一種產業擴散效應。在溫州柳市鎮,連空氣中都瀰漫著低壓電器的大量氣息,幾乎人人都知道低壓電器的故事細節,浙江著名的「塊狀經濟」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林教授還認為,新產業所需的資本規模和風險也通常會比原有的產業大,這也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家自己可以解決的問題。個人覺得,林教授至少是太小看浙江企業家了。浙江的化纖行業大致佔全國三分之一的份額,可以說在國內最早大規模地使用了全球領先的熔體直紡等新技術,目前全球最大、最強的化纖企業有多家集中於浙江。而浙江化纖技術的開發和大規模應用,以及浙江化纖產業的超常規集聚發展,完全是企業自主行為,應該說並沒有得到政府資助,甚至是在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限制下進行的。

(作者系浙江省信息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相關焦點

  • 張維迎定義產業政策:政府選擇性幹預私人產品領域
    11月9日下午,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和張維迎就產業政策進行公開辯論。相對於林毅夫對產業政策的理解,張維迎在演講中對其所理解的產業政策進行了重新的定義。  張維迎稱,我理解的產業政策,是指出於經濟發展或者其它目的,政府對私人產品領域進行選擇性幹預和歧視性對待。其關鍵詞是私人產品和選擇性幹預。  張維迎指出,政府公共產品投資不屬於產業政策,普遍性的政策也不屬於產業政策,比如所得稅不是產業政策,如果對某些企業稅收優惠扶植就是產業政策。
  • 張維迎洋洋灑灑辯論全文:按照林毅夫理論去做將有災難性的後果
    政府在公共產品上的投資不屬於產業政策,儘管對什麼是公共產品,經濟學家之間存在意見分歧。普遍性的政策也不屬於產業政策,如統一的公司所得稅不是產業政策,但扶持性的所得稅減免屬於產業政策。專利保護是智慧財產權問題,不屬於產業政策。地區政策也不屬於產業政策,儘管經常與產業政策伴隨。 林毅夫對產業政策的定義太寬。
  • 內觀|專訪林毅夫:中國的思想市場需要哪種解放思想
    在土地市場,要解決農村集體土地入市的問題,政策已經有了,就看怎麼推行。在產權方面,要落實「兩個毫不動搖」,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國有企業,同時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企業的發展,要讓民營企業在市場上不受因為產權安排的不同而形成的準入或運行方面障礙的影響。在深化改革方面,經濟特區應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 從「全球主義」到「美國優先」:川普經濟政策轉向的悖論、實質及...
    川普政府出於美國自身利益而力推「美國優先」的政策主張在邏輯上具備一定自洽性,但其總體經濟政策調整既暴露出一系列難以克服的內在矛盾與邏輯「悖論」,更是與當今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背道而馳,實為一種保守主義的復歸與倒退。不過也正因如此,川普政府未來是否會回歸「美國優先」與「全球主義」的平衡,值得研究。
  • 假如林毅夫獲得諾貝爾獎
    我們可以從林毅夫的這篇演講中窺知一二。林毅夫在演講中提到了兩次金融危機,以及兩次金融危機斯蒂格利茨的觀點和政府態度:1997-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暴發,當時新自由主義盛行,華盛頓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世界銀行都遵循新自由主義政策,推行「華盛頓共識」方向的改革。
  • 林毅夫:我為什麼不會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2008年,林毅夫受聘出任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成為世界銀行歷史上擔任此要職的發展中國家第一人。2012 年林毅夫教授從世界銀行卸任,重返北京大學,致力於總結來自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倡導和推動理論創新。
  • ...發展」系列線上講座第四講-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
    2020年3月4日,北大國發院「國家發展」系列線上講座第四講由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林毅夫主講。作為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的創始人,林毅夫老師主要談及了三個問題:為何要反思發展經濟學、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以及新古典經濟學的結構革命。
  •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受爭議 林毅夫:我不贊成隨機實驗法
    在今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的首屆中國發展理論國際年會上,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發表了看法。林毅夫表示,他並不贊成隨機實驗的方法,並表達了擔憂:「現在不做隨機控制實驗,文章就很難發表了,這就可能會把我們整個發展經濟學界的努力引到歧途上。」據悉,此次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採用實驗性做法,這一做法的背景是什麼?
  • 林毅夫、楊小凱、張五常……誰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中國經濟學家?
    1992年,林毅夫探討中國農業改革的《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的論文集獲獎,其中收錄的第一篇文章《集體化與中國1959-1961的農業危機》找到了中國歷史上那場大饑荒的根源:並非天災,而是農民退社自由被剝奪造成的。書中數篇文章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並被大量引用,為林毅夫贏得了聲譽。
  • 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
    林毅夫:更好地釋放內需潛力,關鍵是深化改革,落實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改革雙軌制遺留下來的一些政策扭曲,完善市場不健全的地方,以更好地釋放增長的潛力和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收入水平,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記者: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還面臨哪些障礙?
  • 林毅夫這麼說
    此前的10月8日,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發布了院長、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在第一屆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本科實驗班上的致辭,從這個致辭裡我們可以看到林毅夫對創立中國特色經濟學的雄心。下面,是林毅夫先生致辭的精簡版,分享給大家:學了經濟史以後,你們會發現每個發展中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都和我們有同樣的夢想,希望能夠追趕上發達國家,並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受到平等對待,共享繁榮。
  • 林毅夫與張維迎之爭十餘年:本質關乎市場與政府
    林毅夫在追思會後對記者說,「我本人和張維迎、楊小凱乃至國內經濟學界多數經濟學家的差異在於:應該回到斯密的觀點還是回到斯密的研究方法。」  相比很難贏得官方政策回應的張維迎,林毅夫顯然幸運得多。他深諳國情,其很多觀點和後來的國家政策一致,或者成為政策的一部分,比如國企改革、農村問題、股票市場、宏觀調控等。
  • 十二學者與林毅夫商榷:"中國奇蹟"如何持續?
    【觀察者網按】即便在「中國崩潰論」最喧囂的時候,林毅夫教授也保持著對中國經濟的樂觀態度。樂觀基於對自身研究工作的信心,以《中國的奇蹟》為代表,這個研究工作的大部分結論都被近二十年的中國發展所驗證。也正因為對中國經濟的持續樂觀,無論學界還是普通公眾,關於林毅夫的爭議一直沒有停止過,他也時常被貼上「政府派」這樣的標籤。
  • 林毅夫:若回臺灣會令臺軍負責人尷尬 我願意等
    來源:臺灣「中央社」   中新網4月17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世界銀行副總裁林毅夫16日表示,「鄉愁是鄉音永遠改不了,希望早點回臺灣」。對臺灣防務部門負責人高華柱賭上烏紗帽不願林毅夫返臺,林毅夫說,「如果我回去讓他尷尬,我可以等。」
  • 溫鐵軍:中國經濟學家也不都是吃乾飯的,林毅夫就很有水平
    1990年,林毅夫深入研究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執筆完成《集體化與中國1959--1961年的農業危機》,2年後,他在大量基層調研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寫就《中國的農村改革及農業增長》一文。 這兩篇文章一經在國際頂級經濟學刊物發表,其深刻和專業程度,新穎的觀點和精確的論證分析,立即引起國內國際強烈的反響和爭議。
  • 林毅夫答十二學者問:重要的是潛力!中國奇蹟能否持續有待努力
    【觀察者網按】昨天,觀察者網頭條發布《十二學者與林毅夫商榷:「中國奇蹟」如何持續》一文,引發讀者強烈關切。本月初在滴水湖會議上,十多位知名經濟學者針對林毅夫、蔡昉、李周三人20年前的著作《中國的奇蹟》,及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和其主要言論,展開有序而嚴肅的商榷,林毅夫教授也做了詳細的回應。
  • 俄羅斯哲學中的反「啟蒙」與現代性的內在悖論
    俄羅斯哲學中的反「啟蒙」與現代性的內在悖論 2018年01月26日 16:5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車玉玲 字號 關鍵詞:俄羅斯;思想家;文化;存在
  • 林毅夫 :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與楊小凱教授商榷
    但在趕超戰略下,要優先發展的往往不只是幾個企業,而是和重工業有關的好幾個產業部門。靠財政稅收來補貼力不從心,只好以政策扭曲各種價格信號,由行政力量直接配置各種有限的資源到需要優先發展的企業,並抑制非優先發展產業部門的發展(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在這種趕超戰略下,無論是計劃經濟國家,還是市場經濟國家,市場機制都將被抑制,資源配置缺乏效率,企業沒有積極性改進生產,整個經濟效率很低。
  • 產業扶貧與鄉村產業振興有機銜接的主要政策施力點
    在脫貧攻堅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交匯的特殊時期,實現二者的有機銜接,務必要瞄準產業發展的政策施力點,按照鄉村振興中產業興旺的內在要求,重點向農產品加工業、農業服務業拓展延伸,實現三產融合發展。  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體系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
  • 林毅夫教授在南京大學商學院專題講座圓滿舉行!
    【MBA中國網訊】2019年11月11日,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專題講座「新中國70年—現代經濟學的反思和新結構經濟學的自主理論創新」在南京大學商學院安中樓鴻意報告廳圓滿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