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50專稿」管清友:大停擺—新冠病毒超級衝擊之後的中國和世界

2020-11-30 中國資本市場50人論壇

近期,中國資本市場50人論壇推出大型抗疫系列公益直播。

第五十五期嘉賓:管清友,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財政部財政改革發展智庫特約專家、民生證券原副總裁。

精彩導讀

今天的主題是《大停擺——新冠病毒超級衝擊之後的中國和世界》,想從幾個方面和大家一塊探討。既探討短期的問題,資產的問題,同時我們也拉長時間周期,去探討一下可能對整個世界的長期影響。

新冠疫情是一個超級衝擊,學界、資本市場、政策諮詢界,一開始很多人低估了這次疫情的衝擊。直到3月中下旬,疫情對於世界的影響、中國的影響以及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愈發明朗。

以下內容節選自直播實錄:

本文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

1、如何看待新冠疫情對世界的影響和衝擊?

2、疫情和石油價格戰對全球金融市場的雙重衝擊

3、疫情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

如何看待新冠疫情對世界的影響和衝擊?

第一種,一切如常,回歸到疫情以前的世界。可能不同國家之間有一些博弈,有一些摩擦,我覺得是很正常的。但是整個全球化共享繁榮的狀態,「和平與發展」大的主題沒有什麼變化,一切如常。這種情景當然是大家最希望看到的情景。但是一定會發生嗎?確實未必。

第二種,整個全球化終結。在所謂的愈演愈烈逆全球化驅使下,全球化終結,大國之間的摩擦、矛盾加劇了,甚至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所謂從冷戰到熱戰的狀態。

第三種,更為嚴重,國家之間的矛盾增多了。不但沒有實現有效的國際合作,提供全球性的公共產品,而且國家之間的紛爭加劇了。熱戰的頻率、可能性、概率增加了。這當然更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一種情景。

我們不妨從這種糾結於當今的思考方式當中跳出來,稍微拉長周期看一下。這個世界是否會從原來的全球化狀態逐漸走向區域化、半球化狀態?

1991年到2016年,全球化的狀態也是逐漸從形成、發展到高峰,到慢慢沒落,到開始逆全球化這樣一個階段。

16年以後,我們是不是可以視為全球化的另外一種狀態,或者說整個世界在走向另外一個形態。

如果是按照這種情況去發生,那麼它一定意味著整個世界貿易關係、經濟關係、政治關係會隨之發生一系列的變化。現在看起來,新冠疫情對整個世界格局大的影響可能正在顯現。

過去經常講的一句話,在現實中發現問題,到歷史中尋找答案。我不敢說我能尋找到答案,至少我想到一種可能的情景或者一種猜想,去預判所謂的未來。當這種趨勢發生的時候,它一定是非常緩慢的,同時因為大國之間板塊的移動,甚至撕裂,一定會產生很多連鎖反應。

比如說從經濟金融層面,它一定會對金融市場形成衝擊。在地緣政治層面,大國之間這種板塊的移動,一定會影響到周邊或者利益相關的這些國家或者經濟體。整個世界處在一個巨變當中,新冠疫情加速了這種巨變。

疫情和石油價格戰對全球金融市場的雙重衝擊

整個石油價格戰從開始,到對金融市場造成巨大的衝擊,到石油價格暴跌,再到幾次OPEC會議召開,之後達成的減產協議。能不能發生作用呢?現在需要觀察。我只能告訴大家,根據過往的經驗,低油價周期往往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它不是一天兩天能結束的,也不是幾個產油國減產就能重新把這個油價周期扭轉。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低油價周期發生在1985年到2003年,接近20年的時間。在這當中發生了什麼?蘇聯解體。只能說由於油價周期從高位均衡進入到低位均衡這種狀態,低油價對於當時蘇聯的財政幾乎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低油價周期裡面會伴隨著很多重大的國際經濟、軍事、政治事件。

而這次的油價周期,即便是減產,恐怕也難很快的走出。因為價格戰的起因是上一次OPEC會議沒有達成減產協議。為什麼會沒達成減產協議呢?這裡面原因很多,但是有一條,整個全球石油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什麼變化呢?美國已經實現了能源獨立。美國最近十幾年以來頁巖氣革命解決了兩項關鍵技術,第一個技術叫水平井技術,就是水平打井;第二個技術叫分段壓裂技術,它可以提高產量,同時降低油氣田的資本開支,降低成本。這就導致整體它的產量增加,成本下降,非常規油氣資源產量突然上升。所以石油界稱這種現象叫供給衝擊,因為有供給衝擊,總體上油價就很難上去。什麼叫供給衝擊?供給突然增加了,這不是OPEC可以控制住的。

這次價格戰處於整個全球經濟即將步入衰退的時期。中國經濟在下行,美國經濟在疫情之前表現還可以,但是疫情之後美國的失業大大超過了大蕭條時期。所以經濟差,油價不可能高。這個時候產油國必然要去搶佔市場份額。當以沙特為代表的OPEC產油國和俄羅斯這樣的國家減產時,它們的市場份額被美國的企業搶走了。他們發現只有OPEC組織和俄羅斯減產對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維持和減產是沒有用的。

這裡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沙特或者俄羅斯從國家層面來講,對它的石油公司有足夠的影響力。因為它們的石油公司主要是以國家石油公司存在的。但是美國政府沒法影響它這些公司,它不是國家石油公司,而是股份制公司,美國政府沒法要求它的公司加入到減產裡面。這就造成了減產很大的一個問題。美國如果不加入進來,這個減產似乎意義不大,除非你減產特別多。所以這次OPEC會議達成了一個協議,能否實現真的還需要觀察,這也是這兩天國際油價繼續暴跌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石油市場為什麼重要?為什麼我把它作為我們第二個問題來說,因為它直接衝擊金融市場。我們講它有兩條線影響整個金融市場。

一是直接影響,石油公司預期收入、利潤下降,它的股票會下降,它質押的股票融的資馬上面臨債券違約的問題。而且石油公司發的這些債券大部分是高收益債,就是我們說的垃圾債。同時石油期貨市場價格馬上會出現劇烈的波動,就像打價格戰的當天,很多多投馬上爆倉,很多石油基金淨值大幅縮水,我們國內也有公募基金在海外所謂的石油基金、油氣基金,這次受到的打擊也是比較大的。這是直接影響。

二是間接影響,它不但會影響到整個石油工業,石油天然氣工業,它還會影響到新能源。所有形式的新能源,電池、新能源車,因為油價很低,大家用化石燃料就可以,不需要再去申請補貼,去買這麼貴的新能源車。新能源車到現在還沒有足夠的競爭力和原來的燃油汽車去競爭。儘管我們說從汽車行業本身來講,汽車未來的智能化、電子化、信息化肯定是一個方向,所以汽車基礎能源肯定要變。但是就短期之內,能源價格相對這種價格關係,對於大家買什麼車,用什麼車,影響是非常大的。這是我們說間接的影響。

低油價對整個頁巖油氣的開發,對於新能源都會產生一系列相對比較長遠的影響,很多公司可能支撐不下去了。所以油價在未來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

可以這樣說,疫情和石油價格戰導致整個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系統又進一步受到了巨大的衝擊。而石油價格戰這個事兒是不可控的,疫情可能通過科學家的努力,至少我們大概知道能控制住,但是石油價格戰確實很難說。

疫情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

我們自己算過,只是春節期間,直接的經濟損失應該是在3萬億左右。大家從微觀層面、產業層面、宏觀層面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了。這裡面我就總結兩條,一是不能低估疫情對於中國經濟以及全球經濟的衝擊;二是不能高估中國出臺寬鬆宏觀政策的力度。

這裡面有幾個理由。

第一,中國和美國不一樣,中國還是正利率。我們十年期國債收益率2.6左右,美國已經接近零利率。他們的政策空間在原來常規的貨幣政策空間是沒有的,所以美國美聯儲這次對於金融市場的救助叫無上限的救助,中國現在還不需要這樣,也不能夠這樣,因為中美兩國貨幣創造機制、貨幣傳導機制都是不一樣的。

第二,我們在過去10年裡面,經歷過三輪大寬鬆。一是09年4萬億,二是12年保7.5,三是14年準備保7。09、12、14三輪大寬鬆,解決了很多問題,但是也造成了很多問題。我們看到從2017年以後,開始強調金融去槓桿、金融強監管、金融整頓。站到今天這樣一個時點,你回過頭來看2017年以來整個金融強監管、金融整頓是不是對的呢?完全正確。為什麼呢?基本上我們通過降槓桿,通過點爆的形式,引爆一些具體的風險,然後去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

你可以想像,如果今天中國經濟面臨的狀態是2016年底、2017年初的那種經濟狀態,那種資產泡沫的狀態,今天中國的宏觀政策空間將十分狹窄,我們的金融風險會無限加劇。但是這個過程的代價也是極其巨大的。很多產品出問題,很多機構出問題,很多所謂的企業創始人跑路,很多機構被接管,很多債務違約。如果沒有這次,可能是一次全局性的風險。這是我們自己看到的教訓。

四是我們還有一些國際教訓,我多次提到過這個問題,很多人都研究過日本。日本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現了重大宏觀政策失誤。日本為什麼出現問題?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有一個共識,日本當時確實出現了比較大的宏觀政策失誤。而這種失誤既有被動式的,沒辦法的,也有主動的。這個給我們提供了很大參照樣板或者教訓,你是一定要避免這種情況的。

如果說在貿易戰的背景之下,本幣升值壓力過大,或者經濟下行壓力過大,這個時候如果你的宏觀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過度寬鬆,極容易引發劇烈的資產泡沫。資產泡沫必然會破,可能會非常快的起來,非常快的破掉。而我們知道,這個資產泡沫破裂的過程也是極其慘烈的。如果你對這個沒有感覺,你可以想像2015年股災過去也就不到5年時間。很多人應該說記憶猶新,股災發生的原因很多,今天不再具體探討,過去幾年都探討過很多次。但有一點,資產泡沫如果再起來的話,就不是5100多點的股市下跌,可能是15000點,你覺得哪個風險更大呢?

今天我們看到中國貨幣當局、宏觀管理當局對於宏觀政策這次實施是相當克制、相當謹慎,這點我表示完全贊同。而且我一直提倡,這一輪的所謂幹預政策,經濟刺激是第二位的,企業疏困和民生救助是第一位的。因為這次我們看到疫情對於整個經濟的衝擊特點和以往我們遇到的金融危機並不相同。

金融危機是什麼?金融產品出了問題,進而影響到整個機構,整個機構影響到跟這個機構之間的利益相關方的槓桿、資金,它的合同等等一系列問題,進而影響到銀行的信用,再就是影響到實體經濟。而這輪疫情的衝擊,首先衝擊的是實體經濟,衝擊的是經濟基本面,改變了經濟運行的外部條件、外部環境,同時也衝擊了金融市場。這時候如果你只是靠寬鬆貨幣政策注入流動性,那是沒有意義的。如果疫情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或者說沒有讓大家看到希望,那麼純粹注入流動性只是一個泡沫,不創造財富。

人們總願意生活在所謂貨幣幻覺和財富幻覺當中,因為寬鬆就有錢賺,就能轉得動,很多人就有所謂賺錢的動力、機制。很多人也能夠在寬鬆的環境當中發現各種商業機會、投資機會,人們天然是偏愛寬鬆的。但問題在於我們過去這12年裡面,這三輪寬鬆總體效果好嗎?我覺得至少一分為二去看。

這次疫情,中國並沒有走老路。為什麼還是主要通過IMF這樣的公開市場操作去降低中央銀行給機構之間的利率呢?因為大家知道,在貨幣傳導機制裡面,首先中央機構給金融機構,銀行也好,其他非銀行機構也好,然後這些機構再給到企業。

道理上來講,中央銀行給你降低利率,你金融機構相應也應該降低利率給實體經濟這些企業,但不是這樣的。我們在14年以後就發現了這種情況,他們覺得實體經濟投資收益率低,不願意放,還不如做一個同業業務,做點通道業務,這樣就形成所謂的金融空轉,這個金融資源流動性沒有真正服務實體。

所以我一直主張直接降低貸款利率。這不是為了所謂刺激資產,所謂的房地產,是真正的降低這些企業的融資成本。由於疫情的衝擊,對很多企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你現在給它成本很低的貸款,它都不一定願意要。

這次中國宏觀政策確實應該把企業疏困和民生救助放在第一位。關於民生的,是不是發消費券,這個問題大家爭論很多,如果統一的組織這樣的事情恐怕很難,但是鼓勵各個省、各個市、各個縣嘗試這種辦法,我覺得也未嘗不可。很多人建議所謂發行1萬億的特別國債,我覺得可以,但是這個特別國債要用在民生和中小企業的疏困上。

如果能讓更多的中小企業有喘息的機會,休養生息能夠活下去,我們中國經濟發展的微觀細胞就能夠得到更多的保留。我們經濟復甦的速度、力度肯定會更快、更大。我們不用否認說中國這次在全球經濟當中復甦肯定是最快的,肯定控制疫情也是最快的。儘管我們現在還面臨輸入性的疫情壓力,所以從宏觀政策角度來講,我再強調一遍,我們從資本市場角度觀察,不能高估它的寬鬆程度。

相關焦點

  • 巨頭的恐懼、薛丁格的「馬斯克新冠」和新造車的「冷水」| 極客一周
    蔚來的兩位國內同行,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當天的股價同樣是有相當上漲之後,有些小跌。從香櫞這次所謂的做空來看,並未像之前美國機構做空瑞幸那樣,曝光大量「實錘」報告,主要想說的是質疑目前以蔚來為代表的中國新造車公司的股價過高。對於去年股價跌至近一美元,頻傳「被收購」的消息相比,香櫞的質疑簡直是對中國新造車的恭維了。
  • 我們離人造「超級病毒」還有多遠
    人類距離真正製造出一種「超級病毒」或者「人種病毒」有多近?那些說「古代人打獵、吃野生動物的多了去了,也沒發生這樣的疫情」的,對此顯然缺乏基本概念。 製造「人種病毒」可行嗎? 還有一種甚囂塵上的陰謀論,說新冠肺炎和非典都是針對中國人製造的「人種病毒」,感染中國人的能力要遠遠高於其他人。
  • 谷歌公布2020年度搜索熱榜,「新冠病毒」高居榜首
    「新冠病毒」席捲全球,帶走了無數人的生命和無數的工作,無疑是全球搜索量最高的關鍵詞。而今年的其他熱點也都在熱榜中一一反映了出來,如「科比去世」、「美國大選」等。今年的谷歌搜索熱榜公布啦,位居全球搜索榜首的會是什麼關鍵詞呢?好吧,其實不用猜都知道,那自然是「新冠病毒」了。
  • 海水中首次發現「新冠病毒痕跡」,病毒要漂洋過海了嗎?
    美國福克斯新聞1日援引美國《明星論壇報》消息稱,今年9月,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德盧斯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在海灘取樣的水樣本中發現了「新冠病毒的痕跡」。報導稱,為了更好地了解新冠病毒如何在水中生存研究人員同時也表示,在這些水樣本中檢測出的新冠病毒,比在廢水中檢測到的水平「低1萬倍」。
  • 谷歌搜索熱榜,「新冠病毒」高居榜首
    「為什麼」是人們最常用的搜索詞「為什麼」是最常用的搜索開頭詞,人們用無數個「為什麼」試圖了解這個世界。「"為什麼澳大利亞出現火災」」「」為什麼廁紙售罄了"」這些問題直接反映了今年的幾個熱點話題。2.「新冠病毒冠」在年度搜索中高居榜首今年新冠病毒席捲全球,給全世界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 病毒起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坐實「美國投毒」?
    聯合國安理會還警告,持續不斷的全球衝突可能會加劇危機,破壞應對新冠病毒蔓延的措施,所有國家應該放下「恩怨」,全面和立即停止敵對行動,來應對共同的敵人「新冠病毒」。實際上,在疫情由武漢蔓延至中國全境,但病毒未「出海」的當口,出現一種「曇花一現」式的言論,即新冠肺炎病毒一不是來自野生動物,二不是美國基因武器,而中國研究機構特別是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管理不善而洩漏所致。
  • HPV、B肝和新冠病毒……感染這些病毒真的「無藥可治」嗎?
    「聽說大部分感冒都無藥可治,是真的嗎?」「是的,90%以上的感冒由病毒感染引起,而對於病毒,目前還沒有特效藥。」「有一說一,我明明每次感冒吃點藥就好了啊。」「藥物只能緩解感冒引起的不適症狀,病毒最終只能靠人體自身免疫力來清除,不信你試試,不吃藥三五天也會好轉……」
  • 誰會是新冠病毒「超級傳播者」?
    新冠病毒已經在華夏大地肆虐了近兩個月了,在全國人民支援武漢和湖北其他地區下,在全國醫護人員和社區工作者的努力下,疫情增長的勢頭基本上已經得到控制。但是我們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按照理論測算可能還有大量的感染者存在,只是人們到現在還沒有發現而已。
  • 英國決定讓60%民眾感染新冠,為了「群體免疫」要犧牲多少人?
    群體免疫可保護因年齡過小而不能免疫接種的兒童和禁忌接種疫苗的個體。」人對病原體產生免疫的原理也很簡單:感染病原體後,免疫系統會運作起來,對抗病原體,並且產生「記憶」。下次病原體進入身體時,它就能更快速高效地響應和運作。因此,當一個國家甚至是全世界的大部分人都對一個病毒產生免疫了之後,疫情也就控制住了。
  • 「空中亞布力」第十二講|管清友:位移的象限——疫情之下的宏觀...
    來源: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形勢日趨明朗的當下,國外疫情卻不斷蔓延,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受疫情衝擊,國際金融市場發生巨大動蕩。與此同時,隨著OPEC+會議上減產合作落空,沙特、俄羅斯打響原油價格戰,油市出現歷史性暴跌。
  • 英國「禁足」不「禁足」,英超底氣在哪裡?
    教育大臣威廉姆森說「這是最後的手段和臨時解決方案。」全境「禁足」政策下,除了必須外出的合理出行外,其他情況下民眾應當儘可能待在家裡。在如此情況下,英超仍然成為了全境「禁足」中的特例。英國的防疫禁令裡並不包括英超和足總杯。2.
  • 盤點世界上新冠病毒的「超級傳播者」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一傳多」的情況:韓國「歐巴」打卡多家夜店,間接感染1500人;加納魚類加工廠一工人感染五百多人……今天,就跟著小編的鏡頭來看看新冠肺炎「超級傳播者」的傳播路徑,哪些地方是高危場所!
  • 實驗室停擺、會議取消… 疫情之下,全球科研圈均受影響
    實驗室被迫停擺 根據《紐約時報》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疫情期間,在中國約有 7.6 億人 「宅在家中」。 在疫情暴發的中心 —— 湖北武漢等城市,影響尤其嚴重。
  • 德璞資本:「新變異」新冠病毒來襲!英國感染已超1000例
    當地時間12月14日,英國發現新冠病毒「新變種」,至少60個地方政府確認了這種變種,總報告病例數超1000例,英國的科學家正對此展開研究,並已報告給世界衛生組織(WHO)。英國確認新冠病毒「新變種」當地時間12月14日,英國衛生大臣馬特·漢考克向下議院報告新冠疫情時確認,英國新冠肺炎疫情的現狀不容樂觀,一種新變異的新冠病毒正在英格蘭部分地區加速傳播。
  • 又一新冠疫苗試驗「成功」 消滅病毒還遠嗎?
    圖源:Clinical Trials,中泰證券研究所此次疫苗試驗結果,給各界帶來了非常大的鼓舞,美股多有上揚態勢。新冠病毒核酸疫苗,一次嶄新的嘗試其實,關於核酸疫苗的爭議一直存在。「疫苗之父」愛德華·詹納從感染牛痘的人身上取下牛痘皰液,注射到其他人身上,待新注射者有了皰液後再傳給其他人。不過這種直接人轉人的方法是有潛在風險的,萬一有一個人攜帶了病毒(如B肝、梅毒等),那麼就會造成後繼者的感染。
  • 新冠病毒≠中國病毒,這才是命名疾病的正確方法
    川普把新冠病毒,稱為Chinese Virus,傷害了中國人的感情,造成了國際誤導,遭到國際社會的討伐。但是他自己也在最近解釋道,其實很多疾病都是以地名命名的,不會為自己的說法道歉。這個問題我不想評價,今天咱們就純從科普角度跟大家說說疾病命名的那些事。· 醫學書上五花八門的疾病到底是從何而來?
  • 比起「新冠」,這4種病毒不僅擅長偽裝,還可能致癌
    因為一旦感染,對應的腫瘤發生率要比健康人高得多,且部分病毒比「新冠」更擅長偽裝,感染後不易被察覺。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CIRC)一項報告顯示,世界上1/6的癌症由細菌、病毒感染引起。
  • 239名科學家對WHO發表公開信,警惕新冠病毒空氣傳播風險
    全球32國、共239名科學家下周即將向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公開信,指控世衛忽視新冠病毒會透過「空氣傳播」的風險,《紐約時報》指出,如果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是正確的,那麼即便有採取社交距離措施,民眾在室內仍應該戴上口罩,空調系統也要加裝過濾設施。
  • 「中國網評」對於變異新冠病毒我們不必過於恐慌
    中國和美國的新冠疫苗在不久前剛剛成功上市,就在全世界看到戰勝新冠病毒曙光的時候,突如其來的變異病毒再一次繃緊了各個國家的神經。儘管在中國並未出現變異病毒大範圍擴散的跡象,但是入冬以來全國的新增確診病例也呈突增之勢,成都、大連、北京等多個城市接連出現疫情。持續增加的中高風險區和不斷加強的防控措施,提醒整個中國社會疫情仍未結束,不可輕言勝利。
  • 「10.21新聞速遞」國泰裁員8500人 港龍停運;6萬人接種中國新冠疫苗 無嚴重不良反應
    目標對象是因出差等短期停留日本人員和派駐日本等長期在留人員。日方將在兩國相互確認病毒檢測等手續之後,最快於本月內同中方達成協議。認為中國是對瑞典的最大威脅之一。中國駐瑞典大使館回應說,瑞典有些人炒作華為和中興等中方企業設備,構成「國家安全威脅」的論調,中方堅決反對濫用「國家安全」概念,敦促瑞典政府遵循開放發展與公平競爭的市場原則,重新審視相關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