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8 號,美國 Moderna 公司公布了新冠病毒疫苗 mRNA-1273 的早期人體試驗結果,45 位受試者均產生抗體。
圖源:Moderna 官網
這 45 名受試者分為三組,25 微克組 15 人,100 微克組 10 人,250 微克組 20 人。三種劑量在注射後 15 天都有免疫原性增強,且免疫原性呈劑量依賴關係。
第二次注射後兩周,25 微克組成員抗體水平達到新冠患者痊癒狀態,而且 100 微克組的已經超過了這一水平。
總體上該疫苗是安全的,在 25 微克和 100 微克低劑量組除了一例有紅斑出現外,沒有出現其他不良反應。在 250 微克高劑量組中,出現的不良反應也均為暫時性的,且能自愈。
該公司預計 7 月份開展第三階段的試驗,試驗劑量從 25 微克到 100 微克劑量中選取,畢竟低劑量更為安全,且已經達到預期水平。
圖源:Clinical Trials,中泰證券研究所
此次疫苗試驗結果,給各界帶來了非常大的鼓舞,美股多有上揚態勢。
新冠病毒核酸疫苗,一次嶄新的嘗試
其實,關於核酸疫苗的爭議一直存在。
mRNA 疫苗(即核酸疫苗)的原理是,以病原體抗原蛋白對應的 mRNA 結構為基礎,進入人體後,刺激細胞產生抗原蛋白、引起特異性免疫反應。
該疫苗技術最早始於上世紀 90 時代,美國科學家團隊用體外合成的 mRNA 注射到小鼠骨骼肌內,發現骨骼肌細胞內有特定表達的蛋白生產,產生了免疫反應。此後,相關研究各界開始熟知。
一般需要通過各類脂質體包裹保護 mRNA,模仿病毒進入細胞的機制。注射進入人體後,胞吞進入細胞,並在細胞內釋放。利用人體的細胞器翻譯表達抗原蛋白,刺激產生免疫反應。
核酸疫苗作為一種新型疫苗,和傳統疫苗的研發生產方式迥異。
圖源:Molecular Therapy Vol.27 No 4April 2019,中泰證券研究所
疫苗的研發生產工藝有多種,基本上可以分為傳統疫苗和新型疫苗。
傳統疫苗包括:滅活疫苗,比如利用甲醛滅活病原體產生的,代表品種有乙型腦炎滅活疫苗、脊灰滅活疫苗等;亞單位疫苗,通過提取或合成細菌、病毒外殼的特殊結構,用抗原決定簇製成的疫苗,代表產品有流感亞單位疫苗;減毒疫苗,比如人工致弱或者篩選弱毒株培養後製備,水痘疫苗就是典型的減毒疫苗。
「疫苗之父」愛德華·詹納從感染牛痘的人身上取下牛痘皰液,注射到其他人身上,待新注射者有了皰液後再傳給其他人。不過這種直接人轉人的方法是有潛在風險的,萬一有一個人攜帶了病毒(如B肝、梅毒等),那麼就會造成後繼者的感染。
新型疫苗則包括: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比如B肝疫苗,還有現在排隊接種的HPV疫苗,安全性有保障,而且穩定,但生產工藝複雜;基因工程活載體疫苗,我們熟知的伊波拉病毒疫苗就是;核酸疫苗,直接將病原體抗原的基因與相關載體重組,不過目前上市產品少之又少。
其實單從優缺點上看,傳統疫苗中的滅活疫苗和減毒疫苗都是很好的技術路線。滅活疫苗安全,保存方便,工藝簡單,現有的很多畜牧養殖用疫苗很多是滅活疫苗。
但研發周期長,是此類疫苗的死穴。
減毒疫苗、滅活疫苗乃至亞單位疫苗,研發周期往往在幾年以上,而且生產周期也要小半年的時間,在目前這種狀態下,如果一直沒有特效藥問世,那麼七八年後,世上到底有多少人存在還是個未知數。
所以這次國外採用了核酸疫苗研發方式,時間不足 6 個月。雖然臨床試驗取得效果,但不能過分樂觀。
有核酸疫苗就萬事大吉了嗎?
關於 Moderna 公司研發的新冠疫苗,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首先,有抗體等於有免疫力嗎?
目前該疫苗的評價標準是中和抗體,但這個中和抗體是否能代表有免疫力,尚未有非常明確的數據支持。
我們知道打B肝疫苗後,人體會免疫產生B肝表面抗體。這個B肝表面抗體就是一個評價標準,能告知有無免疫力。
但別忘了一點,那些體內有B肝 e 抗體的B肝患者,處於病情恢復期。如果沒有大量的科研臨床數據,初次遇到,我們可能會把這個 e 抗體視為有免疫力的指標。所以,這個中和抗體是否真的有指標效果,需要驗證。
其次,即使真的被我們猜對了中和抗體,那麼中和抗體有多少滴度才能保證有免疫力?
如果把身體看作一個國家,那麼有一萬個士兵,就可以抵禦外族入侵。但如果你只有五千個士兵呢?還能起到防禦效果嗎?
中和抗體同樣存在類似問題,多少才抗體才能起效?
出於倫理和其他方面考慮,我們不能讓接種疫苗後的志願者去暴露於新冠病毒面前,但只有經得過病毒暴露後還能安然無事才能說明有效。
此外,中和抗體的滴度能維持多久?
在我們打了B肝疫苗後,會檢測有無產生表面抗體,如果表面抗體很弱,可能就需要補打疫苗。類似一萬個士兵確實有了,但一個月就傷亡了九千個,那麼這樣就無法保證疫苗有效,所以一個長久的維持時間非常重要。
最好的效果就是免疫系統產生記憶效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必須更新產生抗體。新生兒之所以要注射B肝疫苗,主要就是這個記憶效應。
當然目前是應急狀態,這個疫苗可能無法形成終身記憶效應,但維持的時間越久越好。
最後,病毒一旦變異,可能需要重新開發。
Moderna 公司採用了一種類似非常精準的基因序列方式研發,和配鑰匙的思路很像。
這次配好了鑰匙,但可能下次就開不了鎖。因為鎖和鑰匙是死的,病毒是活的,可能會變異。其實這一點正是滅活疫苗的優勢所在,多把鑰匙配鎖,能蒙對的概率會大很多。
這些問題都指向一個現狀,對於新冠病毒,我們了解的還遠遠不夠,至少沒有像B肝病毒那樣透徹。
現在B肝病毒有五個指標,排列組合後,可以明確是急性感染期還是慢性潛伏期,是強傳染期還是弱傳染期,不一而足。
而新冠病毒還差的很多,知道 IgG/IgM、核酸、肺部影像等指標,還是無法滿足我們對治療和預防的需求。
當然,Moderna 能在人體內表達出想要的蛋白,這已經是非常值得尊敬的成績了,非常了不起。
這種成功,從理論上講實現了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只要知道有效的基因序列,就能很方便的開發出任何一個疫苗。至於疫苗的有效性,還是需要時間的考驗。
由於沒有更多詳盡的數據和試驗披露,所以對於 Moderna 新冠病毒疫苗的成績,在此不多贅述。
不過 Moderna 研發 mRNA 疫苗並非是一時興起,其 mRNA-4157 實體瘤疫苗已經在臨床 II 期階段,而且還有四種 mRNA 抗腫瘤疫苗也已經走在了臨床 I 期階段,關於傳染病的 mRNA 疫苗更是有七八種在研發階段,所以說Moderna是在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來向新冠疫苗發起衝鋒。
國內外 mRNA 疫苗企業除了 Moderna 外,還有 BioNTech SE 、CureVac AG 、斯微(上海)生物科技。其中 CureVac AG 的新冠疫苗處於臨床前研發階段,預計今年 6 ~ 7 月申報進入臨床試驗。
目前國內新冠疫苗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臨床試驗中,且首家人用 P3 生物醫藥生產車間項目完成交付,這標誌著全球最大的新冠疫苗車間在中國誕生,預計年產能一億劑,可滿足大規模緊急使用和常規接種。
在 5 月 18 日開幕的世衛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做出貢獻。
期待在各國努力下,新冠肺炎疫情能早日結束。
(責編:果子)
原標題:又一新冠疫苗試驗「成功」,我們距離消滅病毒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