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新冠」,這4種病毒不僅擅長偽裝,還可能致癌

2020-12-04 騰訊網

新冠病毒在全球持續發威,比起「新冠」,有一些病毒同樣需要警惕。

因為一旦感染,對應的腫瘤發生率要比健康人高得多,且部分病毒比「新冠」更擅長偽裝,感染後不易被察覺。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CIRC)一項報告顯示,世界上1/6的癌症由細菌、病毒感染引起

另據國際抗癌聯盟數據顯示,全球有16%的腫瘤與病毒有關,每年有150萬~200萬新發癌症病例與病毒感染有關

如宮頸癌,作為全球第二大婦科腫瘤,其發病就與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有關。

哪些病毒是癌症的「引路人」?《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權威專家,教你一套科學的預防方法。

受訪專家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流行病學研究室主任 喬友林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 秦賀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 尤長宣

重慶市腫瘤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陳偉慶

1

B型肝炎病毒——原發性肝癌

B型肝炎病毒(HBV)會增加肝癌的發生率,這是醫學界普遍明確的結論。如果監測不到位,不僅患者可能進入「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惡性進展中,其家人也有可能染病。

在病毒家族中,B肝病毒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存在。和一般病毒相比,它非常穩定,不易滅活。

對一般病毒非常有效的消毒措施,如高熱、低溫、乾燥、紫外線及酒精等,對B肝病毒常常不起作用。

同時,它的傳染性很低,日常工作、擁抱、共餐等一般不導致傳染。但可通過血液、體液傳播,目前母嬰傳播是最主要的途徑。

B肝在很多亞非國家較為普遍,包括我國。近年來新生兒普遍接種了B肝疫苗,我國B肝表面抗原陽性人群降到了6%~7%,屬中等流行區(8%以上為高流行區)。

大多數情況下,B肝病毒可以和它的「宿主」(感染者)終其一生和平共處,不會發病。但嬰幼兒及免疫力低下的人,需重點做好預防。

預防建議

接種B肝疫苗是最廉價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免疫力低下者、嬰幼兒、B肝患者家屬等。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可以每年做一次體檢,項目包括肝功能、B肝五項等,有助儘早發現肝臟是否被病毒感染。

需要提醒的是,B肝並不是恐怖的瘟疫,很多時候正常的工作、學習乃至生育也不會受到影響,正確看待這種疾病和B肝患者。

2

人乳頭瘤病毒——宮頸癌

2019年,我國發布首部《子宮頸癌等人乳頭瘤病毒相關疾病免疫預防專家共識》,其中提到:

由人乳頭瘤病毒(HPV)導致的宮頸癌,是目前導致我國女性死亡的第二大癌症,我國女性在20歲、40~45歲存在兩個HPV感染高峰。

HPV病毒的傳播方式主要通過性傳播,HPV感染不僅是宮頸癌的病因,也是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陰莖癌和口咽癌的誘因。

預防建議

目前發現的HPV有200多種,其中約40種會感染生殖道,一般無特異性表現,容易被忽視。

接種HPV疫苗是最重要的預防手段。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如果要在2030年消除宮頸癌,至少90%以上15歲女孩要接種宮頸癌疫苗。

1

按年齡接種HPV疫苗

目前市面上有二價、四價、九價3種HPV疫苗,九價疫苗的預防效果好於四價和二價,但目前僅適合16~26歲。在考慮價格的前提下,還是建議按照年齡進行選擇。

2

定期篩查

現有疫苗尚不能預防所有高危HPV類型,無論是否接種過疫苗都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

21~29歲,推薦每3年做一次TCT檢查(脫落細胞學檢查)。

30~65歲,每3年進行一次TCT檢查,或每5年進行一次TCT及HPV聯合檢查。

連續篩查未發現異常者,可考慮在65歲左右停止篩查。

3

規範性生活

減少性伴侶,注意性生活和經期衛生,對預防HPV感染也很重要。

如果出現陰道不規則出血、接觸性出血(多發生在同房後),要警惕宮頸癌。

3

EB病毒——鼻咽癌、淋巴瘤

EB病毒是很常見的皰疹病毒,90%以上的人群都可能被感染。EB病毒呈陽性的患者,發生鼻咽癌的可能性會高一些。

EB病毒篩查,是疑似和確診鼻咽癌患者必查的項目。臨床發現,80%以上的鼻咽癌患者血清中含有EB病毒抗體。

近年來有研究證明,除了鼻咽癌,EB病毒還與淋巴瘤、胃腺癌和肺癌等多種腫瘤相關。

EB病毒的臨床症狀主要包括發熱,頭痛,口腔上顎出現紅疹,臉上呈簇狀淡紅色小丘疹,瞼結膜充血,咳嗽等,感染可累積全身各個系統。

另外,如果經常發現鼻涕帶血,表現為鼻涕中帶有少量血絲,特別是晨起鼻涕帶血,往往是鼻咽癌的重要信號,需及時篩查EB病毒及鼻咽癌。

預防建議

EB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因此預防的關鍵要注意口腔衛生,包括聚餐時使用公筷等。

4

幽門螺桿菌——胃癌

幽門螺桿菌(簡稱HP),是定植於人類胃黏膜的一種螺旋樣桿菌,人是它的唯一宿主和傳染源。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一半胃癌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險性會增加2~3倍。

感染Hp後,大多數人無明顯症狀,有的會因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表現就診,症狀包括腹痛、腹脹、反酸、噯氣等,如不經治療,少數患者會慢慢演變直至胃部惡性腫瘤。

目前,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在40%~50%,多數患者在兒童期就被感染了。

預防建議

預防幽門螺桿菌,最重要是管好個人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1

分餐,使用公筷、公勺

如果家庭成員中有人感染幽門螺桿菌,一定要分餐,並使用公筷、公勺,不要相互夾菜,餐具定期煮沸消毒20分鐘。

同時,儘量減少在外就餐,並在醫生指導下規範治療。

2

不吃生食或過燙的食物

蔬菜、瓜果要洗淨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牛排等食物,不喝生冷水。

不吃太燙的東西,戒酒,少吃辛辣食物,它們會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為幽門螺桿菌的入侵創造條件。

3

不要「口對口」餵飯

老一輩人及部分家長,喜歡口對口地給孩子餵飯,或將食物嚼碎後再喂,有些家長還會跟孩子吃同一碗飯。

這些習慣都應該摒棄,否則可能將大人口腔內、腸胃裡的幽門螺桿菌傳染給孩子。

情侶間親熱前,要充分清潔口腔。

4

每年做一次碳13尿素呼氣實驗

到醫院體檢時,可通過胃鏡和碳13尿素呼氣實驗兩種方式,有效檢測幽門螺桿菌。一旦確診,要儘快到正規醫院就診。▲

本文編輯:鄭榮華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科普

(上下滑動查看)

全球面臨「呼吸機」告急!一線專家詳解:呼吸機是如何救命的?

屋裡太乾燥,呼吸道病毒傳得快!世衛組織給「健康溼度」劃了標準

天暖能阻止新冠病毒嗎?專家:這兩個因素增加了難度

貓感染新冠會傳染人?別慌,病毒學家的解讀來了

關於「無症狀感染者」的10個疑惑,專家一次性解答清楚

營養專家一份「復工帶飯攻略」,解決上班族的午飯難題

歐洲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義大利,病死率為何居高不下?

國內疫情是否會「二次暴發」?一線權威專家是這樣回應的

全球首個確診超20萬國家!美國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暴發」局面?

心理學角度解釋:為什麼人戴上口罩就變好看了?

日媒:確診數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日韓疫情真的控制住了嗎?

時評 | 他們生來未必是英雄,只因患者需要才赴湯蹈火

權威解讀病毒8大「疑點」:全球病例為何暴增?一人會感染兩次嗎?……

致敬!17年前他們抗擊「非典」,如今再披鎧甲戰「新冠」

「免洗洗手液」能殺死病毒嗎?專家:這4種可能無效

多國效仿中國「封城」,一文說清「封鎖」為何能控疫情

宅出來的身體「時差」,是時候學一套「生物鐘調整法」了

中醫藥抗疫有一套!專家揭秘「三藥三方」到底牛在哪?

疫情期間有這5種表現的人,你體內的維生素D「餘額」不足了

無意識「摸臉」增加染病毒風險!你可能每4分鐘就摸一次……

感染科專家N條「復工」建議:讓病毒不復燃,疫情不反彈

事關14億人安危!中國怎樣守住境外輸入這條紅線?

日本節目實測:這裡是辦公室最「髒」的地方,馬桶圈反而最乾淨

為什麼洗手一定要用肥皂洗20秒以上?看過這個實驗就明白了

【疫問醫答】新冠肺炎患者會留下「後遺症」嗎?

災難是最好的「教科書」:保護動物也是人類的一種自保

【疫問醫答】「身體素質過硬」的運動員,為什麼頻頻感染新冠病毒?

這場疫情「教會」我們的9件事,事關每個人以後的生活

亞洲人人都戴的口罩,為何歐美人卻有「牴觸」心理?

【疫問醫答】抗疫中藥方,黃芪為何被多次「提名」?

護肺第一步:防止室內空氣汙染!4個房間要重點「排查」

抗疫MV《呼喚》:願所有的病痛都會被春天治癒

超1億人正接受

「隔離」

為何歐洲成為新冠肺炎大流行震中?

H5丨疫情結束後,我最最最想做的是這些事……

距離「摘口罩」的日子還有多遠?一線專家回應了

美國抗疫讓人看不懂!」中國為西方爭取了時間,西方卻把它浪費了「

疫情讓禮儀悄悄改變,看各國首腦如何「花式」打招呼

這些菜在家就能「種」!疫情期間不方便買菜的人有救了

日本實驗:病毒沾附手機上可存活24小時!手把手教你給手機消毒

心理學家告訴你:謠言是怎樣讓你深信不疑的?

運動專家的「疫期戶外運動」指南,拯救「宅」了一冬的你

鍾南山院士喊你用公筷!經此一「疫「,讓公筷擺上每一張餐桌

【疫問醫答】研究稱病毒已「變異」,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了?

「醫生,我體溫總是偏低,這是種病嗎?」

從「封城」到「封國「,解析義大利新冠死亡率為何全球最高?

禁食野生動物後的疑問:到底都有哪些動物不能吃?

密閉空間新冠病毒可傳至4.5米!一份「公共運輸指南」平穩度過復工期

為什麼一定要找到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病毒專家分析傳播路徑

「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隔離14天」變「馬上回家」!一線記者接到志願者的求助電話……

一線重症專家:解讀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提到的8種療法

告急:新冠肺炎境外確診近3萬例!李蘭娟院士呼籲全球重視並行動

不刮鬍子,口罩白戴!美國疾控中心:漏氣機率增20-1000倍

日本測試:外出回家忽略這件事,2小時病毒「感染」全家人

張文宏醫生喊你把窗戶打開!收下這張疫情期「通風時刻表」

身體每天上演的「消化道大劇」,遠比食物本身更精彩……

醫生親自示範:疫情期怎樣出門買菜更安全……

哪有什麼超級英雄,她們只不過是挺身而出的平凡姑娘

解剖報告再添「罪證」:不僅肺部,新冠病毒是如何「侵害」全身的?

每個吃膩了家裡飯菜的人,跟營養專家學5招「改造」家常菜

武漢一線的「她」力量!記者還原抗疫女將們的溫柔堅守

新冠比非典狡猾的多!一線專家解讀17年抗疫有哪些進步

從死神手裡搶人!北京協和援鄂醫療隊講述戰疫「紅區」的32天

別再傳謠了!這5種「抗病毒食物」,營養專家一個都不認可

新研究:菸民更易感染新冠病毒!吸菸到底有沒有「安全量」?

時評丨禁野味就得「一刀切」

為何胖人和癌症患者易感染新冠病毒?北大醫學部:跟體內這種酶有關

時評 | 壞情緒也是防疫的敵人

一首原創漫畫MV,用160秒定格了戰「疫」中的催淚瞬間

從黑暗,到曙光……聽治癒患者講述抗「疫」經歷

美意日韓多國現本土傳播病例!

新冠病源究竟從哪裡來?

向哪裡去?

食品專家推薦一份

「囤肉指南」

,提高疫情期間的吃肉品質也能

【疫問醫答】口罩戴久了,「悶」出皮膚問題怎麼辦?

一線抗疫護士口述:重症病房的20多天,我們是這樣度過的

高速攝像機還原「咳嗽」瞬間,7個止咳法拯救不安的你

好好吃飯也能「抗病毒」,專家開出7個「中醫湯方」

心理學專家:疫情讓人更加寬恕善良,國人這10項品格悄然提升

新冠疫苗還要等多久?

世衛組織:

全球20多種疫苗正在研發

專訪國博方艙護士長:

我從不害怕患者抱我

防疫期,老人的一天怎麼度過?這張漫畫安排的明明白白

「遺體解剖」揭開病毒真面目,專家:可能顛覆現有診療方案

美國致1.4萬人死亡的流感中有新冠肺炎?最新回應和專家分析來了

宅在家也要「勤洗手」嗎?醫生提醒:8個時刻必須要洗

時評丨「停課不停學」別走形式

【疫問醫答】新冠病毒會通過「蚊子叮咬」傳播嗎?

時評 | 隔離病毒,不能疏離人心

援鄂日記丨獨家探訪遼、皖、川、湘四大醫療隊的動人故事

研究發現:華南海鮮市場並非病毒發源地,專家解析下一步如何找到源頭?

實拍保潔員的「艙內六小時」:工作四班倒,每晚處理50桶垃圾

免疫系統如何戰勝病毒?7件事護好抗疫「防火牆」

「二月二龍抬頭」,這套「零失誤理髮攻略」送給在家剪髮的你

記者實拍醫生「穿防護服」流程:9個步驟花30分鐘,泡汗水裡6小時

疫情期間每個被迫下廚的人,都需要一份「零廚藝」指南

中醫專家:新冠肺炎5個病期各有最佳「治療方」

@天天戴口罩的人:一組訓練操讓每次「呼吸」都順暢

為什麼呼籲康復者捐血漿?一文為你揭開「血漿療法」的面紗

「婚禮延了他卻走了……」我們用獨家鏡頭記錄同事眼中的彭銀華醫生

封城30天|15239位武漢讀者,你們還好嗎?

獨家曝光朋友圈,護士深情撰文悼念:小彭醫生,很榮幸護理你!

時評 | 科學素養是最有效的「抗體」

把7件事「順序」搞錯了,感染病毒的風險也就高了

古人怎麼戰勝瘟疫的?從古至今5個朝代各有經驗

時評 | 阻斷謠言也是全民戰

生命熄滅那一刻寂靜又悽美:四分鐘「人體內旅行」,向死而生

時評 | 抗疫情,容不得一絲僥倖

疫情期間的「囤菜指南」,這樣做幫食材延長保鮮期

時評丨感恩醫者,不能只在當下

日本一項口罩測試:這樣戴,外部細菌「洩露」率100%

專訪北京第一例「非典」收治專家劉又寧:病毒傳染力何時能減弱?

病毒是如何「悄悄」傳播的?病毒學家詳解8種途徑

生產一個口罩僅需0.5秒,為何口罩還不夠用?

悶在家胃口不好的你,跟營養專家學7招打開「食慾」

句句有用!老人防疫的7條「專屬提醒」,轉給爸媽

比病毒更有「傳染性」的,是這些在朋友圈熱傳的9個謠言

首度曝光!新冠病毒「高清彩照」,一組圖看清顯微鏡下的真面目

推薦!一位84歲院士的紀錄片:「敢醫敢言「鍾南山

漫畫戰疫 | 這場「戰疫」,你從來都不孤獨

這8個真實的故事,致敬戰「疫」中的愛情

「拐點」究竟何時來?

一文梳理國內外專家的權威預測

兩千多年歷史告訴你:面對傳染病,人類為什麼選擇「隔離」?

H5 | 聽,野生動物的悲歌

【疫問醫答】我是不是「無症狀感染者」?

測體溫沒注意6個細節,別怪測出的結果不準……

【疫問醫答】「假陰性」頻現,核酸檢測還可靠嗎?

衛健委發布「心理調適指南」,幫10類人群走出「疫情困境」

【疫問醫答】輕症患者為何病情會突然加重?

西漢至今抵禦了300多次瘟疫的中醫,為抗疫提供了什麼思路?

著名呼吸科專家劉又寧:

一文解答你關心的10大「肺炎」疑問

「戰時」蔬菜也講「戰術」,營養專家推薦一份「囤菜指南」

【疫問醫答】疫情期「感冒」了怎麼辦?

家裡「口罩荒」了,這3種省法幫你再堅持一下

找到「新冠病毒剋星」為何這麼難?專家告訴你背後真相

【疫問醫答】關於「氣溶膠」傳播,解讀你最困惑的7個疑問

這份「居家消毒指南」,把你的消毒困惑一次說清了

《成語解「疫」》:9組詞幫你給肺炎防護劃重點

免疫系統如何幫你抵抗病毒的?一定要做好這4件事

【疫問醫答】為什麼病毒易對「心腦血管差的人」下手?

漫畫戰疫|謝謝你,為我們拼了命

為什麼要建「方艙醫院」?一文讀懂它在抗疫救治中的重要性

張文宏教授講傳染病:一節18分鐘的「硬核」公開課

「求求你,我不會傳染病毒,請別拋棄我「

【疫問醫答】中央空調會不會導致疫情擴散?

BBC紀錄片揭秘:對人類來說,最致命的病毒存在於哪裡?

最小確診病例僅1個月!

一套「全方位防疫指南」給兒童最科學保護

19名院士學者聯名呼籲:

立法禁食野生動物!

敬畏自然才是珍愛生命

【疫問醫答】我家小區/附近有確診或疑似病例,該怎樣保護自己?

病毒在飛機上的傳播概率多大?

一張示意圖帶你看清

鍾南山院士:

辦公區這個地方最「高危」,3招教你躲開病毒

國家衛健委發布「口罩使用指南」,口罩問題有了權威答案

WHO推薦的見面姿勢:

戴口罩+一米線

收藏!

最新版「新冠肺炎公眾防護指南」,50個重點幫你劃好了

洗熱水澡能不能抗病毒?感染科專家告訴你真相

營養專家10個「居家飲食處方」,教你科學「吃」出抵抗力

@在家憋煩了的人,這6件事可以幫你再堅持一下

這件和「戴口罩」同樣重要的小事,一直都被你忽視了

手機也可能是新冠病毒載體!

疾控專家1分鐘演示「手機消毒法」

疫情下的老年人如何避免感染?這18個建議轉給爸媽看

【疫問醫答】即將返崗工作的我,該如何預防感染?

疫情下的「宅」家鍛鍊指南,讓你不出家門也能動起來

多家中醫院實名推薦:

7個方子有助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疫問醫答】手機、超市物品、扶手……可能間接傳播新型冠狀病毒嗎?

冠狀病毒與人類「糾纏史」

【疫問醫答】哪種特徵的發熱需要警惕?

一座一座城「封」了,別一顆一顆心「崩」了

【疫問醫答】新型冠狀病毒,到底怕冷or怕熱?

致敬!疫情一線拍下的這12組圖,每張都讓人淚目

衛健委:病毒傳播力似乎有所增強,疫情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疫問醫答】宅在家的我們,怎樣做好「居家消毒」?

疫情籠罩下的春節怎麼過?

六大呼吸科專家權威提醒

【疫問醫答】一份新型肺炎輕症患者的「居家隔離指南」

漫說疫事|這個春節,我們打一場特殊的戰「疫」

【疫問醫答】「重大突發公衛事件一級響應」意味著什麼?

爸媽,聽話!

預防新型肺炎,請聽兒女6句勸

請擴散!

面對疫情,我們有9個呼籲

【疫問醫答】增強免疫力,有助於對抗新型冠狀病毒嗎?

除了不去武漢、戴口罩,我們還能做什麼?

【記者直擊】疫情中的春運回家路

汽車、火車、飛機……這份「防肺炎交通指南」助你安全回家

社評:

必須向顧全大局的所有武漢市民致敬

【疫問醫答】怎樣分清「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的區別?

關於新型肺炎的13個疑問,衛健委專家給出了答案

權威解讀:

新型冠狀病毒,是怎麼從動物傳染給人的?

劃重點!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8問鍾南山院士

擴散周知!

多科權威專家:

春運如何嚴防新型冠狀病毒

戴口罩能否防住新型冠狀病毒?

一篇文章全都說清楚了

生命時報公眾號矩陣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電話垂詢

業務合作:010-65363765

內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歡,就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不僅累及呼吸道,還累及中樞神經系統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雜誌3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人類大腦。這一發現或有助於解釋在新冠病毒感染者身上觀察到的一些神經症狀,並為感染的診斷和預防措施提供借鑑。   新冠病毒不僅累及呼吸道,還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感染者出現諸如喪失嗅覺、味覺、頭痛、疲勞、噁心等神經症狀。
  • ...撕開新冠病毒的偽裝:表面裹著聚糖遮住病毒蛋白 逃過人體免疫系統
    科學家撕開新冠病毒的偽裝:表面裹著聚糖遮住病毒蛋白 逃過人體免疫系統  Emma Chou • 2020-04-09 09:39:52 來源:前瞻網 E29369G0
  • 病毒是如何致癌的?這7種病毒,你必須了解
    點擊查看 病毒與癌症,似乎關係不大,但有幾種致癌病毒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例如,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可導致宮頸癌和其他幾種癌症。C型肝炎會導致肝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 美政客又給新冠病毒起新名字了
    這是四月末以來川普首次出席白宮疫情簡報會。他在會上表示,疫情可能變得更糟。就戴口罩問題,川普說,美國政府「要求所有人在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戴口罩」。他承認,口罩對控制疫情傳播有作用。2、美國政客又給「新冠病毒」起新名字了當地時間21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在接受CNN採訪時給新冠病毒起了新名字,直接稱之為「川普病毒」。
  • 新冠病毒的源頭又有新說,可能是來自北極"冰河時代的微生物"引發
    這次全球的新冠疫情大爆發,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數百萬人確診感染,數十萬人死亡,全球經濟癱瘓,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無法估量。對於造成這次災難的禍首:新冠病毒,它是怎麼忽然出現的?又是從哪裡來的?有關源頭的說法是大眾最為關心的,眾說紛紜,但一直也沒有結果。
  • 新冠病毒太狡猾 突變不讓人類察覺?這可能是誤解了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新冠病毒還在以我們不可知的方向變化著,面對勝過 SARS 病毒的新冠病毒,科研人員最擔心的事情還是來了。:有媒體所稱的「新冠病毒已突變」系誤讀,正確理解應該為:新冠病毒可根據基因組不同的突變位點分為 L 、S 兩個類型,但這兩個突變型在病毒爆發的早期可能就已存在,並非近期突變而成。
  • 分子寄生蟲技術能干擾病毒複製?這可能是抵抗新冠的另一種方法
    今天收到小夥伴發來的「分子寄生蟲如何用於新冠病毒的治療?」這個問題,說實話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是蒙的。 分子寄生蟲是一個運用分子生物學研究寄生蟲的學科。我一時間真的想不出這門研究寄生蟲的學科是怎麼運用在新冠病毒的治療上的。
  • 新冠病毒出現突變,躲避疫苗有人產生18種變異
    雖然現在新冠疫苗已經大規模啟用了,在這裡要說的是狡猾的病毒還變異了,近日科學家在南非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501.V2」中找到了一種「逃逸突變體」病毒(escape mutant)。這種「逃逸突變體」病毒被命名為「E484K」,現已證實,可以逃脫疫苗產生的某些抗體。
  • 新冠病毒源頭找到了?
    義大利研究人員在今年3月份曾告訴路透社,稱在2019年最後一個季度,倫巴第地區發生嚴重肺炎和流感的病例比往年要多,這可能是新冠病毒比預期的更早傳播的一個信號。義大利錫耶納大學的研究員喬瓦尼·阿波羅內則表示,追溯至2019年10月第一周,有4例病例的新冠抗體呈陽性,這意味著這4位病患在9月可能接觸到了新冠病毒。「所以研究的重要發現是:沒有症狀的人不僅在血清學檢查後呈陽性,而且具有能夠殺死病毒的抗體。」他說:「這意味著新冠病毒可以在人群中長時間傳播,並且致死率很低,這並不是因為它正在消失,而會再次暴發。」
  • 新冠病毒最近的這幾個發現,可能會對新冠病毒的防控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目前新冠病毒的跨物種的傳染的問題,雖然還沒有確切的證據所有被感染的物種都能回傳,但以目前的消息來看,至少對水貂養殖這塊的需要提高警惕。養殖人員最少得定期進行核酸檢測,每隻賣出去的水貂得有相應的記錄可追尋。
  • 新冠最早鑑定者:病毒或曾隱秘傳播 不一定起源於武漢
    此外,儘管96%-97%的序列相似性聽起來像上述一些蝙蝠病毒和新冠病毒密切相關,但事實上這可能代表了20多年的序列進化。因此,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更多的採樣將確定更多的與新冠病毒關係更近的蝙蝠病毒。他們強調,在未來新冠病毒溯源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的問題是,來源於蝙蝠或任何其他動物物種的病毒,是否包含在新冠病毒中發現的關鍵的RBD突變和相同的弗林酶切位點插入。
  • 研究發現:26種常與人接觸的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近日刊文稱,經證實,經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文章內容摘編如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新冠疫苗研發:我太難了!
    但新冠疫苗的研發,還面臨著很多困難和障礙。 難點一,認識新敵人要打敗一個新敵人,首先要認識和了解它。新冠病毒是過去18年裡第3種通過跨物種傳播而導致人類大規模感染的冠狀病毒,之前的兩種是SARS和MERS。對同類病毒的研究經驗,能幫我們更好地了解新敵人。但遺憾的是,迄今尚無針對某種冠狀病毒的疫苗研發出來,SARS和MERS都沒有成功上市的疫苗。
  • 潛藏在新冠病毒內的23種未知蛋白被發現 「如何工作」仍未可知
    儘管新冠病毒早已是全球成千上萬科研項目攻克的目標,但作為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大、最複雜的RNA病毒之一,它仍然是令人困惑的存在,還有眾多的未解之謎等待人類去發現。9月10日《自然》雜誌刊發的一項研究顯示,研究人員發現了23種由新冠病毒編碼的、此前未知的蛋白質,而它們在人體感染新冠病毒過程中的作用目前仍然「神秘未知」。
  • 潛藏在新冠病毒內的23種未知蛋白被發現「如何工作」仍未可知
    儘管新冠病毒早已是全球成千上萬科研項目攻克的目標,但作為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大、最複雜的RNA病毒之一,它仍然是令人困惑的存在,還有眾多的未解之謎等待人類去發現。9月10日《自然》雜誌刊發的一項研究顯示,研究人員發現了23種由新冠病毒編碼的、此前未知的蛋白質,而它們在人體感染新冠病毒過程中的作用目前仍然「神秘未知」。
  • 研究發現:常與人接觸的26種動物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科學報告》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稱,共有26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動物對新冠病毒易感。這項研究基於生物信息學模擬,旨在找出新冠病毒是否能感染共計215種動物。研究結論與實驗室觀察和患者報告相一致。
  • 病毒在變異,新冠疫苗出現可怕的ADE效應咋辦?
    2新冠疫苗到底有多少種?當前,新冠疫苗主要有5種類型,包括滅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組蛋白疫苗、非複製型腺病毒載體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 3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提到,新冠疫苗研發過程中,新冠病毒從分離到現在才半年多,疫苗的有效期有多長,全世界的數據都還不太多。 4新冠疫苗會不會出現可怕的ADE效應?
  • 新冠病毒可能危害大腦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綜合編譯 蔡夢吟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報導,英國科學家6月25日發表在英國《柳葉刀-精神病學》雜誌上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新冠病毒可能對大腦造成諸多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導致中風或精神疾病
  • 研究發現細胞代謝壓力可能減弱新冠病毒毒力
    11月7日,記者從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與香港大學生物醫學院等團隊合作的一項研究顯示,細胞代謝壓力可能使新冠病毒毒力變弱。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目前,科學家已發現7種人類冠狀病毒,其中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及新型冠狀病毒3種可引起致命呼吸系統疾病,其餘4種季節性流行的冠狀病毒通常只引起感冒症狀。
  • 47歲癌症患者感染新冠,身體出現18種病毒變異
    病毒不大可能長時間存在於感染者體內,而且時間長了就容易出問題。這不就有這麼個情況。據《今日俄羅斯》報導:一位47歲的女性癌症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四個月後,身體突然出現了18種病毒的變異(注意不是18種病毒,而是18種病毒的變異),更為讓人驚訝的是,有些病毒的變異是之前從未見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