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是如何致癌的?這7種病毒,你必須了解

2020-12-04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

點擊查看

病毒與癌症,似乎關係不大,但有幾種致癌病毒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例如,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可導致宮頸癌和其他幾種癌症。C型肝炎會導致肝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認識並了解它們,學會保護自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研究病毒和癌症之間的關係也有助於研究人員開發疫苗和其他降低癌症風險的方法。

病毒是如何致癌的?

病毒是非常小的生物體,它們是由基因(DNA或RNA)和蛋白質外殼組成的,有幾種致癌病毒:

EB病毒(EBV)

一種通過唾液傳播的皰疹病毒。EBV感染增加了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某些類型的何杰金氏淋巴瘤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以及胃癌的風險。目前還沒有針對EB病毒的疫苗。

B肝病毒(HBV)

通過受感染的血液、精液和其他體液傳播。B肝是導致肝癌的主要病因。建議所有兒童和成人接種B肝疫苗。如果你不確定你是否接種過疫苗,請諮詢醫生。

C型肝炎病毒(HCV)

通過受感染的血液傳播。C型肝炎是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並可導致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還沒有C型肝炎的疫苗,但它是可以治癒的。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通過受感染的精液、陰道液、血液和母嬰傳播。雖然它不會直接導致癌症,但研究人員認為,它會破壞免疫系統,從而降低人體對其他致癌病毒的防禦能力,增加患癌症的風險。它能使其他癌病毒引起癌症。愛滋病毒相關癌症包括卡波西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宮頸癌以及肛門、肝臟、口腔、咽喉和肺癌。目前還沒有針對愛滋病毒的疫苗。

人類皰疹病毒8型 (HHV-8)

免疫系統較弱的人的卡波西肉瘤有關。包括愛滋病患者。

人類乳頭瘤病毒(HPV)

至少有14種類型的HPV可導致男性和女性的癌症,包括肛門癌、宮頸癌、陰莖癌、喉癌、陰道癌和外陰癌。11-12歲的男孩和女孩應該接種HPV疫苗,適應人群為9到45歲。(現在中國批准9價疫苗用於16-26歲的女性,2價疫苗可用於45歲以下女性。)

人T細胞白血病病毒型,也稱為人T淋巴細胞病毒(HTLV-1)

與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有關。它通過受感染的精液、陰道液、血液和母嬰傳播。

這些病毒對癌症發展的影響是非常複雜的。專家們並不完全了解大多數已知的致癌病毒是如何致癌的。目前所知的是,病毒劫持細胞並將自己的DNA或RNA插入宿主細胞。導致宿主細胞癌變。

我們能做些什麼來避免感染這些致癌病毒?

接種疫苗

HPV疫苗可以幫助降低HPV相關癌症的風險。B肝疫苗可以幫助降低患肝癌的風險。

篩查

一些與癌症相關的病毒篩查是可行的,比如HPV、HIV、B肝和C肝。此外,請遵循我們的癌症篩查指南。篩查是早期發現癌症的最好方法之一,因為癌症早期最容易治療。諮詢醫生,看你是否需要更早或更多的檢查。

注意安全性行為

HPV、HIV、B肝和C肝等病毒均可通過性傳播。

注意共用物品感染

不要使用非法藥物、共用注射器、針頭、針灸針或其他受感染的設備或可能有血跡的個人物品。

寫在最後

如果認為自己存在患癌病毒的風險,請諮詢醫生,降低患癌的風險。從細節中遠離這些病毒是對自己和家人最好的保護!

以上內容來自美國癌症治療領域多年排名第一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由美中嘉和腫瘤防治科普團隊進行翻譯、編輯整理。

參考文獻

MD安德森癌症中心官方網站

相關焦點

  • 能引起癌症的7種病毒,必須了解!
    病毒與癌症,似乎關係不大,但有幾種致癌病毒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例如,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可導致宮頸癌和其他幾種癌症。C型肝炎會導致肝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認識並了解它們,學會保護自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 病毒也致癌,10種與病毒感染相關的癌症,你都了解嗎?
    早在8年前,英國的《每日郵報》就曾報導稱:有多達40%的癌症與病毒感染有關,包括了許多大家熟知的各種實體腫瘤和血液腫瘤。相關研究的科學家指出,這一發現為通過接種疫苗預防癌症帶來了新的希望。一般來講,病毒只有侵入活體細胞,才能存活並複製更多的病毒。
  • 美國NIH :首次列出5種致癌病毒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在2016年11月3日發布了第14版關於致癌物的報告,將它的觀察名單中的致癌物總數增加到248種。這種份新的報告加入5種新的病毒到這個名單---包括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即迄今為止發現的首批致癌病毒之一,另外還加入被用來製造金屬合金和充電電池的鈷元素,以及工業溶劑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 TCE)。
  • 比起「新冠」,這4種病毒不僅擅長偽裝,還可能致癌
    疫情期間有這5種表現的人,你體內的維生素D「餘額」不足了 無意識「摸臉」增加染病毒風險!你可能每4分鐘就摸一次…… 感染科專家N條「復工」建議:讓病毒不復燃,疫情不反彈 事關14億人安危!中國怎樣守住境外輸入這條紅線?
  • 知己知彼:關於病毒 這些秘密你必須知道
    你可能最想知道的是:病毒是什麼?病毒是怎樣入侵人體的?又是怎樣讓人生病的?我們應該如何防禦這種從來沒有見過的新型冠狀病毒?如果這幾天我正好在感冒發燒,要不要去醫院?在與病毒鬥爭的過程中,科學家究竟學到了什麼?
  • eb病毒能治療好嗎 如何預防EB病毒感染
    在我們生活中,想必大家對於eb病毒感染還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吧,EB病毒又稱人類皰疹病毒,是一種皰疹病毒。它主要感染人類口咽部的上皮細胞和B淋巴細胞。那麼,eb病毒能治療好嗎?eb病毒怎麼預防?下面來了解一下吧。eb病毒能治療好嗎可以治好的放心吧!可能要住院治療,我寶寶住院十天就出院了。
  • 了解病毒與人類共同的進化 II 病毒星球
    經歷幾個世紀,「病毒」這個詞逐漸呈現出另一層含義,它可以指代任何有傳染性的物質。而綿延不斷的新冠疫情,讓人類對病毒有了新的認識,似乎病毒面前人人平等。談到病毒,大多數人仍舊是一臉恐慌,恨不得跟病毒隔離,消滅一切病毒是他們的夢想。但這有可能嗎?沒有!
  • 病毒是什麼?病毒從哪裡來?上海科技館帶你直面病毒!
    病毒是什麼?病毒從哪裡來?面對疫情,中國如何快速反應、高效防控以及全民參與?我們未來怎樣與病毒長期共存?這是上海科技館自3月「重啟」後的首次原創展覽,關注點放在了「病毒」上。7月15日,在二樓特展廳推出原創展覽「命運與共,攜手抗疫——科技與健康同行」,展期4個月。展覽由序廳及病毒星球、暴發·戰「疫」、共享未來三個版塊組成。不用懼怕,小布帶你走近病毒的世界。序廳:思辨 病毒是永遠的敵人嗎?
  • 新冠病毒是如何工作的?
    covid-19病毒是人類最新的敵人。有人說,這種病毒「智商很高」。你瞧,它的致死率不高,但傳播力極強,甚至可以在不引起症狀的情況下傳播。所以,不論為了治療還是研製疫苗,我們都需要去了解它是如何工作的。從病毒學的角度看,病毒的傳播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只要一個環節阻斷,就傳播不下去。那麼,covid-19病毒的傳播有哪些環節呢?
  • 《給忙碌者的病毒科學》:帶你快速了解病毒,更好地保護自己和家人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 韓啟德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 張定宇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 張文宏鼎力推薦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最新力作《給忙碌者的病毒科學》作者:王立銘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了解人類與病毒相伴共生的歷史,走入入侵人類世界的病毒的隱秘世界,掌握抵禦病毒侵襲的科學方法,迎接與病毒共生的新常態未來。王立銘教授親述的硬核病毒科普,9大模塊,全方位直擊現代人最應該了解的病毒科學九大問題:畫像、入侵、流行、隔離、疫苗、藥物、溯源、歷史、未來;1份側寫,囊括我們必須了解的10種病毒。所有因新冠疫情而渴望了解病毒的人,都能在本書中有所收穫。
  • 為什麼人類對病毒越了解會越迷惑?
    從出生到死亡,我們無時無刻不與病毒相伴,但大多數人幾乎從未親眼見過這些陪伴我們時間最長的這種生物的樣子,病毒一直蒙著神秘的面紗。更奇怪的是,對於不能獨立生存,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體內的生物,我們了解得越多,困惑就越多。
  • 為什麼人類對病毒越了解會越迷惑?
    從出生到死亡,我們無時無刻不與病毒相伴,但大多數人幾乎從未親眼見過這些陪伴我們時間最長的這種生物的樣子,病毒一直蒙著神秘的面紗。更奇怪的是,對於不能獨立生存,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體內的生物,我們了解得越多,困惑就越多。
  • 愛滋病病毒比新冠病毒更狡猾!關於愛滋病,這些知識你需要了解
    是如何感染的?如何才能預防愛滋病?死亡數居第一位的傳染病根據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今年7月發布的《2020全球愛滋病防治進展報告》,2019年約有170萬新發感染者,是全球目標值的三倍多,全世界預防愛滋病病毒新發感染的工作遠遠落後於既定目標。報告還指出,2019年有69萬人死於愛滋病相關疾病。3800萬愛滋病病毒感染者中,仍有1260萬人無法獲得拯救生命的治療。
  • 病毒如何感染人類?人類如何阻斷病毒?
    病毒必須通過特定通道進入細胞,這個通道稱為受體。進入細胞以後,在細胞質和細胞核裡面分別進行複製。RNA病毒進入細胞後可在「病毒工廠」中,進行基因複製和基因表達,產生病毒結構蛋白和基因組RNA,兩者組裝成完整RNA病毒以後釋放,至此完成它自己的生活史。  RNA病毒必須在細胞質裡面連續地、活躍地複製,才能長期存在於細胞中。這意味著RNA病毒中任何一個關鍵酶或關鍵蛋白缺失或者被損傷,病毒都不能進行連續的複製。
  • 美國權威機構報告稱手機輻射可致癌:這9點你必須了解
    自從科學家最早拋出這一疑問以來,手機使用率不斷攀升,如今92%的美國人擁有手機。這一趨勢短時間內不會發生改變。也不應該發生改變。無論此項研究結果如何,無論頭條新聞如何解讀,手機是否有害仍然沒有確定的答案。一會兒我會談到,我們或許永遠都沒法得到確定的答案。單憑這個研究不應成為你扔掉手機的原因,而且在如今這個現代社會,不用手機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你可以關注一下這場爭論,了解最新的進展。
  • 研究人員利用化學和病毒學來揭示病毒蛋白如何抑制病毒複製
    根據他們的研究,研究小組說這些病毒似乎破壞了他們自己的基因組複製機制。 CSU的研究人員稱這一結果「令人驚訝」,並表示這些發現對未來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開發有一定的意義。 這項研究「motif V調節黃病毒NS3 ATP酶和rna結合裂縫之間的能量傳導」發表在生物化學雜誌2月7日。
  • 病毒是如何欺騙你的 | 混亂博物館
    今天這支視頻,我們以新冠肺炎病毒侵入人體為例,講述病毒與宿主細胞之間,靶向藥物與病毒之間,如何展開騙與反騙的博弈,最終成為一場資訊理論武器的軍備競賽。在微觀層面,正在發生著眼花繚亂、山呼海嘯的變化,最終複雜性成為了雙方共同的主題,而無論是人、病毒還是藥,想要一次、終身找準自己的「位置」,都無疑是一種痴心妄想。
  • 盤點從80年代到現在出現的可怕病毒。帶你認識病毒,了解病毒
    馬爾堡病毒又稱為綠猴子病毒,1967年德國馬爾堡小鎮出現惡性出血熱的病人,經調查發現病毒源於非洲烏幹達境內的一種猴子,這種病毒非常致命與伊波拉病毒類似。 MERS病毒,2012年沙烏地阿拉伯吉達的一名60歲男子因為發燒、咳嗽和氣短入院。入院時他已經發燒7天。11天之後,他因為進展性呼吸和腎衰竭而死亡。
  • 5種看見病毒的方法
    一些生物化學方法會通過尋找病毒的遺傳物質來確認病毒的存在,比如現在用來確認是否感染了SARS-CoV-2(COVID-19的致病病毒)所使用的就是這種方法。但除此之外,生物學家和醫學家在實驗室中還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可用來「看見」病毒。要了解這些方法,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病毒究竟有多小。
  • 5種看見病毒的方法
    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要如何才能知曉它們的存在?了解它們的特徵與樣貌呢? 要了解這些方法,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病毒究竟有多小。大多數細胞的直徑約為100微米,也就是0.1毫米左右;而病毒的大小約是這個數字的1/1000,平均大約為150納米(0.0001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