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忙碌者的病毒科學》:帶你快速了解病毒,更好地保護自己和家人

2021-01-15 廣州日報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 韓啟德

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 張定宇

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 張文宏

鼎力推薦

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最新力作

《給忙碌者的病毒科學》

作者:王立銘

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一本關於病毒科學的硬科普,一本人人讀得懂、用得上的口袋書。了解人類與病毒相伴共生的歷史,走入入侵人類世界的病毒的隱秘世界,掌握抵禦病毒侵襲的科學方法,迎接與病毒共生的新常態未來。

王立銘教授親述的硬核病毒科普,9大模塊,全方位直擊現代人最應該了解的病毒科學九大問題:畫像、入侵、流行、隔離、疫苗、藥物、溯源、歷史、未來;1份側寫,囊括我們必須了解的10種病毒。

所有因新冠疫情而渴望了解病毒的人,都能在本書中有所收穫。我們對於病毒的疑惑,需要一位真正權威的專業人員來解答,王立銘教授延續一貫通俗易懂、趣味十足的寫作風格,將複雜的科學知識用淺顯生動的語言講述出來。閱讀本書,親身感受病毒科學的衝擊和神奇,同時啟發你的現實生活!

[作者簡介]

王立銘: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獲得者,「賽先生」科學和醫學公共傳播獎發起人之一。科普作家,創作了《吃貨的生物學修養》《上帝的手術刀》《生命是什麼》等暢銷書,其中《吃貨的生物學修養》榮獲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上帝的手術刀》榮獲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金籤獎」。《巡山報告》專欄主筆,長期追蹤生命科學與現代醫學的最新進展。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孫珺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孫珺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孫珺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

相關焦點

  • 病毒是如何致癌的?這7種病毒,你必須了解
    認識並了解它們,學會保護自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目前還沒有針對EB病毒的疫苗。B肝病毒(HBV)通過受感染的血液、精液和其他體液傳播。B肝是導致肝癌的主要病因。建議所有兒童和成人接種B肝疫苗。如果你不確定你是否接種過疫苗,請諮詢醫生。
  • 病毒是什麼?病毒從哪裡來?上海科技館帶你直面病毒!
    展覽由序廳及病毒星球、暴發·戰「疫」、共享未來三個版塊組成。不用懼怕,小布帶你走近病毒的世界。序廳:思辨 病毒是永遠的敵人嗎?序廳由藝術裝置引入, 「一體兩面」的繪畫,讓觀眾踏入展廳的同時,就開始思索:病毒是永遠的敵人嗎?
  • 愛滋病病毒比新冠病毒更狡猾!關於愛滋病,這些知識你需要了解
    如何檢測自己是否感染了愛滋病病毒?要檢測自己是否感染了愛滋病病毒,就需要做HIV抗體的檢測,各地疾控中心的自願諮詢檢測門診為有需要的個人提供免費和保護隱私的愛滋病檢測和諮詢服務。包括抗體篩查試驗和補充試驗。抗體篩查試驗主要通過各種試驗方法檢測HIV抗體,包括自我篩查和醫院篩查。
  • 了解病毒與人類共同的進化 II 病毒星球
    狼書今日共讀書目《病毒星球》帶你暢遊這顆遍布著病毒的星球,了解病毒和人類共同進化的過程。在這個相愛相殺的故事裡,有一舉掠去地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兇殘,也有幫助殺菌與抗癌的友愛,還有全殲外星人的巨大腦洞。你會發現,病毒不僅指示出我們的來路,也將我們人類對自身的研究推得更遠...
  • 帶孩子了解病毒、細菌、微生物
    智伍他們為了拯救隊友而冒險進入了叢林……探險隊最終能否擺脫病毒的威脅,安全地逃出危機四伏的原始叢林呢?微生物在為自己提供營養物質,供生長和繁殖的同時,也為人類消除了各種汙染物,在保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生命科學是21世紀最前沿的學科,微生物又是生命科學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 美護士全家8口7人感染新冠病毒 「你不想和家人一起健康地活著嗎?」
    美國疫情數據連日來屢創新高,但部分州卻仍然沒有採取防疫措施,很多地方的民眾也強烈反對為防控疫情而關停經濟、甚至還在懷疑新冠病毒的存在。對此,新澤西州一位感染了新冠病毒的護士用自己全家的經歷告訴人們,新冠病毒真實存在而且危害極大,絕對不能放鬆警惕,戰勝疫情需要所有人克服困難、一起努力。
  • 鍾南山院士指導研發快速檢測試劑盒,病毒快速檢測技術了解一下
    目前該試劑盒(科研用)樣品已大批送至湖北省武漢市、黃岡市、大冶市等地基層衛生機構等,與核酸檢測等技術聯合用於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測試評估。病毒快速檢測技術的價值從公布的信息看,IgM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採用了一種病毒快速檢測技術。
  • 盤點從80年代到現在出現的可怕病毒。帶你認識病毒,了解病毒
    愛滋病AIDS又名HIV病毒,1921年在非洲叢林中一名獵人在和黑猩猩搏鬥時通過血液接觸而感染病毒,於是這種疾病就傳播到了全世界。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通過性、母嬰、血液傳播。1985年,愛滋病傳入中國,到現在已經有了35年的歷史。目前愛滋病毒只能控制、治療,並不能痊癒。
  • 病毒如何擴散?又如何保護自己?流體動力學可以給出解釋
    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經常用肥皂和水洗手,以殺滅可能感染的細菌;用口罩遮住鼻子和嘴;這些指導是基於這樣一種理解,即呼吸道感染通過攜帶病毒的飛沫傳播,當感染者咳嗽、打噴嚏或呼吸時,飛沫會被排出。 但在西班牙流感導致全球5000萬人死亡一個多世紀後,這些飛沫液滴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個謎。所以進一步研究呼吸道疾病的流動物理學將是遏制當前冠狀病毒大流行的關鍵。
  • 能引起癌症的7種病毒,必須了解!
    病毒與癌症,似乎關係不大,但有幾種致癌病毒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例如,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可導致宮頸癌和其他幾種癌症。C型肝炎會導致肝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認識並了解它們,學會保護自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 當野味帶來病毒:如何保護野生動物,以及人類自己?
    當野味帶來病毒:如何保護野生動物,以及人類自己?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爆發,野生動物消費問題再次成為輿論焦點。17年前,SARS自中國華南地區蔓延至全球27個國家,造成8000餘人感染,死亡率高達10%。
  • 與病毒的億年羈絆:病毒把祖傳基因寫入我們體內,卻讓我們更好地活著
    基因決定了每一個生物的性狀,也造就了獨一無二的你。然而不得不承認,人與人之間基因的相似度高達99.9%,我們的那些獨特性僅佔龐大基因組中的0.1%。 基因水平的研究揭示了人類和動物其實共享了很大一部分基因:人和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6%,人和貓的基因相似度也可以高達90%。
  • 新冠病毒溯源是一個科學問題
    世衛組織呼籲勿將新冠病毒溯源工作政治化,而是基於科學展開研究,以科學態度推動病毒溯源和國際合作。對此,在11月30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世衛組織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冠病毒溯源是科學問題,病毒在何時、何地打破物種界限等問題目前尚未破解。世衛組織密切關注各類科學線索,以科學態度推動病毒溯源和國際合作。一美國疾控中心研究人員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早在2019年12月中旬,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國出現。
  • 《科學》:已發現1100種病毒,未來或會有更多的病毒從動物跳到人類...
    在一篇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觀點類型文章中,由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San Diego Zoo Global)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家團隊呼籲科學家和野生動物專家在出售新鮮肉類、魚類和農產品的露天市場(溼市場)、野生動物養殖場和其他潛在的疾病熱點地區對動物進行常規病毒檢測。
  • 新冠病毒為何比SARS病毒傳染性更強?這個展覽帶你揭秘病毒
    重新認識病毒,客觀全面了解病毒,掌握病毒防範的科學方法,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都至關重要。廣東科學中心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情況下,於2020年5月12日(星期二)起恢復開館,並推出嶄新的《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科普主題展覽。《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
  • 病毒長什麼樣?3D列印彩色病毒模型!帶你了解微觀世界
    一種「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能讓人和動植物生病,還能快速傳染引發可怕的疫情,這就是病毒。你知道禍害世界的病毒到底長什麼樣嗎?揭開了病毒的神秘面紗,復原了病毒結構的真實外貌,為大家了解病毒提供了最生動直觀的材料。
  • 看病毒和人類的演化博弈!廣東科學中心科普病毒展覽15日起開放
    過去的3個多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籠罩全球,已危及整個人類社會,讓我們深刻意識到——病毒無國界。重新認識病毒,客觀全面了解病毒,掌握病毒防範的科學方法,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都至關重要。為此,廣東科學中心結合當前疫情和公眾科普需求,自主研發《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
  • 如何系統地認識病毒,系統的預防病毒
    病毒最早被認為是毒藥,然後是生命的形式,再後來是生化物質,如今,病毒則被看成處於有生命和非生命之間交叉區域的存在物:它們自身不能複製,但可以在真正的活細胞中複製,而且能夠深刻影響宿主的生物習性。在現代生物科學時代的很長一段時期內,病毒都被歸入非生命的一類,這種分類法帶來了一種不曾預料到的後果:導致大多數研究者在進化研究中都忽略了病毒。但是,科學家終於開始意識到,病毒是生命史中的重要參與者。
  • 除了新冠病毒,還有一種病毒每年20萬人因此喪生
    、全人群普遍易感,因此,諾如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和快速傳播能力。諾如病毒感染髮病的主要表現為腹瀉或嘔吐,國際上通常稱之為急性胃腸炎 如果突然感到身體不適或嘔吐和腹瀉,那麼你就很可能感染了諾如病毒。其他症狀可能包括輕微發燒,頭痛,絞痛和四肢疼痛。 如何保護家人 目前沒有針對這種腸道病毒的直接治療方法。
  • 兩篇Cell揭示伊波拉病毒發生突變而更好地感染人細胞
    2016年11月13日/生物谷BIOON/--兩個獨立的研究小組報導,研究人員鑑定出在2013年到2016年在西非發生的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 EBOV)流行病期間出現的EBOV突變會增加這種病毒感染人細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