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病毒與人類的關係
作者:卡爾·齊默
卡爾·齊默(Carl Zimmer),知名科普作家,在耶魯大學教授科學和環境寫作。他寫過多本廣受歡迎的科普作品,包括《演化》《在水的邊緣》《萬物身刻》等,曾於2007年摘得美國國家科學院科學傳播獎(The National Academies Communication Award),這一獎項是該領域的桂冠榮譽。
譯者 劉暘(桔子),畢業於北京大學,後於芝加哥大學取得分子、遺傳及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九三學社成員,科學寫作者、記者,科學松鼠會成員,果殼網吱扭App主編。
病毒Virus
病毒一詞來源是拉丁語Virus,指蛇的毒液和人的精液。它是同時具備生和死的一種生命形態,被賦予了「毀滅」和「創造」兩層意思。經歷幾個世紀,「病毒」這個詞逐漸呈現出另一層含義,它可以指代任何有傳染性的物質。
而綿延不斷的新冠疫情,讓人類對病毒有了新的認識,似乎病毒面前人人平等。談到病毒,大多數人仍舊是一臉恐慌,恨不得跟病毒隔離,消滅一切病毒是他們的夢想。但這有可能嗎?沒有!
狼書今日共讀書目《病毒星球》帶你暢遊這顆遍布著病毒的星球,了解病毒和人類共同進化的過程。在這個相愛相殺的故事裡,有一舉掠去地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兇殘,也有幫助殺菌與抗癌的友愛,還有全殲外星人的巨大腦洞。你會發現,病毒不僅指示出我們的來路,也將我們人類對自身的研究推得更遠...
核心內容
病毒無處不在,它與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相互博弈,影響著全球大氣和地質結構。
同時它又是世界上最早的【轉基因工程】,在所有生物的演化中,它藏在其中,帶去死亡,也帶來了新的基因多樣性。
最後它還很可能是生命的起源,像媽媽病毒,屬於擬菌病毒科,巨型甚至超過細菌,而且內部會有類似細胞的生理活動,它模糊了細菌和病毒之間的界限,至此尋找生命起源,病毒也很有可能是一個方向。
地球上的生命到底是如何誕生的
地球上的生命到底是如何誕生的,到今天還沒有確定的答案。有些理論認為生命來自地球之外,也有些認為,生命起源於海底的酸性或鹼性火山口附近。但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都認為,地球上生命的萌芽應該只是一些結構簡單的大型分子。而其中的一些大型分子,偶然地成為了最早的遺傳物質,讓生命體可以不斷地複製自身。
達爾文曾經將這些遺傳物質稱為「微芽」,現在我們知道這個「微芽」就是「脫氧核糖核酸」也就是大名鼎鼎的「DNA"。那病毒呢?病毒也能自我複製,它也有自己的遺傳物質。一些病毒的遺傳物質也是DNA,不過另一些病毒的遺傳物質是核糖核酸,也就是RNA。
既然病毒可以自我複製,能夠繁衍出下一代來,那病毒算不算生物呢?這個問題,直到現在也在爭論之中。病毒沒有生物所固有的新陳代謝物質,包在一個小小的蛋白質殼子裡四處飄蕩。如果碰到合適的機會,它就寄生在特定的細胞裡,病毒的外殼會被降解破壞掉,而遺傳物質會篡改細胞的生產指令,讓細胞製造病毒所需要的蛋白質外殼以及更多的病毒遺傳物質出來。
研究者發現了一些同時存在於人類和其他生物體內的病毒基因,這說明人類在演化上和這些物種分家之前,共同的祖先就已經被病毒感染。現在我們每個人的體內,都帶有大概十萬種病毒的基因,佔到人類基因總量的8%。用作者的話來說」我們的基因組中,病毒泛濫「。
本質上,生物的繁殖演化,只是一些DNA片段的排列組合和不斷改變而已。生物利用病毒的DNA來幫助自己演化,是非常常見的事情 。失敗的生物死去了,而成功的生物開枝散葉,繁衍後代。沒有諸多的病毒,也就沒有現在這樣豐富多彩的生命。
病毒對文明的影響
人類的文明往往會被病毒改變,而病毒也可能會改變我們治療某些疾病的方式。
病毒影響人類文明的方式,說白了有些暴力,主要就是殺人。在人類文明史中,天花病毒可能是病毒中屠殺人類最多的兇手。大約在公元十世紀的中國,世界上第一種有效預防天花傳播的方法」人痘「出現了,醫生會用針或者刀在天花患者的傷口上蹭一下,再用這個粘上病毒的針或刀,在健康人皮膚的傷口上摩擦,進行接種。這種方法會在接種者的手臂上造成一個小膿皰,膿皰脫落後,接種者就對天花免疫了。直到十八世紀,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才發明了牛痘接種,繼而引發了疫苗的醫學革命。1977年,天花被徹底消滅。但這只是特例,因為天花只感染人類,而不感染其他生物。
比如我們很熟悉的流感病毒就會感染很多物種,還經常變來變去。因為流感病毒的基因不穩定,所以得過流感的人也不會對流感終生免疫。
每次病毒感染裡,其實都是病毒對細胞發起了攻擊。病毒感染的目標是細胞,而且往往是特定的細胞,那麼,既然病毒感染細胞後能讓細胞死亡,是否也意味著病毒可以用於消滅細菌呢?有一類病毒叫作」噬菌體「,一種分布最廣泛的病毒,樣子像一艘火箭,身材細長,有幾隻腳和一個大腦袋,腦袋裡裝著遺傳物質,它會像注射器一樣,將自身的遺傳物質注射到病菌裡,大量複製然後破殼而出,殺死細菌。
不過,隨著以青黴素為代表的抗生素的發明和推廣,使得噬菌體這種病毒來治療疾病的做法就很少見了。但是隨著越來越多抗生素的出現和使用,擁有抗藥性的細菌也開始出現,也許用不了多久,針對性的噬菌體也會成為一種可能的使用方案。病毒對人類文明的影響方式,也就又多了一種。
病毒幫助地球維持生態平衡
雖然病毒在這個地球上已經存在了很久,但其實直到一百多年前,我們才意識到病毒的存在。我們對病毒了解得這麼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病毒太小了,很難觀察到。所以我們以前並不知道地球上的病毒有那麼多,也不知道病毒分布得有那麼廣泛。從外太空到海底,從封閉了百萬年的水晶洞到最乾旱的沙漠,到處都能找到病毒。
地球的溫度、大氣的成分都與病毒息息相關。在幾十億年的地球生命發展史上,病毒留下了海量的痕跡。作為基因傳遞的重要工具,病毒把基因在不同物種之間傳來傳去,是生命演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推手。一方面,它會帶來疾病和死亡,另一方面,它會帶來新的生命。
理性&思考
這次的全球新冠疫情,或許很大的問題來源於絕大多數人對病毒的一知半解。經歷非典,留下的只是一種對病毒的恐慌,而沒有吸取了教訓,甚至對病毒的教育科普,都遠遠沒有做到位。
全面了解病毒,了解這樣一種每天都離不開的生命體,減少面對疫情的恐慌。
要知道只有極少數病毒會讓人體致病,大部分病毒感染,都可以通過人體免疫來自愈。致命性太強的病毒,因為殺死宿主,反而難以傳播。比起消滅病毒,長期維持和病毒的相處,會是更合理的選擇。
長期有效的是,用人類的免疫【進化】來抵抗病毒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