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篇Cell揭示伊波拉病毒發生突變而更好地感染人細胞

2020-12-04 生物谷

2016年11月13日/

生物谷

BIOON/--兩個獨立的研究小組報導,研究人員鑑定出在2013年到2016年在西非發生的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 EBOV)流行病期間出現的EBOV突變會增加這種病毒感染人細胞的能力。

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Jeremy Luban教授說,「EBOV被認為在一種未知的動物宿主中傳播,而且僅罕見地跨越物種侵入人體。當這種病毒確實跨越時,它會給那些受到感染的人帶來破壞性的影響。直到最近,這種人類疾病爆發持續時間較短,而且這種病毒有很少的機會在

遺傳

上適應人類宿主。」

到2016年EBOV流行病結束時,超過28,000人被這種病毒感染,而且超過11,000人死於這種EBOV疾病。為了研究這種病毒針對如此多的人遭受感染作出的反應中是否可能在

遺傳

上發生改變,這兩個研究小組利用公開可獲得的EBOV基因組序列來追蹤EBOV突變,結果發現編碼EBOV糖蛋白的基因發生突變會增加這種病毒感染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細胞的能力。通過增加對人細胞的感染性,這些突變在EBOV流行病爆發期間增加EBOV病毒擴散是可能的。

英國諾丁漢大學病毒學家Jonathan Ball說,「如果你將一種病毒導入一種新的宿主(如人類),那麼它可能需要適應以便更好地感染該宿主並且在其中擴散。」這兩個小組研究的一種特定突變---EBOV糖蛋白發生的突變A82V---在這次EBOV流行病爆發早期出現,這正是EBOV感染病例數量大大增加的時候,因而這種病毒突變體很快成為在這次爆發中佔主導地位的病毒類型。

這些EBOV突變並不增加EBOV感染來自其他哺乳動物物種---包括被猜測是EBOV的天然宿主的果蝠---的細胞的能力。Ball說,「我們發現當EBOV在人際間傳播時,明顯不必擔心維持它在蝙蝠中的傳染性。」

這兩個研究團隊正在繼續開展他們的研究以便更多地了解這些特異性的突變如何讓EBOV對人細胞更具傳染性。Luban說,「理解這些病毒在流行病爆發期間如何進化是比較重要的。通過這樣做,當這些病毒在未來跨越物種侵入人體時,我們將更好地做出準備。」(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Ebola Virus Glycoprotein with Increased Infectivity Dominated the 2013–2016 Epidemic

William E. Diehl9, Aaron E. Lin9, Nathan D. Grubaugh9, Luiz Max Carvalho9, Kyusik Kim, Pyae Phyo Kyawe, Sean M. McCauley, Elisa Donnard, Alper Kucukural, Patrick McDonel, Stephen F. Schaffner, Manuel Garber, Andrew Rambaut, Kristian G. Andersen, Pardis C. Sabeti, Jeremy Luban

doi:

10.1016/j.cell.2016.10.014Human Adaptation of Ebola Virus during the West African Outbreak

Richard A. Urbanowicz, C. Patrick McClure, Anavaj Sakuntabhai, Amadou A. Sall, Gary Kobinger13,14, Marcel A. Müller, Edward C. Holmes, Félix A. Rey, Etienne Simon-Loriere, Jonathan K. Ball

doi:

10.1016/j.cell.2016.10.013

相關會議推薦

 

2016(第三屆)下一代測序發展論壇

會議時間:2016.11.17-2016.11.18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ngs/

相關焦點

  • 兩篇Cell聚焦愈發強大的伊波拉病毒來源
    兩個獨立的研究小組近日在《Cell》雜誌上發表文章稱,在西非爆發伊波拉疫情的初期,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可能發生遺傳變異,從而幫助它們更好地適應人類宿主
  • Cell:對伊波拉病毒進行單細胞研究,揭示了這種病毒的致命策略
    2020年11月15日訊/生物谷BIOON/---伊波拉病毒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原體之一。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布羅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和史丹福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伊波拉病毒在感染過程中如何改變宿主免疫反應以有利於自己的新細節。
  • Cell|伊波拉病毒病單細胞圖譜分析揭示了病毒與宿主的動態變化
    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 EBOV)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原體之一,最近估計死亡率約為40%-66%【1】。人感染EBOV後會引起伊波拉病毒病(EBOV disease, EVD),出現發熱、乏力、肌肉酸痛和胃腸不適等症狀,可快速發展為凝血、休克和多器官衰竭【2】。
  • .& Microbe:揭示伊波拉病毒如何阻斷機體免疫系統發揮抗病毒機制
    Cell Host & Microbe上的一篇題為「Ebola Virus VP24 Targets a Unique NLS Binding Site on Karyopherin Alpha 5 to Selectively Compete with Nuclear Import of Phosphorylated STAT1」的中,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伊波拉病毒躲避機體抗病毒防禦系統的一種途徑
  • 解開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密碼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14年,伊波拉病毒更是首次走出非洲大陸,傳播到北美、西歐和南亞,引發了世界性恐慌。那次疫情共導致2.8萬多人感染,死亡人數達1.1萬多人。 那年9月,高福作為首批援塞醫療隊的負責人之一,奔赴疫情嚴重的獅子山,幫助西非國家從源頭上防控伊波拉病毒。
  • Cell:新研究揭示EB病毒潛伏感染新機制
    圖片來自Cell, 2021, doi:10.1016/j.cell.2020.12.022EBV在B淋巴細胞中建立終生的、潛伏的感染,可促使不同癌症類型的發展,包括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NPC)和霍奇金淋巴瘤。EBNA1是這些癌症的一個有吸引力的靶點,這是因為它在所有EBV相關腫瘤中表達,在腫瘤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活性,而且在人體內沒有類似的蛋白。
  • PNAS: 科學家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受體
    儘管經過大量研究,關於致命性的線狀病毒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的細胞受體,至今還沒有找到。這裡,研究人員發現T細胞免疫球蛋白和粘蛋白結構域1(即TIM-1)結合到薩伊伊波拉病毒(EBOV)糖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以及在一些伊波拉病毒很少感染的細胞裡TIM-1的異常表達能夠10到30倍地提高EBOV對它們的感染能力。
  • 可治癒伊波拉病毒感染的新化合物GS-5734被發現
    研究人員發現所有感染伊波拉病毒的恆河猴在三天之後注射該藥物,存活率為100%。GS-5734是新型核苷酸的前藥,它通過阻止病毒RNA複製而發揮作用。除了伊波拉病毒外,GS-5734還具有廣譜的抗病毒活性,比如拉沙病毒Lassa病毒、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MERS 病毒)、馬爾堡病毒(Marburg virus)等。
  • 【前沿進展】孫強/黃紅豔團隊合作揭示D614G突變增強新冠病毒感染...
    目前流行的SARS-CoV-2中已廣泛出現了D164G突變體,並逐漸取代2019年的原始毒株成為主流病毒株,但導致該突變株超強的傳播和感染能力的機制並不清楚【1】。文章對介導新冠病毒感染的關鍵分子——刺突蛋白(S蛋白)進行了生物信息學分析,並就D614G突變後病毒的感染能力增強機制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D614G突變可以通過雙模態的調控S蛋白三聚體的穩定性來促進病毒的感染。
  • 多篇研究揭示病毒是如何感染機體的!
    Gao)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Feng Gao課題組解析出小鼠MXRA8、人MXRA8與基孔肯雅病毒E蛋白結合在一起時的晶體結構,以及人MXRA8和基孔肯雅病毒樣顆粒的低溫電鏡結構。相關研究結果近期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
  • 伊波拉病毒為什麼對蝙蝠不會造成傷害,卻讓人類患上致命疾病?
    伊波拉病毒對人類造成毀滅性災難,通常是致命的傳染病。自1976年以來,大約發生了20多次伊波拉病毒暴發,第一次暴發記錄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前薩伊)伊波拉河沿岸的村莊。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疫情——2013-2016年西非大流行——造成1.1萬多人死亡,2.9萬多人感染。當一種病毒給人類帶來嚴重疾病時,就意味著人類不是這種病毒的良好宿主。
  • 伊波拉病毒為什麼對蝙蝠不會造成傷害,卻讓人類患上致命疾病?
    伊波拉病毒對人類造成毀滅性災難,通常是致命的傳染病。自1976年以來,大約發生了20多次伊波拉病毒暴發,第一次暴發記錄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前薩伊)伊波拉河沿岸的村莊。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疫情——2013-2016年西非大流行——造成1.1萬多人死亡,2.9萬多人感染。當一種病毒給人類帶來嚴重疾病時,就意味著人類不是這種病毒的良好宿主。
  • ACSDBC:科學家闡明伊波拉病毒複製關鍵蛋白的晶體結構
    2014年9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當前西非等國爆發的伊波拉病毒感染已經奪去了2000多人的生命,這就急需科學家們早日闡明該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特性來幫助開發出保護性的疫苗或者抗病毒藥物來抑制疫情的發展
  • Cell Rep:病毒感染過程中的CD8+T細胞
    2016年1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CD8陽性的T細胞在激活之後發生克隆增殖(clonal expansion)可以對病毒感染細胞或腫瘤細胞進行清除。CD8+T細胞的激活受到DC(樹突狀細胞)的嚴格調控,然而,DC在傳遞激活信號之前自身也需要成熟化:抗原呈遞能力增強,CD40等輔助因子表達量上升。
  • Cell Stem Cell:吸菸如何加劇新冠病毒對肺部的感染
    這項研究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Eli and Edythe Broad再生醫學和幹細胞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牽頭,並發表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它將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吸菸者的COVID-19風險,並可以為開發新的治療策略提供信息幫助減少吸菸者患上嚴重疾病的機會。
  • 基因突變和免疫內鬼導致新冠重症?今日兩篇《科學》論文揭示治療...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在線連發兩篇論文,向我們揭示了新冠疾病背後令人意想不到的原因:超過10%的新冠重症源自自身免疫系統的「內鬼」,另外3.5%的重症則是由於一些特殊的基因突變……
  • Cell Stem Cell:寨卡病毒也感染成體神經祖細胞
    2016年8月21日/生物谷BIOON/--在懷孕期間感染上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的媽媽產下的嬰兒中出現的小頭畸形和相關的出生缺陷被認為是正在發生的寨卡病毒爆發所導致的最為嚴重的後果。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亞洲蝙蝠體內存在與伊波拉病毒同類絲狀病毒!
    絲狀病毒包括伊波拉病毒、馬堡病毒以及庫瓦病毒。伊波拉病毒和馬堡病毒是最為烈性的病原體之一,目前西非暴發的伊波拉病已經造成27237人感染,11158人死亡。另外兩種伊波拉病毒對人類的健康威脅則較小。塔伊森林伊波拉病毒,也曾被稱為象牙海岸伊波拉病毒,對人具有感染能力,卻並不致命。1990 年,美國維吉尼亞州雷斯頓市的實驗室在一批來自菲律賓的食蟹猴體內發現了一種新型的伊波拉病毒-- 雷斯頓(Reston)伊波拉病毒。通過溯源研究,人們在菲律賓當地的一些豬身上,也找到了這種伊波拉病毒的感染跡象,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種源自亞洲的伊波拉病毒[11]。
  • 科普:為什麼伊波拉病毒由蝙蝠傳給人,但蝙蝠卻啥事沒有?
    伊波拉病毒在人身上引起一種毀滅性的、致命的傳染病。在過去十年裡,伊波拉病毒已造成兩次大規模且難以控制的疫情,其中一次最近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結束。當病毒給人類帶來嚴重疾病時,意味著人類不是病毒的好宿主。病毒依靠一個活的宿主生存,並有天然的貯存庫——病毒在其中自然生存和繁殖而不會引起疾病的宿主動物物種。蝙蝠很可能是伊波拉病毒的天然宿主,但我們現在對病毒如何在蝙蝠體內進化知之甚少。
  • CHOM | 黃楷等揭示馬爾堡病毒倖存者體內的多重保護機制
    和伊波拉病毒類似,馬爾堡病毒也會導致死亡率極高的出血熱,期於2004-2005年間在非洲安哥拉的爆發導致227人死亡,死亡率90%。由於極高的死亡率和缺乏有效的疫苗與治療,這兩種病毒都只能在安全等級最高的四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研究。那麼對於感染馬爾堡病毒並存活下來的病人,他們的體液免疫是如何保護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