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NIH :首次列出5種致癌病毒

2021-01-07 健康界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在2016年11月3日發布了第14版關於致癌物的報告,將它的觀察名單中的致癌物總數增加到248種。這種份新的報告加入5種新的病毒到這個名單---包括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即迄今為止發現的首批致癌病毒之一,另外還加入被用來製造金屬合金和充電電池的鈷元素,以及工業溶劑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 TCE)。

美國國家環境衛生科學院國家毒理學項目主任Linda Birnbaum在一項聲明中說,「考慮到全世界大約12%的人類癌症可能是由病毒導致的,而且當前也沒有針對這5種病毒的疫苗,因此降低這些能夠導致癌症的感染的預防策略是特別至關重要的。人們也能夠做的事情就是降低他們接觸到鈷和TCE。」

在此之前,NIH列出的致癌物名單僅包括三種致癌病毒---B型肝炎病毒(HBV)、C型肝炎病毒(HCV)和人乳頭瘤病毒(HPV)。如今,這項新的報告包括HIV、EBV、卡波濟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aposi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 KSHV)、梅克爾多元癌細胞病毒(Merkel cell polyomavirus, MCPyV)和人嗜T淋巴細胞病毒I型(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 type 1, HTLV-I)。歸納而言,這5種病毒已與20多種類型的癌症相關聯,而且這份報告的作者們將它們視為「已知的人類致癌物」。在另一方面,這些作者們注意到,鈷「在合理預期下應是一種人類致癌物」。

與此同時,TCE從一種「合理預期的人類致癌物」升級為一種「已知的人類致癌物」。這不是令人吃驚的:美國環境保護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在2011年得出一種類似的結論,而且美國有毒物質與疾病登記處(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已報導在TCE汙染存在於60%以上的當前的或之前的超級基金汙染場址(Superfund site)中。


相關焦點

  • 病毒是如何致癌的?這7種病毒,你必須了解
    點擊查看 病毒與癌症,似乎關係不大,但有幾種致癌病毒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例如,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可導致宮頸癌和其他幾種癌症。C型肝炎會導致肝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 5大致癌因素,大部分可避免
    這些中國高危致癌因素主要歸納為5類(23種): 第一類,行為因素、紫外線輻射; 第五類,感染因素,具體分為8種分別是:幽門螺桿菌、B型肝炎病毒(HBV)、C型肝炎病毒(HC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人類皰疹病毒(EB病毒)、人乳頭瘤病毒(HPV)、華支睪吸蟲、人類皰疹病毒8型(HHV-8) 三、中國人防癌抗癌,做好4點!
  • 中國人常見的23種致癌因素,避開了每年可減少100萬人死亡!
    研究結果顯示:在20歲及以上成人中,每年有103.6萬人死於上述23種致癌因素引起的各種癌症,佔全部20歲及以上癌症死亡人數(約為229萬人)的45.2%。換句話說,只要防控好這23種致癌因素,中國每年超過100萬人可避免死於癌症。①具男性和女性的主要致癌因素排序不同。
  • 病毒也致癌,10種與病毒感染相關的癌症,你都了解嗎?
    專家指出,只有那些長期存活在體內的病毒才有致癌的風險,致癌的病毒都是那些潛伏期很長的病毒品種。#百裡挑一#多年以來,人們就在很多癌症組織中發現了病毒感染的跡象,這些癌症包括了肝癌、宮頸癌、皮膚癌、前列腺瘤、乳腺癌、大腸癌、肺癌、兒童腦瘤、白血病、淋巴瘤等。病毒感染是否就是這些癌症發病的原因?還是因為癌症患者抵抗力差、更易被病毒感染?醫學專家們也是各有各的觀點。
  • 常用藥被曝致癌,美國等國家緊急召回,看看你的抽屜有沒有
    然而近年有動物實驗發現,酚酞片會誘發大鼠或小鼠癌症,其長期應用的安全性遭到質疑,在美國等很多國家,含有酚酞的產品已經被緊急召回,撤出市場。酚酞的致瀉原理是通過鹼性腸液的作用形成可溶性鈉鹽,對腸細胞、腸神經元和平滑肌形成刺激,促進腸道蠕動,同時減少腸道對水分的吸收,保持腸道內有足夠的水和電解質,從而達到緩瀉效果。
  • 能引起癌症的7種病毒,必須了解!
    病毒與癌症,似乎關係不大,但有幾種致癌病毒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例如,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可導致宮頸癌和其他幾種癌症。C型肝炎會導致肝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認識並了解它們,學會保護自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 5種身邊常用物致癌
    致癌的化學物質:苯乙烯代表物品: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容器危險等級:1級美國國家毒理學規劃處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苯乙烯是一種致癌物,會對人體DNA造成破壞。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就是由苯乙烯製成的。無皺襯衫可能致癌致癌物質:甲醛代表物品:無皺襯衫
  • 馬兜鈴確認致癌 這65種中藥或要團滅
    此外,三伏貼中含有的馬兜鈴近來也被研究證實會致癌,來自微博科普大V@科學未來人的消息稱,馬兜鈴酸直接就能導致肝癌。之前發現馬兜鈴酸致癌,都是基於突變指紋數據。不管是2012年上交大韓澤廣團隊做的肝癌全外顯子組測序,還是轟動更大的新加坡亞洲肝癌研究,都是基於A>T顛換和統計學分析得出的比較確鑿的結論:馬兜鈴酸可致肝癌。
  • 外媒盤點改變人類歷史的15種病毒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16日發表了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微生物學教授勞爾·裡瓦斯·岡薩雷斯的一篇題為《改變人類歷史的15種病毒》的文章。文章稱,許多病毒在歷史上的重要事件或時期中都發揮了重要影響,無論是在文學、藝術、科學、政治,還是在構成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生存優勢的許多其他方面。
  •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致癌物質分為5類4級(圖)
    所謂致癌物有分類嗎  【回應】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將致癌因素分為四級,經評估有400多個因素對人類致癌或可能致癌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體檢中心主任李槐說,致癌物只是致癌的外部因素,這些外因大致可以分為化學致癌物、物理致癌物、生物致癌物和食物致癌物。
  • 礦泉水新國標將首次規定溴酸鹽限值 溴酸鹽可能致癌
    飲用天然礦泉水將首次規定溴酸鹽限值,初定為0.01mg/L(毫克/升)。國家質檢總局昨天發布消息,修訂後的《飲用天然礦泉水》國家標準草案已上網徵求意見。此前,該國標未制定溴酸鹽限量要求。溴酸鹽在國際上被列為可能對人致癌的物質。
  • 世界衛生組織已列出52種新冠疫苗,但可能還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令人欣慰的是,在全世界科學家的努力,新冠肺炎病毒的已經初現曙光,清華大學張林琦團隊研發的腺病毒疫苗和mRNA單克隆抗體藥物已取得重要進展,將在5月份進入動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試驗階段。但我們也不能太過樂觀,因為疫苗開發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動物實驗只是其走出的第一步,後面還有人體實驗、臨床評估、療效實驗、持續改進等四個階段。
  • 常喝6種水小心致癌
    有實驗證明,最好是一燒開就關火,水燒開以後,大部分的細菌都可以消滅,一般來講,除了有芽孢的那種菌,其他細菌病毒在80度左右就死了。  原標題:開水燒太久反有毒!常喝6種水小心致癌    水裡的礦物質比例也很關鍵,如果鈉高了,口感就會感覺有點鹹;金屬離子高了,就會感覺有股金屬味;如果比例合適,就會有種甘甜的感覺。如果喝水時感覺鹹或有種金屬味,或者土腥氣,這種水都是有問題的。  原標題:開水燒太久反有毒!
  • 天大笑話美國:口罩鼻梁條裡有5G天線可定位可致癌
    確診病例超過364萬的美國,部分民眾還在懷疑口罩的作用,有人甚至把口罩內置金屬鼻梁條當成了5G天線,幻想無線電波會控制人的大腦還會致癌……前幾天我買了5個,這就是他們計劃殺死我們的方法。」該網友在視頻裡一本正經地說道。
  • 臺灣學者在東亞家蝠中發現新型狂犬病毒:臺灣蝙蝠麗沙病毒(TWBLV)
    在今年4月發布的《WHO狂犬病專家磋商會報告》(第三次報告)中提到,臺灣蝙蝠麗沙病毒是繼2014年在斯裡蘭卡首次發現Gannoruwa蝙蝠麗沙病毒以下是該論文的主要內容:在2016年和2017年,在臺灣的2個東亞家蝠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狂犬病毒。該病毒的編碼區與其他16種狂犬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為62.9%-75.1%,表明它可能代表這類病毒的一個新物種。
  • 馬兜鈴酸被指致癌冤不冤?
    不少微信公號直接打出「馬兜鈴酸致肝癌」的標題,還有的列出一大堆含有馬兜鈴酸的中成藥名單,稱可以「丟進垃圾桶了」。但是,醫生群體裡卻為此吵翻了天。  引發熱議的「重磅研究」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梅清華告訴記者,《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2016年的影響因子高達16.796,可見這個研究的確有分量。
  • 查維茲遭下毒致癌?
    查維茲遭下毒致癌?    在英國劍橋大學從事癌症研究16年的分子腫瘤學專家卡洛斯·卡多納表示:「從技術上講下毒致癌是可能的,並且很可能只需注射一次。這個領域的人從200年前就開始在實驗鼠身上做注射病毒致癌的實驗。我做過幾千次實驗,所以我知道這是有可能的」。    卡多納指出,假設查維茲去看牙醫,當他被麻醉後,牙醫可能給他注射了腫瘤病毒或致癌物質,病人對此毫不知情。幾個月後可能出現癌症。
  • 「4種致癌蔬菜名單」「十大致癌食物黑名單」……這些榜單不靠譜
    近年來,「4種(3種)蔬菜被衛生組織拉入致癌名單」「國務院防癌辦公布防癌蔬菜榜」「十大致癌食物黑名單出爐」等文章熱傳,這類文章都號稱權威部門發布了「致癌」或「防癌」食物名單。對於這些既「權威」又「善意」的提醒,不少網友表示真假難辨,不知到底該不該信。
  • 颱風一般的人生:紀念與病毒纏鬥一生的黃以靜教授
    她共同發現並首次克隆出了HIV的基因,她的研究為至今仍在使用的愛滋病療法——雞尾酒療法奠定基礎。就在剛剛過去的7月,這位分子病毒學家因肺炎去世,享年73歲。她就是黃以靜教授(Flossie Wong-Staal)。
  • 南極洲首次出現新冠病例,36人感染!變異病毒或已在美國傳播
    當地時間22日,世衛組織發布英國上報的有關變異新冠病毒的相關信息,稱該種變異病毒更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估計傳染性增加40%—70%,傳播指數增加0.4達到1.5—1.7之間。美疾控中心:變異新冠病毒或已在美傳播近日,英國出現的變異新冠病毒引起多國關注。22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表示,鑑於美英之間持續不斷的人員往來及變異病毒的高度傳染性,變異新冠病毒輸入美國的可能性很大,很可能已在美國傳播。不過由於目前在美國展開的病毒測序數量較少,這種變異病毒還暫時沒有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