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名科學家對WHO發表公開信,警惕新冠病毒空氣傳播風險

2020-07-06 建築環境與能源

全球32國、共239名科學家下周即將向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公開信,指控世衛忽視新冠病毒會透過「空氣傳播」的風險,《紐約時報》指出,如果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是正確的,那麼即便有採取社交距離措施,民眾在室內仍應該戴上口罩,空調系統也要加裝過濾設施。

全球各地陸續解封後,酒吧、餐廳、市場等室內場所接連爆發嚴重群聚感染,這種情形可能坐實了科學家數月以來指出新冠病毒不只透過飛沫,更會藉由空氣傳播的說法。《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昨(5)日披露,橫跨全球32個國家、共239名科學家,下周即將在科學期刊刊登一封致世界衛生組織的公開信,內容將羅列新冠病毒會透過空氣傳播、並且感染人類的各項證據,同時建議世衛更新相關防疫指南。

科學家指出,不論是打噴嚏後透過大片飛沫飄散到空氣中,或是吐氣後,透過小片飛沫蔓延整個房間,新冠病毒確實會透過空氣傳播,人類吸入後就會感染病毒。

科學家也指出,好幾個案例都顯示,在空調系統不佳、人群擁擠的室內空間中,病毒確實會透過空氣傳播。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今年4月,武漢的科學家分析醫院中不同地方的空氣分子,他們發現除了醫院廁所、以及醫護人員更衣的房間兩個人潮較多的地方外,醫院其他地方都偵測不到新冠病毒,研究人員推測,廁所會有較多病毒量,可能是因為空調系統不佳,另外醫護人員更衣室有較多病毒,可能是因為人員摘掉口罩、手套、外衣時,原本沾黏在上面的病毒又被揚起,重新透過空氣進行傳播。

《紐約時報》指出,如果空氣被證實是新冠病毒傳播的重要途徑,那麼許多防疫措施都必須升級,包含即便採取社交距離政策,民眾在室內仍須戴上口罩;醫護人員在照顧新冠患者時必須配戴N95口罩,以過濾掉最小的飛沫分子;學校、長照機構、居家、工作場所應該儘量降低再循環空氣,並且為空調系統加裝強大的過濾器;甚至室內可能需要裝設紫外線機,以殺死漂浮在空氣中的病毒粒子。

Tribune News Service報導,WHO及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長期以來告訴民眾,只需要擔心新冠病毒透過近距離飛沫傳染,以及觸碰到受感染物品表面,之後再觸摸眼、口、鼻等兩種感染途徑,專家指控這些機構長期忽視病毒會藉由空氣傳播的風險,科學家甚至認為,空氣傳播才是唯一能夠解釋為何在採取了防護措施後,大陸餐廳以及美國的合唱團仍會出現「超級傳播者」的情形。

報導指出,WHO在最近一次、6月29日的疫情更新消息中承認,新冠病毒會透過空氣傳播,不過這種情形只可能發生在包括插管等醫療行為中,這些舉動會產生大量微小粒子,因此WHO也只建議醫護人員在這些情況下戴上N95口罩。

過去數月來,WHO一直不願證實新冠病毒會透過空氣傳播,主要原因在於缺乏明確證據,而各界的癥結點在於病毒微粒在空氣中能夠存活多久。今年3月,美國政府專家稱,病毒能在空氣中存活3小時,在塑膠以及鋼製品表面最長能夠存活3天。

相關焦點

  • 239名科學家稱新冠病毒空氣傳播風險或被低估,世衛組織回應
    」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空氣傳播病毒學家馬爾(Linsey Marr)博士說:「自1946年以來我們就知道咳嗽與談話都能產生小液滴。」目前,科學家們尚且沒有從呼吸液滴中提取出新冠病毒,但並不代表呼吸液滴不具感染性,馬爾博士表示:大多樣本來自於通風良好的醫院,這會稀釋病毒密度。
  • 239名科學家聯名懟世衛:中國說的是真的!
    大家記不記得疫情伊始的時候西方國家嘲諷中國在空氣中噴灑消毒液說這毫無作用病毒不會在空氣中傳播?近日,239名科學家聯名上書世界衛生組織,他們強烈呼籲:西方國家別傻了!早在今年4月,36名空氣品質和氣溶膠專家就曾敦促世衛組織考慮有關新冠病毒空氣傳播的證據。但當時的辯論由幾位倡導洗手的專家主導,他們認為與針對氣溶膠的防護措施,比如噴消毒劑相比,洗手更應該被強調。
  • 終於承認病毒空氣傳播!加拿大悄悄修改了新冠傳播方式指南
    自從COVID-19全球大流行開始之後,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和衛生機構都得出結論,認為新冠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aerosols)或微小顆粒在空氣中傳播,但加拿大公共衛生部門一直沒有採納這些結論。不過,加拿大廣播公司(CBC)發現,加拿大公共衛生局(PHAC)本周已經悄悄修改了其關於COVID-19傳播方式的指南,包括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的風險,但並未像以前一樣發出通知。
  • 陳根:239名科學家致信世衛組織,意見相左結果如何
    7月5日,據《紐約時報》報導,來自32個國家的239名科學家概述了空氣傳播的可能性,表明病毒可以通過更小的顆粒物感染人類,並呼籲7月6日,全球200多名科學家和專家給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公共衛生機構寫了一封公開信,這封發表在《臨床傳染病
  • 239科學家連署挑戰WHO 氣膠會造成超級傳染 隔1.8公尺沒用
    有超過239位科學家連署公開信,出面挑戰世衛組織公布的傳染途徑,防範「由眼耳鼻口直接接觸感染物、吸入患者的飛沫」根本不夠用,還有一個傳染途徑常被大家忘記,那就是「在通風不良空間中漂浮的氣膠」。根據《坎培拉新聞》報導,科學家從多項研究得出結論,這些微小的呼吸飛沫,可以漂浮好幾公尺,還會在空氣中飄很久,如果是在密不透風的房間、公車等地方,人與人距離1.8公尺根本就不夠。
  • 承認空氣傳播!加拿大修改指南!譚醫生:聖誕聚會或致大批感染​
    傳播的風險,但並未像以前一樣發出通知。 PHAC以前的說法不是這樣,稱新冠病毒僅會通過呼吸道飛沫、接觸被汙染的表面和日常接觸傳播,包括握手和擁抱等。 今年夏天,在收到來自32個國家的239名科學家聯合公開信之後,世界衛生組織(WHO)也修改了其準則,並承認空氣傳播可能導致某些室內環境疫情暴發,包括合唱團,餐館和健身房等場所。
  • 飛機上新冠病毒的傳播風險低
    12億人次旅客中僅有44例或與飛行有關的病例《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鄭雪 報導:前不久,有關機艙內可能發生新冠病毒二次傳播的相關推論引發輿論廣泛關注。那麼,旅客在機艙內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究竟如何?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簡稱「國際航協」)近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今年初至今搭乘飛機出行的約12億人次旅客中,共計報告44人可能在飛行途中感染了病毒(包括已確診、可能和潛在的病例)。國際航協據此指出,機艙內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極低,與被閃電擊中的概率相當。安全是航空業的重中之重。
  • 眼淚中首次發現新冠病毒!科研人員:警惕傳播新方式
    眼淚中首次發現新冠病毒!> 2月28日,浙江大學官方微信號發布《浙大團隊首次發現眼淚及結膜分泌物存在新冠病毒,警惕新的傳播方式》。
  • 研究:輕聲歌唱和講話能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
    英國的新研究發現,在控制新冠病毒傳播這件事上,音量很關鍵。相比大喊大叫和高聲唱歌,輕聲講話和唱歌產生的氣溶膠總量要低得多,從而能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新研究指出,輕聲歌唱、不喊叫可以降低新冠病毒傳播風險,這給那些被限制在公共場合表演的音樂家帶來了一絲希望。
  • 新冠病毒人工合成?美《科學家》總編親自闢謠譴責「陰謀論」
    難道……難道微信上那些「新型冠狀病毒是從實驗室洩露的」、「新冠病毒是一種基因戰」的傳言是真的? 當然不是! 這截圖,原本是2015年發表在美國《自然》(」Nature」)和《科學家》(「The Scientist」)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最近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被好事的網友翻了出來,與「2019-nCoV」新冠病毒加以聯繫。 截圖最先出現在國外社交平臺,很快就蔓延到國內的微博和微信。
  • 新冠病毒可通過廁所和排水管道,在整棟建築中傳播
    然而,科學家卻在這個16層空置公寓單位的廁所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一個根本沒有人住的房子裡,廁所水槽,水龍頭,淋浴把手的表面上,竟都是新冠病毒的蹤跡。而當地衛生官認為,全樓472名住戶中,恐怕有25%的人,也就是118人,已經感染了新冠病毒。目前,該樓是9棟樓中最後一棟仍處於封鎖狀態的大樓。樓內所有住戶,已全部被定為「密切接觸者」,遭到強制隔離。
  • 唱歌比說話更易傳播新冠病毒?科學家:音量才是關鍵
    西班牙《阿貝賽報》網站8月20日報導稱,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科學家當地時間8月20日表示,就新冠病毒傳播的可能性而言,唱歌並不會比說話更加危險,同時解釋稱,音量才是最大的風險因素。上周,英國政府修改了指導意見,允許專業人員和業餘人員恢復排練和音樂表演。
  • 12學者公開信支持新冠病毒命名 SARS-CoV-2
    命名出來以後,在國際和國內立即掀起巨大的波瀾,Science也發文吐槽稱新冠病毒命名有點亂,並稱世衛組織曾知會ICTV:SARS-CoV-2不適合中國。3月2日,CSG在Nature子刊Nature Microbiol發表新冠病毒的命名聲明,描述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命名方法和過程,並介紹病毒分類中的常見問題。並建議將SARS-CoV-2進一步命名為SARS-CoV-2/宿主/地點/株/日期(比如,SARS-CoV-2/human/Wuhan/X1/2019),以為其更精確命名。
  • 《柳葉刀》:國內外 12 學者公開信支持新冠病毒命名 SARS...
    命名出來以後,在國際和國內立即掀起巨大的波瀾,Science也發文吐槽稱新冠病毒命名有點亂,並稱世衛組織曾知會ICTV:SARS-CoV-2 不適合中國。  3月2日,CSG在Nature子刊Nature Microbiol發表新冠病毒的命名聲明,描述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命名方法和過程,並介紹病毒分類中的常見問題。
  • 西班牙媒體解析新冠病毒空氣傳播的五大關鍵問題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新媒體專電 《西班牙人報》網站近日發表文章稱,我們呼吸時排出的顆粒,也就是說氣溶膠是否會像唾液飛沫那樣傳播新冠病毒?對於這個問題,目前科學界尚未達成共識,而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五個關鍵問題作出判斷。全文摘編如下:1、存在哪些傳播機制?原則上講,存在三種可能的傳染途徑,「大」的呼吸或唾液飛沫,小得多的氣溶膠,以及通過汙染表面傳染。
  • 國際航協:飛機上新冠病毒的傳播風險低
    中國航空新聞網訊:2020年10月9日,北京 ——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以下簡稱「國際航協」)指出,機艙內新冠病毒傳播風險低,並更新已公布的病例數據。從2020年初開始至今,共計報告44例可能是在飛行途中感染病毒的病例(包括已確診、可能和潛在的病例)。同一時期,約有12億人次的旅客搭乘飛機旅行。「機上旅客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非常低。
  • 上百名科學家呼籲疫苗接種者應主動感染新冠病毒,人類挑戰試驗即將開始?
    最近,一個名為1 Day Sooner在給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負責人的一封公開信中呼籲,志願者在接種疫苗後應主動感染新冠病毒,看看疫苗是否提供保護。這種「人類挑戰試驗」可能會加速疫苗的研發。1 Day Sooner組織有100多名知名科學家組成,其中包括15位諾貝爾獎得主。
  • 雙語|研究:新冠病毒或藉助大氣汙染物顆粒傳播
    科學家日前在空氣汙染物顆粒上發現了新冠病毒,他們正在研究,這是否能使病毒傳播得更遠,並增加感染人數。義大利科學家使用標準技術在義大利貝加莫省的一個城市和一個工業場所收集了室外空氣汙染樣本,並在多個樣本中都發現了一種與新冠病毒有高度特異性的基因。這個發現已經得到另一個獨立實驗室盲測結果的驗證。
  • 鍾南山:警惕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
    12月19日,在出席2020金域醫學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時,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鍾南山表示,近段時間,國內一些地方出現了零星本土病例,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外部因素影響,即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冷鏈外包裝的病毒會不會使人感染?病毒濃度達到多高會出現感染?病毒能夠存活多少天?這些新問題都需要我們找出規律,研究預防措施。」
  • 美國CDC:長途飛行中新冠傳播風險真實存在,甚至是超級傳播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發表的兩項新研究得出結論稱,新冠可以在飛機上傳播,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導致大規模更廣泛的群集感染。然而,業內領袖說,這種風險不應被誇大,並指出,儘管自冠狀病毒大流行開始以來已有數百萬架航班,但有報導稱懷疑飛機傳播的事件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