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大疫情持續衝擊下的世界金融大動蕩

2020-12-04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

今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3期)在線上舉行。百度財經科技直播、網易財經、新浪財經、搜狐財經、騰訊財經、21世紀經濟報導、WIND等多家媒體同步線上直播,同時在線觀看人數逾143萬。本期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經濟學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執行主任、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陳彥斌主持,聚焦「大疫情持續衝擊下的世界金融大動蕩」,並邀請知名經濟學家曹遠徵、張燕生、王晉斌、管濤、王涵聯袂探討。

論壇第一單元,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書記、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王晉斌代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發布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究成果。報告指出,美國金融市場大動蕩基本已經過去。在這一輪為期40天左右的大動蕩在人類歷史上十分罕見的,它完整地經歷了五個階段:

階段1、3月3日之前是情緒醞釀階段。具體表現有,由於市場受到疫情的影響,恐慌指數(VIX)逐漸上升,國債價格不斷上漲,黃金價格明顯波動,同時其餘大類資產從2019年的高點不斷下跌了10%左右。3月3日是一個關鍵的時間點,這一天美聯儲緊急降息0.5個百分點,開啟了市場的另一種狀態——追逐無風險資產階段。

階段2、3月3日-3月9日是追逐無風險資產階段。具體表現有黃金、國債等無風險資產價格持續上漲,而股票、原油等風險資產價格大幅下跌。這一階段是市場對於美聯儲緊急降息的迅速反應,市場普遍擔憂美聯儲看到了背後的深層次問題,因為美聯儲在歷史上緊急降息的次數並不多見。3月6日,歐佩克的代表沙特和非歐佩克的達標俄羅斯關於原油價格的談判破裂,等到了3月9日周一,美國股市出現了這一輪大動蕩中的第一個熔斷,市場基本進入流動性恐慌階段。

階段3、3月9日-3月23日是流動性恐慌階段。這一階段的顯著特徵是所有大類資產價格均大幅下挫,包括原油、股票、國債等。在這個市場最恐慌的階段中,幾乎找不到任何可以避險的工具。3月23日,美聯儲出臺了所謂無上限寬鬆7000億美元購債計劃,同時對小企業出臺了3000億美金的信貸計劃,從這一天開始,美國股市出現明顯上揚。

階段4、3月24日-4月15日是基本盤財富階段。這一階段由於之前市場陷入流動性恐慌,資產價格持續下挫,導致了流動性危機的爆發。4月14日,美聯儲暫緩美國房地產的評估,割斷了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風險傳遞到房地產市場的途徑。

階段5、4月15日以後,美國金融市場基本步入了投資者分歧階段(正常的價值估值階段)。在這一階段,股市有漲有跌,大類資產走勢持續分化。

具體來看,3月9日,美股出現這一輪金融大動蕩的第一次熔斷,但這是由於美股三大股指的PE、PB都處於歷史高位,本身有調整要求,同時油價的衝擊瞬間放大了調整,疊加疫情逐步擴散的衝擊下的放大性的衝擊。3月12日美股出現這一輪金融大動蕩的第二次熔斷,3月13日,美股實際大幅收高,主要原因是川普宣布美國進入緊急狀態。同一天,歐洲央行率先推出「無上限」寬鬆,而且全世界7-8個國家對本國的股市實行了「淨值賣空」的政策。3月16日,美國股市第三次熔斷,但當時我們團隊提出「沒有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只有全球性的經濟疲軟」。從美國微觀數據、金融市場數據來看,美國金融市場的槓桿並不高,美國非金融公司槓桿率實際在62%左右的水平,同時其償債能力不斷增強,而且政策對衝力度非常大。我們認為只要槓桿率不是足夠的高,就不會出現類似2008年的大危機。3月22日,在波音公司財務出現了很大問題的背景下,我們提出,波音公司不會重蹈雷曼兄弟的覆轍。波音公司作為全球兩大飛機製造商之一,具有戰略性資產的特徵,這與雷曼兄弟的同質性資產不同,這決定了美聯儲肯定會大力救助波音。3月23日,美聯儲推出「新舉措」一攬子計劃。3月24日之後,整個市場基本穩定。從3月25日開始,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分化,我們認為,大分化也許是我們未來理解全球金融市場和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詞。

從目前來看,美國金融市場未來可能仍有動蕩,但全球性金融危機應該已走遠。將這一輪大動蕩與1929年的大蕭條和2008的次貸危機進行比較,我們發現這一輪大動蕩的衝擊時間最短,跌幅最小,體現了衝擊不同、應對不同、結局也不同的特徵。這次美聯儲的政策是堅定做多,「迅猛而粗暴」的政策讓市場瞠目結舌。

同時,外圍市場的金融動蕩遠沒有停止。核心特徵是美元指數非常高。從3月11-18日,美元指數上漲5%,但是3月11-18日是整個美國股市下跌最厲害的時候。美元指數和資產價格走勢完全相反,主要是流動性恐慌所導致。在美元指數走強的背景下,新興市場匯率大幅波動,資本嚴重外流,這對外圍市場產生了巨大壓力。這和2008年的情況不同。這次的疫情不是對美國一國的衝擊,而是對全世界的衝擊,很多外圍市場受衝擊更大,所以這次不會像2008年美國內部次貸危機時美元在美聯儲寬鬆的貨幣政策下持續走軟。

新全球化:或許是第三條道路。未來全球化最好的情況是中美貿易磋商能夠往好的方向發展。目前,中日韓自貿區的建設,在當前對中國來講非常重要。因為中國實際上是一個大的發展中的經濟體,但從製造業的水平來講,它已經脫離和超越了一般性的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但是中國的頂尖製造業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有一定的距離。未來的「新全球化」可能是基於區域合作基礎上的全球化,這對未來金融市場會產生很強的關聯影響。

論壇第二單元,與會嘉賓圍繞四大議題發表精彩觀點及討論。

1、全球金融動蕩的關鍵原因是疫情衝擊還是金融體系本身積累的風險?

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徵認為,股市的系統性變化是受疫情衝擊形成的大動蕩。在疫情衝擊下,這次大動蕩暴露出一個金融的本質問題——高槓桿能否持續。在目前美聯儲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之下,通過政府的資產負債表極度擴張穩定槓桿的辦法能走多遠?在油價低迷的狀態下,美國頁巖油等高負債行業能否可持續?在疫情衝擊下,家庭收入來源被切斷,負債壓力較大,家庭負債表是否可持續?這三個問題表明高槓桿問題值得高度關注。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這次金融動蕩是在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發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流行病」導致的。在這一背景下,疫情衝擊暴露出了世界的種種矛盾,對世界和中國的金融市場以及大國在全球的位置產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未來可能是一個去全球化、去中國化、去美國化、去全球產業鏈、去金融市場過去的地位的格局。同時,我們擔心這次金融動蕩可能會有二次爆發和三次爆發的風險。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認為這次全球動蕩的關鍵原因是疫情衝擊,但另一方面也受到過去十多年來長期的寬流動性和低利率積累的金融脆弱性的影響。到目前為止,疫情還沒有結束,在目前大力度的救市政策下,只發生了股災,還沒有發生由股災引發的市場恐慌進而演化成全面的流動性危機,也沒有發生金融危機。但是隨著疫情的持續發展,對經濟衝擊壓力加大,股災是否會演變成金融危機值得高度關注。

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經濟與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王涵認為這一輪全球金融大動蕩是金融體系本身的問題導致的。在過去的百年中,全球供需矛盾一直往供大於求的方向發展。供大於求的情況導致投資回報率偏低。2008年後,貨幣政策的寬鬆進一步攤薄了資金回報,因此,金融體系要想實現同樣的收益,就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導致風險資產配置增加,如低評級債券,增加了金融體系的風險累積。這一輪的救助政策似乎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各大央行大規模釋放流動性進一步攤薄了資本回報率,金融機構被逼進一步槓桿化,使得金融風險的進一步上升。

2、全球金融動蕩到目前已基本結束,美股甚至出現了技術性牛市,將來金融體系二次探底風險有多大?

曹遠徵認為,雖然這一輪資產價格的動蕩告一段落,但是更嚴重的問題還在後面。特別是,金融體系內部是否會爆發以去槓桿為代表的金融危機還需要密切觀察。美聯儲以如此寬鬆的辦法刺激經濟導致了更大的風險,也對國際貨幣體系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如果高槓桿難以維持,那個時候爆發的金融危機會比2008年危機更嚴重。短期來看有兩個風險需要大家高度關注:一是主權債務危機;二是發展中國家出現的流動性危機。

張燕生認為,最壞的情況尚未爆發。當前,各國央行和財政部基本上把能用的政策工具都用上了,政策空間非常有限。具體來看,未來有以下風險:第一,中日韓是否會爆發二次疫情;第二,如果疫情向非洲、南亞、拉美國家蔓延,可能爆發人道主義危機;第三,如果疫情出現反覆,由於疫情需要隔離,可能帶來產業鏈、供應鏈的斷裂危機。因此,對今後會不會出現二次反彈和二次金融動蕩,我個人持非常審慎的觀點。

管濤認為,雖然現在美股出現了大幅反彈,金融市場企穩,但不能說二次探底的風險已經完全消除。第一,美元指數仍處於高位,說明疫情衝擊風險還沒有完全消除;第二,納斯達克指數的收復不代表疫情衝擊恢復,因為科技股公司通過遠程辦公,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第三,美聯儲的放水主要流入了金融市場,導致股市的「虛高」,一旦經濟復甦不及預期,矛盾可能會更加突出;第四,美國疫情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硬性復工將導致國內疫情反彈,同時復工復產的進程受制於其他地區的疫情防控,復工進度不一定能按預期實現;第五,美聯儲針對疫情過早過快的出手救助加劇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王涵認為,短期內不能低估美股的反彈空間,但是同時也要警惕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在這一波美股的反彈主要得益於科技股,如果將標普500中的5隻科技股剔除,則這一指數到現在為止仍是下跌的。從中期來看,科技行業的大規模擴張下,有明顯的「毀滅性創造」的特徵。即科學技術的進步在供給端提高效率的同時,在需求端是毀滅需求的。當大量就業人群被AI替代時,最終需求會大幅下降。中長期來看,需求端的不足,會進一步加深供需矛盾,導致整體回報率的下降。

3、本次全球金融動蕩中,新興經濟體的金融市場動蕩似乎比震中心美國還嚴重,新興經濟體如何提高自己的抵抗力?對中國有什麼啟示?

曹遠徵認為,新興經濟體在疫情衝擊下,風險在不斷地暴露。首先,過去十年中,新興經濟體以美元計價的債務在不斷上升。其次,新興經濟體在資本外流的情況下,匯率大幅下跌,導致未來償債壓力的提高。對中國而言,要加快「本地化進程」以緩解貨幣金融原罪,期限錯配、貨幣錯配和結構錯配的問題。人民幣國際化不僅是中國本身的需求,也是世界的需求,是解決本地區貨幣錯配問題的體現。

張燕生認為,這次新興市場爆發的強烈的金融動蕩、金融危機、金融衝擊是因為全球化已經進入到了下半場,即風險明顯大於機遇。經濟增長的黃金時代可能結束,但是貨幣危機、銀行危機、金融危機等高頻率發生的問題現在開始一步一步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在過去的全球化過程中,重視經濟自由、政治自由,使全球效率發生了改善,但是全球化沒有機制解決公平問題,這導致新興市場無論是債務、貨幣、國際收支還是金融等方面的風險大大提升。對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協而言,要聯合抗疫,聯合穩定產業鏈、暢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第一,東亞要聯合擴大內需;第二,東亞要聯合實現關鍵技術零部件的本地生產;第三,東亞要保持金融穩定。

管濤認為,疫情衝擊新興市場,發生了創記錄的資本外流,主要原因是過去十年全世界寬流動性低利率的背景下,新興市場的原罪更加嚴重,即新興市場的貨幣是不可兌換的貨幣,所以必須要用硬通貨對外支付,同時國內金融市場不發達,需要到海外進行融資,這就導致了中長期的貨幣錯配、期限錯配等問題。對中國的啟示:第一,經濟穩、貨幣穩,經濟強、貨幣強;第二,要在「雨天打傘,晴天補漏」;第三,要控制好貨幣錯配和匯率敞口。

王涵認為,新興經濟體內部分化明顯,這與本國疫情情況和經濟情況相關。中長期來看,新興經濟體都面臨著財政最後如何維持的問題。對中國而言,要保證匯率政策更加靈活,要為貨幣體系的重大變革做好準備,同時還要避免國內資產泡沫化的問題。

王晉斌認為,美元指數的走強,會使美元資產對全球吸引力的進一步上升,這有利於美元霸權的進一步鞏固。在這樣的狀態下,對於新興市場中的比較脆弱的經濟體,當務之急還是疫情防控。對於整個東亞經濟體而言,由於中日韓的疫情防控十分到位,目前比較重要的迅速推進中日韓自貿區。但是中國沒必要參與「亞元」,人民幣將來一定會成為區域性的強勢貨幣。

4、疫情衝擊下的全球金融動蕩對中國影響路徑與對策?

曹遠徵認為,疫情衝擊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國際貨幣體系的變革。在現行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中有很大的內在缺陷,但是在疫情的進程中,全球出現了去人民幣國際化的傾向。一是,各國央行進行貨幣互換,但是中國央行沒有參與。二是,人民幣沒有進入數字貨幣。這對中國經濟和人民幣國際化形成了巨大的挑戰和影響。

張燕生認為,疫情衝擊對中國的影響,一是可能通過全球的貨幣金融動蕩產生,二是可能由於油價和大宗商品的波動產生,三是可能通過全球經濟衰退產生。對中國來講最核心的問題是科技方面的去中國化,規則方面的去中國化,產業方面的去中國化,和貨幣方面的去中國化。對中國而言,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規則、科技、產業、貨幣等方面不斷做強;同時,還要主動與世界各國掛鈎。

管濤認為,金融動蕩對中國的影響路徑是兩個,一個是金融渠道,一個是實體經濟渠道。金融渠道:一方面可能是信心危機的傳染,另一方面,可能是本身市場避險情緒上升,導致集中拋售風險資產。實體經濟渠道:世界可能陷入資產負債表的衰退,世界經濟有長期持續低迷的可能性,這會導致中國的外需長期疲軟。

王涵認為,要關注通脹層面上和地緣政治層面上的問題。中國的應對:第一,要加快改革,包括要素改革;第二,政策層面上,要聚焦民生、結構性問題;第三,加大開放;第四,避免大刺激,保留部分政策彈性空間,為極端情況做好準備。

王晉斌認為,中國在國際上取得今天的成就不依靠金融,而是靠製造業。人民幣要想實現國際化,也要落在實體經濟創新上面,要讓中國市場能給投資者提供收益。所以,當下要想辦法刺激需求,使科技的進步更上一個臺階,這是未來中國綜合實力上一個臺階的核心要點。

第三單元:媒體記者與嘉賓進行了深度互動。

Q(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的銀行業應該如何應對疫情下的國際金融動蕩?

曹遠徵:這次對全球銀行業的衝擊有限,主要原因在於,上次金融危機後,各國對銀行的高槓桿進行了某種程度的控制,並出現了宏觀審慎管理的原則。這次金融市場的動蕩致使股市和資產價格的波動,沒有反映到金融市場的去槓桿,全球金融體系保證了穩定,中國也如此。同時,中國的貨幣政策空間很大,中國銀行業將是全球最後倒下的銀行業,短期來看,它的風險小於發達國家的銀行業風險。

Q:請點評一下中國銀行「原油寶」問題。

張燕生:這次中行「原油寶」對今後中國的銀行、企業、老百姓進入衍生品市場交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次的「原油寶」損失慘重,成為了一個標誌性事件,希望它發生以後,我們能夠從中總結和學到更多的東西,為我們未來的40年「新時代改革開放」提供一些經驗教訓。

欲了解更多報告內容及專家觀點,請關注本眾號後續推文。

相關焦點

  • 全國人大代表王天宇:新冠疫情的宏觀經濟衝擊與政策展望
    | 字號:A+ | A- 新冠肺炎疫情自年初暴發以來,在世界範圍內快速蔓延,引發國際市場大幅動蕩,全球經濟和供應鏈體系遭受重大衝擊和影響,給國內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帶來嚴重幹擾,也增添了2020年河南省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
  •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20-2021)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
    劉元春代表論壇研究團隊發布了論壇主報告《邁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與會嘉賓就2020-2021年的中國宏觀經濟形勢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和交流。他指出,本期年度論壇聚焦「邁向雙循環新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內外複雜因素疊加背景下中國重塑發展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戰略選擇。從外部環境看,我國面臨某些西方國家的戰略性、全方位的阻礙甚至是打壓,增加了我國經濟增長的挑戰性和不確定性;從內部來看,我國GDP總量、人均GDP在去年都邁上了新臺階,但也面臨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下滑、經濟增長質量總體不高等問題。
  • 《疫情下的中國經濟》研究報告
    本報告由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金融大數據研究中心與百融雲創聯合發布。2020年1月以來全國新冠疫情大爆發,嚴重衝擊了我國經濟發展,疫情下我國經濟和保險業的未來走向成為被廣泛關注的重點議題。
  • 朱民:疫情後的世界經濟金融
    疫情波浪式的持續發展整體拉長了世界疫情蔓延的時長,跨過夏季延續到秋冬兩季,加之確診病例居高不下,成為第二波疫情反彈的溫床。 疫情衝擊下,全球經濟急劇下跌,很快接近衝破現有就業、財政和社會穩定的邊界,經濟壓力日益增加。
  • CMF年度論壇(2020-2021)啟幕,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即將...
    11月28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2020-2021)即將在京隆重舉行,本期論壇聚焦「邁向雙循環新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將代表論壇發布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
  • 劉國恩:疫情衝擊下的經濟發展與公共健康
    近日,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國發院教授、北大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國恩就新冠疫情衝擊下的經濟發展與公共健康相關問題開展了專題講座,以下為講座實錄。部分的原因是,這些好處尚未惠及世界上數億的窮人,部分的原因是全球化帶來了新的挑戰,世界某一地區的動蕩可以通過恐怖主義、武裝衝突迅速擴散到其他地區,環境惡化或傳染性疾病在全球範圍內急劇傳播。今年突發的全球新冠疫情,讓世人認識到20年前世界衛生組織的警示並非杞人憂天。
  • 範劍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全球經濟與中國經濟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 疫情反覆、病毒變異等正持續衝擊人類社會,這給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走勢都帶來了不確定性。2021年1月13日下午,由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主辦、中國網地產承辦的第十二屆地產中國論壇暨中國房地產紅榜在北京舉辦。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在現場發表主題演講,深刻剖析了大變局下的全球經濟與中國經濟。 疫情之下世界經濟復甦更為緩慢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對百年之未有大變局有了切身體會。
  • 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2020召開
    11月2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與廣州市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2020」在廣州舉行。論壇主題為「邁向『十四五』的新發展格局與大灣區融合」。
  • CMF發布「宏觀穩槓桿下的中國信用風險表現、趨勢及防範」 報告
    百度APP、新浪財經、網易財經、鳳凰網財經、搜狐財經、《財經》、和訊財經、WIND、每日經濟新聞、中國網等多家媒體平臺線上直播,同時在線觀看人數近140萬人次。本期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席主席楊瑞龍主持,聚焦「宏觀穩槓桿下的中國信用風險表現、趨勢及防範」,知名經濟學家楊再平、林採宜、伍戈、程實、袁海霞聯合解析。
  • 劉偉校長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2020-2021)上的致辭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作為中國人民大學的常設性高端學術及知名品牌活動平臺,依託學校在經濟學領域的突出學科優勢,聚焦中國宏觀經濟重大前沿問題開展研究和討論,發揮「國家高端智庫」諮政啟民的功能作用,共謀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與策略,形成了包括年度論壇、季度論壇、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等系列學術產品矩陣。
  • 英倫金融:疫情影響全球市場,宏觀經濟如何變化
    了解這些問題,投資者更好掌握市場動向,對於宏觀市場變化,英倫金融表示:「2020年的特性是多變,而2021年還會持續」,英倫金融指出目前疫情及政治的不確定,造成市況出現周期式轉變,與市者必須掌握好節奏才能有效控風險,當中,屬於避險資產的「黃金」與商品「原油」,最受關注及影響。
  • 應高度重視明年宏觀經濟面臨的挑戰
    11月2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公司舉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年度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模型——CMAFM模型預測認為,2021年由於經濟的持續復甦和基數因素,各類宏觀參數將全面反彈,全年GDP實際增速預計將達到8.1%,預計2021年第一季度將達到11.4%。
  • 「空中亞布力」第十二講|管清友:位移的象限——疫情之下的宏觀...
    來源: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形勢日趨明朗的當下,國外疫情卻不斷蔓延,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受疫情衝擊,國際金融市場發生巨大動蕩。與此同時,隨著OPEC+會議上減產合作落空,沙特、俄羅斯打響原油價格戰,油市出現歷史性暴跌。
  • 「全球宏觀經濟季度報告 · 金磚國家經濟」尋求疫情控制與經濟...
    在疫情衝擊下,4月底巴西全國失業人數累計達1280萬,失業率達12.6%,為去年3月以來最高。5月,疫情已經造成970萬勞動者沒有收入,相當於全國就業人口的11.5%。疫情引發巴西金融市場動蕩。外國投資者不斷從巴西股票和債券市場撤資,據統計,2-5月外國投資者從巴西股市撤出118億美元,2-4月從巴西債市撤資187億美元。
  • 「K50專稿」管清友:大停擺—新冠病毒超級衝擊之後的中國和世界
    精彩導讀今天的主題是《大停擺——新冠病毒超級衝擊之後的中國和世界》,想從幾個方面和大家一塊探討。既探討短期的問題,資產的問題,同時我們也拉長時間周期,去探討一下可能對整個世界的長期影響。新冠疫情是一個超級衝擊,學界、資本市場、政策諮詢界,一開始很多人低估了這次疫情的衝擊。
  • 2021中國宏觀經濟形勢預測
    在黨和政府正確的領導下,中國成功取得了新冠疫情阻擊戰和經濟保衛戰的雙重勝利,再次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和中國經濟的彈性韌性。經過嚴格的疫情管控、行政性復工復產、出臺適度的一攬子規模化宏觀刺激政策等舉措,中國經濟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實現V型反轉,開始走向穩定復甦的軌道,為全球經濟復甦提供了樣板。
  • 「2020年第4季度全球宏觀經濟季度報告 · 中國」雙循環下的貨幣...
    一、過於依賴外循環的弊端在實體、金融領域均有顯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不過從發展階段來看,過去十多年,「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發展模式弊端也逐漸顯現:過度依賴於外部需求,不但使中國面臨嚴重的國際收支失衡和外部壓力,而且在收入分配、地區差距等領域也面臨突出問題,同時還伴隨出現產業升級面臨瓶頸制約、生態環境出現惡化等等問題。
  • 劉俏:疫情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邏輯與施力重點
    從1、2月份國內經濟社會運行數據可以看出,市場嚴重低估了疫情對實體經濟的衝擊。正因如此,美歐等國意識到社交疏離帶來的經濟活動停頓將對其實體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從而接連出臺了重量級的經濟刺激政策。全球產業鏈中斷、外需變化以及疫情第二次爆發的可能性或給中國經濟帶來第二次衝擊。1、2月份社會經濟運行數據反映出我國已經遭受了一次衝擊。
  • 高培勇:當前經濟形勢下宏觀經濟分析與政策配置思路應有所改變
    來源:新浪財經新浪財經訊 7月25日消息,2020國際貨幣論壇今日線上開幕,本次論壇主題為「新發展格局下的全球金融中心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發表演說。這是因為當前的中國經濟運行和宏觀政策配置的複雜性是前所未有的,面對這個形勢和政策配置的這樣一種巨大的變化,我們的宏觀經濟分析也得跟著變。在疫情之前我們總在強調這種變化,我們說現在處在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宏觀經濟分析大不同於高速增長階段。
  • 朱民談疫情後的世界經濟和金融:長尾、「日本式衰退」和政策新邊界
    疫情先在亞洲暴發,然後到歐洲,再到美國,目前到新興市場國家。疫情波浪式的持續發展整體拉長了世界疫情蔓延的時長,跨過夏季延續到秋冬季,加之確診病例居高不下的高平臺,成為第二波疫情反彈的溫床。疫情衝擊下,全球經濟急劇下跌,很快接近衝破現有就業、財政和社會穩定的邊界,經濟壓力日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