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經濟學教授劉國恩:中國資本市場的韌性與兩個因素有關

2021-01-09 和訊網

5月16日,「2020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特別策劃線上舉行,本期論壇的主題是「金融戰疫,共克時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劉國恩發表演講。

劉國恩表示,中國資本市場的韌性同兩個因素應該是有關的,第一個是和我們的開放程度有關,第二個是我們新冠疫情這次來襲在中國是首當其衝,但是這也僅僅是第一波的影響而已,我們對未來的影響還要更多的去考慮它更大的一些衝擊和危害程度。

劉國恩認為,無論是資本市場也好,還是宏觀經濟也好,它未來的走向和發展根本上還是取決於新冠疫情在未來的半年、一年甚至更長時間裡邊的走向,以及我們是否能夠採取更有效的、科學的抗疫行動。

以下是演講全文:

謝謝,今天很高興參加論壇,我知道我們這個環節的主題是疫情對資本市場的影響。

剛剛聽到前面幾位嘉賓討論到中國資本市場在過去幾個月內體現出的比較好的韌性。我想中國資本市場的韌性同兩個因素應該是有關的,第一個是和我們的開放程度有關,第二個是我們新冠疫情這次來襲在中國是首當其衝,但是這也僅僅是第一波的影響而已,我們對未來的影響還要更多的去考慮它更大的一些衝擊和危害程度。所以我覺得無論是資本市場也好,還是宏觀經濟也好,它未來的走向和發展根本上還是取決於新冠疫情在未來的半年、一年甚至更長時間裡邊的走向,以及我們是否能夠採取更有效的、科學的抗疫行動。

目前來看,新冠病毒在全球已經導致了四百多萬的確認感染者,接近31萬人死於這場大的瘟疫,為了更好的理解瘟疫給我們造成的影響,我想如果我們能夠很快的回顧一下人類在過去的幾個世紀當中面臨的同樣、甚至更大規模瘟疫的時候,大概情形是什麼樣。

如果我看過去2000年的基本情況的話,我們注意到在人類歷史上至少有三大次的全球性的大瘟疫,給人類造成了致死的情況非常的嚴重。第一次就是在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左右,還有一個是中世紀的時候,再一個就是20世紀初面臨的西班牙流感,這些大的世紀瘟疫加起來造成的死亡人數都超過了5億多人,其實它這個數字已經遠遠大過於在這兩千年過程當中人類自身戰爭造成的死亡情況。那我們今天面臨新冠病毒的第一波的衝擊以後,現在中國的情況相對來說比較好一些,我們無論是感染的情況還是致死的情況都處於一個相對可控的狀態,在前期情況來看,如果我們考察目前所看到的確診人數,絕大多數的國家目前都處於一個比較平緩甚至在下降的這麼一個趨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除了巴西還有俄羅斯可能情況稍微嚴重一些,整體情況來說還是比前段時間來說有所緩解。當然如果我們考察第一波造成的死亡情況,情況差不多,大多數國家除了巴西之外,死亡的人數從每天的情況來看都處於一個穩定甚至逐步下行的這麼一個狀態。

我們目前處於第一波,對中國來說處於第一波的後期,目前我覺得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更好的去反思分析新冠病毒它的風險程度以及它未來可能變化的情況,才可能使得我們應對未來的第二波甚至第三波的疫情上更有效。我們看到新冠病毒就它的風險上來看,如果我們把它分成感染風險和死亡風險的話,其實它的異質性非常的大,此話怎講呢?如果我們來考察新冠病毒感染風險與年齡的相關程度,其實並沒有表現出與年齡增長單向變化的情況,也就是說年輕人和老人包括中年人在感染風險上並沒有特別大的差異,但是一旦感染以後我們注意到,死亡風險和年齡就是高度的正相關,目前數據顯示在50歲以下的感染者他面臨的死亡風險是極低的,都是在千分之一以下,也就是說它比常規的季節性流感造成的死亡風險還小。可是如果當我們的年齡層跨過了50以後,那這個死亡風險就大幅的上升。

另外一個死亡風險和我們每個人的基礎疾病有關,這個基礎疾病特別包含了五大類的疾病,一個是心血管疾病、一個是糖尿病、一個是慢性呼吸道疾病,一個是高血壓,一個是腫瘤,如果有這五個基礎性疾病的人群,他們面臨的死亡風險也很高。所以新冠病毒它的特徵和過去,比如說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比它是很不一樣的,不同人群面臨的風險是非常不一樣的,很多病毒學家甚至把它稱為完全不同的一種疾病,對於不同的人群來說。

第二個我們來判斷和分析它的風險的時候還要考慮到它在短期和後續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看美國的情況,在過去一百年當中,經歷的最大的一次全球性瘟疫就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我們可以注意到在西班牙流感來襲以後,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人的死亡風險是劇烈的上升,可是我們也注意到,到1919年和1920年的時候,它的死亡風險又是劇烈的下降,也就是說這個上升和下降的幅度都已經跨越了它一百年的平均趨勢,也就是說在面臨這樣大瘟疫的時候,很多身體脆弱的人群可能會提前死亡,那就意味著他第二年、第三年的死亡風險會下降,也就是說所謂的「收割效應」會在大瘟疫前顯得特別的突出,這也是我們認識新冠病毒風險的時候應該考慮的一個因素。

再一個,我想看待新冠病毒的風險應該把它和過去我們發生的那些重大的全球性的大疫病做一些比較是很有益處的,比如和2003年的SARS相比,這個還是記憶猶新的。無論是從風險的感染來看,還是感染以後的死亡率來看,SARS都要比新冠病毒嚴重得多,比如我們從沒有幹預情況下的自然再生率來看,SARS要比新冠病毒要高,也就是說一個患者會傳染給幾個患者。從得了病毒感染以後,死亡風險SARS也比新冠病毒要高。為什麼我們看到的這些數字和我們在真實世界裡邊感受的情況又不一樣呢?真實世界裡邊SARS和新冠比,無論是感染人群還是死亡人群都要遠比SARS大很多,這取決於新冠病毒和SARS在屬性上是很不一樣的,其中一個屬性就是SARS我們要把它比喻成其中一個敵人的話,它是比較容易發現敵人,因為SARS一旦感染以後它的病情會迅速的加重,從而到醫院裡面救治,也就是說我們很少發現一個人感染SARS以後還會出現沒有症狀甚至很輕的情況,也就是說我們比較容易的找到敵人並且在醫院層面上進行全方位的隔離,這個隔離層面相對來說比較低。可是對於新冠病毒而言情況非常不一樣了,絕大多數情況是處於一個無症狀或者感染以後也是輕症,也就是說大多數的敵人是埋藏在整個人群當中,我們是很難通過全方位的隔離,封鎖的手段來實現對敵人進行全面的圍堵,能夠更好的把它控制起來。這樣的話就引出了我們如何能夠採取更科學的手段來應對隱藏性極大的新冠病毒的這場戰役。

我想我們可以簡單的回顧一下過去幾個月當中各個國家採取的方法,大概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叫做保守類行動,其中主要是基於症狀發生以後、出現以後我們來進行檢查,進行追蹤、進行隔離,這種方法也是我們中國採取的一個主要方法,這種方法它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因為要基於症狀來進行檢查,所以它放走了這個「敵人」所謂I類錯誤比較大,因為大多數人是沒有症狀的,你查不到它。II類錯誤也會產生我們把很多好人也進行了隔離,為什麼有很多好人被進行隔離呢?因為我們一旦發現某一個人產生了這種症狀以後,我們找出來和他產生過任何接觸的人都進行隔離,其實我們並不清楚這些和他發生關係的人是不是發生感染了,所以說II類錯誤也比較大,這是說的比較保守的一種做法。另外一個極端的或者非常式的打擊方法就是對一個城市、一個地區進行全面的封鎖,這個效果當然非常有助於我們找到新冠病毒這個敵人,I類錯誤基本上是零,但是II類錯誤就大幅度增加的,因為你要讓廣大的居民都要同樣的受到封鎖的影響,要全面的隔離,所以產生的經濟、社會和人文方面的代價是非常巨大的。當然它的好處是你會讓敵人跑不掉,這個做法顯然是不具有可持續性的,採取這種極端的做法。那麼在這兩種方法之間我們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基於目前我們對新冠病毒的科學認識,其實很多學者們也提出了一些可供我們進一步去分析思考甚至參考的辦法,這裡面我列舉兩位經濟學家提出的看法,我認為是非常值得我們重視的。

第一個是諾貝爾學獎得主波恩·魯默提出的看法,他認為病毒是具有潛伏性的,最好的科學的方法是進行大規模的檢測,也就是說在我們人群裡面通過檢測手段把人群找出來,目前的檢測手段一個是核酸病毒檢驗,一個是血清病毒檢測,目前來看核酸病毒檢測,根據最新的數據以湖北為例,目前招標採購的價格是132元人民幣,血清檢測更便宜一些,如果血清檢測兩個都做大概是80元人民幣,無論是用核酸檢測還是血清病毒檢測,如果兩個都做的話是人均200元左右,200元都做乘以14億人就是2800億。這和封城極端措施產生的極端代價相比要小很多,因為封城措施很容易跨入萬億級的規模,所以說我覺得魯默提出的這個方案是很值得考慮的。

另外一個就是麻省理工的靶向方法,所謂靶向方法是,因為我們知道新冠病毒它的最大的風險人群是高齡老人和有基礎性疾病的人,如果這樣的話,80%以上患病以後屬於輕症還有很多是無症狀的,我們就對高齡的人群,無論是不是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我們對他們進行保護,對他們進行隔離,而低風險的人群就進行一個常態化的管理,儘快恢復到我們社會和經濟當中去,從而使得我們經濟的能力不至於長期的多次的封鎖而受到極大的打擊,從而影響到我們未來長期抗疫的能力。所以,通過這種所謂靶向管理把高風險人群和低風險人群分開,這兩個風險因子很清楚一個是高齡老人,一個是基礎性疾病的患者,是比較容易做出判斷的。這樣的話,我們就不用採取一刀切的辦法來管理我們整個社會,從而可以更好的、有更有效的、更可行、可持續的應對可能出現的第二、第三波甚至更多波的衝擊。

另外一個我想談的是,我們該怎麼做?從我們這個行動來看,除了我們現在要面臨非常緊急的新冠病毒對我們的影響,我們還得注意到,我們除了新冠病毒之外,還有其他很多這些疾病,他們也不會因為新冠病毒對我們的襲擊而就完全的離場,比如我們長期的非傳染性的重大疾病,他們是隨時隨地都伴隨我們在同生,並沒有說無論是看腫瘤、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還有中風這些,無論看美國的情況還是中國的情況,他們伴隨我們人類的程度、對我們生命的威脅都要遠遠大得多。比如我們以十萬人為基數來看,比如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都是160多個,新冠病毒到目前為止以美國的數據為例只有27個,儘管我們知道新冠病毒可能還會導致更多人死亡,不過從目前來看它對我們的死亡風險還是相對來說沒有其他疾病對我們的風險更大。

另外一個以中國的情況來看,我們也看的很清楚,無論是中風、心血管疾病、肺癌、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道路傷害等等,他們隨時隨地造成生命的死亡的代價都是非常大的,尤其疾病是可防可控的。我們在防控新冠疫情的同時把可防可控的死亡風險、疾病風險降到可能降到的程度,這樣我們就可以採取科學應對的方法儘量避免過度反應而最後導致顧此失彼的代價。這是我講的在新冠病毒防控過程當中我們一定得有全局觀。

最後我想說一說,新冠病毒如果是一個非常長期的風險的話,我們要在評估我們的措施方面不要過早的樂觀,更不要過早的下結論,為什麼呢?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看到,新冠病毒它並不是一個機會均等的殺手,我們任何一個國家目前階段性的成果,以死亡率和感染率來看,它都不僅僅是我們採取了什麼樣的措施的一個結果,同時還取決於我們每個國家面臨的不同類型的新冠病毒,以及每個國家的人群、種族、他的免疫系統也不一樣,比如說有些研究發現,在很多國家使用過BCG這個疫苗處理防疫過結核的國家,新冠病毒的感染和死亡就小一些。所以目前獲得的這個階段性結果,它還取決於這些國家、民族免疫系統的差異。另外一個還取決於每個國家採取的檢測以及計算方法,還有就是你付出的經濟成本的大小。所以說我們的評判,我們的階段性成果一定要考慮到目前的成果它是一個多元因素的結果,而不僅僅是我們採取了什麼措施的結果。

另外一點對於整個宏觀經濟來說,我們知道它非常主要的一個動能是來自於我們的總需求計劃。新冠病毒和我們以前人類之間的戰爭不一樣,新冠病毒是整個對人類的戰爭,因此它很難是一個像我們國家與國家之間戰爭的情況,一個國家的總需求受到了影響,可能另外一個國家總需求可能因此而上升。但是在新冠病毒面前,可能很難實現這種靈活的狀態,也就是說全年度全世界的系統性總需求是一致的,因此可能面臨我們經濟上的下滑,可能不是一個V字型而是一個U字型,尤其是有多波的風險存在的話,我們還得做好充分的準備,尤其是我們經濟能力上的準備,這一點非常重要。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們應對新冠疫情最終的終極武器當然是疫苗,疫苗的研發,目前來看疫苗研發要的時間要比我們希望的要長,因為疫苗如果來的太晚的話,其實對我們的幫助也不是那麼大,因為太多的犧牲可能會發生。所以這就取決於我們人類是目前這種分國家的分別進行研發,確定新冠疫情疫苗呢,還是可能採取合作的方式,比如我們共享數據、共享技術甚至共享資源組成一個全球團隊來研發新冠病毒的疫苗,它在時間上很可能就會提前,而不是像我們現在互相獨立甚至處於競爭的狀態來研發疫苗。

這就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有關我們如何全面、客觀的、科學的認識新冠疫情的一些本質屬性,從而能夠更好的去思考未來,應對多波新冠疫情衝擊的時候,能夠更有效的、更可持續的採取一些措施。我的發言就到這裡。

相關焦點

  • 劉國恩:疫情衝擊下的經濟發展與公共健康
    疫情可能怎樣影響中國正在形成中的「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醫療健康需求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什麼?抗疫措施該如何在守護健康與保障經濟之間進行科學取捨?近日,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國發院教授、北大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國恩就新冠疫情衝擊下的經濟發展與公共健康相關問題開展了專題講座,以下為講座實錄。
  • 交大教授費一文:疫情與行情,影響中國資本市場的3大因素
    費一文教授認為,疫情之後,中國資本市場會受到三大因素影響:局部地區與行業走勢變化、政策空間和節奏變化、投資人風險偏好變化。新冠疫情的突然爆發,使經濟基本面短期內遭受嚴重衝擊:人民幣匯率階段性承壓,資本市場恐慌情緒蔓延,多國股市暴跌,市場避險情緒升溫,黃金美元上漲……疫情之後,中國資本市場會有怎樣的變化,該如何助力新經濟的發展?
  • 中國經濟學研究向何處去
    參加這次討論的學者還有: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馮帥章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副院長符育明、《管理世界》編輯部委員會副主任蔣東生、《經濟學季刊》副主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國恩、南京審計大學社會與經濟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孫寧。此次論壇的主題是「中國經濟學研究向何處去?」。
  • 北大的這場高端論壇周六重慶開講
    9月5日,一場以「全球新格局下的中國經濟發展」為主題的高端論壇將在重慶城市新地標來福士洲際酒店舉行。北京大學國發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姚洋教授將與現場嘉賓共同探討當前國內、國際形勢下企業的轉型與發展之道。
  • 人口因素如何影響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
    人口是判斷國家經濟增長潛力的主要因素 一些經濟基本面的因素會影響國家的經濟增長潛力和經濟結構,並因而影響資本市場的表現。這些因素,從短期來看可能沒有明顯的作用,但是長期來看,對預測趨勢有重要的作用。如何識別這些因素,是經濟學的重要工作。
  • 北大經院工作坊第175場 | 美國醫療保險市場的逆向選擇問題(勞動...
    北大經院工作坊第175場 | 美國醫療保險市場的逆向選擇問題(勞動-健康經濟學工作坊) 2020-11-25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大教授李玲:我是中國派
    4月26日,在北大朗潤園舉辦的「中國經濟觀察」論壇上,北大國發院教授李玲回應了許多人的失落。十年相與,緣分匪淺。也正是在2003年,李玲拋棄馬裡蘭大學終身教職的金飯碗,成為新醫改堅定的研究者與推動者。醫改十年,且爭議且前行。作為政府主導醫改模式的堅定支持者,李玲主張醫療衛生的定位是公益事業,「稍微有點良心的人,都不應該把醫療作為一個賺錢的行業」。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薩裡德斯教授:後疫情時代將更加依賴資本勞動...
    原標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薩裡德斯教授:後疫情時代將更加依賴資本勞動力,更加重視數位技術   皮薩裡德斯教授在講座中指出,疫情不會影響全球技術崛起和亞洲崛起的潛在趨勢
  • 中國經濟學十大門派匯總
    新結構經濟認為一個國家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每個時點的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去選擇產業和技術,進而快速增加資本積累。新結構經濟學主張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並重。  新結構經濟學最大的貢獻是將比較優勢理論動態化,並將其升級成了發展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為發展中國家走出「中心-外圍」的世界經濟結構規劃了路徑。
  • 北大經院工作坊第209場 | 學生專場二(勞動-健康經濟學工作坊)
    工作坊由經濟學院袁野助理教授主持。經濟學院王耀璟助理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雷曉燕教授、趙耀輝教授、張丹丹副教授參與了工作坊。王小倩的研究通過多個評價指標對比了線性回歸模型和多種廣泛應用的機器學習模型在醫療費用預測方面的預測性能,並將預測模型模擬應用於醫療保險支付制度改革,展示了更準確的預測模型將降低醫療機構面臨的財務風險。
  • ...發展」系列線上講座第四講-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
    2020年3月4日,北大國發院「國家發展」系列線上講座第四講由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林毅夫主講。作為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的創始人,林毅夫老師主要談及了三個問題:為何要反思發展經濟學、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以及新古典經濟學的結構革命。
  • 2020年中國資本市場十大新聞
    點評:王擎(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剛剛過去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國家以及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考驗和衝擊,世界經濟增長低迷,國際貿易和產業循環受阻,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大。在這樣複雜嚴峻的背景下,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一成就令世人矚目。
  • 第二十屆中國經濟學年會在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舉行
    中國經濟學年會理事長、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原副校長海聞致辭。北京大學博雅資深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東北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呂煒,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樊勝根,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先後發表主旨演講。開幕式由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副院長王鵬飛主持。
  • 北大經濟學教授曹和平案例解讀
    曹和平: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數字經濟與區塊鏈實驗室首席專家、北京大學環境資源與產業經濟學系創系主任、中國政治經濟學會長,多省和國家中心城市經濟顧問、深圳市灣區數字經濟與科技研究院理事長。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薩裡德斯教授:後疫情時代將更加依賴資本勞動力,更加重視數位技術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學講座教授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在會上發表視頻演講,深度解析人工智慧新科技下的全球新發展格局與後疫情時代全球資本的配置。
  • 北大國發院金光講席教授盧鋒:新冠大流行與疫情經濟學
    日前,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金光講席教授盧鋒在《北大金融評論》上發表文章,他表示,在後疫情時代,仍在襁褓之中的疫情經濟學可能會迎來全新研究課題和學科發展機遇,流行病學及公共衛生專家與經濟學家的交流互鑑將更為頻密成為常態。
  • 北大開設新結構經濟學實驗班 邀請諾獎得主親授
    由知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擔任首席教授的北大新結構經濟學實驗班就面向北大在校生二次招生,多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將擔任學術顧問,並為學生提供指導。提到北大二次選拔的項目,姚翔首先重點推薦了北大新結構經濟學實驗班,該實驗班是由北大經濟學院和經和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共同打造的本科生項目,會有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內的數十名國際頂尖教授擔任學術顧問。
  • 觀點| 周恕弘:經濟學結合生物學,兩個不同的「牛角尖」帶出一片新...
    周恕弘教授當時心中的答案不樂觀,談話結束後便決定不能將全部的熱忱都放在物理上,同時開始關注其它學科的發展。「我之前沒想過修讀經濟學,直到博士第二年,我才留意到它的存在。」他說,「人本質上是動物」,經濟學必須擁抱生物學,才能發展「硬核」理論。這位生物經濟學領域的開拓者認為,「鑽」 某個學科領域很容易進入一個牛角尖,可是兩個不同的牛角尖可能會帶出一片新天地。「我的知識面很龐雜,跨學科的人就需要很雜,」周恕弘教授總結。
  • 盧鋒:中國的很多政策違反經濟學基本原理
    10月28日,理想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北京大學市場與網絡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人文經濟學會支持的「經濟學範式的突破——張維迎《經濟學原理》新書發布會」在北大舉行。王則柯、張維迎、盧鋒、姚洋、劉國恩、徐晉濤等經濟學家與會。盧鋒做了主題發言。
  • 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行為經濟學:揭示經濟行為背後的情境因素 2018年09月14日 06:3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明海英 字號 內容摘要:行為經濟學則以心理學為基礎,從人的心理特質、行為特徵出發,揭示影響利益選擇行為的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