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薩裡德斯教授:後疫情時代將更加依賴資本勞動力,更加重視數位技術

2020-11-28 21世紀經濟報導

11月28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和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主辦、《21世紀經濟報導》承辦的「南方財經國際論壇2020年年會」在廣州保利洲際酒店隆重舉辦。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學講座教授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在會上發表視頻演講,深度解析人工智慧新科技下的全球新發展格局與後疫情時代全球資本的配置。

圖: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在南方財經國際論壇發表演講

新冠疫情影響就業市場和經濟結構

皮薩裡德斯教授指出,二十一世紀初以來,全球發展格局由兩個大趨勢所主導和影響,一是中國這一經濟和貿易大國正在崛起,二是以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為特色的生產自動化興起。

一方面,中國的對外開放與經濟發展帶起其他亞洲國家,使得亞洲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個貿易中心和最大的交易區塊。另一方面,皮薩裡德斯教授觀察到,西方主要工業國家通過機器人和人工智慧開始逐漸實現自動化,新技術的出現使得這些國家越來越富裕,工人逐漸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相比於資本回報率,工人的工資在一直下降,資本所有者比人力資本所有者富裕許多的不平等現象在逐漸加劇,這尤其體現在推進自動化生產的進程中。

在疫情出現之前,利用網際網路和移動技術快速匹配供需方的「零工經濟」已經出現,這些工作通常來說是「低收入」和「低質量」。包括「零工經濟」在內的就業市場分化因為疫情而突然加速。「工作正在向低技能和高技能兩個極端轉移,現在又出現了機器人接手產業中的低技能工作。這就是高技術工人從計算機化和機器人技術中受益的過程,」皮薩裡德斯教授在演講中指出了這個後疫情時代將不斷重演的主題。其同時表示,人工智慧在帶來新創業項目、新工作類型和更好生活質量的同時,也讓許多工人已經獲得的工作變得不確定,「這是疫情出現後我們觀察到的現象」。

那麼,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什麼新變化?皮薩裡德斯教授指出,技術崛起和亞洲崛起的潛在趨勢基本一致,他預計人口規模小於中國和印度的其他亞洲國家也會出現增長。「尤其是,我希望自動化繼續下去」,皮薩裡德斯教授稱,「希望這種自動化現在也能滲透到服務業,以及高技能的崗位。」

在演講中,皮薩裡德斯教授從就業結構、經濟結構等方面解讀了疫情的影響。「疫情帶來的改變對工人不利,自動化在加速發展,不斷減少對人工的依賴。」例如就業結構方面,其針對企業高管的調查顯示,原來部分高管計劃4-5年內完成工作崗位結構調整,現在疫情將這一進程縮短至1年內。

皮薩裡德斯教授最擔憂的一點即在於此,即疫情改變了未來工作結構的變化方向,自動化之下失業人數將急劇增加。而事實上,根據經濟學家的研究,自動化未必會奪走工人的崗位,也不會嚴重影響工人就業。公司完全可以使自動化技術和人工協同工作。「例如,可以使用自動化機器人技術完成一些繁重艱苦的工作,把更舒適的工作留給協同工作的工人。」皮薩裡德斯教授表示,「這就是所謂的『科技向善』。」

未來將有大量投資流入住宅區、高科技行業

和初創企業

皮薩裡德斯教授還提及了疫情對人們生活習慣和消費習慣的改變。「我認為商務旅行永遠無法恢復到以前的程度。許多人越來越適應遠程會議,這種會議非常有效。」皮薩裡德斯教授還表示,大量的工作都能在家完成,其中很多都將被沿用。其尤其指出,這種工作方式將是「經濟變革的一個重要開端」,未來將有大量投資流入住宅區:「想像一下這樣一種情況:所有工作的四分之一都是在傳統上的住宅區內完成的。它們將成為小型商業區,人們開始在那裡提供商業服務,而不僅僅是用作住宅。」

皮薩裡德斯教授在演講中分享了他在後疫情時代的新發現。「更加依賴資本勞動力,更加重視數位技術,將新型工作安排轉移到住宅區,人們更加關注公共衛生和公眾健康。」皮薩裡德斯教授如是說。其同時指出,疫情揭示出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確實很嚴重。在疫情封鎖期間,即使在汙染嚴重的城市,經濟活動大面積停止後環境也出現好轉。另外,疫情之後產業工人們的生存形勢也發生變化,「新的要素變得越來也重要」:在線培訓能力、更多地依賴網際網路、提供健康的環境。

在演講最後,皮薩裡德斯教授指出上述這些正是新的經濟發展格局。「儘管發展格局的核心特徵不會因為經濟的性質而改變,人們也會日益重視高技能勞動力,但會將其與技術先進資本相結合。」皮薩裡德斯教授特別談到,就投資目的地而言,不要指望大公司的投資會像以前那樣轉移到低工資國家,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投資和資金用於高科技行業,尤其是用於初創企業,而不太可能覆蓋老牌公司。皮薩裡德斯教授稱,希望所謂的風險投資變得越來越重要,並將目標錨定那些真正確定需求的新興高科技公司。

在政府責任方面,皮薩裡德斯教授呼籲政府應該發揮監管作用,與僱主合作,為包括規模日益擴大的「零工經濟」群體在內的就業人群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避免貧困和極端不平等。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薩裡德斯教授:後疫情時代將更加依賴資本勞動...
    原標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薩裡德斯教授:後疫情時代將更加依賴資本勞動力,更加重視數位技術   皮薩裡德斯教授在講座中指出,疫情不會影響全球技術崛起和亞洲崛起的潛在趨勢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後疫情時代「新的生產要素變得越來越重要」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薩裡德斯教授: 後疫情時代「新的生產要素變得越來越重要」11月28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和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主辦、21世紀經濟報導承辦的「南方財經國際論壇2020年年會」在廣州保利洲際酒店隆重舉辦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來月將赴上海共話疫情下經濟
    他們的研究將激勵機制和複雜性相結合,創造出對競拍者來說簡單明了的拍賣;與傳統的拍賣設計相比,他們設計的拍賣機制大大改善了資源分配。    諾獎落幕,另一場科學盛會即將啟幕。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即將在本月底召開,本屆論壇上將特別呈現兩場經濟主題峰會,記者獲悉,屆時六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將齊聚,與其他經濟學家共同為世界經濟的復甦與未來方向提供建策。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下月相聚上海 共話疫情下的全球經濟
    諾獎落幕,另一場科學盛會即將啟幕。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即將在本月底召開,本屆論壇上將特別呈現兩場經濟主題峰會,記者獲悉,屆時六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將齊聚,與其他經濟學家共同為世界經濟的復甦與未來方向提供建策。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覽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今日將揭曉 最終花落誰家  2010年諾貝爾經濟獎將於今日揭曉,最終花落誰家,各方預測不同。美聯社和路透的預測各有側重,圍繞行為經濟學、決策心理;經濟周期理論;社會經濟學等三大焦點。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勾勒疫情後的經濟復甦
    作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曾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世界銀行資深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2011至2014年任國際經濟學協會主席。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中國故事
    有諾獎得主與中國研究機構、高校合作諾獎得主與中國產生聯繫的另一種方式是與研究機構、高校等合作。例如200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JamesJ.Heckman)和2011年得主託馬斯薩金特(ThomasJ.Sargent)。詹姆斯赫克曼的主要貢獻在於建立和發展了個體計量經濟學。
  •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後疫情時代中國將從創新中獲益
    Phelps)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李大巍 他山石智庫執行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學者李大巍:我們知道,你的研究集中在宏觀經濟學的各個領域,包括就業、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儲蓄、公共債務、稅收、代際公平、物價、工資、微觀主體行為、資本形成、財政和貨幣政策。
  • 宋清輝:諾貝爾經濟學獎首次頒給「拍賣理論」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採訪時認為,「當前,全球疫情仍在肆虐,世界經濟遭受疫情嚴重衝擊。在此背景下,兩位美國經濟學家對拍賣理論的創新,以及發明了新的拍賣形式,對於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的貢獻很大,也可能是企業破解疫情影響的關鍵經營策略之一。」
  • 恆潔集團CEO丁威先生受邀對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1月22日晚,由南京市委創新委指導,南京市江寧區人民政府、南京大學商學院主辦,思謀會承辦,以「全球經濟展望與中國企業家新思維」為主題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與中國企業家對話活動在南京大學隆重舉行。    恆潔集團CEO丁威先生作為產業界領軍人物、創新發展的推動者、思謀會核心成員,再次受邀參與對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 剛剛,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 人大社第39位諾獎得主作者!
    北京時間10月9日晚17:45,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為行為金融學奠基者、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H.泰勒
  • 頂尖「經濟大腦」這樣看待新冠疫情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拉爾斯·彼得·漢森、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託馬斯·薩金特、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芬恩·基德蘭德和華夏幸福研究院院長顧強,就當下最受關注的疫情與經濟問題,展開精彩的個人演講與圓桌討論。
  • 2019年諾獎得主:科技的傳播讓窮人更加落後!
    作者|麥可·克雷默(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吉爾伯特·洪波(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總裁)麥可·克雷默疫情爆發後,公司採取了遠程辦公。國際會議也挪到了線上,國家和行業領袖在家中參加會議。學生也進行遠程學習,數字支付進一步蠶食著現金。但隨著科技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前所未有的影響,也出現了一種風險,即科技的傳播是不均勻的,會導致現有不平等性變得根深蒂固,讓世界最貧困人群更加落後。這並不是必然的。數字科技能夠幫助更快地終結全球貧困和飢餓,包括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地區,那裡的大部分人都以務農為生。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
    本文共分上中下三篇,將全景式回顧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生平和主要思想貢獻,51年84人,梳理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與演進脈絡,本篇為上篇,將系統介紹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以及1969-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近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覽
    來源:中國新聞網原標題: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2名經濟學家 近10年得主一覽中新網10月12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當地時間12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會是誰?
    今年9月22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在官網發布聲明,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12月將不再舉行傳統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頒獎儀式將改為線上舉行,並將通過電視臺和網絡進行直播。諾貝爾晚宴也將不會舉行,而改為在諾貝爾獎博物館開展宴會展覽的形式。僅有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儀式將在奧斯陸大學禮堂舉行,不過規模較小,觀眾數量將會減少,獲獎者有機會親身或通過電子方式參與。
  •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會是誰?將聚焦哪些領域?
    除此之外,斯德哥爾摩市政廳每年會舉辦諾貝爾宴會,獲獎者將有機會與瑞典王室成員及政要人士一同出席。今年9月22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在官網發布聲明,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12月將不再舉行傳統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頒獎儀式將改為線上舉行,並將通過電視臺和網絡進行直播。諾貝爾晚宴也將不會舉行,而改為在諾貝爾獎博物館開展宴會展覽的形式。
  •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做了哪些貢獻
    而他們的獲獎理由是:將氣候變化和技術革新的因素融入了宏觀經濟學分析之中。頒獎詞表示,這兩人設計了一系列方法來解決我們時代最基本和最緊迫的問題——如何創造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今年是經濟學諾獎的第50周年,獲獎的兩人將共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684萬元人民幣)的獎金。
  • 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為何一致推薦《極端經濟》?
    2013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希勒、2018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罕見地一致推薦大家閱讀英國央行經濟學家理察•戴維斯的新書《極端經濟:韌性、復甦與未來》。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中國取得抗疫的全面領先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裡克·馬斯金:中國取得抗疫的全面領先    11月28日,由智聯招聘發起的「內生力量重塑新生」2020中國年度最   佳僱主頒獎盛典中國人力資本管理論壇在無錫舉行。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中國人才研究會會長何憲,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副司長尹建堃,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經濟及數學系教授埃裡克·馬斯金,2020中國年度最   佳僱主評委會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紐約商品交易所理事會主席威廉·普爾普拉,國際僱傭與勞動關係協會執委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曾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