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後疫情時代「新的生產要素變得越來越重要」

2021-01-21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薩裡德斯教授: 後疫情時代「新的生產要素變得越來越重要」

11月28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和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主辦、21世紀經濟報導承辦的「南方財經國際論壇2020年年會」在廣州保利洲際酒店隆重舉辦。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學講座教授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在會上發表視頻演講,深度解析人工智慧新科技下的全球新發展格局與後疫情時代全球資本的配置。

皮薩裡德斯教授1948年出生於賽普勒斯,1973年在倫敦經濟學院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2010年,皮薩裡德斯教授由於在市場搜尋理論和宏觀經濟方面的突出貢獻,與另兩名經濟學家一道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新冠疫情影響就業市場和經濟結構

皮薩裡德斯教授指出,21世紀初以來,全球發展格局由兩個大趨勢所主導和影響,一是中國這一經濟和貿易大國正在崛起,二是以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為特色的生產自動化興起。

一方面,中國的對外開放與經濟發展帶動其他亞洲國家,使得亞洲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個貿易中心和最大的交易區塊。另一方面,西方主要工業國家通過機器人和人工智慧開始逐漸實現自動化,新技術的出現使得這些國家越來越富裕,工人逐漸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相比於資本回報率,工人的工資在一直下降,資本所有者比人力資本所有者富裕許多的不平等現象在逐漸加劇。

在疫情出現之前,利用網際網路和移動技術快速匹配供需方的「零工經濟」已經出現,這種就業市場分化因為疫情而突然加速。「工作正在向低技能和高技能兩個極端轉移,現在又出現了機器人接手產業中的低技能工作。這就是高技術工人從計算機化和機器人技術中受益的過程。」皮薩裡德斯教授在演講中稱。其同時表示,人工智慧在帶來新創業項目、新工作類型和更好生活質量的同時,也讓許多工人已經獲得的工作變得不確定,「這是疫情出現後我們觀察到的現象」。

在演講中,皮薩裡德斯教授從就業市場、經濟結構等方面解讀了疫情的影響。「疫情帶來的改變對工人不利,自動化在加速發展,正不斷減少對人工的依賴。」例如就業結構方面,其針對企業高管的調查顯示,原來部分高管計劃4-5年內完成工作崗位結構調整,現在疫情將這一進程縮短至1年內。

皮薩裡德斯教授最擔憂的一點即在於此:疫情改變了未來工作結構的變化方向,自動化之下失業人數可能將急劇增加。

未來將有大量投資流入住宅區、高科技行業和初創企業

皮薩裡德斯教授還提及了疫情對人們生活習慣和消費習慣的改變。「我認為商務旅行永遠無法恢復到以前的程度。許多人越來越適應遠程會議,這種會議非常有效。」皮薩裡德斯教授還表示,大量的工作都能在家完成,其中很多都將被沿用。其尤其指出,這種工作方式將是「經濟變革的一個重要開端」,未來將有大量投資流入住宅區,「它們將成為小型商業區,人們開始在那裡提供商業服務,而不僅僅是用作住宅。」

皮薩裡德斯教授還在演講中分享了他在後疫情時代的新發現。「更加依賴資本勞動力,更加重視數位技術,將新型工作安排轉移到住宅區,人們更加關注公共衛生和公眾健康。」皮薩裡德斯教授如是說。其同時指出,疫情揭示出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確實很嚴重。另外,疫情之後產業工人們的生存形勢也發生變化,「新的生產要素變得越來越重要」:在線培訓能力、更多地依賴網際網路、提供健康的環境。

在演講的最後,皮薩裡德斯教授指出上述這些變化正在開啟經濟發展新格局。「儘管發展格局的核心特徵不會因為經濟的性質而改變,人們也會日益重視高技能勞動力,但會將其與技術先進資本相結合。」其特別談道,就投資目的地而言,不要指望大公司的投資會像以前那樣轉移到低工資國家,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投資和資金用於高科技行業,尤其是用於初創企業。皮薩裡德斯教授稱,希望所謂的風險投資變得越來越重要,並將目標錨定那些真正確定需求的新興高科技公司。

在政府責任方面,皮薩裡德斯教授呼籲政府應該發揮監管作用,與僱主合作,為包括規模日益擴大的「零工經濟」群體在內的就業人群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避免貧困和極端不平等。

(作者:孫煜 編輯:鄭世鳳)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薩裡德斯教授:後疫情時代將更加依賴資本勞動...
    原標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薩裡德斯教授:後疫情時代將更加依賴資本勞動力,更加重視數位技術   皮薩裡德斯教授在講座中指出,疫情不會影響全球技術崛起和亞洲崛起的潛在趨勢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皮薩裡德斯教授:後疫情時代將更加依賴資本勞動力,更加重視數位技術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學講座教授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在會上發表視頻演講,深度解析人工智慧新科技下的全球新發展格局與後疫情時代全球資本的配置。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來月將赴上海共話疫情下經濟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於北京時間17:45公布,保羅·米爾格龍(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因「完善拍賣理論和發明新的拍賣形式」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史上第85位和第86位個人得主。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勾勒疫情後的經濟復甦
    作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曾任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世界銀行資深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2011至2014年任國際經濟學協會主席。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下月相聚上海 共話疫情下的全球經濟
    詹姆斯·赫克曼由於在計量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貢獻獲得了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安格斯·迪頓由於「對消費、貧困和福利的分析」獲得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埃裡克·馬斯金因「機制設計理論」而獲得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二場經濟峰會聚焦「疫情是經濟面臨的最大危機與挑戰嗎?」參與的諾獎得主有託馬斯·薩金特(Thomas J.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覽
    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奧利弗·威廉森  威廉森是"新制度經濟學"的著名學者。他的研究表明,市場和諸如公司等層級組織代表著不同的治理結構,在解決利益衝突方面採取不同的方法。  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艾利諾-奧斯特羅姆  奧斯特羅姆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中國故事
    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經濟學界最重要的世界獎項之一,一直受到極大關注。雖然目前未有中國經濟學家獲得諾獎,但此前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不少人與中國有一定淵源,或是對中國經濟社會問題有較多研究,或是在中國的組織機構中有所任職,或與中國經濟學家有一定聯繫。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
    本文共分上中下三篇,將全景式回顧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生平和主要思想貢獻,51年84人,梳理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與演進脈絡,本篇為上篇,將系統介紹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以及1969-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恆潔集團CEO丁威先生受邀對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1月22日晚,由南京市委創新委指導,南京市江寧區人民政府、南京大學商學院主辦,思謀會承辦,以「全球經濟展望與中國企業家新思維」為主題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與中國企業家對話活動在南京大學隆重舉行。    恆潔集團CEO丁威先生作為產業界領軍人物、創新發展的推動者、思謀會核心成員,再次受邀參與對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 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川普是敘事經濟學的一個絕佳例子
    澎湃新聞記者 蔣夢瑩後疫情時代下的敘事如何影響經濟活動,甚至最終影響地緣政治力量的平衡?傳統經濟學家在解釋過去或預測未來時,很少會引用流傳於街頭巷尾或報紙評論中的看法。但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經濟學斯特林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卻肯定了未經經典經濟學方法檢驗公眾信念,即「敘事」在重大經濟事件中的作用。
  •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會是誰?
    除此之外,斯德哥爾摩市政廳每年會舉辦諾貝爾宴會,獲獎者將有機會與瑞典王室成員及政要人士一同出席。今年9月22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在官網發布聲明,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12月將不再舉行傳統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頒獎儀式將改為線上舉行,並將通過電視臺和網絡進行直播。諾貝爾晚宴也將不會舉行,而改為在諾貝爾獎博物館開展宴會展覽的形式。
  • 他倆革新了拍賣形式,獲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
    截至2019年,共計84人摘得經濟學獎的「桂冠」。獲獎者的平均年齡為67歲,最年長的得主是裡奧尼德·赫維茨,2007年獲獎時已達90歲高齡。爭議:不是經濟學家也能獲經濟學獎?多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屢屢顛覆「傳統」,有的吸睛無數,也有的飽受爭議。
  • 頂尖「經濟大腦」這樣看待新冠疫情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拉爾斯·彼得·漢森、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託馬斯·薩金特、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芬恩·基德蘭德和華夏幸福研究院院長顧強,就當下最受關注的疫情與經濟問題,展開精彩的個人演講與圓桌討論。
  • 宋清輝:諾貝爾經濟學獎首次頒給「拍賣理論」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接受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採訪時認為,「當前,全球疫情仍在肆虐,世界經濟遭受疫情嚴重衝擊。在此背景下,兩位美國經濟學家對拍賣理論的創新,以及發明了新的拍賣形式,對於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的貢獻很大,也可能是企業破解疫情影響的關鍵經營策略之一。」
  • 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為何一致推薦《極端經濟》?
    未來十年最重要的趨勢是什麼? 2020年全球飽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多地進入戰時狀態,在被按下「暫停鍵」的那段時間,人們感受到了此前從未遭遇過的極端情境。
  • 兩人分享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們的研究改變拍賣行業?
    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全球經濟受到重創,疫情過後經濟能否恢復,如何恢復?從諾貝爾經濟學獎中,人們能找到答案嗎?當地時間10月12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 (Robert B. Wilson),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發明的新拍賣形式到底與你我有什麼關係?
    Wilson)因「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成為了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左)和羅伯特·威爾遜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圖據諾貝爾委員會官網「我們對此非常高興,」接到消息的威爾遜博士在現場連線中表示。「拍賣形式作用非常大,我非常驕傲能為這一領域作出貢獻。」
  • 王衍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談如何拯救疫情中的經濟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開出了「藥方」:把拯救生命擺在首位。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紐約大學教授保羅羅默(Paul M. Romer)(簡稱羅默,下同)強調:「疾病奪去人的生命是人類的悲劇。對假想的經濟影響的擔憂,不應轉移公共衛生官員或民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忽視當前的重要問題——拯救生命。當前最重要的、迫在眉睫、無可推卸的任務是拯救生命」。
  • 剛剛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這兩人設計的拍賣 影響了幾千億美元!
    例如,2014年諾獎得主蒂羅爾(Jean Tirole),在獲獎時他的11部專著內容橫跨所有經濟學領域,包括宏觀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博弈論、激勵理論、國際金融等。辛格爾認為,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發越來越傾向於「遍地開花」式的經濟學家。此外,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的聲明指出,組委會希望獎項得主需要有一些實際應用的貢獻。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這兩人設計的拍賣,影響了幾千億美元!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12月將不再舉行傳統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頒獎儀式將改為線上舉行,並將通過電視臺和網絡進行直播。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次頒給「拍賣理論」今年的經濟科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改進了拍賣理論並發明了新的拍賣形式,使世界各地的賣方、買方和納稅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