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獎得主:科技的傳播讓窮人更加落後!

2020-12-08 網易財經

本文由網易研究局和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聯合出品。

*網易研究局稿件未經同意禁止一切媒體轉載,包括友商,本文不構成投資決策。

作者|麥可·克雷默(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吉爾伯特·洪波(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總裁)

麥可·克雷默

COVID-19疫情正在改變全世界社會,其中部分意義在於加快了已在今年年初肇始的數字革命。疫情爆發後,公司採取了遠程辦公。國際會議也挪到了線上,國家和行業領袖在家中參加會議。學生也進行遠程學習,數字支付進一步蠶食著現金。

但隨著科技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前所未有的影響,也出現了一種風險,即科技的傳播是不均勻的,會導致現有不平等性變得根深蒂固,讓世界最貧困人群更加落後。這並不是必然的。數字科技能夠幫助更快地終結全球貧困和飢餓,包括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地區,那裡的大部分人都以務農為生。

數字農業——農民用手機和其他數字科技,實時獲得定製化的可行動農業信息——可能掀起一場革命,讓社區能夠確保和改善生活。如今,農業推廣官員無法親身尋訪農戶,如果能夠進行正確的投資,我們可以啟動數字調整,填補長期讓農村地區落後的收入差距。

不消說,家庭農場需要及時準確的信息,一如小企業。因此,發達和發展中國家政府幾十年來用公共信息工程支持農民。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廣播劇《亞徹一家》(The Archers)創作於20世紀50年代,目的便是為了幫助農民提高農業生產率,擺脫二戰時期的配給制和食品短缺。

如今,世界最偏遠地區的大部分農民也都有了手機,也就是具備了接收通過簡單文字和語音簡訊發送的定向農業建議的設備,甚至不需要接入網際網路。比如,在印度奧裡薩邦(Odisha),精準促農組織(Precision Agriculture for Development)向近80萬農民的手機發送免費建議,這些建議可實現定製化,涉及到具體的莊稼種類。

大量強力證據表明,這些建議——以低成本大批量發送——能夠更好地改變農民的行為。同樣,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通過數字信息賦能的農民能夠增加收成、收入和抵抗衝擊的韌性。我(本文作者之一克雷默)與其他人合作的最新《科學》雜誌論文指出,收取數字發送建議的農民,採用建議農化投入品的概率要高出22%,每投入1美元可帶來10美元收益。

此外,農民依靠手機接收市場信息,獲取銀行帳戶,監控天氣預報,而數字科技還為農村貧困社區提供了其他各種機會。在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的支持下,偏遠地區部署了傳感器,幫助農民優化莊稼的用水和施肥水平,並用無人機辨別蔫壞的莊稼,以便採取補救措施。

數字農業創新還有助於農民通過採用契合本地的種子和化肥增加收成和收入,保護莊稼不染病蟲害(如粘蟲和蝗蟲),適應氣候變化,以最優價格出售莊稼,以及獲得金融服務。所有這些應用都可以擴大農民的機會,減小他們的風險。

事實上,數位化有潛力改變發展中國家的農業。但實現這一點需要更多的創新以及政府、企業、農民之間的合作,還需要能確保科技平價易得的監管環境。應該鼓勵私人部門推動、改近、重組技術,為小農服務並與他們合作。今天的數字農業投資將在未來帶來翻兩番的回報。

首先,數位化能幫助許多全球最貧困人群抵禦COVID-19危機,讓他們遠程獲得建議、投入品和市場。此外,數位化能提高糧食總供給,通過增加收成提升糧食安全。第三,數位化能加快採用經受過檢驗的、高性價比的、可擴展的策略,提高長期農場產量,改善農村窮人的生活。最後,數位化能夠讓農民發出聲音,促使政府引導和衡量農業投資的影響。

但數字科技不是萬靈丹。越來越多的農民擁有手機,但他們也需要針對他們的需求所給出的建議,獲得農業投入品(如化肥和種子)和出售產品的市場。

新冠疫情仍在肆虐,現在正是時候,我們不但要補短,更要布局。通過加快數字農業的投資和創新,我們能夠保護世界最貧困人群不受當前危機最糟糕的影響。當我們都告別封鎖時,但願已經奠定了構建更公平、更繁榮、更可持續的未來的基礎。

作者簡介:

麥可·克雷默是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精準促農組織聯合創始人、董事會成員。吉爾伯特·洪波是多哥前首相,現為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總裁。

出品方簡介:

網易研究局(NetEase Economic Research Bureau)是網易新聞重磅打造的財經智庫,集結了國內外數百位頂尖的經濟學家資源,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的經濟學院和經濟學研究機構有密切合作,向用戶傳遞最有價值的財經信息,以期能夠為中國經濟發展建言獻策,為經濟研究增添活力,為時代進步貢獻深刻理性的思想財富。

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被稱為「世界上最具智慧的專欄」,作者來自全球頂級經濟學者、諾獎得主、政界領袖,主題包括全球政治、經濟、科學與文化塑造者的觀點,為全球讀者提供來自全球最高端的原創文章、最具深度的評論,為解讀「變動中的世界」提供幫助。

網易研究局(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網易研究局是網易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網易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

移駕微信公號 看這裡看不到的內容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網易研究局·中國版>>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網易研究局·國際版>>

本文來源:大師 責任編輯:李兆元_B7890

相關焦點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迪弗洛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知名經濟學家班納吉和迪弗洛,深度解析如何正確運用經濟學,解決當今世界經濟增長、移民、貧困等棘手問題。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_讀書_澎湃...
    本期我們精選了歷年諾貝爾獎得主權威著作和力薦好書,帶你一起品讀大師經典。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班納吉;迪弗洛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知名經濟學家班納吉和迪弗洛,深度解析如何正確運用經濟學,解決當今世界經濟增長、移民、貧困等棘手問題。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諾獎中隱藏的密碼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代表人物:恩斯特·魯斯卡不被卡脖子,中國需要諾獎得主可見,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諾獎是科學最高獎項,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科研競爭力,是中國必須競逐的目標。這方面要向日本學習,日本19年有19位諾獎得主!從2001年開始,日本人成為「諾獎收割機」。那麼日本如何成為諾獎「大贏家」?
  • 四位2019年諾獎得主首度同框:親自解讀獲獎研究工作
    來源:新浪科技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朱棣文、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格雷戈·塞門薩,2019年物理學獎獲得者米歇爾·馬約爾、迪迪埃·奎洛茲(從左到右)新浪科技訊 10月30日下午消息,今天,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新聞發布會上,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威廉·凱林、格雷戈
  • 徐祥臨:中國消除貧困的理論與實踐要勝於諾獎得主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阿比吉特·巴納吉、埃斯特·迪弗洛和麥可·克雷默,獲獎理由是他們為減輕全球貧困所做的實驗性貢獻。結果公布後,收穫各方普遍讚譽,也引起對脫貧工作的更多廣泛討論。基於此為廣大頭條號網友轉載一篇我本人對諾獎經濟學獎獲獎理論和中國減貧經驗進行比照解讀,以饗讀者。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Gregg是Johns Hopkins醫學院的教授,他關於能夠使癌症因子適應無氧環境的HIF-1的研究帶給了他巨大的榮耀,包括2019年的諾貝爾獎——為獎勵他們對「細胞如何感知並適應氧氣供應」的發現。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
    近期,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再次在科研圈裡引發了同行的關注,只是,這次的原因或許不太光彩。聲名卓著的諾獎得主談到格雷格・塞門扎,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公布仿佛還在昨天。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2020年10月5日~12日,諾獎陸續揭曉。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可見,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諾獎是科學最高獎項,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科研競爭力,是中國必須競逐的目標。這方面要向日本學習,日本19年有19位諾獎得主!從2001年開始,日本人成為「諾獎收割機」。那麼日本如何成為諾獎「大贏家」?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100餘位諾獎得主手撕綠色和平,轉基因推廣迎來轉機?
    綠色和平為何被100多位諾獎得主點名批評這封公開信的開頭這樣寫道,「致綠色和平的領導,聯合國和全球各國政府」,能與聯合國和各國政府並列,可見綠色和平在諾獎得主們眼中的「重要地位」。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回顧史上諾獎最年輕得主!
    >昨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獎勵他們在天體物理學方面的發現。
  •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布
    為此,記者近日專訪了何代欣、劉學智兩位專家,他們就發展經濟學、三名諾獎得主的主要研究內容及其理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啟示等問題進行了闡述和探討。  何代欣:此次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研究發展經濟學的學者,這應該是有史以來的第二次。第一次是1998年,該獎頒給了印度裔美國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發展經濟學是一個面向問題的經濟學研究領域,總體偏向於應用學科,關注實際情況。
  • 諾獎得主有話說
    記者|陳 冰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科技之城」上海舉行——4大洲,25國及地區,超過100城,近14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其中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將參加這一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盛會。
  • 諾獎得主麥可?楊教授訪問浙大
    未來網高校頻道12月6日訊(記者 耿玥 通訊員 林釗宇)12月3日,2017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遺傳學家麥可·楊(Michael M.Young)教授到訪浙江大學,正式拉開2018年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Nobel Prize Inspiration Initiative, NPII)序幕。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會見項目團一行。吳朝暉表示,在全球科技和經濟協同、融合發展的背景下,諾獎科學家成為溝通高校及青年科學家的橋梁,不僅對浙大,而且對中國的科技和教育將產生重要意義。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多篇涉及中國
    近期,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 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再次在科研圈裡引發了同行的關注,只是,這次的原因或許不太光彩。
  • 2019年諾獎得主30多篇論文被質疑造假!涉及中國學者團隊
    近日,相信很多科研人都被一條消息驚掉了下巴:2019年諾獎得主被疑學術不端,發表的32篇論文被曝涉嫌造假!去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論文發表時間橫跨18年(2001 年- 2018 年)。目前只有一篇文章的作者在 PubPeer 作出回復,其中涉及到中國、日本、韓國的合作團隊。據科研圈查證,其中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國內某高校在職教授,並且曾獲得傑青資助。
  • 為何不盲信諾獎?諾獎得主學術造假16年,論文數據全靠P
    近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格雷格·塞門扎,被質疑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目前Pubpeer已經掛了他至少32篇論文,其中29項是最近2周發出的。這些涉嫌造假的論文都是發布於世界頂級學術期刊,時間跨度從2001年到2016年,長達16年,造假手段主要是通過一圖多用、數據PS,和地質大學在《Science》上的造假手段如出一轍,看來天下烏鴉一般黑,論文造假不是我國的特產嘛。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原標題:高中差點「肄業」 努力奪得「諾獎」   2018年諾貝爾獎得主的主題演講於12月7日~8日在瑞典舉行,並面向公眾開放。每場正式演講開始前,諾爾貝基金會的相關委員會都會向公眾分享獲獎者的一些小故事。這堪比學術演講主餐前一道美味前菜。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圖|Rasmus Bjørk化學家平均需要等待20年獲得諾貝爾獎,這已經是分析數據中,諾獎得主裡等待時間最短的了。圖|Rasmus Bjørk01意氣風發奎洛茲:我29歲就有了重大發現!02最年長諾獎得主古迪納夫:我的年齡剛剛好WLF曾向大家推送過現年98歲高齡的2019 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的故事(詳見推送)。古迪納夫。
  • 對話諾獎得主:科學領域國際合作不能停止
    諾貝爾獎帶來了哪些啟示,諾貝爾獎獲得者又有哪些最新認識,這幾乎是每年十月諾獎揭曉時,人們都會關注的一個問題。10月5日至12日,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在今年諾貝爾獎揭曉前夕,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連續多天推出主題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的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貝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邀請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中國科學家參與對話,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在活動中,中外科學家就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如何開展國際合作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和交流,其中不少觀點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