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做了哪些貢獻

2021-01-13 金融界

來源:中國基金報

剛剛,201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今年獲獎的兩個人大家也許都聽說過:一個保羅·M·羅默(Paul M Romer),他建立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現在是經濟學教科書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模型;一個是威廉·D·諾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他和保羅·薩繆爾森合著的《經濟學》,是我們很多高校本科經濟學的教材。

而他們的獲獎理由是:將氣候變化和技術革新的因素融入了宏觀經濟學分析之中。

頒獎詞表示,這兩人設計了一系列方法來解決我們時代最基本和最緊迫的問題——如何創造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今年是經濟學諾獎的第50周年,獲獎的兩人將共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684萬元人民幣)的獎金。

羅默:建立「內生經濟增長」模型

曾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

今年62歲的保羅·羅默於1955年出生。是美國經濟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新增長理論的主要建立者之一,他被認為是經濟增長方面的專家。

1977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並於1983年在該校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1997年,被《時代雜誌》選為當年美國最具影響力的25人之一。

2016年10月,保羅·羅默出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一職,2018年1月辭職。

不少學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他,因為他在1986年和1990年建立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現在是經濟學教科書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模型。

「內生經濟增長」模型

經濟學中最為古老的問題之一:在以收益遞減和稀缺為特徵的物質世界中是什麼維持經濟的增長?

對此,羅默於1986年發表了著名的論文《收益遞增和長期增長》,文章中提出了他的第一個內生增長模型,在經濟增長的曲線上,除了傳統的資本和勞動外,他創造性地加上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該模型假定完全競爭並採用全經濟範圍的收益遞增和技術外部性來解釋經濟增長,使經濟增長理論再度流行。他為此所設計的「羅默模型」成為新增長經濟學的經典。,使得各國政府對研發投入、人力資本等領域予以更高的重視。

由於完全競爭的假設一方面限制了模型的解釋力和實用性,另一方面,無法較好地描述技術商品所具有的非競爭性和部分排他性的特殊屬性,因此,像其他增長理論家一樣,羅默開始在壟斷競爭的假設下研究經濟增長問題。

1990年,羅默在《內生技術進步》一文中又提出了他的四要素三部門模型。在該模型中,技術進步源於市場激勵而致的有意識的投資行為,而經濟增長則是技術進步的結果。

由於通過非競爭性而引入了非凹性,必然出現的是壟斷競爭下的均衡。人力資本決定增長率,知識溢出效應的存在是經濟實現持續增長不可缺少的條件。因而,該模型被認為是第二階段內生增長理論的重要模型之一。

該模型的核心思想是認為經濟能夠不依賴外力推動實現持續增長,內生的技術進步是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決定因素。

該模型有三個基本前提或假定:

第一,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核心;

第二,大部分的技術進步源於市場激勵而致的有意識的投資行為,即技術是內生的。

第三,創新能使知識成為商品。

羅默特別強調知識商品的特殊性:使用上的非競爭性(nonrival)和佔有上的部分排他性(partially excludable)。由此產生了兩個重要結果:

(1)使用上的非競爭性的商品可以無限地累積增長;

(2)不完全的排他性和不完全的獨佔性使知識可以產生溢出(spillover)效應,經濟具有長期的收益遞增性。

該模型的經濟含義和政策結論是:

(1)增長率隨著研究的人力資本的增加而增加,與勞動力規模以及生產中間產品的工藝無關。大力投資於教育和研究開發有利於經濟增長,而直接支持投資的政策無效;

(2)經濟規模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而人力資本的規模才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國家必須盡力擴大人力資本存量才能實現更快的經濟增長。經濟落後國家人力資本低,研究投入的人力資本少,增長緩慢,經濟將長期處於「低收入的陷阱」。

(3)由於知識的溢出效應和專利的壟斷性,政府的幹預是必要的。政府可通過向研究者、中間產品的購買者、最終產品的生產者提供補貼的政策以提高經濟增長率和社會福利水平。

曾「下海」經商

後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

2001年,羅默曾「下海」經商,成立了Aplia公司,該公司提供了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甚至生物學等各個學科的在線輔導,包括預習、複習、在線測試等功能。

對於這個提供「非競爭」,但卻部分「排他」的知識產品的公司,羅默本人看來十分上心。在很長時間內,他放下了自己手裡的全部工作,專心當起了公司的總裁。按照這樣的故事走向,羅默看來會發展成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家。但2007年,他把自己的公司賣給了Cengage Learning,結束了自己的企業家生涯。

隨後羅默開始自己的「烏託邦」實驗:建立「憲章城市」(Charter Cities)。即說服一些發展中國家拿出一些地區,建立「憲章城市」(Charter Cities),交給發達國家進行託管。據他自己在一次TED演講中所言,這個瘋狂的想法來自對香港的觀察。他發現,香港這個城市由於複製了英國的一整套法規和經濟制度,因此在很長時期內都得到了超乎尋常的發展。

為了驗證自己的這個想法,羅默開始遊說一些發展中國家來開展這個烏託邦式的實驗。據說,宏都拉斯等一些國家曾對這一想法表達過興趣,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個設想至今為止並沒有變成現實。

2016年7月,羅默被任命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世行在聲明中表示,羅默致力於發現創新途徑來解決貧困和社會不平等問題,世行期待將羅默在這方面的努力進一步推廣。

不過今年2018年1月,62歲的羅默辭去了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一職的職務,他認為政策制定者應該停止嘗試微調商業周期,而是採取措施推廣新技術,確保長期增長。他呼籲提供政府補助,以吸引更多的學生進入科學和工程領域。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計算機熱潮期間,他的工作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一些支持者認為它可能成為政府大力支持技術創新的基礎。

遲到2年的諾獎?

羅默這次獲獎,不少人表示這是遲到2年的獲獎。話說2016年時,紐約大學的網站已經刊登其獲獎的消息,然而這是個烏龍。然而他是這幾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熱門候選人。因此不少人說羅默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陪跑王,經濟學屆的村上春樹。今天實至名歸,終於不用再是「苦侯諾獎的大師」了。

評委會表示,在如何創造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的問題上,羅默給出了技術變化的思路。

技術變化——羅默展示了知識怎樣成為了經濟增長的長期驅動力。如果每年經濟能增長几個百分點,經過數十年累積,人們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的宏觀經濟學研究強調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但未能建模分析出經濟決策和市場條件是怎樣決定了新技術的產生。保羅·羅默通過展現經濟力量如何掌控了企業產生新想法和創新的意願,解決了這個問題。

諾德豪斯:環境經濟學的領軍者

今年77歲的威廉·D·諾德豪斯出生於1941年。

1967年於麻省理工獲得博士學位。現任美國耶魯大學斯特林經濟學教授。

大家對諾德豪斯應該也不陌生。他是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的經典教科書《經濟學》最新版本的合作者。按照薩繆爾森的說法,他自己年事已高,但希望他的教科書可以常葆青春,因此他需要有一位優秀的合作者來幫助他繼續修訂這部巨著。經過仔細物色,薩老最終決定由諾德豪斯教授來充當這個光榮的角色。於是,諾德豪斯教授的大名,也就隨著這部經濟學巨著的引入,而被中國的讀者所認識和熟悉。

諾德豪斯致力於環境和經濟之間互動關係的研究,表明了人類如何忽視不作為所帶來的災難性的高代價。

評委會表示,諾德豪斯解釋市場經濟如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

氣候變化——諾德豪斯的發現涉及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越來越擔憂化石燃料的燃燒會導致氣候變暖,諾德豪斯在那時決定開始研究這個課題。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第一個創建了「綜合評估模型」,這個定量模型描述了經濟和氣候在全球範圍的相互作用。他的模型整合了來自物理學、化學和經濟學的理論與經驗結果。諾德豪斯的模型現在廣泛傳播,用於模擬經濟和氣候的共同演化方式。該模型還用於檢驗氣候政策幹預的結果,比如碳稅。

其中,他對傳統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做減法:提出了「淨經濟福利指標」(net economic welfare)的概念。

作為政府對國家經濟運行進行宏觀計量與診斷的一項重要指標,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是否進步的最重要的標準。但他認為,GDP中沒有考慮對於環境的影響,因此在片面追求GDP增長的同時,可能導致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的嚴重惡化,這也是以GDP度量經濟的缺陷之一。

1972年,諾德豪斯提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託賓出了「淨經濟福利指標:其主要思路是,將環境汙染列入考慮之中。國家制定出每一項汙染的允許標準,超過汙染標準的,列出改善所需經費,將這些改善經費從GDP中扣除。同時,淨經濟福利指標還加進去被忽略的家政活動、社會義務等經濟活動。

評委會表示,今年的獲獎者的貢獻是方法論的,為我們提供了對技術創新和氣候變化的原因和後果的基本見解。這兩位沒有提供確鑿的答案,但他們的發現使我們更接近於回答我們如何實現持續和可持續的全球經濟增長的問題。

相關焦點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覽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保羅-克魯格曼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分析國際貿易模式和經濟活動的地域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0 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赫維奇 馬斯金 邁爾森  這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因為他們為機制設計理論奠定基礎而共同分享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 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盤點近10年得主及其成就
    中新網10月8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北京時間8日下午,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兩位美國經濟學家William Nordhaus和Paul Romer成為了今年的諾獎得主,諾獎委員會稱,這兩人分別將氣候變化和科技創新融入了長期的宏觀經濟研究。
  • 近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一覽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社交媒體帳戶截圖諾貝爾經濟學獎雖然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但這一獎項得主的平均年齡高達約67歲。美國經濟學家赫維克茲是經濟學獎年紀最大的獲獎者,獲獎時年齡為90歲。此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僅有兩名女性。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中國故事
    有諾獎得主與中國研究機構、高校合作諾獎得主與中國產生聯繫的另一種方式是與研究機構、高校等合作。例如200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JamesJ.Heckman)和2011年得主託馬斯薩金特(ThomasJ.Sargent)。詹姆斯赫克曼的主要貢獻在於建立和發展了個體計量經濟學。
  • 三人分享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往屆得主有哪些「中國情緣」?
    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聯合創始人,目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發展經濟學教授。麥可克雷默,1964年出生,美國發展經濟學家,現任哈佛大學發展社會團蓋茨教授。諾獎評選委員會稱,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進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人們抗擊全球貧困的能力。
  •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做了哪些貢獻?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中國基金報記者 吳羽剛剛,201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今年獲獎的兩個人大家也許都聽說過:一個保羅·M·羅默(Paul M Romer),他建立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現在是經濟學教科書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模型;一個是威廉·D·諾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他和保羅·薩繆爾森合著的《經濟學》,是我們很多高校本科經濟學的教材。
  • 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盤點近10年得主及其成就
    諾貝爾經濟學獎為該評選中最年輕獎項,於1969年才首次頒發,截至2019年共81人獲獎。與其他獎項相比,獲獎者普遍高齡,其中74位均在50歲以上,曾出現90歲高齡獎項得主。以下整理出近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獎者以及他們的成就。資料圖:當地時間2018年10月8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得主為William D.
  •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聚焦氣候變化與技術創新
    北京時間10月8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和保羅·羅默(Paul M. Romer),以表彰其將氣候變化和技術創新納入宏觀經濟分析所做的貢獻。
  •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會是誰?將聚焦哪些領域?
    2019年,所有諾貝爾獎和運營費用的總金額為1.09億瑞典克朗,這高於正常水平,因為當年頒發了兩個文學獎(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推遲至2019年頒發)。02 經濟學獎將花落誰家?多個獎項或預測潛在候選人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將會被誰摘得?
  •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會是誰?
    2019年,所有諾貝爾獎和運營費用的總金額為1.09億瑞典克朗,這高於正常水平,因為當年頒發了兩個文學獎(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推遲至2019年頒發)。有一些常年的大熱門人選,例如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代表人物之一羅伯特·巴羅(Robert J.Barro),其在宏觀經濟學、經濟增長、貨幣理論與政策等領域都做出了貢獻,其最為著名的研究是關於「李嘉圖等價定理」。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學生已經先於他獲獎,2019年的諾獎得主麥可·克雷默的博士導師就是羅伯特·巴羅。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明晚揭曉,獎項評選有這些「潛規則」
    當地時間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就將宣布2020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獎將花落誰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學動態》編輯部副主任李仁貴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作為一個錦上添花的獎項,獲獎者必須是已經受到主流經濟學界認可的、獲得過接近諾獎級別榮譽的經濟學家。同時,已經獲得過表彰的領域短期內不會再得獎。科睿唯安網站每年評選的『引文桂冠獎』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出爐!理察·塞勒獲獎
    【環球網綜合報導】10月9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出爐。諾貝爾獎官網顯示,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理察·H·泰勒(Richard H. Thaler)憑藉其為「行為經濟學所做的貢獻」獲得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獎官網公布的資料顯示,理察·泰勒將對心理現實的假設融進經濟決策分析。通過探索有限理性、社會偏好、自制力缺乏所導致的結果,他揭示了人類特徵如何系統性地影響個人決定和市場結果。
  • 這兩位分享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都做了些什麼?
    2019年的頒獎可謂看點滿滿——美國經濟學家埃絲特·迪弗洛與丈夫共同獲獎,成為這一獎項的首對「夫妻檔」,她本人還以46歲的年齡成為最年輕的經濟學獎得主,也是該獎項第二位女性得主。不過,迪弗洛夫婦以及另一名獲獎者所倡導的實驗方法,卻引發爭議。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委會稱,將獎項授予三人,是為了表彰其「利用實驗性方法在全球脫貧」方面所做的貢獻。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969年頒發給了拉格納·弗裡希(Ragnar Frisch)與簡·丁伯根(Jan Tinbergen),以表彰他們在計量經濟學領域特別是在「發展和應用動態模式於經濟過程分析」中的貢獻。
  •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今將揭曉 這些趣味數字你應該知道
    中新網10月8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今天將揭曉。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美國學者塞勒(Richard H. Thaler),得獎原因是「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諾貝爾獎獎牌。圖片來源:諾貝爾官網截圖。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第二次頒給「拍賣理論」
    北京時間今天17時48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森(Robert Wilson),以獎勵他們對拍賣理論做出的貢獻。兩位經濟學家都是美國人。
  • 2018年諾貝爾獎收官,經濟學獎花落兩名美國教授,他們有何貢獻?
    2018年10月8日,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公布儀式稍微延遲了一些。新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Paul M. Romer)在當天早上忽略了兩個電話,他以為那是垃圾電話。   2018年10月8日,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公布儀式稍微延遲了一些。   新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Paul M.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來月將赴上海共話疫情下經濟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於北京時間17:45公布,保羅·米爾格龍(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因「完善拍賣理論和發明新的拍賣形式」成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史上第85位和第86位個人得主。
  • 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簡介
    羅納德·科斯(RONALD H.COASE),新制度經濟學的鼻祖,產權理論的創始人,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現為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榮休教授, 浙江大學科斯經濟研究中心創始人。1934—1935年,他在利物浦大學作為助理講師任教;1935年以後,科斯在倫敦經濟學院教書。在倫敦經濟學院,他被指定講授公用事業經濟學,為此他開始對英國公用事業作了一系列歷史研究。1940年,科斯進政政府做統計工作,先在森林委員會,然後在中央統計局、戰時內閣辦公室工作。
  • 盤點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及其貢獻(1969-2019)
    來源:新浪美股新浪美股訊 北京時間14日消息,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瑞典國家銀行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而設立的獎項,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經濟學獎並非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但在評選步驟、授獎儀式方面與諾貝爾獎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