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紅: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蔬菜產業——衝擊、機遇與未來發展建議

2021-01-15 中國農民合作社

「菜籃子」保供穩價,是穩預期、穩民心的基本盤,是保障民生的重大工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確保蔬菜的有效供給、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當前蔬菜產業的重要內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又正值春節假期,一系列防控措施給蔬菜產業造成了巨大衝擊,但消費者線上購買習慣和健康消費理念等的形成,加上5G技術、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技術等在農業方面的應用等,也給蔬菜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契機。

一、疫情對蔬菜產業的短期衝擊

1.蔬菜被迫停收,農民收益受損。受疫情影響,部分蔬菜產區為防控疫情,暫停蔬菜收穫或關閉蔬菜加工企業。同時,各項封鎖防疫措施導致蔬菜收穫面臨勞動力短缺困境,直接降低了各類蔬菜的供給能力。此外,即便蔬菜可以收穫,但運輸不暢導致大量蔬菜被迫滯銷,產地菜農被迫銷毀已收穫蔬菜的事件屢有發生,極大損害了農民的經濟效益,極可能造成部分農民返貧,進而阻礙脫貧攻堅任務的順利完成。

2.運輸渠道不暢,局部市場短缺。蔬菜作為典型的鮮活農產品,運輸途中損耗大,成本高。受此次疫情影響,全國多個省份啟動一級響應,蔬菜在銷售過程中必須接受檢驗檢疫,造成運輸時間和人力成本的增加。因此,在疫情嚴重地區出現了蔬菜供不應求、蔬菜價格居高不下的問題。

3.生產資料受限,春播難以展開。受運輸不暢、人工短缺的影響,不僅各育苗企業難以保障此次春播的種苗供應,而且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農資也非常緊缺,這些將直接影響今年春季播種的順利展開,進而會導致近期蔬菜供應緊缺、疫情過後蔬菜價格持續偏高等一系列連鎖反應。

二、疫情後蔬菜產業發展機遇

1.銷售渠道的優化。疫情期間,由於線下交易受限,「無交接配送」模式下的線上蔬菜交易逐漸被人們普遍認可。像盒馬鮮生、京東7鮮、叮咚買菜等電商平臺將逐步推廣,超市門店的線上業務也會加速發展,線上線下融合的銷售渠道將是居民未來的消費渠道模式,這也將打破蔬菜流通主要靠收購商、批發市場和實體店的流通模式,菜農可以有更多的終端銷售渠道選擇,分享到更多的終端銷售收益,減少蔬菜滯銷的風險。此外,「田間初級加工+綠色蔬菜直供社區」模式、「農超對接」等模式也體現出明顯的優越性,大幅優化了蔬菜的銷售渠道。

2.優質蔬菜的發展。經由此次疫情,人們意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綠色消費理念迅速深入人心。因此,未來消費者將對綠色、健康、營養的蔬菜產品需求增大,需求帶動生產,進而也會推動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蔬菜產品生產與產業的發展。

3.蔬菜的包裝化和加工化。蔬菜保鮮要求高,不耐儲存,易在運輸配送中影響品質,為適應疫情期間養成的「宅配」等線上購買方式和應對此次突發性事件造成的積壓滯銷困境,未來必須對蔬菜進行簡單加工處理和包裝,便於運輸、配送及增加蔬菜附加值。

三、疫情後蔬菜產業健康發展的建議

1.提升蔬菜生產組織化水平。積極探索和推廣各種現代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對接的模式,通過提升菜農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共享生產設備技術,共同購買生產服務等滿足菜農進入市場的要求,特別是電商、宅配等線上銷售、現代物流對生產可追溯和標準化、包裝化的要求,改造傳統生產方式,增加蔬菜的品質和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推動整個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2.優化蔬菜基地布局。此次疫情下對於品種單一、跨區域銷售的專業化種植蔬菜縣區供需衝擊更大,一方面要依賴大物流才能送達全國各地,另一方面又因品種單一滿足不了本地蔬菜安全保障。因此,考慮到人們日益關注健康需求、大物流對環境的影響,應重新審視蔬菜產業布局,重新考慮城郊蔬菜產業的發展,以保障城市的基本需求,特別是葉菜等易腐爛、日常居民依賴的蔬菜品種,未來可通過提高設施蔬菜在城郊蔬菜生產布局中的比重,利用設施蔬菜具有快速、多茬、連續生產的優勢,為城市居民提供質優價廉的蔬菜。而其他蔬菜基地,應綜合考慮物流、勞動力、加工等比較優勢,規劃品種結構和種植規模。

3.構建一體化蔬菜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此次疫情讓大家認識到了供需信息發布對協調生產和銷售的重要作用,因此,未來應加速建立覆蓋全國蔬菜主產區和主要批發市場的蔬菜公共信息服務平臺,規範信息採集標準,定期發布供求、價格、物流等信息,形成全國一體化、健康發展的蔬菜市場體系。

4.加快蔬菜冷鏈建設。蔬菜本身具有短周期、不耐儲存的特點,加上此次突發性事件造成的積壓滯銷的困境,昭示著蔬菜冷鏈運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未來必須建立從田間到餐桌各個環節的蔬菜冷鏈運輸,包括田頭預冷、淨菜加工等商品化處理設施以及冷藏車、冷庫等,保障蔬菜品質,促進農民增收。

5.實施蔬菜風險保險支持。面對疫情帶給蔬菜經營戶巨大損失的教訓,政府應因勢利導,完善農業支持體系。一方面,激勵金融行業開發提供蔬菜風險保險;另一方面,倡導蔬菜經營戶的投保意識,通過保險降低突發災害等給農民造成的收入和財產損失,減少蔬菜種植戶因災致貧、因災返貧的風險。

6.加快推廣智慧農業。傳統的蔬菜種植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近年來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本次疫情更暴露了我國勞動力面臨短缺對蔬菜產業發展的挑戰,傳統的蔬菜產業發展日益艱難。伴隨著5G時代的來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高新科技在農業上的應用勢不可擋,如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設施、植保無人機等,都將引導傳統蔬菜產業走向數位化、智能化。

〔本文得到了國家社科重大基金項目(19ZDA106)「推進居民綠色消費升級的監管體系研究」的資助〕

(作者:周潔紅;作者單位: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

來源:《中國農民合作社》期刊2020年第4期

點擊【藍色標題】查看徵訂指南

合作社人必讀|2020年《中國農民合作社》在線訂閱指南(視頻)

報名通知:

點擊【藍色標題】查看通知詳情

關於招募2020年度農民合作社「興農」會員的通知

相關焦點

  • 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國農業發展中的「不變」與「變」
    新冠肺炎疫情視角下我國農產品供應的「不變」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持續抓好農業穩產保供」是「三農」工作總要求之一。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國各地紛紛採用嚴格限制交通運輸、延期企業復工復產等方式進行疫情防控。
  • 疫情對農影響幾何?—新聞—科學網
    專題研究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中國農民、消費者與貿易商的影響,總結了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發展農業生產、保障民生的實踐經驗,並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以期為中國乃至全世界應對疫情、穩定農業生產和消除農村貧困貢獻智慧。 「我們要求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所有論文必須是有調查、有依據的實證研究,而不是通過假設的模型模擬出來的。」黃季焜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
  • 新冠肺炎疫情下,「一帶一路」發展危中有機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導致世界經濟前景黯淡。疫情背景下,「一帶一路」建設的未來發展也受到多方關注。  然而,就在世界各國都在致力於戰勝病毒以及減輕疫情帶來的影響之時,國際社會一些「有心之士」卻開始藉機抹黑和唱衰「一帶一路」倡議,渲染其為新冠病毒的幫兇,指責其成為病毒傳染的主要渠道,並誇大其未來發展的脆弱性。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已有多家西方媒體和智庫機構發布所謂新聞評論或報告,惡意唱衰「一帶一路」的未來發展。
  • 趙章靖: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全球教育的變化特徵和趨勢
    (二)「建議清單」——當下和未來教育的發展出路 OECD在系統反思調研現狀的基礎上,圍繞後疫情時期教育的持續發展,列出了一項「建議清單」,大致可歸納為如下四個領域。
  • 2020年銅川市王益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設施蔬菜生產面積驗收...
    2020年銅川市王益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設施蔬菜生產面積驗收情況的公示 時間:2020-09-15 17:20:15  來源
  • 科學面對新冠肺炎疫情 建議儘快解除養殖鱘魚銷售禁令
    科學面對新冠肺炎疫情 建議儘快解除養殖鱘魚銷售禁令2020-06-03 09:0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柏普泰水產        瀏覽量: 4450 次 我要評論 科學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建議儘快解除養殖鱘魚銷售禁令鱘魚是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的魚類。
  • 從新冠肺炎疫情看航運數位化變革新機遇
    近日,工信部發布了《充分發揮人工智慧賦能效用 協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議書》,這可能是歷史上第一篇將AI技術與抗擊疫情結合在一起的政府倡議。這場春節期間在中國大地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也因此開創了人類將AI技術應用到大規模公共衛生事件的先河。
  • ...病樹前頭萬木春——出版業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謀發展的大數據分析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文化產業在短期內造成了較大衝擊,對其未來發展也將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其中,出版發行行業遭受的衝擊也是相當巨大的。疫情下的出版業臨危不懼、主動作為,知識抗疫、以讀攻毒,彰顯了出版人的責任與擔當。當此國內疫情漸穩、漸去之際,如何評估出版業的現實狀況?如何主動把握後疫情階段我國出版業創新變革的機遇、謀求可持續發展?
  • 雙循環新格局下基金髮展新機遇2020全球基金投資論壇成功舉辦
    11月8日,以「雙循環新格局下基金髮展新機遇」為主題的2020全球基金投資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他表示,今年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論壇堅持從選題到嘉賓,從國內到國外,從線上到線下,不斷推陳出新,力爭追求卓越。
  • 半導體產業新形勢、新機遇及全球合作創新驅動產業發展
    ——SEMI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中國區總裁居龍先生在第十四屆「外灘金融?上海國際股權投資論壇」上的發言由缺貨潮引發的"蝴蝶效應"正在半導體產業持續發酵,在國家政策利好和資本加持下,整個產業鏈的投資熱度持續升溫。在日前舉行的第十四屆「外灘金融?
  • 「後疫情時代」產業發展機遇在哪裡?付於武的五個啟示告訴你
    尤其是在疫情結束後,應對後疫情時代,企業更需要抓住機遇,精準發力、施策,以新的戰略應對此後的發展。核心戰略不動搖新冠疫情究竟對汽車行業的衝擊有多大?似乎已經不能單純通過產銷量的下滑來評估。企業延遲復工復產、物流受阻、供應鏈告急、消費驟減、經銷商門店門可羅雀……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正在考驗著已連續兩年遇冷的汽車行業。
  • 2020-2021年中國新基建產業發展白皮書:解讀未來3-5年行業機遇
    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新基建」,到2020年明確以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7大領域為重要投資發展方向,已經多次明確表示加強「新基建」,發揮基礎設施建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補短和引擎的作用。
  • 「聚焦航空 洞見未來」——航空產業的風險與機遇
    11月24日下午,由中國網++創新中國頻道主辦的《風險機遇面對面》第三季主題交流活動在北京海澱區東升大廈太庫科技舉辦。本次活動以「聚焦航空 洞見未來」為主題,圍繞國內航空產業的發展現狀、通用航空產業的創新與技術、航空領域投資等多方面內容進行深入探討。
  • 劉國恩:疫情衝擊下的經濟發展與公共健康
    題記:2020年突發的全球性新冠疫情衝擊,將如何改變各國的發展軌跡,是當下人們高度關注的重大問題。疫情可能怎樣影響中國正在形成中的「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醫療健康需求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什麼?抗疫措施該如何在守護健康與保障經濟之間進行科學取捨?
  • 樓春豪:新冠肺炎疫情與印度對外戰略新態勢
    鑑於莫迪政府的執政穩定性,上述對外戰略新態勢將在較長時間內延續下去。當然,新冠肺炎疫情對印度國內政治、經濟、社會造成全方位衝擊,宗教矛盾激化、經濟雪上加霜、政策資源有限、外部環境深刻調整等勢必影響其對外戰略實施和國家崛起前景。印度對外戰略的調整使其對華政策競爭性乃至冒險性增強。中印需要保持戰略謹慎,確保雙邊關係戰略穩定。
  • 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 努力推動我國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
    迎接新挑戰、抓住新機遇,我們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以規劃《建議》為綱領,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指引,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重塑競爭新優勢,確保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
  • ...王勇: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視角
    來源:盤古智庫本文大約5500字,讀完約14分鐘「新冠疫情來勢兇猛,企業生產經營受阻,眾多企業正在承受巨大壓力甚至生死考驗。在這一關鍵時間節點,為助力企業突圍渡困,盤古智庫傾情推出系列公益直播沙龍《抗疫轉型,企業生存》,免費為中小企業提供及時的信息、建議、交流平臺等多方面支持,與企業一起共渡難關,共克時艱。
  •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全球油氣勘探面臨新挑戰!
    來源:礦業界2020 年初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國際油價波動對全球石油工業產生嚴重影響,市場需求疲軟,供給持續過剩。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EIA預測,2020 年全球能源需求總量將下降5%,為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大降幅。
  •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航空燃料消費的嚴重衝擊
    事實上,這可能僅是我國航空業剛剛從黑暗的隧道裡看到的一抹亮光,仍在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對2020年全球航空運輸業造成了嚴重的衝擊,無論是世界或是我國的航空公司,都仍在歷史未見的空前困難中掙扎求生。航空燃料的消費,是世界石油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
  • 數字解密:疫情衝擊下,哪些城市經濟更具韌性?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底層驅動力,優質產業的集聚可吸引人口持續規模化流入,進而奠定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產業發展潛力是判斷城市長期競爭力的核心要素。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捲而來,我國多項經濟活動經歷了「階段性暫停」,一季度各地區經濟普遍承壓,但也有一些城市經濟總體能保持穩定運行或甚至出現逆勢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