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以「雙循環新格局下基金髮展新機遇」為主題的2020全球基金投資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清華金融評論主辦,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民生財富管理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資產管理研究中心、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鑫苑房地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北京清控金媒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承辦,高盈國際為戰略合作夥伴,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凱南-弗拉格勒商學院私有資本研究中心(IPC)為支持單位。論壇邀請到了16位來自國內外基金投資領域的頂尖學者和投資專家聚焦全球證券基金行業發展趨勢以及雙循環新格局下基金行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同時,在論壇上發布了2020中國基金風雲榜並舉行頒獎典禮。論壇由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融媒資訊中心主持人李珊珊主持。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基金行業健康發展建言獻策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研究員,《清華金融評論》副主編張偉代表主辦方致辭。在致辭中,他首先回顧了全球基金投資論壇的發展歷程。自2015年舉辦首屆全球量化金融峰會以來,不斷迭代,不斷升級,通過舉辦論壇和發布榜單,旨在打造高端互動交流平臺,助力基金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為投資者謀福利,為基金業謀繁榮。他提到,《清華金融評論》始終專注於經濟金融政策解讀與建言,旨在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智囊服務,為經營決策者提供諮詢服務,為教學研究者搭建交流平臺,為廣大投資者提供投資建議。他表示,今年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論壇堅持從選題到嘉賓,從國內到國外,從線上到線下,不斷推陳出新,力爭追求卓越。
年度回顧盤點全球證券基金行業發展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鑫苑金融學講席教授、副院長,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張曉燕發表了題為「2020全球證券基金行業年度回顧」的主旨演講。
她首先對全球宏觀經濟形勢與資本市場發展做了概述。接著她以美國為例,用大量的數據和圖表對發達國家證券投資基金髮展的特點進行了分析:一是法規較為完善,經濟環境穩定,為市場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增長環境。二是投資策略的創新層出不窮。三是基金成為了重要的退休儲蓄投資工具。
相對於發達國家,我國作為新興市場,經濟體量大,基金行業發展有很大潛力。具體來看,我國股票型基金佔比較低,零售分銷渠道多元化,銀行、網際網路銷售為主導。整體來看,無論是公募、私募、量化投資以及FOF,我國基金行業現在處於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有大量的空間可以往更好、更高的方向來發展。最後她還介紹了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的基金研究成果。她表示她個人最希望我國基金業能夠發力的方向是助力養老退休改革。
海外連線聚焦全球資本市場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計量經濟學與統計學教授修大成發表了題為「另類數據中的阿爾法」的主題演講。他介紹了機器學習和另類數據在投資中的應用。他表示,近期一項調查顯示,從未聽說機器學習的機構投資人已經從5%降到了大概0%。機器學習在量化金融和金融研究當中一直在被使用,其中的一個典型應用就是多因子模型。另類數據也正在逐漸地被接受,在過去幾年機構投資人關注另類數據的比例在逐步地提高,現在幾乎100%都在關注。具體看,最常見到的另類數據是文本數據,被使用的一些另類數據還包括衛星圖像信息、消費者交易記錄、手機定位信息等。同時,他提到,美國很多對衝基金都在使用這種文本數據,不少中國企業也開始研究另類數據。
北卡羅來納大學凱南弗拉格勒商學院金融學教授Christian Lundblad(克裡斯蒂安倫布拉德)發表了題為「新冠疫情後的全球資本市場展望」的主題演講。他認為,全球迎來了一個有挑戰性的時代,要時刻關注這些變化。一方面,他表示,新冠疫情為一些歐洲和美國經濟體帶來了非常大的衝擊,對資本市場來說更是一個大的挑戰。上述影響是持續性的,更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例如,美國失業率在疫情剛剛暴發時就在升高。另一方面,他也介紹,很多中央銀行都在關註上述新趨勢,並且在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時期調整了貨幣政策,目前利率水平已經在不斷走低。上述現象,驗證了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時代。
主題演講解讀雙循環新格局下的基金髮展
深圳市金融穩定發展研究院理事長,全國社會保險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發表了題為「雙循環新格局下基金髮展新機遇」的主題演講。他表示,數位化讓技術應用在變快,進而帶來資產結構變局,這種變局可以被稱之為「輕資產」。這種模式可以進行產品銷售、資產回收以及市場變現。從循環角度看,與「輕資產」緊緊相扣的詞語叫「重資本」。例如,聚合一定資本去面對競爭高度不確定性的專業垂直細分市場時,可以運用合夥制。即,不追求當期現金流回報,而是追求長期股本增值。如果上述邏輯形成一個閉環,每一個場景都可以服務於創新,就能實現產業技術進步。他表示,資本既能給創新賦能,又分享了社會價值和技術價值。
洪泰基金創始人,洪泰集團董事長盛希泰發表了題為「從投資人角度看雙循環格局下的新趨勢」的主題演講。他認為,中國正站在歷史的新起點,而「雙循環」是一個最優的路徑,並且「雙循環」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帶來持續影響力。他認為,中國是有底氣提出「雙循環」的國家,可以以內循環為主,主要是中國擁有14億人口的消費潛能,消費有很大潛力。同時,中國是全球製造業大國,有4500萬家企業法人,同時每天新增大量註冊企業,因此中國的發展機會是一定存在的。從投資來看,他認為,信息技術、先進位造、醫藥醫療、消費教育和新材料等領域值得關注。
中國金融學會副秘書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張承惠發表了題為「責任投資背景下的ESG」的主題演講。她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發生之後,全球對綠色發展和責任投資的關注度都在提高。因為大家發現綠色經濟不僅可以降低傳統發展模式的風險,而且可以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支持經濟復甦。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人類需要在健康、氣候、生物多樣性、防治汙染等跟人類生活相關的領域做更多的事情。ESG投資已經被實踐證明,最終獲得的收益是會超過它投資支付的成本。從宏觀看,ESG(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既關注環境,又有社會責任感。從微觀看公司治理好的企業,一定是具有可持續發展力的企業。
華寶證券資產管理總部總經理曾傑發表了題為「新形勢下的FOF投資風險管理」的主題演講。他表示,「資管新規」的推出是中國金融市場的必經階段。新規定解決了我國資管市場存在的三大不匹配問題:資產價格與風險不匹配、資金跟風險不匹配、資金跟供需結構不匹配。從投資角度來看,FOF從規模上看是剛剛起步,「資管新規」以後FOF有一個轉型過程。同時,他建議在FOF發展過程中注重風險管理。他認為,風險跟收益就像孿生兄弟一樣、共生共存。通過對風險有效的識別和定價,重構收益來源以匹配投資目標。
高盈國際集團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量化雲創始人吳超發表了題為「高頻交易在期貨市場的應用與實踐」的主題演講。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全球從事高頻交易的業務主體無論是交易機構、服務商、數據提供商還是設備提供商都有更好的盈利。他介紹,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給市場帶來巨大的波動,波動就是高頻交易方式最大的盈利。從長期機會來看,因為國內交易機構以及投資者數量多,存在著大量機會,國內市場未來比國際市場有更多挖掘空間。他建議,要想獲得市場就應該對高頻交易提前開始研究、進行測試。因為獲得高頻交易的高收益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長期訓練、長期練兵。
「全球基金投資論壇」力爭邀請學界專家、業界權威和商界領袖,在深入解讀發展趨勢的同時,分享基金投資的成功經驗,旨在打造全球基金投資界高端互動交流平臺,促進全球資本市場的創新與繁榮。自2015年開始,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共推出了6屆11場活動,累計出席嘉賓170餘位、現場觀眾7500餘位,遠程在線互動嘉賓6萬餘人次,參與媒體270餘家。「中國基金風雲榜」已連續成功發布五屆。
(文章來源:中新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