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趨勢,預計未來十年內,中國實際GDP有望趕超美國。當然,這個結果也可能更快發生。
文/餘振 沈一然 陳文涵(武漢大學美國加拿大經濟研究所)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逐步縮小與美國之間的差距。
本文通過對比長時間段內中美GDP的「量」、「構」情況,比較分析了中美經濟增長到現階段所展現出的核心優勢,並對中美經濟的發展趨勢和前景做出了預測。
後疫情時代,中國應立足於「雙循環」新格局,積極吸取美國經濟發展的現實經驗,重塑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優勢,加快實現更高水平的新發展。
一、中美GDP「量」的對比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反映一國經濟規模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其總量指標、人均指標和增速指標能夠分別反映一國的經濟實力、生活水平和發展潛力。因此,從不同方面對中美GDP進行 「量」上的對比,能夠從整體上把握中美經濟發展的基本現狀。
首先來看中美總量GDP的對比。如圖1數據所示,美國從1960年至今一直保持穩定增長。相比之下,中國在1990年之前一直沒有較大突破,而是在2000年之後才實現大幅增長。中國GDP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並在近十年內將與美國之間的差距縮小為原來的一半,說明現階段中國與美國的經濟實力差距已經開始顯著縮小。
圖1 1960-2019中美總量GDP(2010不變價)對比
數據來源:World Bank
再來看中美人均GDP的對比。圖2數據顯示,美國的人均GDP一直保持較高位的水平。儘管截至2019年,中國距美國的人均GDP差距縮小到7倍以內,但兩國之間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由此可見,中國的人均GDP雖然在2000年以後實現了較大的突破,但與美國的差距也逐年拉大,說明中國在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向發達國家趕超的進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2 1960-2019中美人均GDP(2010年不變價)對比
數據來源:World Bank
最後來看中美GDP增速的對比。如圖3、圖4的數據顯示,1980年之前,中國的GDP總量增長率和人均增長率波動較大,但在1990年之後趨向穩定並趕超美國。中國近30年的GDP總量的年平均增速大約是美國的4倍,人均GDP的年平均增速大約是美國的5倍。由此可見,中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增長空間開闊,潛力巨大。
圖3 1961-2019中美GDP總量年增長率對比
數據來源:World Bank
圖4 1961-2019中美人均GDP年增長率對比
數據來源:World Bank
二、中美GDP「構」的對比
經濟學上常把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分析中美經濟「三駕馬車」比重的變化趨勢,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了解中美雙方經濟發展的協調與均衡情況。
先看中美最終消費佔GDP比重的對比。如圖5所示,美國居民最終消費水平歷年來基本保持穩定,而中國則自1970年開始呈下降趨勢。中國居民最終消費對經濟的貢獻與美國相比較低,說明中國在釋放內需方面還存在巨大潛力。
圖5 1960-2016中美居民最終消費支出佔GDP(%)情況對比
數據來源:World Bank
再來看中美資本形成佔GDP的比重的對比。如圖6所示,在資本形成佔比上,中國顯著高於美國,且近10年已經超過美國2倍以上。中國的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更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現階段主要靠投資拉動經濟。這種經濟結構雖然在短期內能夠帶動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但長期來看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消費缺乏動力來拉動經濟增長,大量的投資又導致產能過剩、效率下降、負債過多。
圖6 1960-2017中美資本形成總額佔GDP(%)情況對比
數據來源:World Bank
最後來看中美對外貿易佔GDP比重的比較。如圖7所示,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美對外貿易佔比基本上一致。但1990年以後,兩國的對外貿易佔比差額逐年拉大。由此對比也反映了中國「兩頭在外」的經濟特徵。另外,中國的對外貿易一直保持較高程度的順差,而美國的對外貿易則在1975年之後就處於逆差狀態。這種貿易失衡也為當前兩國貿易爭端埋下了「伏筆」。
圖7 1960-2017中美對外貿易差額佔GDP(%)情況對比
數據來源:World Bank
三、中美經濟增長核心優勢比較
目前,美國和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經濟增長核心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這離不開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優勢的支撐。
第一,中國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中國的人口總量是美國的約4.3倍,並且勞動力的參與率和動員性都強於美國。同時,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的高素質勞動力資源增加,為大批技術工人特別是研發人員的供給提供了堅實基礎。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研發人員的數量大幅上升,從1992年的67.43萬人上漲到2018年的438.14萬人。
第二,中國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的內部市場在提供大規模的需求的同時,也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對於諸多產業尤其是網絡型、數字型產業提供了很大的發展優勢。2018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達到了480341億元(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鑑2019》)。1980年至2014年,中國的最終消費支出年增長率都高於美國。
第三,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產業門類齊全。完整的產業鏈為中國形成產業集群、促進國內區域一體化提供了基礎,並且也有利於中國進一步實現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化」。
第四,中國地域遼闊和人口規模大,各區域之間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具有差異化、多樣化的特徵,這給產業發展的逐層推進提供了空間,在遇到經濟衝擊時,也可以使得閒置勞動力和設備更快地轉移和再配置,從而維持經濟運行的穩定性。
而美國已經穩居超級強國的地位多年,這與其經濟增長的核心優勢也是分不開的。
首先,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具有主導地位。美元仍然是主導全球金融市場的主力,這使得美國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貨幣政策調節本國宏觀經濟,而成本在全球範圍內轉移。
其次,美國在科技領域佔領制高點。美國佔據製造業的高端,在全球價值鏈中處於壟斷高端設備生產的地位,具有顯著的技術優勢。美國教育、科研體系完善,科技人才佔比大。美國每百萬人中研發人員的數量遠高於中國,並且專利申請數量始終位於世界前列。
再次,美國金融市場完善,社會融資能力較高。相較於中國,美國金融市場自由度較高,同時金融市場制度更為完善、法律保障程度較高,由此為美國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較高質量的融資環境。
四、中美發展趨勢和前景比較
中美兩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已然形成了各自獨有的優勢特徵,但也都受制於一些現實挑戰。在明確兩國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比中美的經濟發展趨勢,能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多貼現實、重實際的參考意見。
目前,各權威機構都紛紛預測未來中國的GDP水平有望趕超美國。如圖8、圖9所示,預計2022年美國GDP將達到20萬億美元左右,中國GDP將達到15萬億美元左右。
按照目前趨勢,預計未來十年內,中國實際GDP有望趕超美國。當然,這個結果也可能更快發生。
一則是由於雖然美國經濟也在增長,但其增速遠遠低於中國,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巨大。
二則是因為新冠肺炎對於全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目前中國已經基本將生產生活恢復到疫前水平,但美國因新冠導致的經濟低迷和社會動蕩仍在繼續發酵。因此,在現階段全面實現復工復產,對中國GDP水平儘快趕超美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圖8 2022年美國GDP水平預測
圖9 2022年中國GDP水平預測
然而總體來看,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有了明確的前進目標,但需要面對內外部動態環境變化的雙重考驗。
中國的經濟結構正向著更健康和更加可持續的方向轉變。截至2020年,中國已經具備了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前提,居民的消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定位正在向高附加值產業轉移,並且這一發展的勢頭還將繼續強勁下去。
但是,中國目前仍舊依賴於發達國家市場,並且在中國自身增長方式轉變和政府角色轉型的過程中,內部動態性和外部國際環境雙重影響也為中國發展提出新的挑戰。
相比之下,美國的經濟發展雖然仍保持其原有的優勢,但後勁不足,面對全球性經濟突發事件,其制度的弊端也逐漸顯現。總需求不足依然是美國經濟增長的拖累因素,而對於龐大的不可貿易部門,這種現象尤其明顯。
此外,在如COVID-19疫情這樣緊急災害發生的之時,美國政府需要對需求和投資領域進行逆周期的財政操作也因財政靈活性大不如前而受到諸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