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看未來:九張圖全維度對比中美經濟發展勢能變化

2020-12-06 騰訊網

按照目前趨勢,預計未來十年內,中國實際GDP有望趕超美國。當然,這個結果也可能更快發生。

文/餘振 沈一然 陳文涵(武漢大學美國加拿大經濟研究所)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逐步縮小與美國之間的差距。

本文通過對比長時間段內中美GDP的「量」、「構」情況,比較分析了中美經濟增長到現階段所展現出的核心優勢,並對中美經濟的發展趨勢和前景做出了預測。

後疫情時代,中國應立足於「雙循環」新格局,積極吸取美國經濟發展的現實經驗,重塑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優勢,加快實現更高水平的新發展。

一、中美GDP「量」的對比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反映一國經濟規模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其總量指標、人均指標和增速指標能夠分別反映一國的經濟實力、生活水平和發展潛力。因此,從不同方面對中美GDP進行 「量」上的對比,能夠從整體上把握中美經濟發展的基本現狀。

首先來看中美總量GDP的對比。如圖1數據所示,美國從1960年至今一直保持穩定增長。相比之下,中國在1990年之前一直沒有較大突破,而是在2000年之後才實現大幅增長。中國GDP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並在近十年內將與美國之間的差距縮小為原來的一半,說明現階段中國與美國的經濟實力差距已經開始顯著縮小。

圖1 1960-2019中美總量GDP(2010不變價)對比

數據來源:World Bank

再來看中美人均GDP的對比。圖2數據顯示,美國的人均GDP一直保持較高位的水平。儘管截至2019年,中國距美國的人均GDP差距縮小到7倍以內,但兩國之間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由此可見,中國的人均GDP雖然在2000年以後實現了較大的突破,但與美國的差距也逐年拉大,說明中國在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向發達國家趕超的進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2 1960-2019中美人均GDP(2010年不變價)對比

數據來源:World Bank

最後來看中美GDP增速的對比。如圖3、圖4的數據顯示,1980年之前,中國的GDP總量增長率和人均增長率波動較大,但在1990年之後趨向穩定並趕超美國。中國近30年的GDP總量的年平均增速大約是美國的4倍,人均GDP的年平均增速大約是美國的5倍。由此可見,中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增長空間開闊,潛力巨大。

圖3 1961-2019中美GDP總量年增長率對比

數據來源:World Bank

圖4 1961-2019中美人均GDP年增長率對比

數據來源:World Bank

二、中美GDP「構」的對比

經濟學上常把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分析中美經濟「三駕馬車」比重的變化趨勢,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了解中美雙方經濟發展的協調與均衡情況。

先看中美最終消費佔GDP比重的對比。如圖5所示,美國居民最終消費水平歷年來基本保持穩定,而中國則自1970年開始呈下降趨勢。中國居民最終消費對經濟的貢獻與美國相比較低,說明中國在釋放內需方面還存在巨大潛力。

圖5 1960-2016中美居民最終消費支出佔GDP(%)情況對比

數據來源:World Bank

再來看中美資本形成佔GDP的比重的對比。如圖6所示,在資本形成佔比上,中國顯著高於美國,且近10年已經超過美國2倍以上。中國的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更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現階段主要靠投資拉動經濟。這種經濟結構雖然在短期內能夠帶動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但長期來看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消費缺乏動力來拉動經濟增長,大量的投資又導致產能過剩、效率下降、負債過多。

圖6 1960-2017中美資本形成總額佔GDP(%)情況對比

數據來源:World Bank

最後來看中美對外貿易佔GDP比重的比較。如圖7所示,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美對外貿易佔比基本上一致。但1990年以後,兩國的對外貿易佔比差額逐年拉大。由此對比也反映了中國「兩頭在外」的經濟特徵。另外,中國的對外貿易一直保持較高程度的順差,而美國的對外貿易則在1975年之後就處於逆差狀態。這種貿易失衡也為當前兩國貿易爭端埋下了「伏筆」。

圖7 1960-2017中美對外貿易差額佔GDP(%)情況對比

數據來源:World Bank

三、中美經濟增長核心優勢比較

目前,美國和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經濟增長核心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這離不開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優勢的支撐。

第一,中國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中國的人口總量是美國的約4.3倍,並且勞動力的參與率和動員性都強於美國。同時,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的高素質勞動力資源增加,為大批技術工人特別是研發人員的供給提供了堅實基礎。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研發人員的數量大幅上升,從1992年的67.43萬人上漲到2018年的438.14萬人。

第二,中國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潛力巨大的內部市場在提供大規模的需求的同時,也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對於諸多產業尤其是網絡型、數字型產業提供了很大的發展優勢。2018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達到了480341億元(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鑑2019》)。1980年至2014年,中國的最終消費支出年增長率都高於美國。

第三,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產業門類齊全。完整的產業鏈為中國形成產業集群、促進國內區域一體化提供了基礎,並且也有利於中國進一步實現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化」。

第四,中國地域遼闊和人口規模大,各區域之間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具有差異化、多樣化的特徵,這給產業發展的逐層推進提供了空間,在遇到經濟衝擊時,也可以使得閒置勞動力和設備更快地轉移和再配置,從而維持經濟運行的穩定性。

而美國已經穩居超級強國的地位多年,這與其經濟增長的核心優勢也是分不開的。

首先,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具有主導地位。美元仍然是主導全球金融市場的主力,這使得美國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貨幣政策調節本國宏觀經濟,而成本在全球範圍內轉移。

其次,美國在科技領域佔領制高點。美國佔據製造業的高端,在全球價值鏈中處於壟斷高端設備生產的地位,具有顯著的技術優勢。美國教育、科研體系完善,科技人才佔比大。美國每百萬人中研發人員的數量遠高於中國,並且專利申請數量始終位於世界前列。

再次,美國金融市場完善,社會融資能力較高。相較於中國,美國金融市場自由度較高,同時金融市場制度更為完善、法律保障程度較高,由此為美國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較高質量的融資環境。

四、中美發展趨勢和前景比較

中美兩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已然形成了各自獨有的優勢特徵,但也都受制於一些現實挑戰。在明確兩國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比中美的經濟發展趨勢,能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多貼現實、重實際的參考意見。

目前,各權威機構都紛紛預測未來中國的GDP水平有望趕超美國。如圖8、圖9所示,預計2022年美國GDP將達到20萬億美元左右,中國GDP將達到15萬億美元左右。

按照目前趨勢,預計未來十年內,中國實際GDP有望趕超美國。當然,這個結果也可能更快發生。

一則是由於雖然美國經濟也在增長,但其增速遠遠低於中國,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巨大。

二則是因為新冠肺炎對於全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目前中國已經基本將生產生活恢復到疫前水平,但美國因新冠導致的經濟低迷和社會動蕩仍在繼續發酵。因此,在現階段全面實現復工復產,對中國GDP水平儘快趕超美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圖8 2022年美國GDP水平預測

圖9 2022年中國GDP水平預測

然而總體來看,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有了明確的前進目標,但需要面對內外部動態環境變化的雙重考驗。

中國的經濟結構正向著更健康和更加可持續的方向轉變。截至2020年,中國已經具備了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前提,居民的消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定位正在向高附加值產業轉移,並且這一發展的勢頭還將繼續強勁下去。

但是,中國目前仍舊依賴於發達國家市場,並且在中國自身增長方式轉變和政府角色轉型的過程中,內部動態性和外部國際環境雙重影響也為中國發展提出新的挑戰。

相比之下,美國的經濟發展雖然仍保持其原有的優勢,但後勁不足,面對全球性經濟突發事件,其制度的弊端也逐漸顯現。總需求不足依然是美國經濟增長的拖累因素,而對於龐大的不可貿易部門,這種現象尤其明顯。

此外,在如COVID-19疫情這樣緊急災害發生的之時,美國政府需要對需求和投資領域進行逆周期的財政操作也因財政靈活性大不如前而受到諸多限制。

相關焦點

  • 中美關係四十年發展歷程
    作為總統在電視上講美國要武力協助臺灣,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而且小布希宣布大規模對臺出售武器。這段時期,一方面中美關係起伏不定,另一方面中美關係在經貿領域實現質的突破。原來中美關係合作的基礎是對付共同的敵人,「冷戰」結束了,蘇聯解體,中美兩國日益緊密的經貿關係就成了中美兩國關係的基礎。中美建交的時候,中美貿易額只有29億美元,而到了2001年,中美兩國的年貿易額達到近800億美元。
  • 中美文化產業峰會舉行 影視學者縱論中美電影未來
    本屆峰會活動主題為「大變局下,中美電影的未來」,十餘位中美著名影視學者、製片人和影評人圍繞著「後疫情時代世界電影的未來發展趨勢」「中美關係大局下中美影視合作的機遇和挑戰」「後疫情時代中國電影市場對世界電影的影響」三大議題,通過澳門主會場和網上連線的方式同步對話,縱論中美電影未來。
  • 中美歐大三角如何演變?三大脈絡解析未來全局|新京智庫
    其中,「中美歐大三角關係」如何發展,對未來的國際形勢至關重要。在過去一段時間,中美歐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趨向複雜。面對即將到來的後疫情時代,中美歐關係何去何從值得關注。與此同時,美國即將迎來新的總統,拜登政府對於中美歐三邊關係將產生何種連鎖反應,也令人關注。
  • 方修琦: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大量研究成果均揭示出歷史上的人口數量增減和遷徙、經濟波動、社會治亂變化,乃至朝代更替等社會興衰事件與氣候變化存在密切而複雜的對應關係。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而是自然和社會兩大系統多種因素在多時空尺度上相互耦合、共同作用的結果。
  • 未來世界大國,將只會是中美印三家
    盤點未來的世界大國,從資源稟賦和發展潛力看,最可能的是三個:美國、中國和印度。其他的,如日本、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等,更可能是第二流大國。當下的外交,其實就是在為未來布局。從美國角度看,因中期選舉失敗,歐巴馬已成跛腳鴨,最有作為的領域,只能是外交而不是內政;而在外交領域,最可留下歷史印記的,則是重返亞洲,應對中國崛起。儘管烏克蘭危機、伊斯蘭國崛起,牽制了美國的大量精力,但這種戰略是清晰而明確的。
  • 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及其展望
    多年來,在科技外交理念引導下,中美科技合作取得很大成績,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重點關注技術轉移、外企國民待遇、跨國研發、自主創新及產品認定、政府採購、財政補貼等問題。受美國國內政治經濟形勢、中國科技發展未來方向以及其他國家與中美的博弈的影響,中美科技關係將繼續「摸著石頭過河」,雙方在全球創新村基地、中美科技創新園、中美技術轉移中心、中美聯合研發中心等方面仍有深入合作的空間。
  • 中美經貿摩擦大背景下 2019年臺灣經濟形勢的「驚喜」與「隱憂」
    ,臺灣成為中美經貿對抗的意外「受益者」,在許多國家或地區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或紛紛下調經濟增長率之際,臺灣卻調升經濟增長率,最新預計全年經濟增長2.64 %,臺灣股市更是創下多項歷史新紀錄,加權指數全年漲幅高居亞洲第一。
  • 全球氣候變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挑戰
    但這份責任必定會給正處於重要發展階段的中國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樣的環境中,推動可持續發展對於當今的中國是至關重要的。  一、全球氣候變化定義及成因  1. 全球氣候變化的定義  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狀態統計學意義上的巨大改變或者持續較長一段時間的氣候變動。
  • 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討論廣泛議題
    然而,中美經濟關係不僅僅停留在令人印象極為深刻的數字上,中國希望美國經濟能有更強勁的表現,美國也希望中國經濟能更加持續地發展,因為大家都認識到,中美之間緊密相連、密不可分。  中美經濟關係是中美整體關係的壓艙石和推進器。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兩國去年對全球經濟的新增貢獻率在40%以上。
  • 清華院長:到2023年,世界將迎來中美兩極格局
    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中國經濟周刊》日前獨家專訪了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閻學通,請他為我們解讀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局勢。  「歷史是由人創造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人有能力任意改變歷史。歷史的發展具有一定慣性,在人沒有創造出強於歷史慣性的力量之前,歷史將沿著既有的軌道發展。」在閻學通看來,未來十年,歷史的慣性有利於中國的崛起。
  • 氣候變化和歷史社會經濟波動
    在歷史氣候變化和社會經濟的研究中,時間和空間尺度是一個基本的認識基點,理清研究尺度才能有效的對氣候變化和歷史社會經濟發展得出科學和深刻的認識。而進一步需要澄清的是,歷史氣候變化與現今談論的氣候變暖有著概念上不同。相較於當今氣候暖化,歷史氣候變化主要是指代在工業革命之前,氣候變冷以及變乾等對農業生產不利的負面氣候影響。
  • 中美戰略競爭與未來國際秩序的轉換
    從實力對比來看,蘇聯的軍事實力基本上與美國持平,經濟和科技實力則始終未能趕上美國。從秩序角度來看,美蘇在冷戰伊始就各自建立了一套基本上相互脫鉤的平行秩序,即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和東方社會主義陣營。美蘇領銜兩大陣營互相競爭,都宣稱自己代表了人類社會的未來。在兩大陣營對抗的前沿地帶,美蘇展開激烈對抗。比如在聯合國,美蘇一度在安理會中輪番使用否決權,致使其處於癱瘓狀態。
  • 福特「勢能美學」概念藝術裝置,引領品牌走向未來 - 新聞詳情...
    [車友頭條-車友號-愛車兵團]  福特「勢能美學」概念藝術裝置是福特「勢能美學」設計理念的生動演繹,概念藝術裝置本身從「動·創·力」三個維度與福特百年設計精髓進行了藝術化融合,展現了福特未來產品設計的前瞻趨勢。
  • 中美公寓市場啟示錄,帶你展望中國長租的五大發展趨勢
    深度剖析中美公寓市場,帶你窺見中國長租未來發展的五大趨勢。  多維度 看中美長租的相同與不同  就租售比而言,美國普遍在7%,中國卻只有2%左右。  租售比通常是指房屋租金與售價的比值。  這樣看不賺錢的中國長租是合理的。不是我們不夠努力,不夠好,而是中國大環境下的「高房價+低租金」所決定的。
  • 今年,中美經濟差距縮小了多少?復旦教授公布一組數字,國人振奮
    從中美GDP增長的歷史來看,2020年中美經濟增速差只排在中遊水平。中美正式建交之後有兩個階段中美之間的經濟增速差尤為醒目,第一個階段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美GDP年均增速差為9.7%;第二個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階段,此時中美年均增速差高達10.4%。近兩年的增速差呈放緩態勢,2018年中美GDP增速差為3.78%,2019年則為3.83%。
  • 滕建群:中美陷南海安全困境 力量對比大變
    核心提示:川普的推特發文,指責中國南海發展軍力,而再有曾經與川普爭奪黨內提名的佛州參議員盧比奧向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提案
  • 彭文生視點|未來10年怎麼看,數字經濟如何影響宏觀格局
    又到歲末年尾,展望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勢,爭議蠻大。我們在思考未來經濟發展、思考大類資產配置,重要的是宏觀框架。過去10年我寫了兩本書,2013年《漸行漸遠的紅利》主要講人口問題,2017年《漸行漸近的金融周期》主要講金融和地產的順周期性。
  • 短期稅收收入「減」 持續發展勢能「增」
    前7月累計減稅2107億元,營改增為經濟轉型蓄能短期稅收收入「減」 持續發展勢能「增」國家稅務總局1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7月營改增整體減稅共計2107億元。又對企業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減稅明顯稅收增幅呈梯次下降趨勢據稅務總局統計,5月1日在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四大行業全面實施營改增後,5—7月全國營改增累計減稅達1260億元。
  • 未來15年國際經濟格局變化和中國戰略選擇
    認清形勢、把握方向,做好對未來國際經濟格局變化趨勢及其對中國影響的研判,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未來,國際經濟格局將呈現「十大變化」趨勢,外部環境的這些重大變化,將給中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和新挑戰。中國需順應自身比較優勢變化,把握好國際經濟格局變化新趨勢,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趨利避害。
  • 閻學通:亞太已形成中美兩極格局
    「新型大國關係」概念在變Q:那麼中美現在對「新型大國關係」這個概念的態度,各自有沒有變化?A:今年是提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第四年了。在這幾年裡,美國的態度是有變化的。從前期不願意接受到後來一度願意接受,現在又拒絕使用「新型大國關係」來定位中美關係的發展方向。在中國方面,有關這一概念也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