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世界大國,將只會是中美印三家

2020-11-27 爪遊控

美印蜜月,有一些是真愛,但也不缺少算計。因此,在這種大三角博弈中,中國看似處於劣勢,但未嘗沒有制勝之道。

盤點未來的世界大國,從資源稟賦和發展潛力看,最可能的是三個:美國、中國和印度。其他的,如日本、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等,更可能是第二流大國。

當下的外交,其實就是在為未來布局。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中國和印度也交流頻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還造訪印度,並前往印總理莫迪家鄉做客;莫迪也到訪中國,並前往北京、上海、西安參觀。但美國和印度關係顯得更默契,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年初到訪新德裡,成為史上第一位受邀參加印度國慶活動、也是唯一一位任期內兩度訪問印度的美國總統。

美印無疑正進入蜜月期,同時牽動著中美印大三角的博弈格局。

【幾個小細節】

外交是最不厭煩細節的領域,蛛絲馬跡可管窺全豹。以年初歐巴馬訪問印度為例,幾個小細節很意味深長。

第一,這是歐巴馬2015年第一次出訪。第一次,總是人生大事。政治家的新年第一次,自然透露出很強烈的政治意涵。所以,我們看到,隨後2015年習近平第一次出訪,去了巴基斯坦。

第二,歐巴馬攜第一夫人米歇爾到訪。在此前訪華或與中國領導人加州莊園會晤時,米歇爾都缺席。缺席當然有正當的理由,但外交上卻難免產生不同的解讀。

第三,為安排奧兵馬訪印,前期美國國務卿克裡到新德裡作協調。當時正值法國遭遇恐怖襲擊,四十餘國領導人齊聚巴黎,集會宣示團結。作為法國最大盟國的美國,竟未派部長級人士參加,被認為是一大外交敗筆。但美國國務卿去新德裡而不去巴黎,總也是美對印格外看重的一個信號。

第四,在新德裡發表演講時,歐巴馬公開表示,印度不僅是美國的「天然夥伴」,而且可以成為美國的「最佳夥伴」。他表示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一直是模糊表態。

或許最具有反諷意味的,則是美國對印度核國家的承認。英國《金融時報》就感嘆言:歐巴馬在閱兵儀式上觀看印度核飛彈之際,象徵意義將不言而喻,「美國曾經竭力想要打消印度的核武野心,但現在,當印度的車載核飛彈隆隆駛過時,歐巴馬就在看臺上。」

當然,友好是國際主旋律。莫迪到訪中國,肯定也是賓主盡歡,在論資排輩的國際外交禮節上,他不是國家元首,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還是專程前往西安,以「家鄉外交」的超規格禮儀來接待莫迪。

【主角是中國】

如果說世界老大和老二的中美會談,印度是一個邊緣角色。那美印會晤,中國自然就是主角,就如同中國和巴基斯坦交往,不用談都會讓人想到缺席的印度。

儘管美印發展雙邊關係,有經濟領域互利合作的需求;儘管從外交語言表述上,美印肯定不會說兩國合作要針對第三國,但兩國劍指中國,當是不爭的事實。

按照《紐約時報》今年初披露的信息,在歐巴馬和莫迪坐下來進行會談時,頭45分鐘他們討論的主要話題,只有一個:中國。

從美國角度看,因中期選舉失敗,歐巴馬已成跛腳鴨,最有作為的領域,只能是外交而不是內政;而在外交領域,最可留下歷史印記的,則是重返亞洲,應對中國崛起。儘管烏克蘭危機、伊斯蘭國崛起,牽制了美國的大量精力,但這種戰略是清晰而明確的。

印度的經濟潛力、軍事實力,以及中印關係的歷史恩怨,則使印度成為美國可以借重的關鍵性力量。

美國有所求,印度也有所取。印度經濟要發展,要吸引外資,美國畢竟是第一經濟大國,印美交好,印度自然受益多多。而且,莫迪不是國大黨人,也沒有親近俄羅斯、疏遠美國的歷史包袱。

更重要的,則是在政治領域。邊境的糾紛、瑜亮的情結,讓印度總對中國抱有某種疑慮甚至敵意。中國實力的增強,中國與巴基斯坦、斯裡蘭卡、尼泊爾等國的交好,更讓印度充滿了「被包圍」的警惕,因此迫切需要尋找外部力量,來平衡中國的影響力。

當然,作為一種外交藝術,兩個國家都不會公開說出這一點,但這不妨礙兩國採取默契的態度。譬如,在這次訪問中,美印籤署了一份《美印亞太和印度洋地區聯合戰略願景》的文件,其中有一句話要求保障航行和飛越自由,「尤其是在南中國海」。針對中國的意圖,躍然紙上。

但高明的政治家通常都不會「一邊倒」,印度期待與美國的合作,也期待從中國方面謀取最大利益。莫迪在印度被認為是「經濟能手」,就在於他多次去中國廣東等地取經,將投資修路、引進外資等模式學到了印度。

【兩個無賴國家?】

對中國而言,中美關係是最重要的外交關係,與美國交惡,肯定不符合中國利益;中印關係是最具發展潛力的關係,同為新興經濟體的兩國存在廣泛共同利益,中印聯手,將重塑世界格局。

因此,儘管明知美國和印度交好針對中國,儘管明知美印在南海等多個問題上杯葛中國,中國的上策是展現出高姿態:不管是對美國,還是印度,中國都會表示希望發展友好關係。所以,歐巴馬來北京,習總邀請他瀛臺夜話;習總去印度,還專程去莫迪家鄉古吉拉特邦走走;莫迪來中國,中方的友好表現肯定不會少。

外交是一種博弈的藝術,表面上都不說破,但不代表暗中沒有激烈的較量。而且,在未來幾年,中美印之間將是一種多層博弈。

在應對中國影響力方面,美印肯定會採取一致態度,包括在南海等問題上,拉拉偏架,罵罵中國,在所難免;但在為新興經濟體爭奪發言權方面,中印顯然又有共同利益,難免會合作一把;而在世界重大問題的解決上,中美的影響力,肯定非印度能比,中美不合作,很多問題沒法解決。

而且,印度作為一個自尊心特別強的國家,很難接受美國居高臨下的外交風格。往往一個小的外交事件,如此前的印度外交官受辱事件,就會使美印關係發生戲劇性變化,進而影響到美印在其他領域的合作。

因此,在這種大三角博弈中,中國看似處於劣勢,但未嘗沒有制勝之道。更何況,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尤其是軟實力的進步,中國勢必會在亞洲鄰國得到更多的支持;一個13億人的龐大市場,也是印度發展經濟所不可忽視的助力。

美印蜜月,有一些是真愛,但也不缺少算計。《金融時報》曾就發表文章嘲諷說:「作為吵吵嚷嚷的民主政體,美國和印度就全球協議而言是兩個無賴國家」,「相比之下,中國在信守協議方面的記錄相當好。」

蜜月總會結束,契約未必牢靠。大三角的博弈,更精彩的部分,應該在未來幾年。

相關焦點

  • 中美印三角關係的未來 誰將佔主導地位?
    核心提示:新一屆印度政府外交活動十分活躍,其中與中美兩大國的外交活動尤其引人注目。美國對印度態度大副調整背後有何意圖?中美印三角關係的未來,誰將佔主導地位?鳳凰衛視6月20日《世紀大講堂》,以下為文字實錄: 解說:新一屆印度政府外交活動十分活躍,其中與中美兩大國的外交活動尤其引人注目。美國對印度態度大副調整背後有何意圖?中美印三角關係的未來,誰將佔主導地位?《世紀大講堂》系列節目,「龍象共舞」為您解讀《中美印三邊關係的演變和發展前景》。
  • 未來世界大國的崛起
    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可以說再過二十幾年,這個世紀將不再是美國世紀,也不會是歐洲世紀,而是亞洲世紀。問題是未來的世界大國將是中國還是印度。目前對於中國處於領先地位的說法還沒有人持懷疑態度。近25年來,中國制定了較為完善的經濟改革計劃,面向國際的貿易齊放體系吸引了大量的外國投資,推動了技術轉讓。
  • 愚君看天下|俄羅斯——作為世界大國的自然秉賦、當前狀況與未來前景
    進入21世紀以來,中美關係成為大國關係的重中之重。中美關係的性質與走勢,對國際關係全局的牽引作用與日俱增。與此同時,中俄關係、美俄關係、俄歐關係也會顯著影響當前的國際關係。因為俄羅斯也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大國。觀察思考國際力量對比關係,分析研究世界戰略格局轉換,必須始終關注俄羅斯問題。對俄羅斯在全球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要有全面而客觀、理性而清醒的認知和評估。
  • 嫦娥五號登月印媒看酸了:倘若沒有新冠疫情,印度也能去月球挖土
    從印媒報導來看,印度一直自詡為世界航天大國,其中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還聲稱已經掌握了太空發射的技術訣竅,而印度的登月計劃就是由該組織負責,但是之前的月船1號和月船2號探測器都表現得差強人意,長期與地面保持著失聯狀態。
  • 美媒預測中美若開戰意外結局:別指望中國退讓
    面對未來中美危機時,美國戰略家應牢記這點。美國領導人不應該覺得中國人會退讓。這一觀點值得關注。  中美開戰令人意外的結局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撰文稱,荷馬的《伊利亞特》是西方最古老的名著之一,但它至今也不過時。雖然它講的是特洛伊戰爭的傳說,但對希望應對亞太地區的美國戰略家,卻有3個重要經驗教訓可汲取。
  • 中美印「聯烹」大爆炸「夸克湯」
    中美印
  • 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是世界大國嗎?
    世界上的國家數量總數超過190個以上,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要成為「世界大國」,卻並沒有那麼容易。如何定義「世界大國」,世界上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包括國土面積、資源稟賦、人口數量、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科技實力、政治實力等因素所體現的綜合國力。
  • 【中美研究】何亞非:扭轉中美「自由落體」,需重新認識兩國關係
    川普7300萬得票說明,美國社會分裂已經固化,底層百姓與精英的對立、勞動與資本的對立會愈演愈烈,並將繼續影響美國的國內外政策,拜登新政府解決國內問題、調整對外政策將面臨重重困難,中美關係調整空間也會受到制約。兩國需要從戰略和行動兩個層面來重新認識、穩妥處理兩國關係,以創造兩國積極合作、和平競爭的新格局。
  • 外交部:對中美兩國而言,求同存異、合作共贏才是開闢未來的正道
    第三,關於美國政府內部會不會有一些在這方面或那方面持強硬或者其他什麼立場的勢力的問題,我們不作預判。我只想說,中美建交近40年來,兩國關係的發展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也給雙方和兩國人民都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我相信,雙方政府內部不管什麼人,只要真正從本國人民利益出發,從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出發,都會在中美關係上作出一個正確選擇。
  • 零售頭條:三隻松鼠入駐阿里零售通 無印良品入駐京東
    零售頭條:三隻松鼠入駐阿里零售通 無印良品入駐京東來源:聯商網2018-06-01 17:39聯商網消息:在剛剛過去的24小時內,零售行業發生了如下要聞:三隻松鼠入駐阿里零售通進入百萬小店,沃爾瑪正嘗試引導有錢人用簡訊來購物,Today便利店完成3億B+輪融資,西貝開了家「三角肉夾饃+咖啡」的餐廳……1、三隻松鼠入駐阿里零售通進入百萬小店
  • 在棕櫚灘感受中美情緣(記者手記)
    芬蘭是小國,中美兩國都是大國,我希望看到世界上各個國家,不論大小,都能相互尊重、交流合作,這樣世界才會更加美好。」  在中美元首會晤舉行前後,記者走進棕櫚灘鎮市政廳,並探訪佛羅裡達州大西洋大學、棕櫚灘大西洋大學、邁阿密華人社區,一路走來,感受到中美兩國人民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從哥哥在中國教英文的大學老師,到剛剛從中國旅遊歸來的當地律師,再到期待攜家人赴華旅遊的小企業主……談到中美元首會晤,他們最多的評價是「互信」「合作」「共贏」。
  • 吳士存:中美亟待破解南海「安全困境」(7)
    隨著中國的世界大國地位從假設變為現實,「修昔底德陷阱」就成了一個現實問題。世界老二不好當,這是普遍規律。當年蘇聯是世界老二,美國用冷戰就把蘇聯搞解體了。當年日本是世界老二,美國用一個廣場協議就讓日本經濟發展長期陷入停滯。歐元區如果真正建成統一經濟體,就成為世界老二,但是美國不會甘心,歐元區危機背後也有美元與歐元爭霸的影子。中國能否打破「世界老二」的魔咒?無疑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 北美明德論壇論道新時代下的中美政策與投資
    人大在北美地區的眾多校友以及紐約金融屆、投資界近100人與會。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球以及中國駐紐約總領館副總領事張美芳出席了論壇。 吳曉球副校長在致辭中說,中國剛剛開完黨的十九大,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各個領域、各項工作都會展現一些新變化,一個顯著特徵是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正在國際上起到越來越重要的引領作用,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越來越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心。
  • 中美文化產業峰會舉行 影視學者縱論中美電影未來
    本屆峰會活動主題為「大變局下,中美電影的未來」,十餘位中美著名影視學者、製片人和影評人圍繞著「後疫情時代世界電影的未來發展趨勢」「中美關係大局下中美影視合作的機遇和挑戰」「後疫情時代中國電影市場對世界電影的影響」三大議題,通過澳門主會場和網上連線的方式同步對話,縱論中美電影未來。
  • 中美關係敏感時刻,突然聯手釋放信號,未來世界格局將大變動?
    【編輯/作者 祁連軍武欄目 天光/魔魔】 前言:據環球網報導,中美兩國近期就經貿協議達成共識,中美突然聯手釋放信號,決定在近期進行視頻會議對相關細節進行商討,這是中美貿易戰以來,罕見握手,在中美貿易摩擦中,中方一直希望與美方和平相處
  • 澳官員:本國才是世界大國,中國不是
    只不過澳大利亞的偏見以及傲慢,最終只會讓他們自己吃盡苦頭。    不過面對中國伸出的橄欖枝,澳大利亞政客卻依舊將之視為澳大利亞在亞洲發展的「生存威脅」,抱以如此政治態度的澳大利亞,自然不會輕易和中國妥協。可事實上中國和澳大利亞的糾紛,除了讓澳大利亞徹底淪為了美國的僕從國之外,從未讓其產生過積極的利益和影響。
  • 中美戰略競爭與未來國際秩序的轉換
    2013年,他在另一部相關專著中斷言,中國的綜合國力將在2023年處於和美國同一級別水平,並在此後有望繼續縮小與美國的差距。作為一個謹慎的現實主義者,閻學通在理論上並不否認中國的綜合國力有望趕上美國,但他沒有研究現行秩序在未來是否會有利於中國崛起,也沒有研究國際秩序領導權的和平轉換問題。
  • 盤點中美俄三家核潛艇,哪家聲音最小?
    如果核潛艇的噪音太大了的話,不但會影響潛艇內部人員的身體健康、海洋生物的生存,還會容易被敵人聲納偵察到。所以世界上擁有核潛艇的國家都在很努力地降低噪音。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中美俄三家核潛艇,看看哪家聲音最小,誰在海中最「安靜」?
  • 加入「印太戰略」?蔡英文就像一隻「金絲雀」
    美國一方面企圖以「貿易戰」打垮中國經濟,一方面企圖編織「印太戰略」網困住中國。中美競爭早已超越兩國關係,成為世界的共同課題。當世界各國為中美競爭而憂慮的時候,臺灣的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卻見獵心喜。民進黨蔡英文認為,「印太戰略」活化了臺灣這艘「不沉的航空母艦」,中美競爭是「臺獨」的戰略機遇。
  • 中美俄核潛艇下潛深度是多少:俄1200米,美600米,中國是多少
    中國是一個擁有遼闊國土的世界大國,國土之內除了有廣闊的陸地,還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和大面積的海洋領域。像中國這樣的世界大國不僅僅是需要保衛陸地國土的主權,海洋領域也需要海軍進行利益維護。在國防部門的要求之下,中國對於海軍的建設十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