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印蜜月,有一些是真愛,但也不缺少算計。因此,在這種大三角博弈中,中國看似處於劣勢,但未嘗沒有制勝之道。
盤點未來的世界大國,從資源稟賦和發展潛力看,最可能的是三個:美國、中國和印度。其他的,如日本、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等,更可能是第二流大國。
當下的外交,其實就是在為未來布局。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中國和印度也交流頻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還造訪印度,並前往印總理莫迪家鄉做客;莫迪也到訪中國,並前往北京、上海、西安參觀。但美國和印度關係顯得更默契,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年初到訪新德裡,成為史上第一位受邀參加印度國慶活動、也是唯一一位任期內兩度訪問印度的美國總統。
美印無疑正進入蜜月期,同時牽動著中美印大三角的博弈格局。
【幾個小細節】
外交是最不厭煩細節的領域,蛛絲馬跡可管窺全豹。以年初歐巴馬訪問印度為例,幾個小細節很意味深長。
第一,這是歐巴馬2015年第一次出訪。第一次,總是人生大事。政治家的新年第一次,自然透露出很強烈的政治意涵。所以,我們看到,隨後2015年習近平第一次出訪,去了巴基斯坦。
第二,歐巴馬攜第一夫人米歇爾到訪。在此前訪華或與中國領導人加州莊園會晤時,米歇爾都缺席。缺席當然有正當的理由,但外交上卻難免產生不同的解讀。
第三,為安排奧兵馬訪印,前期美國國務卿克裡到新德裡作協調。當時正值法國遭遇恐怖襲擊,四十餘國領導人齊聚巴黎,集會宣示團結。作為法國最大盟國的美國,竟未派部長級人士參加,被認為是一大外交敗筆。但美國國務卿去新德裡而不去巴黎,總也是美對印格外看重的一個信號。
第四,在新德裡發表演講時,歐巴馬公開表示,印度不僅是美國的「天然夥伴」,而且可以成為美國的「最佳夥伴」。他表示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一直是模糊表態。
或許最具有反諷意味的,則是美國對印度核國家的承認。英國《金融時報》就感嘆言:歐巴馬在閱兵儀式上觀看印度核飛彈之際,象徵意義將不言而喻,「美國曾經竭力想要打消印度的核武野心,但現在,當印度的車載核飛彈隆隆駛過時,歐巴馬就在看臺上。」
當然,友好是國際主旋律。莫迪到訪中國,肯定也是賓主盡歡,在論資排輩的國際外交禮節上,他不是國家元首,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還是專程前往西安,以「家鄉外交」的超規格禮儀來接待莫迪。
【主角是中國】
如果說世界老大和老二的中美會談,印度是一個邊緣角色。那美印會晤,中國自然就是主角,就如同中國和巴基斯坦交往,不用談都會讓人想到缺席的印度。
儘管美印發展雙邊關係,有經濟領域互利合作的需求;儘管從外交語言表述上,美印肯定不會說兩國合作要針對第三國,但兩國劍指中國,當是不爭的事實。
按照《紐約時報》今年初披露的信息,在歐巴馬和莫迪坐下來進行會談時,頭45分鐘他們討論的主要話題,只有一個:中國。
從美國角度看,因中期選舉失敗,歐巴馬已成跛腳鴨,最有作為的領域,只能是外交而不是內政;而在外交領域,最可留下歷史印記的,則是重返亞洲,應對中國崛起。儘管烏克蘭危機、伊斯蘭國崛起,牽制了美國的大量精力,但這種戰略是清晰而明確的。
印度的經濟潛力、軍事實力,以及中印關係的歷史恩怨,則使印度成為美國可以借重的關鍵性力量。
美國有所求,印度也有所取。印度經濟要發展,要吸引外資,美國畢竟是第一經濟大國,印美交好,印度自然受益多多。而且,莫迪不是國大黨人,也沒有親近俄羅斯、疏遠美國的歷史包袱。
更重要的,則是在政治領域。邊境的糾紛、瑜亮的情結,讓印度總對中國抱有某種疑慮甚至敵意。中國實力的增強,中國與巴基斯坦、斯裡蘭卡、尼泊爾等國的交好,更讓印度充滿了「被包圍」的警惕,因此迫切需要尋找外部力量,來平衡中國的影響力。
當然,作為一種外交藝術,兩個國家都不會公開說出這一點,但這不妨礙兩國採取默契的態度。譬如,在這次訪問中,美印籤署了一份《美印亞太和印度洋地區聯合戰略願景》的文件,其中有一句話要求保障航行和飛越自由,「尤其是在南中國海」。針對中國的意圖,躍然紙上。
但高明的政治家通常都不會「一邊倒」,印度期待與美國的合作,也期待從中國方面謀取最大利益。莫迪在印度被認為是「經濟能手」,就在於他多次去中國廣東等地取經,將投資修路、引進外資等模式學到了印度。
【兩個無賴國家?】
對中國而言,中美關係是最重要的外交關係,與美國交惡,肯定不符合中國利益;中印關係是最具發展潛力的關係,同為新興經濟體的兩國存在廣泛共同利益,中印聯手,將重塑世界格局。
因此,儘管明知美國和印度交好針對中國,儘管明知美印在南海等多個問題上杯葛中國,中國的上策是展現出高姿態:不管是對美國,還是印度,中國都會表示希望發展友好關係。所以,歐巴馬來北京,習總邀請他瀛臺夜話;習總去印度,還專程去莫迪家鄉古吉拉特邦走走;莫迪來中國,中方的友好表現肯定不會少。
外交是一種博弈的藝術,表面上都不說破,但不代表暗中沒有激烈的較量。而且,在未來幾年,中美印之間將是一種多層博弈。
在應對中國影響力方面,美印肯定會採取一致態度,包括在南海等問題上,拉拉偏架,罵罵中國,在所難免;但在為新興經濟體爭奪發言權方面,中印顯然又有共同利益,難免會合作一把;而在世界重大問題的解決上,中美的影響力,肯定非印度能比,中美不合作,很多問題沒法解決。
而且,印度作為一個自尊心特別強的國家,很難接受美國居高臨下的外交風格。往往一個小的外交事件,如此前的印度外交官受辱事件,就會使美印關係發生戲劇性變化,進而影響到美印在其他領域的合作。
因此,在這種大三角博弈中,中國看似處於劣勢,但未嘗沒有制勝之道。更何況,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尤其是軟實力的進步,中國勢必會在亞洲鄰國得到更多的支持;一個13億人的龐大市場,也是印度發展經濟所不可忽視的助力。
美印蜜月,有一些是真愛,但也不缺少算計。《金融時報》曾就發表文章嘲諷說:「作為吵吵嚷嚷的民主政體,美國和印度就全球協議而言是兩個無賴國家」,「相比之下,中國在信守協議方面的記錄相當好。」
蜜月總會結束,契約未必牢靠。大三角的博弈,更精彩的部分,應該在未來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