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盛朝迅:把握好這個「基點」,就穩住了中國經濟...

2020-12-05 海報新聞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重要政治任務。大眾日報客戶端特邀全國知名學者,對五中全會精神進行權威、全面、深刻、系統的解讀,快來學習吧!

本期專家:盛朝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簡稱「中宏院」)決策諮詢部戰略政策室主任

中宏院盛朝迅:把握好這個「基點」,就穩住了中國經濟的基本盤

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培育完整內需體系

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是我國構建國內大循環的主動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逐步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外貿依存度從改革開放前的不足10%上升到2007年的61.8%。

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市場收縮,傳統國際經濟大循環動能弱化,2008年-2019年,我國外貿依存度從56.4%逐年下降至31.8%,而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104.6%,最終消費支出的貢獻率達56.3%。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發揮內需尤其是消費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最大程度激活內生動力,有利於鞏固和增強我國經濟增長的基本盤。

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是適應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必然要求。

從主要經濟體發展歷程看,一國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後,經濟發展就主要依靠內需增長拉動。2019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距離世界銀行劃定的高收入國家行列門檻已經非常接近,這就要求我們順應經濟發展階段變化,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發揮需求對供給的牽引作用,夯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基。

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是應對國際環境日趨複雜變化的戰略舉措。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政治經濟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也給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帶來重大衝擊。

國際環境重大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要求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外需、出口拉動向主要依靠內需、以消費為主轉變。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牢牢把握經濟發展主動權,有利於防範化解外部衝擊,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新優勢。

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

我國擁有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的諸多有利條件,同時也面臨不少困難和制約因素。對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

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我國已形成擁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全球最大最有潛力市場,隨著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國內市場將不斷擴大。

中西部地區後發優勢。中西部地區發展基礎較為薄弱,但人口紅利潛力巨大、資源豐富,增長後勁較大,城鎮化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尤其是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

日趨完善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截至2019年末,我國綜合交通網總裡程達540.6萬公裡,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裡程、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數均居世界第一位,便捷高效的基礎設施網絡,能夠有效提升供需對接的效率,是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的重要保障。

同時也應看到,我國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也面臨一些制約因素。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有所失衡。資金向金融、房地產領域過度集聚,對擴大內需造成了嚴重製約。

要素循環受阻。土地等傳統要素流動存在體制機制障礙。技術、數據等新型要素市場規則建設有待完善,要素產權不清晰、市場化交易機制不健全,數字孤島現象較為突出。

收入差距較大。從2008年到2019年,居民部門槓桿率由17.9%逐年上升至5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由22.7%逐年下降至8%。按五等份分組,2019年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低收入家庭的10.4倍。

構建強大國內市場

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需要我們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持續推動消費升級和供給創新,面向供給和需求變化優化投資結構,建設統一市場和高效流通網絡,推動中等收入群體擴圍增收,持續釋放最終消費潛力,加快構建強大國內市場。

持續推動消費升級。加快完善消費軟硬環境,不斷創新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積極培育網絡消費、智能消費、定製消費、體驗消費等消費新模式,推動服務消費提質擴容,豐富旅遊產品供給,培育優質文化產品和品牌,建立健全集風險監測、網上抽查、源頭追溯、屬地查處、信用管理於一體的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制度。

以創新驅動優化供給質量。鼓勵傳統企業技術改造提升,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數字創意等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新產品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加快在線經濟、智慧物流、智能製造等產業高質量發展。

精準發力,持續優化投資結構。加快5G網絡、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數據中心等建設,支持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醫療等示範應用,推動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智能化改造。著力擴大製造業投資,加快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高端化改造。

建設統一市場和高效流通網絡。著力消除各類市場封鎖和地方保護,落實並鞏固維護「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推動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人員、技術、資本、服務等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優化配置。健全流通網絡布局,構建全國骨幹流通大通道體系。

完善收入分配,推動中等收入群體擴圍增收。收入是民生之源,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要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的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鼓勵發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著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扶持中等收入群體「後備軍」,破除影響新型職業農民、專業技術人員等重點群體增收的體制機制障礙。

相關焦點

  • 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新的戰略方向——訪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歐陽優取於勢,明於變。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經濟如何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黨中央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2020召開
    11月27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與廣州市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與政策國際論壇2020」在廣州舉行。論壇主題為「邁向『十四五』的新發展格局與大灣區融合」。
  • 政治局會議為下半年中國經濟把脈:首提「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
    在上半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交出超預期「成績單」的背景下,下半年中國經濟的「運行圖」和「進度表」又將如何繪就?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除了決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以外,還分析研究了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
  • 《人民e財經》嘉賓觀點:把握宏觀經濟,要抓住四大指標
    ,怎麼看這個紛繁複雜的國民經濟活動呢?要抓住四個指標:第一,看經濟增長率,經濟增長率表現全貌,一季度是負6.8%,二季度正3.2%,三季度正4.9%,是逐季上升,前三季度平均下來是實際增長0.7%。第二,把握宏觀經濟,就把握就業或者失業率,這是經濟學原理當中最重要的。我們現在調查失業率,去年12月,中國調查失業率是4.9%,今年2月份的時候是6.2%。
  • 2021中國宏觀經濟形勢預測
    以下觀點節選自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0-2021)《邁向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中國宏觀經濟》,執筆人為劉元春、劉曉光、閆衍,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它不僅顯示了中國制度的顯著優勢,更為重要的是為中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的啟動創造了最佳的戰略時機和宏觀基礎。我們必須全力把握新冠疫情下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不同步復甦、中國內循環與外循環不同步啟動所帶來戰略轉換契機。2021年是中國經濟持續復甦之年,是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常態化的一年,是兩個百年目標交匯與轉換之年,更是中國開啟十四五規劃實施戰略轉換的第一年。
  •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20-2021)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
    11月28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2020-2021)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院長劉偉,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徵,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聯席主席楊瑞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 2021年中國經濟應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好第一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陳昌盛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2020年,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攻堅克難、轉危為機、逆勢而上,推動經濟社會恢復取得戰略性成效。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需要進一步穩固經濟恢復態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好第一步,實現「十四五」高質量開局。
  • 深度好文!著名經濟學家魏傑關於中國宏觀經濟的深度解析
    【導語】著名經濟學家魏傑在湖畔大學關於中國宏觀經濟走勢的演講中指出,中國經濟現在不是高質量增長階段,是調整期。進入調整期,我們要做好三件事,穩金融、穩增長、穩開放。此篇文章對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仍有很大的啟示意義。
  • 從四個關鍵詞把握中國經濟大趨勢
    原標題:從四個關鍵詞把握中國經濟大趨勢 1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辦2019年首場新聞發布會,就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熱點話題回應了社會關切。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政研室副主任孟瑋表示,2018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國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
  • 正確認識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
    7月3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一連用了六個「穩」字布局下半年經濟工作,其中就包括「穩預期」,就是要引導人們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打消市場的焦慮情緒,理性判斷我國經濟未來走向,推動人們對經濟形勢的主觀反映與經濟發展的客觀軌跡協調同步。宏觀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當前宏觀經濟形勢比較複雜。
  • 應高度重視明年宏觀經濟面臨的挑戰
    11月28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公司舉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年度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模型——CMAFM模型預測認為,2021年由於經濟的持續復甦和基數因素,各類宏觀參數將全面反彈,全年GDP實際增速預計將達到8.1%,預計2021年第一季度將達到11.4%。
  • 王曉東:把握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方向 做到穩定大局不斷進取
    他強調,要全面準確把握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方向,把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穿到經濟工作各個領域,切實做到穩定大局、不斷進取、奮發有為。 王一鳴同志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文件起草組成員。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經濟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學深悟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精髓,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對經濟形勢作出的重大判斷、對經濟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對經濟工作思想方法作出的重大調整上來,將其作為根本遵循。
  • 宏觀經濟月度形勢分析
    來源:五礦經濟研究院作者: Minmetals 摘要:G20峰會釋放新一輪對外開放信號。上半年,我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延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發展態勢,新興產業釋放新活力。美聯儲降息預期加強,美元走勢承壓。
  • 中國特色開放宏觀經濟理論模型
    原標題:王健 王育森:中國特色開放宏觀經濟理論模型 [基金項目]國家行政學院課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再生產理論與中國宏觀經濟學研究」 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宏觀經濟理論,增強中國在世界經濟學術界的話語權,迫切需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再生產理論為指導構建中國特色開放宏觀經濟理論模型。
  • 李克強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釋放什麼信號?
    如果說宏觀政策發揮了有力有效、及時合理的作用,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的艱辛付出同樣功不可沒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德勤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許思濤在發言中談了對經濟形勢和外部環境的看法,認為中國經濟將延續回穩向好態勢。
  • 學講話·悟方法 | 辯證思維:把握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權的
    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再次強調了我們黨把握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權的科學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  注重科學方法論運用創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構建的一個重要特徵。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就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論述。
  • 趙福昌:宏觀調控注重中長期思維,促進經濟行穩致遠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作者:趙福昌 2020年上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黨中央及時決策、積極應對,取得了抗疫和經濟恢復「超預期」的成績。宏觀調控要強化中長期思維 實現穩增長與防風險長期均衡會議對經濟形勢進行了研判,提出宏觀調控的著力點。總體上,上半年抗疫和經濟恢復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力度,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 2021-22年中國宏觀經濟展望
    預計消費和出口帶動經濟活動繼續回暖在基準情形下,我們預計出口和國內消費有望拉動明年中國GDP增速反彈至8.2%。隨著全球經濟逐步走出今年的衰退,再加上疫苗加快研發和上市,我們預計明年中國出口有望增長11-12%。隨著經濟的繼續復甦,居民收入和信心應會進一步好轉,進而提振國內消費。
  • 微觀活、宏觀穩,力促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張德勇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日前,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重慶出席第二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時表示,我們有充滿活力的微觀基礎、充足的宏觀政策工具,能夠確保經濟發展基本面的良好態勢。
  • CF40宏觀經濟醫生診斷:經濟上行拐點將至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四十人。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原創CF40 宏觀經濟醫生研究系列(China Macro Doctor, CMD)是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高級研究員張斌牽頭開展的宏觀經濟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