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一、開篇
教育公平,是我國未來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議題。
2000年,我國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自此以後,我國教育公平的發展情況如何?作為一項關鍵的教育資源,教育財政又是怎樣分配的?數據告訴我們,雖然教育公平發展整體向好,但仍有短板;同樣一筆錢,花在不同省份也會有不同效果。
為了更科學地解讀我國的教育資源分配數據,我們選取了教育基尼係數作為評價指標。基尼係數(Ginicoefficient)是學界用來判斷年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之一,但除了收入分配之外,其計算方法還適用於許多其他分配問題的研究,教育基尼係數就是一例。至今也已有不少研究使用教育基尼係數評估教育公平,比如Ter Weele(1975)曾使用幾個東非國家的教育經費數據估算教育基尼係數Rosthal(1978)曾使用教育基尼係數計算過美國50個州在5年內的教育經費分布變化。
我們從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統計年鑑》中調取了數據並加以測算,獲得了教育基尼係數和其他相關指標,並以可視化的形式,管窺我國2002~2015年的教育公平發展情況。
二、地區教育發展
首先來介紹我們的教育公平測量指標:教育基尼係數。
教育基尼係數由五個教育層次(未上過學、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專及以上)的受教育年限及其對應的人口數計算而來,數值落在0~1之間,越靠近0越公平,越靠近1越不公平(注1),具體數值區間如下圖所示:
各省教育公平程度
下圖展示的是各省份在2002~2015年間的教育基尼係數平均值(以下簡稱「平均值」),顯示了東北、東南、華北、華中華南、西北、西南各省份與全國教育基尼係數平均值的情況,一個圓圈代表一個省份。
可以看出,2002~2015年,全國的平均值為0.2280;華北地區的山西省平均值最低,為0.1878;而在西南地區的西藏,平均值則明顯處於「高位」,達到0.4679。
也就是說,以教育基尼係數作為衡量工具,十四年來,總的來說,我國各省教育基本實現了公平,但不同地區之間差距較大:東北和華北地區教育公平程度較高,西北和西南地區有較多省份處於「相對平均」水平,其他地區處於「比較平均」水平。
從圓圈縱向間距的大小也可以看出,同一地區不同省份的教育公平發展水平也不均衡:東北地區各省的教育公平發展程度趨同,而西北地區呈現較大的內部差異。
我們將代表每個省份的圈圈「展開」,看看2002~2015年間各省份教育基尼係數究竟呈現怎樣的走勢。
可以看出,就全國而言,教育基尼係數小幅降低,從0.2457降至0.2260。除西部地區幾個省份外,其他省份也小幅降低或基本保持不變;到2015年,基本在0.15-0.3之間。
到2015年,東北三省,華北的山西、北京、天津,以及南部的上海、廣東,教育基尼係數已低於0.2,達到「絕對平均」水平。
貴州、四川、雲南、寧夏和甘肅五個西部省份的教育基尼係數呈現大幅下降或劇烈波動。其中,甘肅省2015年的數值比2002年下降幅度超過0.03,下降幅度最大。
到2015年,教育基尼係數仍超過0.3的省份只有西藏和青海。兩省2015年的數值和2002年相比,都不降反升;其中西藏地區升高約0.03,青海地區升高約0.01。值得注意的是,西藏的教育基尼係數持續遠高於其它省份和全國整體水平,波動也比其它地區更為劇烈,並於2014年達到最大值0.5303。
我們已通過教育基尼係數了解了各省份的教育公平情況,但教育基尼係數變大也不一定就是壞事。正如經濟發展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教育也存在「讓一部分人先享受更多教育」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各個教育層次的人口數量差距拉大導致教育基尼係數上升,但並非代表該地教育發展退步。
教育基尼係數衡量一群人之間的差異,人均受教育年限代表這群人的平均水平,因此我們又引入「人均受教育年限」這一新指標,從兩個維度來看2015年各省份的教育發展現狀。
若某地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較高、教育基尼係數較低,在圖中就更靠近左上角,其教育發展水平較好;反之,右下角的省份人均受教育年限較低、教育基尼係數較高,其教育發展水平較差。
可以看出,全國範圍內,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的教育發展最好,人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0年,教育基尼係數低於0.2;西南地區教育發展有較大提升空間,雲南、貴州、青海、西藏這幾個省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基本低於8年,教育基尼係數均超過0.25。
其他省份在全國中處於平均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在8-10年內,一些省份的教育基尼係數已低於0.2,另一些省份的教育基尼係數在0.2-0.24之間。
根據以上三張圖,可以得出:全國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到8年左右,教育處於比較公平的狀態;華北地區教育發展水平高,西南地區教育發展水平偏低;北京的教育發展水平在全國排名第一,西藏和青海的教育發展水平落後於其他省份。
三、教育財政投入
21世紀,我國教育基尼係數在時間上的變化已經趨於平緩,但是地域之間的發展還是很不平衡。
教育財政是一項重要的教育資源,對教育公平發揮著影響。這部分我們來分析教育財政資源的投入情況和具體效果。
由上圖可知,自2002年至2015年,中央和地方的教育財政投入都大幅增長,十四年間分別增加了546%和923%;但中央財政投入佔比逐漸下降,自2002年的8%下降至2015年的5%。
這裡涉及到一個政策背景:在我國現行的分稅制制度下,中央政府掌握了近60%的財權(注2),但包括教育在內的大量事權下放給地方,地方政府錢不夠,負擔重。
但在各級各類教育中,中央教育財政投入佔地方教育財政投入的比例微乎其微。即使將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考慮在內, 中央承擔的教育財政支出仍不及地方的1/5。由此可以看出,地方級財政仍然是教育事業的主要責任承擔者(注3)。
具體到各個省份,加大教育財政投入能否促進該省的教育公平呢?
我們將各省教育財政投入與教育基尼係數進行回歸分析後發現:全國範圍內有三分之二的省份,教育財政投入越多,教育基尼係數越低,也就是說,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加大教育財政投入能夠促進教育公平。
下圖中,我們將用方塊大小表示教育財政投入對教育公平的影響程度;方塊越大,教育財政投入對教育公平的作用越顯著。也就是說,同樣一筆錢,用在這些地方,教育公平程度將有更明顯的改善。
從上圖可以看出:寧夏、青海、海南三省的教育財政投入對教育公平的促進效果最明顯。
然而,地方財政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制約(注4);而各地區經濟發達程度不同,教育公平水平偏低的西部地區更需要加大教育財政投入,但其本身欠發達的經濟又造成了束縛。
另外,仍有三分之一的省份顯示教育財政投入與教育基尼係數相關性不顯著。可見,「教育財政投入」與「教育公平狀況改善」之間並不一定存在必然聯繫,這不僅僅是一個量的問題,還有很多其他影響因素。例如部分省份教育財政撥款立法不完善,難以實現有效的法律約束;投入經費的利用效率低;財政資金的使用缺乏監督與績效評價機制,對於資金的使用上缺乏計劃與執行力等,這些因素都會使教育財政投入的效果打折扣(注5)。
四、結語
新時期我國教育發展事業應當進一步深入,未來還要從實現「公平」到追求「有質量」邁進。
縱觀近年來我國的教育公平發展,整體上顯示出了良好的成效,但部分弱勢地區的教育發展困境依然需要得到足夠的關注和資源傾斜;雖然我國教育財政投入自2012年起持續佔GDP4%以上,但中央和地方的責任劃分、各地財政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具體使用方式還需要進一步優化,以促進其發揮更好的效力。
在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發展教育已經不局限於「延長受教育年限」、「增加教育財政投入」的工作,它更是一項推動深層次體制改革,化解內在矛盾的事業。以教育基尼係數衡量的教育公平僅僅體現了各地整體受教育程度的差異,但是,教育公平還體現在城鄉、階層、性別等不同群體受教育機會的差異上,體現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體現在教育財政分配管理的能力上。
「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在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上,進一步向「有質量」邁進,如此才能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注釋:
1、教育基尼係數計算方法: 公式中,Ge表示教育基尼係數;n表示劃分的教育層次數,i表示教育層次中的某一層次;Xi表示累計至教育層次i級的受教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率;Yi表示累計至教育層次i級的人群受教育年限佔該地區總教育年限的百分比。
2、 增值稅、所得稅是目前兩個最主要的中央和地方分享的稅種,前者分享的比例是中央50%,地方50%,後者分享的比例是中央60%,地方40%。
3、李振宇,王駿.中央與地方教育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的劃分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38(05):35-43。
4、各省份教育財政投入與GDP的相關性檢驗數據可從「數據公開」欄目裡的第四個連結下載。
5、張潮. 西藏自治區高等教育發展的財政支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3。
本文轉自「複數實驗室」,作者歐楊洲、宋玉婷、章恩瑄、趙寧馨、毛可馨。指導老師周葆華、徐笛、崔迪,發自「澎湃新聞湃客頻道」。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複數實驗室;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