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家稱,收入調查中,高收入人群比較容易拒訪,農民的拒訪「幾乎沒有」。
在外界對基尼係數的一片熱議聲中,2月1日,國家統計局在官網以刊發個人署名文章的形式,發布《關於我國居民收入基尼係數測算的幾個問題》(下稱「《幾個問題》」)一文,說明其測算基尼係數的基礎數據來源及計算方法和步驟。
此前的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中國十年來的基尼係數統計結果。按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當時的介紹,2003-2012年間,中國的基尼係數值多在0.47-0.49之間,且在2008年達到頂峰0.491,近幾年逐步下行,至2012年為0.474。
1月下旬,學界對國家統計局和其他機構的基尼係數結論有爭議,但各方均呼籲國家統計局給出更詳細的統計方法和原始數據。(詳見早報1月29日A40《基尼係數之爭背後的調查困境》)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主任王萍萍在《幾個問題》一文中寫道,根據各國通行做法,國家統計局使用全國城鄉住戶收支抽樣調查數據作為計算基尼係數的基礎。
王萍萍也指出,「受長期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2012年12月前城鄉居民收入統計指標不一致、農民工歸類不明確,無法簡單加總得到全體居民收入」,因此最近幾年沒有計算、發布全國基尼係數。
專家認為,國家統計局撰文對計算基尼係數的步驟給出說明是「很好的事」,但還需要給出「更具體的方法和結果」,公布原始數據。
城鄉居民「同口徑」
針對城鄉居民收入統計指標不一致的問題,《幾個問題》一文介紹,國家統計局已對城鄉住戶調查進行了一體化改革,至2012年底,制定了新的一體化住戶調查制度,建立了統一的收入指標體系,從2012年12月1日起,全國40萬戶調查戶(其中國家樣本16萬戶,地方樣本24萬戶)已按新調查制度記帳。
在計算過去十年的基尼係數時,「按照新的可支配收入指標口徑,利用已有的城鄉居民收入分戶調查資料,調整形成了2003年-2012年我國城鄉居民同口徑的可支配收入分戶數據」。國家統計局這一「新的可支配收入指標」,是在2012年12月以後實施的。
國家統計局江蘇某市調查隊一調查員告訴早報記者,他們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進行「城鄉一體化」改革,以前對居民收入的統計是分兩塊的,一塊是城鎮居民收入,一塊是農村居民收入,並不統一。
關於如何「調整」這兩塊數據形成「同口徑」的可支配收入分戶數據,王萍萍在《幾個問題》一文中,未給出更詳細的解釋。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嶽希明昨日稱,這是「特別難講、特別專業的」,希望國家統計局能進一步公開資料。
嶽希明曾與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研究院教授李實一同撰文,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近十年基尼係數位於0.47-0.49之間「基本可信」,而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下稱「CHFS」)公布的「2010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係數0.61」被高估了。
西南財經大學CHFS主任甘犁昨日在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說:「中國城市和農村的二元結構這個是長期以來的問題,我們調查的時候,沒覺得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對城鄉居民的收入,應該是一個標準問卷的方式,但(我們的)問卷設計按照年齡、職業的不同,有一系列跳轉。」他表示,還是不太明白國家統計局的具體困難在哪裡。
此外,甘犁還提到國家統計局的「新指標」與CHFS的指標亦有所不同。前者按照來源可分為:工資性收入、經營淨收入、財產淨收入、轉移淨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淨租金,而後者不包含「自有住房折算淨租金」這一項。
甘犁認為,是否將自有住房折算淨租金列入可支配收入「問題不大」,關鍵是要說明具體情況,公布更多細節,否則可能會有高估農村居民收入的可能性。
拒訪率仍未公布
對於國家統計局《幾個問題》一文,甘犁表示「幾個關鍵指標」仍缺失,比如拒訪率。
甘犁認為,拒訪率的重要性在於,它直接關係到樣本的隨機性。對此,嶽希明亦稱「真的是這樣」,因為「一旦沒了拒訪率的情況,那樣本分布、權重根本沒法兒調了」。
甘犁指出,CHFS對全國基尼係數的調查中,全國拒訪率在11.6%,城市在16%,農村較低,約3%。
「高收入(人群)比較容易拒訪,會影響樣本的隨機性。什麼樣的受訪戶沒有接受訪問,知道這一點,我們才知道樣本偏差的話,偏在哪裡。」甘犁說,「我希望國家統計局公布城市、農村的拒訪率,甚至是分省市的(拒訪率)。」
嶽希明認為,國家統計局的調查中,至少農村的部分「很準確」,一是樣本量非常大,二是農民的拒訪「幾乎沒有」。
上述江蘇某市調查隊調查員表示,目前國家統計局所用的記帳方式,基本是由居民記帳填寫,樣本戶一個月大概有50元左右的補貼,有帳本可查,「現在抽中的樣本戶配合程度較差,但基本準確。」
高收入人群收入調查數據校準難題
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容易被低估,是基尼係數調查的普遍難題,因為很多高收入者都會低報收入,且會隱藏灰色收入。
嶽希明表示:「國家統計局的、西南財經大學的、包括我們自己算的基尼係數,都沒有反映灰色收入。」他強調說,如果公眾忘記這個前提,很容易覺得越高的基尼係數越可信。
《幾個問題》一文中稱,為了校準城鎮高收入戶調查收入偏差,最終採用的方式是以個人所得稅資料為依據,測算確定高收入戶樣本結構權重和人均收入水平的調整係數和調整模式,對高收入戶群體進行平滑校準。
不過,該文也坦言:「由於缺少確切信息,很難校準稅外收入的偏差。根據老樣本和老口徑數據進行調整得到的結果,也可能會與新樣本和新數據得到的結果有一些差異。」
對此,嶽希明表示,根據納稅記錄尋找高收入樣本,確實存在低估高收入人群數量的可能,「但關於高收入人群的統計,稅務部門發布的年收入在12萬元以上納稅人收入情況,幾乎是惟一可以利用的數據。」
甘犁還指出,「校準」的問題也很複雜,可能需要學術論文來闡明,不是一句「校準」就行了,還希望國家統計局公布細節。嶽希明亦稱:「特別希望國家統計局再詳細地公開一下。」
名詞解釋
基尼係數
基尼係數是衡量居民間收入差距的綜合指標。該指標由義大利經濟學家基尼在20世紀初提出。社會中每個人的收入都一樣、收入分配絕對平均時,基尼係數是0;全社會的收入都集中於1個人、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時,基尼係數是1。現實生活中,兩種情況都不可能發生。每個人的收入有多有少,差距大時,基尼係數就高,差距小時,基尼係數就低。
國際上並無公認的最適合的基尼係數標準,但有不少人認為,基尼係數小於0.2時,居民收入過於平均,0.2-0.3之間時較為平均,0.3-0.4之間時比較合理,0.4-0.5時差距過大,大於0.5時差距懸殊。
通常而言,與面積或人口較小的國家相比,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和自然環境差異較大國家的基尼係數會高一些。經濟處於起步階段或工業化前期的國家,基尼係數要大一些,而發達經濟體特別是實施高福利政策國家的基尼係數要小一些。
相關報導
統計部門工作人員:統計貪官收入不是我們的事
官方首推地方基尼係數 有望2014年正式公布
網易600字
官方基尼係數或低估貧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