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商拿地懶洋洋 地方土地財政捉襟見肘

2020-12-05 證券時報電子報實時通過手機APP、網站免費閱讀重大財經新聞資訊及上市公司公告

  證券時報記者 陳中

  流拍、延期出讓、底價出讓、中止出讓,成了近期土地市場的主旋律。在樓市調控政策延續下,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依賴症受到考驗。

  10月31日,武漢土地拍賣會12宗土地10宗以底價成交;11月2日,濟南11宗土地9宗流拍,2宗以底價成交;南京10月舉辦的3場土地出讓活動,7宗以底價成交,7宗延遲拍賣,1宗流拍。在最為尷尬的廣州,因為開發商不捧場,1個月內3次中止土地拍賣,32宗土地仍無著落,以底價估算,土地出讓金少收178億元。

  土地溢價率持續走低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近日發布的數據,全國133個城市住宅類用地(含住宅用地及包含住宅用地的綜合性用地)溢價率在1月創下高點後,一直處於下滑走勢,且均低於去年同期。今年以來,底價成交和低價成交成為土地市場的常態,與去年相比,各月平均溢價率均低於去年同期,在10月更是降至3%的低水平。

  該報告稱,四季度是土地市場傳統的旺季,然而供需兩旺的市場狀態今年不復存在。地方政府依然在四季度放量供應,但是開發商卻受樓市低迷帶來的資金壓力影響,對土地市場漠然置之。地方政府不得不將地塊取消掛牌或延遲出讓,致使成交量大幅下滑。

  同時,開發商在拿地方面也頗為「小氣」。中原地產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全國13個主要一二線城市累計成交居住用地4450公頃,同比大幅縮減28%。十大標杆房企也明顯放慢拿地節奏,購地支出974億元,同比減少55.8%,購地支出僅佔前10月銷售金額4560億元的21%,這一比例比2008年樓市低谷時的31%還要低。

  世聯地產首席分析師王海斌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每年四季度都是地方政府賣地的高峰期,而在當前情況下,開發商對一級市場仍持觀望態度,不拿地或者謹慎拿地是出於理性考慮,這就造成了目前土地市場的僵局。預計近期流拍土地的價格在未來會有所調低,而明年一季度到明年上半年的時間段內,土地價格會降至階段性的低點。

  中國指數研究院在報告中預計,時至年底,開發商開始著眼回籠資金,結算貸款及各種開發成本、還款壓力使其對土地市場熱情大大減退。目前土地市場供需比例失衡,成交低迷,後期政府與開發商之間的博弈也將愈演愈烈。

  地方政府將想辦法應對

  土地市場的冷清直接影響了地方政府的錢袋。國泰君安證券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據其監測的全國16個一二線城市中,除瀋陽、蘇州、深圳外,其餘城市土地成交金額佔地方財政比重均出現下降。其中寧波、杭州、北京、上海等地下降明顯,北京、廣州、杭州、廈門的土地成交金額佔地方財政比重已低於2008年時的低點。

  該報告稱,土地市場持續下滑的趨勢確立,部分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已經明顯加大,預計土地市場的持續冷清可能促使明年地方政策鬆動。

  以近期賣地頻頻受挫的廣州為例,廣州市財政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3季度,廣州市本級土地出讓金收入144.5億元,僅完成年度計劃502.5億元的28.8%,預計全年減收103.5億元。10月17日,廣州市政府攜南站商務區31幅地塊赴香港招商,廣州市有關部門提出,針對外資企業拿地,將適當延長50%的首期土地出讓金支付期限,由以前的30天延長至4~6個月。

  與廣州頗為類似的南京,今年前10個月的土地成交總額為256.7億元,尚不及去年全年賣地收入的一半。而在成功出讓的50幅地塊中,底價成交的地塊達到35幅。10月14日,南京市政府在《關於應對當前經濟形勢保持經濟平穩健康運行的意見》中指出,要做好土地供應,加快經營性用地上市速度,逐一明確地塊上市時間,對重大建設項目用地在一定時間段內給予付款一定的靈活性和寬限期。

  中國房地產經濟研究院院長謝逸楓表示,地方政府應對土地出讓金下滑的措施有很多,例如調整出讓土地的容積率、延長開發商的付款期限等,但主動調低地價來吸引開發商的可能性不大。事實上,武漢、三亞、廣州還在今年三季度陸續上調基準地價。

相關焦點

  • 中國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是個無底洞
    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問題更是會突出。我記得早幾年去過四川的一些三線城市,當時有城市年財政收入10億左右,但當時的債務負擔有100多億,其債務是收入的十幾倍。2018年我到的許多三四線城市,由於房地產市場繁榮,這種的情況已經完全改觀。但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同樣是個無底洞。
  • 「土地財政」讓中國崛起完成了原始積累
    沒有「土地財政」,今天中國經濟的很多問題不會出現,但同樣,也不會有今天中國的城市化的高速發展。中國城市偉大成就背後的真正秘密,就是創造性地發展出一套將土地作為信用基礎的制度——「土地財政」!藉助土地巨大融資能力,地方政府可以執行無人能敵的稅收減免和地價補貼。其補貼規模之大,甚至使得如此高的稅率都變得微不足道。
  • 趙燕菁:是「土地財政」讓中國崛起完成了原始積累
    近代以來的中國,非但沒有實現資本積累,反倒成為一些列強的資本積累地。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不得不使轉向計劃經濟來實現國內內部的資本積累。  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的城市化規模有了重大的起步,依靠農業為中國的工業提供原始積累,已經很難跟上現代社會的發展。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開始效仿香港澳門,利用土地作為融資的主要方式,這裡起以土地為信用基礎的土地財政被開創。
  • 土地市場現低潮,「三道紅線」下房企拿地分化
    11月23日,在這場共吸引了25家房企的競賽中,電建以上限24.44億元、45.04%的溢價率拿下了光明區一宗宅地;月初時,電建地產則聯合另外三家開發商,經過超百輪競價,斥資82億元奪下前海一宗宅地。 不過,電建地產納儲的積極和深圳土拍市場的火熱並不具有普遍性。
  • 城鎮化浪潮下的土地亂象 開發商搶地潮迅猛
    業內人士斷言,新一輪城鎮化啟動之後央企還會有一輪搶地潮。本報記者林瑞泉/攝搶地!搶地!「地戰」成了「房戰」的根源。「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綱要」有望上半年出臺的消息甫一傳出,開發商便無法淡定。進入4月,包括央企在內的開發商搶地熱潮十分迅猛。面對投資誘惑,儘管各地樓市調控細則紛紛出臺,但土地市場並未降溫,城鎮化浪潮下的土地狂歡與亂象正在激烈上演。
  • 財政學者劉守剛:財政制度的現代化之路
    問:在此書中,您用「家財型財政」一詞來總結到達現代性之前的中國財政歷史,是否可以說,財政是對於「家國同構」這一中國古代政治根本特徵的直接腳註?答:「家財型財政」這個概念的確與帝國建構過程中的家國同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我的理論體系中,帝國是以土地為支撐點而建構的,君主因對土地擁有所有權而獲得對土地上附著人口的統治權(即打天下者坐天下)。
  • 崔永元:政府可為開發商輸「道德血」
    此前溫家寶總理提到開發商應該有「道德血液」,而崔永元昨天表示,每個人其實都應有「道德血液」,如果開發商實在「道德血液」不夠,政府不妨幫著給他們「輸血」。  ■記者:崔委員,您以前說過「電視髒」的問題,今年又被炒熱,您對此還有什麼新看法?  ●崔永元:那是好幾年前了,至少六年前了。今年又熱起來,說明我年輕的時候也能說「名言」。
  • 很多開發商只炒地皮從不蓋樓 利潤是蓋房的三倍
    囤地緩慢開發,什麼企業在拿地?  不蓋房比蓋房更賺錢,難怪潘石屹說得如此斬釘截鐵,這麼多房地產開發商都寧願炒地,也不願意動一鍬土,他們這錢也賺的太輕鬆了吧。  他們賺錢倒是輕鬆,不過,這樣一來,大大加劇了土地市場的價格泡沫。而這些地價最後都會轉化到房價上,苦了我們這些買房的人。  正因為這樣,國家對開發商囤地的行為三令五申嚴令禁止。
  • 地能生財 - 中國質量萬裡行
    裡提到過,分稅制改革後,地方財政收入降低到總的公共財政收入一半左右,地方財政支出卻高於總的公共財政支出的八成。地方政府需要新的收入來源,以應對日益增長的公共財政支出。《紅樓夢》裡秦可卿臨終前託夢,勸說王熙鳳為賈家未來謀劃,要「趁今日富貴,將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是一個道理,千百年來從未變過。對於企業來說,趁著興旺發達,有現金流也有和地方政府良好關係的時候,多拿點地,未來即使走了下坡路,好歹有個依靠。
  • 可喜的是,土地終於沒有流拍了!
    相比杭州主城區住宅地塊的建築密度和綠地率的要求更高,但是阻擋不了開發商的拿地熱情。 經過104輪激戰,僵持3小時,中南以總價42億元斬獲該地塊,成交樓面價27531元/㎡,折算配建10%公租房配建成本後,實際地價約30923元/㎡。 杭州多盤突破限價,開發商已經不用被限價按在地上摩擦,補倉節奏加快,拿地預期顯著提高。
  • 一天賣地狂賺281億,開發商興奮到現場放鞭炮……
    下午,又連續出讓光明區四塊土地!深圳土地市場,迎來了年底最後的狂歡!自2009年後,大浪街道已超過十年無土地出讓,本次的宗地是大浪街道,第一次出讓的居住性用地。本次龍華大浪宅地被深鐵以66.5億競得,該地塊土地人才住房只租不售,初始配建面積約為2.7萬平,而商品房均價不得高於70875元/平。
  • 許為平:總部基地不是房地產開發商
    針對「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越來越多的地區打出總部基地概念」現象,許為平表示,很多地區用房地產的模式在運作總部基地,結果導致難實現完整意義上的總部經濟區,而ABP總部基地是區域經濟的營造者,不是房地產開發商。
  • 年末南京迎拍地潮 30餘幅土地公開出讓
    原標題:年末南京迎拍地潮 30餘幅土地公開出讓 第A3版:重磅 房企吹響年終衝刺號角近萬套房源年底前上市 11月以來,各大板塊推盤速度開始加快,土地市場也進入年末「衝刺」階段。11月17日,南京國土局掛出8幅地塊,11月27、28兩日,又分別掛出5幅和6幅地塊,這些土地將於年末集中開拍,南京土地市場也將迎來本年度最後一輪高峰期。
  • 長三角樓市又聞退地聲 揭秘香餑餑為何成包袱
    有媒體報導稱,溫州甌海區一地塊去年年底以5倍底價成交,但至今年6月底土地部門尚未收到拿地房企的土地款。按照相關規定,該企業的開發權可能被取消,保證金也將被沒收。「香餑餑」為何成了「包袱」?開發商拿地時無限風光,一些成交地塊甚至貴為「地王」。為何數月或者兩三年間,眾人豔羨的「香餑餑」就成了欲甩不能的「包袱」?
  • 競自持回歸、溢價率提升 房企在京一周拿地360億
    2月份以來,北京出讓的9宗地塊中,綠城佔得三分之一,而363.89億元的總成交額中,綠城拿地金額也佔到四成,成為鼠年北京土拍市場的最大贏家。  「目前來看,北京拿地主體還是以國企為主,綠城雖為民企,但其第一大股東中交集團卻有國企背景。」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最近全國土地市場以國企拿地為主,私企拿地的非常少,北京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
  • 專家稱地王效應存在泡沫不應作為購房參照物
    近期,「地王」現象在北京、廣州、上海、杭州等城市不斷上演,土地價格被不斷刷新。被籠統冠為「地王」的地塊究竟是怎樣的土地?為什麼有些開發商2007年拍出的「地王」已超過約定動工期限,至今仍未動工,現在還不斷拍出「新地王」?「地王」頻出的背後,開發商打著什麼算盤?如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防止土地閒置,儘快形成商品房供應量?本報記者對這些問題展開了深入調查。
  • 天津中原地產獨家:七評天津土地新政 地產二十年變局驚現
    天津中原研究院認為,基於地方財政壓力以及近年來城投債高企,財政部對於地方隱性債務高度警惕並嚴格審查,前些年發改委鼓勵的大規模ppp作為經濟拉動手段在地方財政困難以及土地市場冷暖不均的當下陷入兩難境地。從部分國內產城開發標杆企業財報看,應付帳款拖欠,現金流緊張成為普遍現象。而地方城投企業也頻頻遭遇整理土地過程漫長、收儲成本不確定,土地市場下行等幾大難題。
  • 土地市場火熱,4月300城土地成交價創2018年以來新高
    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的業內專家認為,目前一些地方土地市場確實出現了「地王」情況,個別區域的土地市場熱度會有所上升,但是過熱的情況出現概率不太大,不過也要引起高度的警惕和重視,一定要避免土地市場炒作引發的市場過熱再現。證券時報記者根據公開報導梳理,繼前一日以129.06億元成交5宗地後,4月30日,南京再次以242.4億元成交5宗地塊,共有20餘家房企參與競拍,土拍大戲連續兩日上演。
  • 現金流壓力下房企踩剎車,部分企業拿地更加小心翼翼
    來源:華夏時報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陸肖肖 北京報導在疫情的影響下,房地產銷量大受影響,資金回籠渠道受阻,現金流短缺壓力下的開發商,不得不重新審視企業的各項成本問題。作為房企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儲備對於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隨著房地產市場進入新的周期,很多房地產企業開始變得更加謹慎,對於土地儲備的態度也不再是以往的多多益善,而是更加注重控制拿地成本和節奏,合理控制土儲規模。
  • 2020年川蓉房地產企業銷售拿地排行榜
    在「房住不炒」基調指導下,地方政府因城施策更加靈活。成都於9月14日發布《關於保持我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通知》結合我市當前實際,綜合運用土地、金融、稅收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圍繞加強土地市場調控、落實金融審慎管理、支持合理自住需求、完善住房調控政策、加強市場監管監測、強化輿論宣傳引導等六方面提出了針對性措施。11月24日推出新政,優先無房家庭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