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市場現低潮,「三道紅線」下房企拿地分化

2020-12-06 騰訊網

12月2日,在北京市月內首場土拍上,央企背景的電建地產以57.95億元的總價拿下了海澱區地塊,為當日共133億元的成交總額貢獻了逾4成。

不止如此,11月份深圳備受關注的兩場土拍上,電建地產皆有所斬獲。11月23日,在這場共吸引了25家房企的競賽中,電建以上限24.44億元、45.04%的溢價率拿下了光明區一宗宅地;月初時,電建地產則聯合另外三家開發商,經過超百輪競價,斥資82億元奪下前海一宗宅地。

不過,電建地產納儲的積極和深圳土拍市場的火熱並不具有普遍性。

中指院數據顯示,11月,全國300城土地供應面積13157萬平方米,環比增長8%;成交面積8001萬平方米,環比下降27%;出讓金額4209億元,環比下降15%。相應地,50家代表房企11月拿地金額較10月繼續下滑,且有32家的拿地金額較前10個月均值出現下滑。

業內認為,年末各城市將迎來供應高峰期,但在資金環境偏緊的背景下,大部分房企拿地依然會偏謹慎,「三道紅線」下的綠檔房企或將有餘力保持積極補倉。

11月拿地規模再減少

11月的土地市場整體還是呈現降溫的態勢。

中指院數據顯示,11月,全國300城出讓金額4209億元,環比下降15%。

同時,據克而瑞監測,土地流拍情況依然在加劇,11月份流拍率環比10月大幅上升,升至13.3%。

克而瑞分析指出,遭遇流拍的土地主要集中在長沙、鄭州、武漢、成都、太原等中西部二線和三四線城市,其中超四成是商辦地塊,其餘雖為涉宅用地,但因區位偏遠、周邊配套欠缺,房企青睞度較低,最終遭遇流拍。

事實上,受到城市供地的影響,不同能級城市表現不一。

一線城市成交建面582萬平方米,創年內新高;成交金額增至824億元,創近半年來新高;平均樓板價在深圳、廣州多宗高價地出讓的帶動下依然保持14163元/平方米的高位,環比微漲1%。

而二線城市成交建面環比減少35%,成交金額也環比減少近四成。由於優質地塊供應有所減少,平均樓板價3624元/平方米,環比下跌5%;三四線城市成交建面環比下降兩成,同比下降26%。

不過,受深圳、南通等熱點城市優質地塊成交佔比提升的影響,11月成交溢價率觸底回升至14.7%,環比增加2.5個百分點。

圖片來源:中指院

與土地市場有所降溫相應的是,50家代表房企11月拿地金額較10月繼續下滑,有32家的拿地金額較前10個月均值出現下滑

事實上,經歷二季度的集中補倉後,三季度房企回調拿地節奏,投資規模整體低於上一季度。進入四季度,房企拿地規模進一步減少,10月、11月呈持續下降趨勢。

對房企拿地產生影響的,除了各城市供地方面的變化外,還有「三道紅線」下的資金壓力。億翰智庫認為,2020年先有疫情影響房企銷售回款,後有「三道紅線」限制企業融資,最終從內外導致企業現金流入減少,房企可使用資金規模受限。

誰買走了土地

自8月央行確立重點房企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以來,行業金融監管趨於嚴格,以「三道紅線」計,「紅橙黃綠」各檔次房企拿地態勢出現了明顯分化,綠檔房企在納儲方面更顯遊刃有餘

平安證券研報顯示,10月,從拿地銷售金額比看,紅檔、橙檔、黃檔、綠檔房企分別為18.6%、23.8%、27.2%、46.8%,連續2個月呈現紅紅檔連續2個月低於20%;同時,與7月份相比,紅檔、橙檔、黃檔房企在10月拿地銷售金額比皆出現不同程度下降,綠檔房企則上漲了16.3個百分點。從溢價率看,紅檔溢價率最低(連續2個月低於10%)且較7月降幅最大,印證拿地力度弱。

在土地市場上表現張揚的綠檔企業中,中海地產是無法被忽視的代表。

中指院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中海地產以1214億元的拿地總額位列拿地排行榜第2位,僅次於碧桂園的1271億元。

將珠海送入11月份全國住宅用地成交總價TOP10的十字門CBD明星地塊即被中海地產以104.76億元的總價拿下。據悉,該地塊折合樓面價23281元/平方米,溢價24.71%,也創下珠海土拍歷史新高,成為總價第一。

事實上,年初設定了1400億元新增土地權益投資預算的中海地產,全年都在為達成該目標努力

7月單月,中海收入11幅地塊,應付土地金約125.89億元。8月,中海在各地土拍市場大顯身手,月內北京首場土拍上,以79億元、溢價率23.44%拿下亦莊一宗地塊;此後,在哈爾濱拿下一宗商住用地,約9508元/平方米的樓面價刷新了當地近幾年樓價新高;10月份,在東莞以封頂價18.2億元奪下一地塊,溢價率達到了48.03%……

積極的補倉動作讓中海出現在5個城市的1-11月拿地總額TOP10榜單中,分別為上海、廣州、南京、北京、武漢;同樣位於綠檔的華潤置地、位於黃檔的招商蛇口分別出現在3個城市的榜單中。

有資深分析師向記者表示,每年年底都是土地大放送的時期,供應會出現小高峰,接下來將是拿地窗口期,「但企業拿地分化厲害,頭部企業尤其是目標完成率比較高的企業,拿地表現不錯,而且從貨值增速來看,這部分企業增長較快居於中部的企業,尤其是受困於『三道紅線』的企業,拿地力度並不是特別大。

未來,隨著銷售難度加大、行業金融監管趨嚴,平安證券認為,土地市場或以穩為主並緩慢降溫,疊加融資管理新規目前尚未全面推行,預計綠檔房企將積極把握拿地窗口期,短期保持拿地熱情,紅檔房企受降槓桿制約,拿地或維持謹慎態勢。

記者 鄭娜

編輯 沈玉潔

熱文回顧,看這裡

好看的人都點了在看

相關焦點

  • 三道紅線下房企多次遞表仍難IPO 負債過高成癥結
    貝殼研究院高級分析師潘浩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方面「三道紅線」是行業規則改變的重大信號,不僅會影響房企上市之路,也同樣會影響整個行業未來發展方向,再疊加疫情影響,港交所對遞表房企審核更加嚴格;另一方面隨著頭部房企陸續完成上市動作,剩餘房企多為中小規模,存在一定的經營問題,包括資產負債率過高、土地儲備結構單一、布局局限性強,融資成本高等問題,都會被港交所認定為高風險或低於上市標準。
  • 「三條紅線」倒逼房企轉型升級
    而「三條紅線」政策對行業最深遠的影響或是促使行業格局相對固化,房企彎道超車將愈加困難。實際上,「三條紅線」下,房地產行業分化將加劇幾乎已成行業共識。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分析師陳霄認為,「三條紅線」政策或將促進房地產行業集中度提升,甚至加速房地產行業洗牌。
  • 「三條紅線」下加速資金回籠 房企前11月銷售整體優於預期
    對於前11月各房企表現,廣東中原地產項目總經理黃韜表示,因疫情等原因,年初市場普遍對今年的房地產預期較為審慎。但從已公布的銷售數據來看,房企銷售情況普遍優於預期,這與融資「三條紅線」試點後,房企為回籠資金,加大推盤力度有關。
  • 「三道紅線」影響的定性分析和定量估算(天風宏觀宋雪濤)
    根據央行3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融資管理規則是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後續還將穩步擴大適用範圍。從監管意圖來看,三道紅線指向房企控負債、降槓桿,將對宏觀經濟和行業格局產生中長期影響。
  • 「三道紅線」第二批試點來了,多家房企設置達線目標
    近期地產銀行股「跌成狗」的謎底似乎揭開,除了之前銀行房貸集中管理之外,華爾街見聞獲悉,約束房企融資的「三道紅線」將納入第二批房企,並在此基礎上漸次全面鋪開。華南一家房企負責融資的人士表示,該公司尚未被納入試點,也未被要求報送相關財務報表;另一家龍頭房企也稱,未參與近期的研討會。據華爾街見聞了解,第一批試點房企每月要上交財務報表,綠檔房企只要上報給銀監會,其餘踩了紅線的房企無論幾條,都要上報給央行監管。監管設定的「三道紅線」達標最後期限是2023年6月30日。首批試點房企的第一個達標節點是今年中。
  • 「三條紅線「擴圍,房企的苦日子來了!
    12021剛開年,房地產市場再次傳來重磅消息。昨天(1月5日),一則消息被很多人遺漏,但影響不容小覷:近日央行、住建部召集重點房企舉行座談會,與會房企除了去年9月已參與融資新規試點房企,亦包括部分去年未參與試點的房企。知情人士稱,融資「三條紅線」試點有望擴圍。
  • 市相| 年底房企眾生相:馬太效應加劇 節流降槓桿成常態
    年初,受疫情影響,地產行業整體增速放緩,房企分化加劇,競爭日益激烈,不僅如此,「三道紅線」壓頂,降負債、降槓桿的壓力同樣不小。銷售提升:千億軍團再擴容房企陣營分化近日,中指研究院、克而瑞、億翰智庫等多家研究機構發布的1~11月房企銷售業績TOP100榜。
  • 數說房地產「三條紅線」:融資新規推進進度快於市場預期
    由此,我們認為資金將帶動市場份額向具備「管理溢價」的房企聚集。在新規強化下,公司基本面長期趨勢分化帶動的股價走勢分化仍是主旋律。為輔助投資者更加直觀全面地區分標的,進行排序,我們設置「五維積分制」,將房企紛繁複雜的財務數據轉換為標準得分,以具備系統性和可比性的打分支持投資決策。「增肌減脂」正當時。
  • 現金流壓力下房企踩剎車,部分企業拿地更加小心翼翼
    作為房企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儲備對於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隨著房地產市場進入新的周期,很多房地產企業開始變得更加謹慎,對於土地儲備的態度也不再是以往的多多益善,而是更加注重控制拿地成本和節奏,合理控制土儲規模。
  • 周鳳學、朱榮梅、康洪恩、魏景鑫談區域房企發展哲學
    當天下午,以 " 行穩致遠 " 為主題的思想盛宴,設置地產、家居、物業三大分會場,邀請圈內大佬分享有關三道紅線、公司治理等行業熱點。其中地產和家居板塊,特約著名主持人許戈輝女士擔綱主持。與此同時,樂居財經《見地時間》還將同步進行九場沙龍直播,涉及投資、融資、數位化、區域龍頭、產品力、商業、物業、家居、創業等方面,形成立體的思想碰撞。其中,區域龍頭房企沙龍的主題為《超車有「道」》。在今年的疫情和全球經濟惡化的雙重影響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速凍--疲軟—回溫的過程,凸顯出了行業的韌性。
  • 明源雲只做房地產:三道紅線下的數位化想像
    但挑戰依然存在,在房地產高速增長背景下,出於一些原因,部分房企對數位化積極性並不高,以雲鏈為例,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房子質量,但無疑限制了高周轉。在高宇看來,疫情的影響只是暫時的。雖然疫情讓房企意識到了數位化的重要,但動力並不充足,真正充足的動力是三道紅線。
  • 風雲榜·現場丨方靜:迭代進化下的房企叢林法則
    最近大家都在說三道紅線,我相信每家房企都在研究三道紅線,三道紅線就是標誌,標誌著房地產結束了高槓桿的金融時代,進入了低利潤,低槓桿的新的時期,這樣的背景下房企應該怎麼做,今年房企面對的壓力的確是前所未有的,我個人很喜歡查理.芒格這句話,「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能有所作為的」。
  • 「五道紅線」高壓,房地產還有未來嗎?
    如果把之前「三道紅線」看成房地產行業的供給側改革,那麼,針對銀行的「兩道紅線」,多少有點釜底抽薪的意思。對房企來說,新規是對資金供給端做收緊處理,這與「三道紅線」,在資金需求端做管理不同,對部分房企來說是非常致命的。房企沒有貸款補給,規模就沒辦法快速增長;個人沒有住房貸款支持,購房需求就會減少。這套組合拳打下來,徹底斷了房企高增長的念頭。那麼,整個行業還有未來嗎?
  • 新增9家有6家來自大灣區 千億規模房企擴容至44家
    劉祥是一家千億房企營銷負責人,他發現,新晉千億的房企都有幾個共同的特徵,第一,重倉長三角和珠三角;第二,一二線城市佔比相對較高;第三,聯合營項目貢獻的業績比重相對較高。在他看來,隨著「三道紅線」和「兩個上限」等房地產長效機制落地,經營槓桿會逐步取代財務槓桿成為房企發展主要依賴對象。
  • 競自持回歸、溢價率提升 房企在京一周拿地360億
    自2月份供地開閘以來,北京共計出讓9宗地塊。據北京商報記者梳理,前後一周時間,363.89億元交易總價、27家參與競拍房企(聯合體拆分計)、最高叫價74輪、最高溢價率49.78%……土地市場依然活躍,房企在京補土儲的腳步並未止步不前。
  • 前有「三道紅線」,後有「五檔分類」
    某房企中高層李明(化名)向財經網表示,近幾年,房地產開發過熱,居民槓桿率過高、企業槓桿率過高。在疫情帶來經濟形勢不穩定的大背景下,容易引發房企、個人的經濟情況不穩定。李明分析,「兩大上限」的設置,一個是為了控制供給端的負債率,另一個是為了控制銷售端的負債率。本質上是為了解決因房地產風險所帶來的系統性金融風險,以及因房地產過熱而導致的居民消費被擠壓問題。
  • 有關部門或將限制房企「配資」拿地行為
    「可以說,房企發債大行其道,與今年地王頻出不無關係。」一位地產界人士如此表示。  2015年至今土地擴張中,參與過地王項目的企業都發行了一定規模的公司債。  明股實債  和以往融資方式不同,這一輪房企融資的花樣特別繁多,有的是以金融產品創新的面孔出現。  一些房企在拿地環節就開始引入槓桿資金,在土地競拍環節引入夾層融資。
  • 2019上半年阜陽房企拿地排行榜出爐 本地與外地房企的較量
    中國房地網阜陽站數據中心統計,2019年上半年對於阜陽樓市而言,土地供應量、房企拿地數量、金額、面積都突破往年數據,1月—6月30日共計18家房企以134億元拿下阜陽26宗佔地3725.8畝地塊,創下阜陽土地市場最新高。
  • 北京限競房「大撤退」:去化承壓 房企拿地熱情消減
    此信號一出,業內人士猜測,三道紅線下房企拿地趨于謹慎,對限價地塊熱情衰退,北京限競房時代或將逐步退出市場。從數據來看,近年來,隨著市場的發展,限競房的市場佔有比率也的確在逐步縮減。貝殼研究院統計,從北京宅地市場來看,2020年1-10月限價宅地成交面積為130萬㎡,同比下滑67%,降幅較大。
  • 2019年瀋陽房企拿地地圖發布!總計553萬平 明年樓市看點都在這了
    2019年瀋陽最後一場土拍——鐵西主城區兩宗「袖珍」地塊成功出讓,兩宗地塊均為瀋陽德開置業發展有限公司競得,其中鐵西區TX2018-1號橡三宿舍地塊成交總價約0.61億元,成交單價5200元/建築平方米,TX2018-2號熱工街3號地塊成交總價約0.45億元,成交單價5300元/建築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