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開偉系中國知名財經作家
據披露,在全國33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有176個地市今年前7個月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有近六成的地市出現負增長。其中下滑幅度最大的除了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湖北各地、哈爾濱、大連外,還有一些能源重化產業為主的城市以及部分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的城市。另外,不少城市的非稅收入的增速明顯高於稅收增速(9月20日第一財經)。
看到這條消息,還是讓人產生不少的擔憂,照這種形勢下去,今年無論是中央財政預算收入還是地方政府財政預算收入,都有可能完不成任務,這無疑會對我國各類民生工程支出及各項社會基礎設施投入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財政收入下滑也是符合當前客觀經濟實際的。
因為今年的經濟處在內外雙重因素的「肆虐」之下,財政收入下滑是必然的,也是難免的。一方面,中美貿易摩擦不僅沒有緩和,而且隨著疫情形勢的嚴重還在進一步加劇,這對中國進出口貿易都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大量以出口為導向的企業不少面臨關停狀態,出口拉動經濟的力量減弱。另一方面,中國自身疫情及全球疫情,都對中國經濟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儘管國內後疫情時期,各級政府採取了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復工復產措施,企業生產經營有所復甦,但由於受到全球疫情嚴峻局勢大環境的影響,經濟恢復能力暫時難以達到疫前水平。
所以,目前全國176個城市中,有74個城市實現正增長,有102個城市出現負增長,負增長佔比近六成,這種現象並不可怕,也不用擔心,隨著疫情全面控制住,尤其是到了12月底新冠疫苗上市之後,中國各行各業的生產經營將逐步回歸正常軌道,企業經營狀況改善、盈利能力提高,財政收入自然就會增長,各級政府財政壓力也將逐漸變輕。
現在問題是因為財政收入下滑,會讓地方各級政府採取一些非正常手段來增加財政收入,這樣的話,雖然短期內可能會化解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下降的壓力或危機,但從長遠看有可能破壞金融經濟的生態,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很多不利因素;如果這樣,那比財政收入下降帶來的危險可能會更大、更嚴重。
這種擔憂並非杞人憂天或者危言聳聽,因為這個消息本身已暴露出了這樣的端倪,一些城市出現一種新情況,非稅收入保持較快增長速度,這雖然不能說明非稅收入增長完全有問題,但至少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目前我國地方政府非稅收入包括教育費附加等專項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等。在這種形勢下,有可能出現四種現象:一是不少地方政府土地拍賣收入增長快。今年以來,各地均加大賣地力度,一些一、線城市的中心城區地段優質地塊供應明顯增加。這有可能促使一些地方政府放鬆房地產調控,使房地產業盲目發展復爐,使好容易帶來的房地產調控成效受到損害。二是罰沒收入增長較快。據一些地方反映,不少城市亂罰款現象有所抬頭,一些城市大幅增加交通違法探頭,對車輛違章加重,對一些企業所謂違規收費處罰加重等等,這一切又會惡化經濟環境。三是行政事業性收費增加。在增加財政收入利益動機驅動下,一些地方政府可能會變相維護和提高事業性收費,使得國務院制的減少行事事業性收費項目「復活」,也會導致經濟治理環境的下降。四是其他收費也有可能大幅增長。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對企業提高利潤補交、收過頭稅、將一些原有的國有資產加快處置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等等,都有可能助推短期利益行為滋長或竭澤而漁行為的瘋長。
因此,在當前財政收入下滑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應進一步強調各地方政府把增加財政收入的目光放在發展企業生產經營上,樹立長遠戰略發展眼光,消除短期利益行為,尤其不能為彌補一時財政收入不足而犧牲長遠經濟發展利益。中央政府也要加大對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增長情況的檢查與監督力度,防止各類非稅收入中的「不合規」收入迅猛增長,把維護經濟可持續增長、維護企業利益、營造經濟增長環境生態化始終放在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前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