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財政收入下降帶來更多的經濟負面效應

2020-11-23 開偉觀察

作者莫開偉系中國知名財經作家

據披露,在全國33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有176個地市今年前7個月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有近六成的地市出現負增長。其中下滑幅度最大的除了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湖北各地、哈爾濱、大連外,還有一些能源重化產業為主的城市以及部分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的城市。另外,不少城市的非稅收入的增速明顯高於稅收增速(9月20日第一財經)。

看到這條消息,還是讓人產生不少的擔憂,照這種形勢下去,今年無論是中央財政預算收入還是地方政府財政預算收入,都有可能完不成任務,這無疑會對我國各類民生工程支出及各項社會基礎設施投入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財政收入下滑也是符合當前客觀經濟實際的。

因為今年的經濟處在內外雙重因素的「肆虐」之下,財政收入下滑是必然的,也是難免的。一方面,中美貿易摩擦不僅沒有緩和,而且隨著疫情形勢的嚴重還在進一步加劇,這對中國進出口貿易都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大量以出口為導向的企業不少面臨關停狀態,出口拉動經濟的力量減弱。另一方面,中國自身疫情及全球疫情,都對中國經濟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儘管國內後疫情時期,各級政府採取了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復工復產措施,企業生產經營有所復甦,但由於受到全球疫情嚴峻局勢大環境的影響,經濟恢復能力暫時難以達到疫前水平。

所以,目前全國176個城市中,有74個城市實現正增長,有102個城市出現負增長,負增長佔比近六成,這種現象並不可怕,也不用擔心,隨著疫情全面控制住,尤其是到了12月底新冠疫苗上市之後,中國各行各業的生產經營將逐步回歸正常軌道,企業經營狀況改善、盈利能力提高,財政收入自然就會增長,各級政府財政壓力也將逐漸變輕。

現在問題是因為財政收入下滑,會讓地方各級政府採取一些非正常手段來增加財政收入,這樣的話,雖然短期內可能會化解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下降的壓力或危機,但從長遠看有可能破壞金融經濟的生態,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很多不利因素;如果這樣,那比財政收入下降帶來的危險可能會更大、更嚴重。

這種擔憂並非杞人憂天或者危言聳聽,因為這個消息本身已暴露出了這樣的端倪,一些城市出現一種新情況,非稅收入保持較快增長速度,這雖然不能說明非稅收入增長完全有問題,但至少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目前我國地方政府非稅收入包括教育費附加等專項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等。在這種形勢下,有可能出現四種現象:一是不少地方政府土地拍賣收入增長快。今年以來,各地均加大賣地力度,一些一、線城市的中心城區地段優質地塊供應明顯增加。這有可能促使一些地方政府放鬆房地產調控,使房地產業盲目發展復爐,使好容易帶來的房地產調控成效受到損害。二是罰沒收入增長較快。據一些地方反映,不少城市亂罰款現象有所抬頭,一些城市大幅增加交通違法探頭,對車輛違章加重,對一些企業所謂違規收費處罰加重等等,這一切又會惡化經濟環境。三是行政事業性收費增加。在增加財政收入利益動機驅動下,一些地方政府可能會變相維護和提高事業性收費,使得國務院制的減少行事事業性收費項目「復活」,也會導致經濟治理環境的下降。四是其他收費也有可能大幅增長。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對企業提高利潤補交、收過頭稅、將一些原有的國有資產加快處置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等等,都有可能助推短期利益行為滋長或竭澤而漁行為的瘋長。

因此,在當前財政收入下滑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應進一步強調各地方政府把增加財政收入的目光放在發展企業生產經營上,樹立長遠戰略發展眼光,消除短期利益行為,尤其不能為彌補一時財政收入不足而犧牲長遠經濟發展利益。中央政府也要加大對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增長情況的檢查與監督力度,防止各類非稅收入中的「不合規」收入迅猛增長,把維護經濟可持續增長、維護企業利益、營造經濟增長環境生態化始終放在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前的首位。

相關焦點

  • 地方競爭為中國經濟發展動能 負面效應逐漸凸顯
    答:60%的受調查者認為地方政府存在惡性競爭,其負面效應大於正面效應  在回答「您認為地方政府競爭所產生的正面效應與負面效應,哪個更大一些」時,60%的受訪者認為「地方政府競爭導致了區域間的惡性競爭,其負面效應大於正面效用」,28%的受訪者認為「地方政府競爭是一把"雙刃劍",關鍵在於如何把握」,僅有12%的受訪者認為「地方政府競爭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
  • 國家級貧困縣政策的收入分配效應
    ①  貧困率的下降得益於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實現了大規模的脫貧。但是,對部分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而言,經濟增長並不能帶來貧困狀況的改善,扶貧政策是我國實施覆蓋範圍最廣的開發式扶貧項目。
  • 2021甘肅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備考:財政政策與擠出效應
    很多考生在學習財政政策時總會產生一個疑問,政府發行債券從老百姓手裡借了錢用以擴大基礎設施建設,屬於擴張型的財政政策。但與此同時政府發行了國債以後老百姓購買了政府的債券,手中的錢又「變少了」即需求被抑制。這應該就是目前備考考生在複習宏觀經濟當中最頭痛的一個瓶頸,其實能想到這裡說明各位考生已經是很努力了,接下來稍微點撥就會豁然開朗。
  • 浙江財政交出收入高分報表
    「十三五」期間,浙江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穩步增長,財政實力持續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特別是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省財政、稅務部門、人民銀行密切配合、統籌協同,在「兩手硬、兩戰贏」的大戰大考中穩住了財政收入基本盤,交出了「十三五」收官的高分報表,為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提供了堅實的財力支撐和保障。翻開浙江的收入帳本,一個個真實的數字,展現了過去五年的改變。
  • 瞭望|「貿易霸凌」四大效應衝擊世界經濟
    市場信心受挫效應令人憂在經濟領域,市場信心與經濟增長具有自我實現的特點,市場主體一旦對經濟前景產生負面預期,可能會在悲觀情緒支配下對金融資產進行拋售,並縮減消費和投資,導致資產價格下跌、需求下降,放大金融市場風險,加劇經濟下行壓力,而這有可能進一步印證投資者的恐慌情緒,形成危機預期自我實現的市場效應。
  • 惠譽:財政政策預計在2020年趨於寬鬆。預計2020年財政政策將會追隨...
    文 / 十門2019-11-19 18:55:20來源:FX168財經網 惠譽:財政政策預計在2020年趨於寬鬆。預計2020年財政政策將會追隨2019年下半年全球貨幣政策普遍寬鬆的現象。
  • 屈宏斌:收入衝擊和行為效應各佔一半
    只有出臺更多針對民營企業的政策寬鬆,就業和消費才有望全面復甦。消費低迷,收入衝擊和行為效應各佔一半經濟復甦勢頭良好,二季度GDP同比增長3.2%,較一季度前所未有的-6.8%改善顯著,但其步伐一直極不均衡(見圖1)。
  • 王雍君:數字經濟稅收侵蝕下地方財政治理與應對
    與多數國家相比,地方治理在中國的公共服務交付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得多的角色,而地方財政正是地方治理的核心工具。在地方財政不能充分有效發揮作用的情況下,達成充分有效的地方治理也是不可能的,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績效也將備受連累。
  • 財政支出結構優化的分析
    在經濟發展初期,政府要為經濟發展提供基礎設施,如道路、運輸、電力、供水等,同時還要支持基礎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以及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必須有政府財力的介入,因此,財政投資佔社會總投資的比重較大,投資性支出佔整個財政支出的比重也較大。進入經濟發展中期以後,財政投資應逐步讓位於私人投資,財政投資應作為私人投資的必要補充,因此,財政投資在社會總投資及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重都呈下降趨勢。
  • 2021-22年中國宏觀經濟展望
    明年面臨的主要風險我們對經濟增長的預測已經考慮了疫苗研發的最新進展,但疫苗的生產和接種速度對全球和中國經濟增長而言可能既有上行也有下行風險。在經濟上,金融政策收緊超預期也可能是一個重要下行風險。還有,川普政府有可能在短期內出臺更多針對中國的措施,部分措施可能帶來持久的負面影響。
  • 財政學者劉守剛:財政制度的現代化之路
    帝國這一類型當然還有其他的內在矛盾,比如我在書中概括的帝國財政的三大悖論(官僚階層既支撐帝國又損害帝國;非正式收入體系既保障正式收入體系又損傷正式收入的基礎;工商業經濟發展既依賴於特權又受損於特權)。帝國財政中的矛盾,有許多經過改革可以緩解並使制度呈現出成長的態勢,但也有一些根本矛盾在帝國制度框架內是無解的,甚至會越來越嚴重。這樣的內在緊張關係事實上是中國必須走出帝國的內在動因。
  • 2019年1-4月中國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及財政收支結構分析「圖」
    一、中國財政收入及收入結構2019年1-4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2651億元,同比增長5.3%。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4667億元,同比增長4.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37984億元,同比增長6.1%。
  • 經濟周期視角下的中國財政支出乘數研究
    尤其是2008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巨大不確定性,為應對金融危機衝擊,世界主要經濟體相繼出臺了規模空前的財政刺激計劃。美國通過了總額高達80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歐盟推出了一項總額2000億歐元的財政支出方案。對於中國而言,財政政策更是政府促進經濟發展、熨平經濟周期性波動的重要工具之一。
  • 如何發揮農業收入保險在穩定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南方多省遭遇嚴重的洪澇災害,二者形成疊加效應,對我國農業的穩定發展產生嚴重衝擊。  從結果上看,無論是新冠肺炎疫情,還是洪澇災害,都會阻礙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導致農業生產者的收入出現下降。然而,從對農業的影響途徑來看,二者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具體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屬於突發性、系統性的非自然風險,其對農業生產的衝擊主要集中在流通環節。
  • 周景彤、梁斯:如何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長期均衡 | 宏觀經濟
    金融風險苗頭顯現,「防風險」壓力有所上升  在推動經濟復甦的同時,宏觀調控政策帶來的負面效應開始顯現,金融風險再度抬頭。各部門槓桿率快速上行,金融套利和槓桿交易導致資金「脫實向虛」,防風險壓力有所加大。
  • 黃劍輝:經濟微刺激政策滯後效應明年顯現
    我國經濟從10%左右的高速向目前7.5%左右的中速轉換後,出現了許多矛盾和問題,包括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前兩年貨幣政策擴張後大量資金進入房地產和虛擬部門;政府通過基礎設施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使政府債務風險增加;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財政收入減緩等。筆者認為,我國經濟將向「增速放緩,結構改善」的方向發展。
  • 財政支出對產業結構的誘導效應研究
    本文擴展Alvarez-Cuadrado和Poschke的多部門模型,建立涵蓋恩格爾效應、鮑莫爾效應、財政支出誘導效應和資本吸納效應的產業結構理論模型,並將區位視角下分解財政支出對產業結構的省內、省際誘導效應。
  • 二季度經濟述評:謹防輸入型通脹帶來「疊峰效應」
    下半年我國物價上漲壓力依然較大,應謹慎預防輸入型通脹給我國物價走勢帶來「疊峰效應」。  輸入型通脹成我國物價高漲推手  席捲全球的通脹成因複雜,既有貨幣發行過度的因素,也有成本推動的因素,印鈔機現象和輸入型通貨膨脹並行。
  • 冰川融化帶來負面影響:北極熊數量下降
    北極冰川融化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如海平面升高等。最近,科學家研究發現北極冰川融化對北極熊也產生了影響。    在未來35年至41年內,北極熊的數量將大幅下跌三分之一,從2.6萬頭降至1.7萬頭。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也已將北極熊列為「脆弱」物種。
  • 彭文生視點|未來10年怎麼看,數字經濟如何影響宏觀格局
    非競爭性的一個重要含義是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效應,經濟活動的規模增加、範圍擴大帶來效率的提高。從供給端看,規模經濟體現為規模的擴大降低邊際成本,這是我們熟悉的經濟分析的概念,如何通過擴大規模來降低成本,但傳統經濟活動的邊際成本不能降為零,規模效應也就因此受限,而數字經濟的邊際成本可以是零,其規模經濟的潛力要大得多。一個體現是固定成本重要性下降,可變成本重要性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