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心靈感冒」:科學認知是第一步 心病需心藥醫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防治「心靈感冒」 科學認知是第一步

  很多人以為到精神科看抑鬱症的,不是瘋就是傻,將抑鬱症等同於精神病,患者也容易產生病恥感,這些錯誤認知影響到患者的早期診斷。

  本報記者 葉 青

  問診完最後一位患者,甘照宇看了下時間,已接近傍晚7點。

  「一個下午,15個預約號,還有幾個加號的。」甘照宇計算著病人數量。他是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其醫院在廣東省梅州市設有分院——粵東醫院,這是他第6次到粵東醫院出診。

  「今天接診的患者,有幾位是初、高中生,都是抑鬱症患者。有的是拖延了很久才來看的,耽誤了病情,可惜。」提起患者,他十分痛心,「生病了卻諱疾忌醫,歸根到底是國人對抑鬱症缺乏科學的認知。」

  近日,國家衛健委公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目標是到2022年,在試點地區初步形成全民關注精神健康,支持和參與抑鬱症防治工作的社會氛圍。公眾對抑鬱症防治知識的知曉率達80%,學生對防治知識知曉率達85%。「《方案》出臺具有積極意義,表明了社會對抑鬱症的正視,有助於提高大眾的認識和重視。」10月16日,甘照宇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錯誤認知影響早期診斷

  多年在臨床實踐一線工作,甘照宇觀察到,無論是認知還是就醫,大眾對精神醫學都有著急迫的需求。

  「很多人一方面以為到精神科看抑鬱症的,不是瘋就是傻,將抑鬱症等同於精神病,患者也容易產生病恥感;另一方面,病患及家屬對用藥想法多,不是擔心副作用大,就是覺得不吃藥都能好,這些錯誤認知都影響到患者能否得到早期診斷。」這幾年,甘照宇一直堅持做科普,希望喚醒大眾對抑鬱症的科學認識。

  西方稱抑鬱症為「心靈感冒」。主要表現出心情壓抑、愉悅感缺乏、興趣喪失,伴有精力下降、睡眠障礙、自我評價下降等表現,甚至有自傷、自殺的念頭或行為。「像今天因被老闆罵了一頓,心情壓抑此類的短期抑鬱情緒,可通過自我調節緩解和消除的,不用擔心。」甘照宇指出,當以上症狀多個出現且持續存在2周以上,有可能已患上抑鬱症,那就要到醫院做進一步診斷了。

  「抑鬱症這種心理疾病,其實是大腦生病了,這種病與懶惰無關,與矯情無關,也不是想開一點,或是堅強一些就可解決。但這種病通過專業治療是能康復的。」甘照宇特別強調一要早期診斷,二要科學精準用藥。

  與大眾對抑鬱症不理解相伴的是,我國抑鬱症就診率和治療率均處於較低水平。「抑鬱症不像骨折,通過X光檢查就可清楚診斷,到目前為止,抑鬱症的診斷和康復仍沒有一個較好的指標。」甘照宇接診的病例中,不乏吃藥多年,但病情仍得不到改善的情況。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顯示,我國抑鬱症患病率達到2.1%,焦慮障礙患病率達4.98%。截至2017年底,全國已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581萬人。與巨大的心理健康需求相比,我國精神科醫生不超過5萬名,缺口仍很大。此外,我國綜合醫院設立的精神心理科,尚屬於一個新生力量,在學科建設、專業醫生培養方面,政策的支持仍較弱,精神衛生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的問題突出。

  《方案》也注意到這些問題,因此提出到2022年抑鬱症就診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50%,治療率提高30%,年復發率降低30%。加大對非精神專科醫院醫師的培訓,非精神專科醫院的醫師對抑鬱症的識別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50%。

  全球超3億人受其困擾

  據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發布的一份抑鬱症全球統計報告顯示,從2005年至2015年10年期間,全球受抑鬱症影響的人數增加了18%。2015年全球超3億人受抑鬱症困擾,約佔全球人口的4.3%。其中中國的抑鬱症病例佔到全國人口的4.2%。

  為什麼抑鬱症越來越常見?

  甘照宇指出,這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關,「在溫飽都成問題的階段,誰會去關心心理健康呢?以前好像不存在的抑鬱症,並不是突然就暴發了,而是我們開始正視它了」。

  《方案》中將青少年、孕產婦、老年人群、高壓職業人群列為重點人群。其中對於青少年人群,要求中學、高等院校均設置心理輔導(諮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中學、高等院校所有學生的必修課,每學期聘請專業人員進行授課。

  「青春期剛好處於生理和社會心理的雙重轉折點上,此時遇到的各種矛盾或者同伴間的競爭,都會從心理上給青少年帶來極大的衝擊和壓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可為青少年梳理心理壓力,並評估出有抑鬱傾向的孩子,及時幹預,幫助其順利度過青春風暴。」甘照宇說。

  孕產婦由於產後體內激素的急劇改變,加上社會角色的轉變,特別是當母親後所面臨的職業生涯挑戰,增加了其患產後抑鬱的風險。老年人最大的問題在於面臨更年期社會角色的改變,類似於另一版本的「青春期」,一旦過渡期適應不良,容易出現抑鬱情緒。現代工作壓力大,長期處於高壓行業的人群,比如公務員、金融從業者等,容易感到身心俱疲,出現心理疲乏,發展成焦慮、抑鬱的可能性也極高。甘照宇表示,及時識別這些高危人群,及時讓專業醫生介入,是加大對高危人群幹預力度的關鍵。

  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約有20萬人因抑鬱症自殺,抑鬱症或成為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確實有患者因患抑鬱症而自殺,但不能簡單認為患上抑鬱症的必然結果就是自殺。」甘照宇特別強調。

  心病還需心藥醫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歷低落、沮喪的情緒或出現胃口差、失眠等狀況,是否是『抑鬱症』,需要去醫院經精神科醫生的診斷來確定。」臺灣淡江大學心理諮詢專業碩士、廣州執業心理諮詢師高紅梅表示。

  抑鬱症如何治療?輕度的一般可不必服藥,中到重度需要遵照醫囑服藥,並配合心理治療,而有生命危機的患者則需要住院治療。「要考慮患者的經濟情況。」甘照宇認為,藥物治療加上家庭支持,以及健康生活方式,是比較經濟的治療方式。

  「『心病還需心藥醫』,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相當於『心藥』。一般來說,抑鬱症患者幾乎都有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上的不如意或發展受阻等困擾,藥物可較快起到消除或減緩症狀、穩定情緒、恢復功能的作用,但如果生活中個人的心理壓力持續存在或『心結』未解,個人默默在孤獨中掙扎而缺乏專業的陪伴與疏導,抑鬱的症狀可能會加重或反覆。」高紅梅指出,在及時向醫院的精神科求助後,可再根據個人情況,在藥物、心理治療或心理諮詢等治療手段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遵醫囑規範地用藥,並結合專業、穩定的心理治療或心理諮詢,是應對抑鬱症較理想的方式,往往效果也比較好。

  近幾年,國內心理諮詢行業方興未艾,心理諮詢師水平良莠不齊。高紅梅建議,挑選心理諮詢師時要著重看其執業資格、訓練背景、從業經驗和倫理規範。

  抑鬱症並不可怕,它可預防,可治療。預防抑鬱症的關鍵在於情緒管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遇到壓力,我們都會焦慮,這並不是壞事。這種情緒更能動員自身力量去應付我們所面臨的困境和危機,我們要儘量避免將此作為病理情緒看待。」甘照宇說。

  假如身邊有抑鬱症患者,家人和朋友要學會聆聽,從患者的處境去理解他的心情,引導他積極尋求醫學幫助,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更不要寄希望於通過安慰助其從抑鬱情緒中走出來。

  「希望接下來會出臺實施《方案》的相關具體措施,把政策內容變成實際的執行力,為大眾提供實實在在的精神醫學服務。」甘照宇說。

相關焦點

  • 防治「心靈感冒」 科學認知是第一步
    提起患者,他十分痛心,「生病了卻諱疾忌醫,歸根到底是國人對抑鬱症缺乏科學的認知。」近日,國家衛健委公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目標是到2022年,在試點地區初步形成全民關注精神健康,支持和參與抑鬱症防治工作的社會氛圍。公眾對抑鬱症防治知識的知曉率達80%,學生對防治知識知曉率達85%。
  • 應對疫情影響心情 專家提醒心病還需心藥醫
    (抗擊新型肺炎)應對疫情影響心情 專家提醒心病還需心藥醫  中新網北京2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因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疫情蔓延,一段時間以來,魚龍混雜的各類疫情相關信息,通過各種渠道「狂轟濫炸」,讓社會和民眾情緒深受影響而「洶湧澎湃」。
  • 心病得需心藥醫,心靈的圍牆要用真誠去衝擊,用善良去瓦解……
    對一個交際場上的失敗者來說,朋友似乎變得不再那麼重要,那麼可靠了,友情在她的眼裡成了一種廉價的商品,她不再相信世間有知己,患難之交,以前所謂「朋友」的冷言冷語時刻環繞在她的耳邊,她那顆純真、善良的心也從此封閉,在她自築的高牆──冷漠下獨自舔著傷口。
  • 農村老人常念叨的「心病終須心藥醫」,這「心藥」到底是什麼藥?
    農村老話,都是祖祖輩輩經驗所得,雖然老人不一定能細緻的說個子醜寅卯,也肯定說不出啥科學原理,但肯定是有其道理的。就如這句「心病終須心藥醫」,直到現在,也還是我們時常念叨並認同的一句話。「心病終須心藥醫」,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心有鬱結,靠醫院、藥店裡的尋常藥物是醫治不了的,一定要找到讓自己心傷難過的癥結所在,並對症下藥,才能治好心病。
  • 我對付失眠的方法就是:心病還需心藥醫,堅持心理訓練是有用的
    我對治失眠的方法就是:心病還需心藥醫,心理訓練是有效的,但是我們常常會不堅定,那麼我就總結了一套讓自己堅定地方法,現在社會上失眠的人越來越多,並不是你一個人在失眠承受著失眠的痛苦,自己有痛苦和坎坷別人也有困惑和痛苦,所謂:人人有本難念的經,不要寄希望於生活在無憂無慮桃花源般的世界裡,那畢竟是美好的幻想,要往好的方面去想,遇事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儘量去想想好的方面
  • 心病還需心藥醫,人生這六味心藥,我們要備好!
    心病還需心藥醫,人生這六味心藥,我們要備好,以防自己心理出問題。這六味心藥,不僅可以治癒我們的心理疾病,還能提升我們自己的修養,更能升華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的內心,更美好,更豐富。心若計較,煩惱不斷,憂愁不散;心若放寬,大事化小,煩惱消散。心寬天地寬,心寬路也寬,別把自己的心,禁錮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你要打開自己的心,去感受這個世間的遼闊。
  • 心病還需心藥醫,看廣東心理醫療隊如何給湖北醫患送上「心靈解藥」
    「心病還需心藥醫」,2月25日,廣東省衛健委選派30名心理醫生組成心理醫療隊出徵武漢,為醫患開展心理幹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地做好人文關懷。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批由精神醫學和心理學專業的臨床醫生組建的心理醫療隊是如何為湖北醫患帶去「心靈解藥」的。 故事一:「哪位是傳說中的李大大?」 3月1日,醫療隊員們正式進駐隔離病房。
  • 心病還須心藥醫,31種心藥總有一款能讓你去除心病
    以感冒為例,有的人很少感冒,即使感冒,不用吃藥也很快便好;有的人常常感冒,即使吃藥或採用其他醫療手段,也好得很慢。這說明「內藥」對於治病的決定性作用。   強大的青春活力,乃是人體內藥中最珍貴且具決定作用的因素。因此,一般說來,兒童病比成年人病好治,年輕人病比中年人病好治,中年人病比老年人病好治。
  • 火影:「心病還需心藥醫」,火影最強心理醫生原來是他!
    大家都知道火影裡最好的醫療忍者是木葉的五代火影綱手姬,她號稱沒有看不了的病,不過小編知道有一種病她是治不了滴,那就是心病,正所謂心病還得心藥醫啊,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整部火影裡唯一可以治療心病的忍者,他就是漩渦鳴人。很多火迷現在肯定會說,喵喵你又亂講,鳴人哪裡會治病啊,呵呵別急,等喵喵說完被鳴人治癒的這些人,你們就服啦!大家上車,喵喵要發車啦!
  • 心病為何還須心藥醫?
    心病為何還須心藥醫?中醫與西醫不同,中醫講究「望聞問切」找到生病的根源,既「治標又治本」。西醫講究快速簡單,並不尊崇五經八脈陰陽五行,所以治病「治標不治本」。我講一個故事,看完這個故事,各位就能明白中醫的博大精深,西醫只能是望塵莫及。
  • 身病還是心病?——身病還要心藥醫
    我的觀點是,因為這些疾病雖然病位在身體上,從根本來說卻是心病。若不治心而單純治身,是治標不治本,甚至是南轅北轍。(一)心的作用不論在古代還是現代,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困擾始終沒有停止。疾病既有身病,亦有心病,甚至身心俱病。何謂心?
  • 失戀的傷是心痛,沒有心藥的心病該如何治療
    失戀的傷是情傷,是心病,心病需要心藥醫。然曾幾何時,正在遠去的心藥其實就是毒藥。情傷唯一的療法就是自愈,用時間的力量來自我消磨心靈的創傷。哭得天昏地暗,哭的痛定思痛,釋放自己壓抑的情感,讓受傷的心不再繼續承受著煎熬,讓纏繞在心間的最後一份執念一絲絲的隨風淡去。這一場哭泣,不為留戀,不為遺忘,只為永別,為曾經的逝世的愛情舉行一場只有一個人悼念的葬禮。收回那已經失去焦點的目光,重新正視曾經被自己忽略的想做的喜歡做的但因為某種原因而沒有去做的事情。
  • 台州:「心病還需心藥醫」 治療失眠提升自愈力很重要
    都說心病還需心藥醫,針對失眠這樣的疾病,確實應該在心理建設上有所舉措,希望醫生的研究能給大家以幫助。 文章來源:新聞110
  • 《增廣賢文》心病還需心藥醫,不開心時,想這4句話,專治不開心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煩惱,而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解決煩惱的過程,有的人呢,想得開,什麼事情都不往心裡去,但是有的人呢,想不開,將事情反覆在心裡咀嚼,越想越難過,越想越不開心,忍一時,越想越氣,弄得自己很不開心,這心病啊還需心藥醫,想開了,也就能夠釋然。今天送大家4句話,專治你的不開心。
  • 不無自我中醫心理療法:心病還需心藥醫
    3.心病還需心來醫,解鈴還須繫鈴人 ,心理疾病需要治療,但需要的是心理治療,若用軀體方法治療是徒勞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多心理疾病患者被當作軀體疾病治療,開了無數藥,卻總是不見好,反而還有各種各樣的副作用導致症狀嚴重。但心理方法與軀體方法截然不同,心理疾病是治「心」,軀體疾病是治「身」。軀體疾病療效好壞,取決於醫生的醫術高低,而心理疾病療效好壞,取決於病人的悟性。
  • 身病有良醫、心病無藥醫。正確的施加壓力使之化為動力
    身病有良醫、心病無藥醫。壓力需施加正確才能使之化為動力。家,和為貴,福進門。
  • 心病還須心藥醫,西洋參與三七總相宜!
    當人們聽到「心病還須心藥醫」的時候,往往會認為是因傷心事導致鬱證時需要心理開導。事實上,人體的心臟也會有功能性及器質性的病變,這種病變難道就不是「心病」嗎?我們也知道,人體的心臟每天都在辛勤的工作著,而心臟在人體的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
  • 心病巧用心藥醫
    長期的班主任經驗告訴我,心病要靠心藥醫!為此,我採用細心觀察、耐心引導、活動激勵等多劑藥方、多管齊下,對症下藥,根治孩子們的心理疾病。「習相近,性相遠」!為充分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徵,我每天進入教室、深入課堂、深入孩子們中,細心觀察孩子們的一言一行和一舉一動,對學生的性格脾氣摸得一清二楚,工作起來得心應手。
  • 疫情「心病」怎麼治 多位心理學家支招
    原標題:疫情「心病」怎麼治 多位心理學家支招   連日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了全網熱議的話題,在鋪天蓋地疫情信息的「轟炸」下,有的人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恐懼、失眠、抑鬱等心理問題,影響情緒,進而影響人的免疫力。因此,疫情「心病」的問題備受關注。
  • 心病還需心藥醫 但這過萬元的「藥」代價有點高……
    理由涉及「風水」,還有一塊「心病」。近日,家住城西某小區一位業主,因為在自家門口砍伐公共綠化,被人舉報給了執法部門。不但要接受罰款,還自行在原位把樹木給補種了回去。房子是程大爺買的,住進去也十多年了,但自從住進房子就身體一直不好,聽人說了,這兩棵樹的風水有影響,時間長了還成了程大爺心病,於是就叫人把樹給砍了,不知道還要辦理相關審批手續。胡阿姨說香樟原先長得有點高,葉子比較多,物業修剪過,後來樹葉長得更多了,對他們家的採光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