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2]其中,前四個階段,在時間上是北京師範大學(以下簡稱學校)通識教育的歷史積澱期。自1924年以來,學校的課程結構包括:公共必修科、主科、副科、選修科(自由選修科)。其中,公共必修科中有一部分重要內容是教育學程(教育系列課程),此外,還包括黨義、哲學概論、社會科學概論、自然科學概論、衛生和體育,以及國文、外語、中外歷史、倫理學等課程。
-
吳國盛做客「清華通識說」 分享科學史與通識教育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吳國盛教授以「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為題,從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的關係和科學史類通識課程兩個方面展開,指出科學史學科為通識教育而生,科學題材應該加入到通識教育中,並分享了人文經典閱讀方法和「大班教學+小班研討」授課模式的經驗思考。講座採用線下線上融合的方式,通過荷塘雨課堂直播,共50餘位教師參加此次活動。
-
「博雅大學堂」雲課程直播預告|江曉原:作為通識的科學史
為方便教師交流我們建立了「博雅大學堂-通識教育教師交流群」微信群,想進群的老師請識別二維碼,在跳轉頁面掃碼添加工作人員「教服中心客服號」至通訊錄,工作人員會邀請您入群。添加時請務必備註「姓名+學校院系+所授課程+科學史」申請入群(僅限高校教師)。
-
青島有了國際標準化博物館課程,課程涵蓋各個學齡段學生
接下來,博物館將面向來館參觀學生全面開設「博物通識」方面的能力認證,在學到知識、增廣見聞的同時,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學習成就感。為了給島城的孩子更優質的課程體驗,貝林自然博物館聯合了創未來創客中心、UICA課程研究院、PLSC考試中心等課研和出版機構共同建設起「貝林·未來」少年自然實驗室,組織並邀請行業專家綜合了物質和生命科學、地球與太空、人工智慧技術等科技與工程門類的知識,攜手來自清華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頂尖名校的研究學者和教育專家,成立了具有國際標準的「博物通識項目學習課題組」,專門為中國學生設計適合他們的自然通識
-
2020年度力學通識教育與空氣動力學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陶校長相信:通過本次會議,各位專家學者在教學建設、教學方法、實驗實踐教學、課程思政等方面進行充分的交流,一定能夠對我校的力學通識教育與空氣動力學教學水平提高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來自23所高校的主講教授分別就各自對航空航天類課程的課程內容、教學體會、教材建設等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
-
設計類複合專業如何做好課程思政
與其他課程相比,設計類專業課程具有跨多學科的綜合性、教學方式多元性、受眾學生思維靈活等特徵。這對設計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出了許多個性或特性要求。筆者認為,面向這種複合型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樹立辯證、系統和全域思維,捋順思想引領和專業學習、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等多維關係。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在改革思路上,就是要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和機制激勵,探索高校「課程思政」可複製可推廣路徑。重點是兩個方面,一是強調高校黨委主體責任,明確高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二是逐步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
博雅雲課堂首創SPOC課程在中小學通識...
小微課程適配校內課外在一眾獲得SERVE獎的成果中,SPOC並不是一個非常新奇的概念,它的全稱是小規模定製化在線課程(SmallPrivate Online Course),不但在國外風靡一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也多有運用。但從現有信息看,博雅雲課堂卻是第一個將這項技術用於中小學通識教育領域的平臺。
-
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的實踐思路-光明日報-光明網
實踐中,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因其關乎對人和社會的認知與理解,體現出強烈的價值屬性,相應地,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體系貫徹「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容易被理解。相較而言,如何把握自然科學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聯繫,實現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需要充分加以關注。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自然科學課程旨在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及其實質,進而把握規律性。
-
蒸汽機教育自然探索課程
一、課程意義《莊子》中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楊衛院士:新語境下力學本科課程體系的重塑與實踐
2通識課程之根--從入門到築基新力學課程體系的構建,首先要求從知識、能力、價值觀這個三位一體的培養目標出發,提供具體化、操作化和目標化的知識點陣列。通識課程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載體之一。2020 年9 月開始,力學導論成為浙江大學工程力學專業「強基計劃」 班必修課程,並與後續研討課「工程科學與創新」 一起,構成了力學專業本科生的專業類通識課。這是區別於以往思政類、數學類、文體類通識課的一次嘗試。
-
追問︱高校慈善教育,專業還是通識?來自高校與公益行業的反思
那麼,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究竟應該如何發展,是追求專業教育還是普及通識教育?包括紫江公益慈善課程在內的高校慈善教育探索取得了怎樣的成就?2020年12月13日,第四屆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上,來自政府、高校、公益組織等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實踐者進行了分享和討論。公益教育的使命究竟是什麼?推進公益慈善教育,首先要釐清公益慈善課程的定位。
-
香港教育局對"毒教材"出手:考慮通識課本審核的可行性
甚至在2013年非法「佔中」提出後不久,就出現了由非法「佔中」頭目戴耀廷任顧問及審查的通識課本,通篇煽動「佔中」,儼然成了一本「行動指南」。 這樣的形勢下,香港教育局邁出整頓通識教材的第一步,決定「特事特辦」,為出版社提供諮詢服務以提升通識教材的質素,同時將考慮課本送審的可能性。
-
通識公開課:孤島的守望者——探索摩埃石像的秘密
通識公開課再度來襲,讓我們繼續一起探索和想像。你準備好和我們一起腦洞大開了嗎?趕緊加入本周四晚7點半的通識課堂哦!通識公開課·第27期孤島的守望者探索摩埃石像的秘密認識摩艾石像,掌握相關的知識點以及推論方法,培養孩子的求知慾和想像力,以及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和熱愛,是本次課程的主要目的。
-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互相開放部分本科課程
原標題:北大清華互相開放部分本科課程 本報訊(記者 任敏)同時求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現在機會來了。北大清華近日發布通告,兩校教務部門達成共識,決定今年春季學期起,互相開放部分本科課程且互認學分,其中北大開放27門課程,以人文社科類課程為主;清華開放12門課程,以理工科為主。
-
清華大學召開大類培養專家會
隨後,與會專家就大類培養的根本目標和下一步走向,從人才培養成效和學科關聯考慮大類的合理構成方案、如何優化課程體系和提升課程質量等方面展開熱烈討論。在大類培養的根本目標上,與會專家普遍認同實現通專融合是大類培養的根本目標。尤政認為,對標世界頂尖大學,我們的本科階段仍然存在強調專業、基礎不足的情況。
-
課程思政的價值與建設方向
對於「課程思政」的概念,有學者認為,「課程思政」是以育人作為最終目標,以各門教學課程為主要渠道,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通過從管理、運行及評價等方面統籌教學資源,提升專業課教師價值觀滲透意識和滲透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也有學者提出,學術界對「課程」的定義雖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但是對「課程」的認識卻存在共性,即「課程」具有強調過程、系統、對象特徵、生成的特性。
-
2020年高考熱門本科專業類TOP30,專業課程、就業方向一覽
從事電力設計、建設、調試、生產、運行、管理、市場運營、科技開發和技術培訓等工作,或從事電氣設備的維護、檢修、安裝和調試等方面的工作。 此外,還可從事其他行業中的電氣技術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