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何建宗
編者按:6月以來,香港社會動蕩不安,多所學校淪為「政治戰場」。蒙面黑衣學生示威脅迫學校表態,教授因政治議題辦公室被塗汙,被視為未來和希望的青年,竟成橫行校園的暴徒。「人民銳評」在《與香港年輕人談談理想和未來》一文中提到,年輕人思慮人生、憂心未來無可厚非,但如果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只會離目標越來越遠。
近日,海外網專訪了曾經在特區政府工作的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何建宗博士,從大學校園、通識教育、輿論空間等深層角度剖析香港社會。何建宗認為,在對國家和身份認同的教育缺位,對學生價值觀培養又缺乏正確引導的情況下,以獨立思考為名在通識科目大量引入政治討論實在有害無益。
香港當下發生的暴力是文明社會所不能接受
圖為數百名香港市民在金鐘太古廣場中庭高唱國歌
香港現在出現的問題很讓人擔憂。除了暴力,也就是人們在媒體上看到的極端暴力示威和破壞行為以外,還有「心亂」。即便絕大部分香港人不參與暴力示威,但縱暴派通過網絡炒作謠言,大肆煽動社會仇警,這種仇恨是毫無道理和不成比例的。《基本法》賦予了香港市民和平示威的權利,但如今發展成為暴力,甚至公然破壞地鐵及交通燈等設施,是完全不能容許的。
此外,政治大規模地介入和破壞人際關係,包括家人、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係,這種政治破壞人際關係,以暴力對待不同意見人士、強迫大學校長表態等類似現象是文明社會不能接受的,事實上已經侵犯人格尊嚴和言論自由。
激進政治勢力入侵校園負面影響深遠
圖為香港理大校長拒與戴口罩女博士握手獲網友力挺
作為香港中文大學校友,何建宗對近來母校發生的事件尤為痛心。過去多年,香港各所大學面對校內、校外的激進政治勢力入侵校園都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不但沒有紀律處分違規的學生,影響校譽,反而導致大學高層意興闌珊。港大前校長徐立之在2011年面對校外政治勢力衝擊校園,最後黯然離開港大就是明證。
港中大事件的影響不只在本地,相信對大學的長遠發展會有負面影響。大學就是要吸引世界級優秀的教師、研究人員和學生才能追求卓越。校方的行動是否能促進這個目標的達致?校方對學生在校園肆意破壞和侮辱師生的行為如何處理?如何向世界各地學生和家長保證在中大的人身安全?校方必須給予所有利益相關者一個答案。
中文大學學生歷史上參與不少社會運動,在20世紀80年代是第一所支持香港回歸祖國的大學,得到廣泛認同。但是,必須清楚這次運動的本質,是帶有暴力、脅迫、仇恨和排斥內地的元素,完全不能跟過去的社會運動比較,拒絕與暴力切割的運動前所未有,也註定不能取得成功。
香港通識教育對國家和身份認同存在缺位
圖為愛港團體「保衛香港運動」在香港特區政府總部外舉行「快整治校園歪風」集會
在何建宗眼中,香港教育制度的問題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回歸後,教育改革參照西方國家的一套,主張下放權力,以「校本管理」為名讓學校和老師自行決定教材和教學內容,特區政府下放審核教材的權力。在回歸初期急需為年輕一代建立國家身份認同,特區政府應該有所作為的時候推行這些措施。後來,特區政府想要推行國民教育獨立成科遇到阻力,因為學校基本上把自己當作「服務提供者」,教育局只是「資源提供者」,幹預越少越好。而面對政治爭議,教育局的官員也難免有「少做少錯」的傾向。
至於通識教育,很多任教其他學科的老師都要於倉促之下改教這個全新科目,造成在學科知識、任教經驗和培訓方面都有所不足。它的最大問題,是在教師完全自主的情況下讓學生過早接觸複雜的政治問題。不是所有學科都是越早接觸越好,或者沒有教材肯定比有教材好。在對國家和身份認同的教育缺位,對學生價值觀培養又缺乏正確引導的情況下,以獨立思考為名大量引入政治討論實在有害無益。
事實上,這次運動有不少教師包括通識教師參與其中,有現場參與示威被捕的,也有在社交媒體發布仇警言論的。教育局願意下放權力到學校和老師是以信任他們的專業操守為前提的,教育跟其他一般行業不同,是培養下一代的良心事業。如果老師參與違法行為散布仇恨而沒有受到應有懲罰的話,會對社會和下一代造成惡劣影響。
與內地減少甚至中斷聯繫不是香港的出路
圖為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何建宗
香港民生問題主要表現在房價過高、貧富差距大、青年人社會流動低、產業單一等問題。這些問題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香港獨有的問題是,在「一國兩制」制度下,內地和香港雖然政治制度不同,但經濟和社會融合速度加快,很多香港市民的不安或者誤信謠言都與此有關。未來特區政府在解決民生問題的基礎上,也要著力與社會各界對話,促進年輕人的身份認同。
香港人必須認識到,香港很多民生問題是全世界都有,但它們的解決方案都離不開內地,與內地減少甚至中斷聯繫不是香港的出路。全世界的大都會都是通過不斷擴張解決其發展需要和核心問題,香港要解決深層次矛盾也不例外,大灣區正是能夠發揮這個作用。
因此,如果相信香港發展離不開內地是個經濟規律,香港融入內地放緩是暫時的,中長期的趨勢不會改變。事實上也沒有任何暴力示威者能提出讓香港經濟能擺脫內地的可行模式。
造假視頻不時流出 應向世界揭露香港暴力真相
圖為香港政研會發起「萬人包圍香港電臺還聲於民」行動
香港本地和外國一些媒體無視示威者的暴力襲擊,而這種襲擊已經從針對警察惡化到襲擊不同意見人士、商店、政府大樓、鐵路、交通燈等,令人髮指。部分香港本地和外國媒體把矛頭指向警方執法,對於鐵一般的暴徒行為採取輕描淡寫、轉移視線的態度,甚至曾經出現使用造假視頻的情況。本地媒體大量近距離拍攝導致影響警方執法的情況也是外國暴亂中不會出現的。
對香港事件的客觀報導,不能寄希望於已經戴上有色眼鏡的媒體,只能更主動通過YouTube和各種渠道向外國媒體尤其英語媒體揭露真實的情況。事實上,已經有多個外國記者在香港目擊暴徒的暴行而大力批評甚至出手營救無辜被打市民的案例,個別甚至遭到恐嚇。但何建宗相信,各國人民也許有不同政治理念,但基本道德價值還是共通的,都不會贊同暴力和打砸搶行為。
警方「止暴制亂」 首要任務是這些
圖為香港特首會同行政會議通過《禁止蒙面規例》
目前這場風波中暴力破壞情況、傷人放火的暴亂示威場面已經變得「公式化」。過去兩周,無論暴力和非暴力的示威人數已經減少,警方也正在採取更有效的措施應對。
還有不足20天,香港十八區就將迎來區議會選舉,令人擔憂的是暴力會否社區化,示威者會否通過零星騷擾候選人、助選團和選民的方式去破壞這次選舉。香港絕不能出現帶有暴力和恐嚇或舞弊的選舉,這是特區政府必須堅守的底線。
止暴制亂方面,何建宗建議警方更有策略應對街頭示威情況,把保護港鐵站、警署、政府部門辦公室和其他高危破壞地點列為首要任務,並主動封鎖主要幹道,減低處理示威對社區和交通的影響。
香港社會的行穩致遠之道
圖為內地赴港旅行團9月大跌九成,香港餐飲行業冷清。
何建宗認為,短期來看,肯定會對國際投資者的信心有影響,因為金融中心提供的是高增值服務,而穩定的社會環境是必要的前提。然而,如果這場風波能夠較快平息的話,香港還是可以繼續利用它獨有的制度優勢,為國家作出進一步的貢獻。
何建宗說,「一國兩制」的精髓,就是香港的制度既有異於內地也有益於內地,這才是行穩致遠之道。因此,個別香港人覺得香港可能會變成一個普通的內地城市,甚至變成「一國一制」,這完全是錯誤的,對內地和香港也不會有任何好處。香港社會要重拾信心,首先要對暴力切割,否則不可能有空間坐下來解決各種政治經濟和深層次問題。
大灣區的規劃是國家整體規劃的一部分,對香港融入國家發展,解決深層次問題有很大幫助,但並不只是為香港而設。何建宗相信,大灣區對香港人的政策不會因這場風波而改變,大灣區的發展不取代香港自身的發展,而是給各個階層和界別包括年輕人一個選擇。短期而言到大灣區的港人會有所下降,但只要規劃對香港有利,符合香港發展的經濟規律,長遠來說香港融入大灣區的趨勢不會改變。 (海外網/朱惠悅 徐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