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若愚】
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會塑造什麼樣的青年。香港回歸20年來,「港獨」思想屢屢冒頭,一些大學校園幾乎成了「武鬥」主戰場,很多學生湧上街頭,甘當「反中亂港」急先鋒。深究其中緣由,香港基礎教育難辭其咎。
1.對這本涉嫌播「毒」教材,媒體和教聯會接連發聲批判
9月8日,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發表《要求齡記出版社修訂通識書偏頗內容》的聲明。聲明中提到,由齡記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初中新思維通識單元2:今日香港》(第二版),當中第三章「香港的政治制度」及第四章「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不但取材粗疏,內容亦存在偏頗,容易誤導師生錯誤理解香港的政治、司法及社會情況。教聯會特此呼籲通識科老師運用專業判斷,小心使用。教育局應檢討現時教科書的審批制度,該出版社亦應儘快就相關內容作出修訂。
那麼,這本教材到底有哪些內容「不但取材粗疏,內容亦存在偏頗」?此前,香港《文匯報》、HKG報對這本教材進行了大起底。筆者稍加概括,大概有這麼幾點:
一是唱衰「一國兩制」。該教材在第39頁提及「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時,引用了表情憤怒的「律師」的意見,稱「全國人大常委會曾就居留權和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等進行釋法,近來更出現第五次的釋法。缺乏監督機制令執行《基本法》過程易偏向『一國』多於『兩制』,令我對香港的前境感悲觀!」又引述懷抱小孩、愁容滿面的「市民」的說法,稱「中央政府近年常介入香港事務,令我對「一國兩制」全失信心!長此下去,我會考慮移民到外地生活!」另一方面的立場,則僅引用了「政府」指會堅守「一國兩制」原則。這樣的內容編排,被網民批評會引導學生對「一國兩制」的發展喪失信心。
不同持份者對「一國兩制」的看法(圖來自香港網友,下同)
二是美化「佔中」。該教材就普選行政長官的爭議,配用的圖片是大批民眾手持「我要真普選」橫幅、發出怒吼的形象,配文中著重介紹了「公民提名」,且說明基本法未有列明和定義特首必須具備「愛國愛港」的要求,有意營造出市民與中央及特區政府的對立面。第65頁解釋「公民抗命」時,以「佔中三子」之一、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為例子,將戴耀廷發起「佔中」的目的進行美化、洗白。
三是激化兩地矛盾。教材介紹內地、香港兩地在融合過程中發生的一些矛盾衝突時,將內地遊客一棍子打死:指責「自由行」帶來大批水客、搶購奶粉,打擾市民日常生活;「內地遊客隨街便溺、不排隊、無禮貌,更是無日無之,令香港人無名火起。」此外,配圖是香港人在足球比賽中打著「香港人撐香港隊」的橫幅,噓國歌的場面。
試想,年幼的初中生天天接觸這種教材,心裡會對內地人形成什麼負面印象?教材對身份認同的「通識教育」僅止於香港本土,未適當觸及國家層面,一些年輕人由此更易受「違法達意」「香港人優先」等思潮裹挾,乃至加入「港獨」陣營,似乎是再順理成章不過的事情了。
好在,這本教材,只是香港眾多通識教材中的一本,並不能代表全部。筆者查詢齡記出版社的網站,上面註明「現約為50間中、小學印製書單及供應課本予其學生」。相較於香港的中小學數量,這並不算是一個很大的數字。
那麼,為何這一涉嫌「播毒」的教材可以堂而皇之地走進中學校園?香港基礎教育的現狀又該如何準確評判呢?
2.一個基本的判斷是,基礎教育的主導權並未完全掌握在特區政府手中
在全面、深入分析香港基礎教育的歷史和現實之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這樣的結論:在港英政府高明的「光榮撤退」戰略影響之下,香港基礎教育的主導權並未被特區政府完全掌握,一些中學校園已然成為「新世代反叛者」的培訓基地。
其實,香港政府對教育是真捨得投入的,大量真金白銀砸進教育領域。香港教育經費寬裕,教育投入逐年增加,2017年教育開支預算為826億港元,在政府開支總額中佔比17.7%。教育投入中,小學教育佔22.6%,中學教育佔34.4%,專上教育佔27.3%,其他教育項目佔15.7%。
與內地以政府主導辦學不同,香港的中小學辦學主體更加多元,這從中小學的校名就能夠看出來。
1971年9月30日頒布實施的香港《教育條例》,賦予了社會團體的辦學權利。但在港英政府有意識地引導下,西方宗教團體成為辦學的主體。回歸後,《基本法》明確「宗教組織所辦的學校可繼續提供宗教教育,包括開設宗教課程」。
在2016∕2017學年,香港575所小學中,由基督教、天主教主辦的共有309所,佔53.7%;506所中學中,由基督教、天主教主辦的共260所,佔51.4%。佛教、道教在香港雖有100多萬信眾,但傳播儒、佛、道等中華傳統宗教的小學只有33所,僅佔5.8%;中學只有37所,僅佔7.3%。
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校友有林鄭月娥、容海恩等人士
與此同時,作為政府主導教育事業的專門機構,教育局的相關權力被其下屬的考試及評核局、教育統籌委員會等機構層層分化瓦解;各所中小學也有很大的辦學自主權,常常也不會受教育局規制。
2005年1月1日,新修訂的教育條例,在中小學位新創設了「法團校董會」,負責學校的管理,包括校長的遴選,這就進一步攤薄了特區政府對學校的掌控能力。可以說,特區政府在教育事務上的地位和管治能力是不強的,這從2012年「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在教師和學生團體的聯合抵制下永遠擱置,就能看得出來。
香港的基礎教育政策是這樣的:小學6年,主要學習中文、英文、數學、科學教育、科技教育、個人社會及人文學科、藝術、體育8科。初中學生則需要學習中文、英文及數學3個主科,以及綜合科學、地理、歷史、中國歷史等學科。高中課程,包括中文、英文、數學、通識教育4個必修科目,以及甲乙丙3類選修科目,其中中國歷史被列入選修課。高中結束後,考生參加香港考試及評核局主辦的中學文憑考試,即香港版的「高考」。
通識教育是香港基礎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文初引起廣泛爭議的齡記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今日香港》,即是通識教育的教材之一。按照「通識課」的課程綱目,它涵括經濟、文化、歷史、語言、科學諸多範疇,分析手段既有質化的,又有量化的,幾乎就是一門微縮的本科社會學。可以說,這門課的優點就是知識面廣闊,缺點就是太廣闊,以至於老師都不一定能全部掌握。在很多時候,這就成了學校和老師進行自由發揮的一個重要陣地了。
學校的政治立場和教師的政治傾向,在通識科上產生的影響最為明顯。在香港鮮魚行學校,率先於2012年推出國民教育科,並開放給學生家長和媒體旁聽,以此回應社會關切。在一些傳統愛國愛港學校,通識教育內容有很多是關於內地的正面信息,介紹改革開放以來內地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並舉行升國旗、唱國歌等活動,培養學生對祖國的歸屬感。
但也有一些學校,有意識地選用內容激進的教材,一些老師把通識科作為個人政治表演的舞臺,把自己的政治觀點強行灌輸給學生,甚至鼓吹仇視內地、激化兩地矛盾,對學生進行「政治洗腦」。這幾年,在香港的報章上多次出現通識科教員大肆傳播「公民抗命」、「我要真普選」觀點的新聞。在受到社會批判時,這些老師往往以「言論自由」為擋箭牌,教學活動未受任何影響。
與此同時,很多媒體也開辦了通識教育專版、專欄、網頁,向中學生介紹時事知識以及解讀的方式。媒體的立場不同,對同一事件往往會得出截然不同的解讀,這讓有些學生看了,也會暈頭轉向,不知道該聽誰的好。
香港政府對通識教育的主要引導,就是制定了《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規範了通識教育的課程目的、主要內容和考試方式,各出版社基於《指引》編印教材,各學校自行選定教材。但教育局對各學校的教材選擇、授課組織缺乏有力的領導和監管,有時也會放任自流。
對於一些劣跡斑斑、缺乏基本職業操守的教員,教育局也拿不出什麼辦法。
2013年,香港女教師林慧思在旺角街頭用英語及粵語粗話輪番辱罵正在維持秩序警員,並因此出名,被右翼媒體大肆吹捧。事後,香港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認為,林慧思爆粗辱警屬不恰當行為,應向涉事警員道歉,香港家長聯會也對林慧思的這一行為表示強烈不滿,但黃不但拒不道歉,還表示絕不會辭職。
今年7月,香港「教育人員專業操守議會」發信,裁定她4年前的行為違反教師守則條文,教育局專門致函通報這一結果。沒想到,這位老師不但沒有絲毫悔意,在網絡直播中辱罵前教育局長,還對因「宣誓風波」而被撤職的劉小麗進行聲援。
3.考試這條指揮棒,把學生們引向何方?
既然教育局的《指引》、學校和媒體都試圖引導學生的通識教育,卻都不能發揮決定性作用,那麼,中學生文憑測試的命題權和評判標準,就成了最有力的指揮棒——它指向哪裡,考生自然就會按照那個方向去組織語言、迎合考官的觀點。畢竟,誰不想考個高分、讀個好大學呢!
遺憾的是,香港考試的命題及判卷權力,基本被所謂的「民主派」、或者支持「民主派」立場的人士掌握,於是乎,想在通識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一個不錯的辦法就是罵政府,罵得越兇或許得分就越高。
比如在2014年通識科考試中,問及港府治港的困難是什麼,高分答案是「政府缺乏認受性和合法性,公眾不認同和不尊重政府」。2016年通識科考試,其中一題以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民主和競爭力的關係為議題,高分答案是特首選委會和立法會選舉缺乏民主,致使政府被個別團體支配,而這也影響了政府的競爭力。
正是由於考官太過明顯的政治傾向,在建制派的強烈抨擊及左翼報章的批判下,2017年香港通識科考試不再設政治考題,類似「立法會拉布」、「特首缺乏廣泛認受性」這樣的「大熱」題目,今年沒有在考題中出現。
有趣的是,今年9月1日,香港考評局特地在《信報》刊登文章,就通識科存在的廣泛爭議進行回應。其中,第六個疑問是,「通識考試的題目導引學生批評國家和香港特區」。對此,考評局答覆說,因為課程設有相關單元,所以通識科考試會涉及與國家和特區有關的試題。再者,課程內容以探討問題形式編寫,教師和學生以探究方式教授和學習,故試卷也須提供議題探究的開放型題目。考生在作答時自由表達觀點和提出恰當的論證,也是符合課程和評核的規定和要求。
也就是說,考評局認為對中國政府、特區政府的相關考題是開放性議題,學生的回答只要能夠自圓其說,都在認可範圍之內。但蹊蹺的是,他們給出的標準答案,往往都是批判政府的。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歷史科」在香港高中列為選修課,近年來選修學生數量在24堂選修課中排第8名,比例在一成左右,且途中有30%左右的學生退修。2015年報考人數為6430人,2016年為6356人,2017年為5924人,呈現出持續下降的態勢。
在中國的領土上,中國歷史居然是學生的選修課,學習人數不足一成,那麼這樣培養出的學生,對祖國有多深的了解、能產生多深的感情,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來。
4.好在,一些積極的措施正在採取
對於香港基礎教育領域存在的種種亂象,中央始終高度關注,特區政府也進行了一些積極的工作。特別是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香港特區政府也正視尖銳問題,一系列政策措施陸續推出。
首要的是加強基本法教育。
5月31日,香港教育局公布《中學教育課程指引》擬定稿,其中建議學校在現有的初中中國歷史、生活與社會、歷史及地理等科目中,涵蓋共51小時《基本法》教育。其中,初中中國歷史科目必修內容中涵蓋24小時的《基本法》內容,生活與社會科目為15小時。此外,初中非必修的歷史及地理科目也可以分別提供10小時及2小時《基本法》相關內容。
同日,教育局向全港中學發通函,介紹最新的《指引》。據了解,《指引》中提出了多項主要更新,當中強調價值觀教育對學校課程至關重要,學校應使學生了解《基本法》,以加強他們價值觀的培育。
再一個是強化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教育。
教育局於2016年10月展開了修訂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的諮詢,建議課程古今並重,政治史與文化史兼備,使學生可以全面及立體地認識國家歷史,以優化中國歷史教育。為推動中國歷史和文化。
2017年開始,教育局將加強師資培訓,並向每所公營及直接資助計劃小學和中學分別發放10萬及15萬元的一筆過津貼,合共約15億2500萬元,以支援小學常識科、中、小學的中國語文、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學的教師改善教學,以及讓中、小學生能夠欣賞及承傳中華民族的卓越精神與文明。
還有,就是強化國民身份認同。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此前接受專訪時稱「國民教育一定要做」。他明確指出「我們是在香港的中國人」,未來會想辦法加強青少年對國家的認識和認同,將適時加強推行,但強調不會設硬指標。
通過對基礎教育的系統性撥亂反正,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國家觀念、國民身份認同,徹底斬斷「港獨」向青少年群體蔓延的黑手,是香港基礎教育必須要完成的一項工作,也可以說是教育領域去殖民化的一場硬仗。
要想打贏這場「上甘嶺」,離不開這麼幾條:強化政府管治能力,擁有教育話語權;壯大愛國愛港力量,在教育主體中佔據主流;強化師資力量培養和監督,把害群之馬剔除出去;系統謀劃教材建設,修正謬誤;大力推廣普通話,定期開展升國旗、唱國歌活動,等等。
唯有如此,香港的長治久安才能真正從娃娃抓起,回歸後成長起來的一代成為「港獨」生力軍的困局才能得到有效根治。當然,這也需要包括內地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的共同努力。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