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梁水下博物館:200歲圓雕石魚重3.5噸

2020-11-23 人民網

博物館水下全景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網友推薦指數:★★★★★

鎮館之寶:200歲圓雕石魚,清代,張師範刻,長3.1米、寬1米、重3.5噸

開放時間:9:00-17:00(16:30停止售票,周一閉館)

地址:重慶市涪陵區濱江大道二段185號

遊覽博物館似「深水奇幻旅程」

白鶴梁題刻水下博物館是世界唯一的水下博物館,給人的是一種「深水奇幻旅程」。博物館在水下40米處,進館後,先踏上一條長88米的電梯,水深40米處。再通過一條約150米的平直交通走廊,最後才到達60多米長的環形參觀走廊,放佛穿越了空間。

石樑共留存題刻165段,3萬餘字,石魚18尾、觀音兩尊、白鶴一隻

 

白鶴梁題刻歷經整整1200年

白鶴梁對於生活在三峽兩岸的人們從來都不陌生。這段全長1600多米,寬10餘米的石樑,橫亙於長江江心,每逢旱季江水退去後它就會露出水面,從而在江中形成一道天然的阻瀾隔浪的屏障。民間傳說,石樑附近的人們之所以能夠平安,全靠一個名叫爾朱真人的道士長期施法扶助,後來爾朱真人得罪權貴被迫害致死,死後化作白鶴西去。人們為了紀念爾朱真人的豐功偉績,遂將石樑命名為白鶴梁。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算不得信史。

至於石樑為何命名為白鶴梁,因缺少明確文獻記載,早就已無法考證。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早在唐代,白鶴梁就已經聲名大振。從那時起旅居涪陵的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鄉紳士子往往到白鶴梁題名刻錄,其內容既有詩詞佳句,也有遊記心得,更有塗鴉式的名姓綴錄,千年後在白鶴梁上竟形成了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據了解,從唐代廣德元年(763)白鶴梁上第一塊題刻上石,到1963年2月15日涪陵當地最後一次於白鶴梁上鐫刻文字,前後歷經整整1200年。目前,石樑共留存題刻165段,3萬餘字,石魚18尾、觀音兩尊、白鶴一隻。正是由於白鶴梁常年沉於水中,只於枯水時節方才顯現,所以它基本沒有遭受過任何人為破壞,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而今,在白鶴梁原址上修建了一個保護殼——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遊人可下到帶參觀窗的水下通道,透過玻璃舷窗欣賞白鶴梁題刻。

此魚是白鶴梁18尾石魚中體積最大的一尾

200歲圓雕石魚體積最大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展廳內有一尾長3.1米、寬1米、重3.5噸,雕刻精細的石魚非常引人注目。據館長胡黎明介紹,該石魚去年剛滿200歲,於清嘉慶18年(公元1813年),由涪州州牧張師範鐫刻而成,是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此魚是白鶴梁18尾石魚中體積最大的一尾,而且不是從白鶴梁上切割下來的,而是一直與白鶴梁題刻相對獨立存在的個體。據了解,張師範在刻這尾石魚時,還附有一首詩:石鯨自有形,躍入蛟龍宅。霖雨及時行,永顯濠梁跡。這首詩寓意著這尾石魚將給涪州百姓帶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相關焦點

  • 「一起讀科普雜誌」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在我國的重慶涪陵也有一座建在水下的博物館,它有很多響亮的稱號: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世界水文資料寶庫、水下碑林館等等。這座博物館建在長江江水40米之下,你需要乘坐90米長的電梯直達水下,然後再走進潛艇船艙一樣的博物館中,透過一個個小圓窗,看淹沒在江水中的神秘寶藏—白鶴梁。
  • 白鶴梁 中國千年「水文站」
    不過,世界上目前唯一的一座水下碑林博物館建在重慶涪陵,即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它是因白鶴梁水下碑林而建造,這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6米的天然巨型石樑。僅在春冬枯水時露出水面,石樑中間雕刻有一雙石魚,每次當水平面正好在魚眼睛時,人們發現第二年便會是豐收之年。
  • [重慶]《涪陵白鶴梁》
    白鶴梁上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歷代的題刻,這些題刻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唐代,最晚的止於1963年,期間長達1300年。這些題刻有不少是歷代大書法家、大文學家留下的真跡,僅保留下來的就多達180多幅,因此白鶴梁又素有「水下碑林」之稱,在這些題刻中,最獨特的是白鶴梁上的這一款石魚題刻。
  • 重慶珍檔 | 白鶴梁「雙鯉」引歷代詩人題唱和詩
    說起涪陵,不得不提到現存古代水文遺產中的瑰寶——白鶴梁題刻。歷代文人追尋千裡,在白鶴梁上留下題刻,使白鶴梁與中國古代水文、文學及書法等產生了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白鶴梁題刻,從唐至今逾1200餘年,發現有題刻174段,現存165段,共約3萬餘字。
  • 專家呼籲加強白鶴梁水文化遺產研究保護
    【記者來信】   編輯部:  最近在重慶涪陵閉幕的2019白鶴梁水文化遺產與人類文明國際研討會上,一些專家學者呼籲要進一步加強對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研究保護。白鶴梁題記始刻於唐代廣德元年以前。梁上共有題刻165段(唐代1段、宋代98段、元代5段、明代16段、清代23段、年代不詳者22段),石魚18尾,觀音2尊,白鶴1隻。主要分布在長為220米的中段石樑上。  題刻常年淹沒於水下,只在冬春季節江水枯落時才露出水面。每當江水退、石魚現,就意味著一個少雨的枯水周期已經過去,豐收年景即將來臨,故有「石魚出水兆豐年」之說。
  • 首屆重慶涪陵白鶴梁文化節開幕
    涪陵區委宣傳部供圖人民網重慶9月23日電 9月21日至27日,由重慶市委宣傳部指導,重慶市文化旅遊委、市農業農村委、市水利局、三峽博物館、涪陵區委、涪陵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同觀石魚·共慶豐收」首屆重慶涪陵白鶴梁文化節在涪陵舉行。
  • 長江白鶴梁上有一個特殊風俗,揭開「石魚出水,以兆豐年」之謎
    在重慶市涪陵城北的長江三峽庫區上遊,有一處非常著名的景觀,它便是白鶴梁。白鶴梁是一條長約1600米、寬約16米的天然巨型石樑,也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白鶴梁如今已經成了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我國還以白鶴梁為中心,在長江水下建成了一座水下白鶴梁博物館。
  • 重慶涪陵舉辦白鶴梁文化節 舞蹈詩《白鶴梁》首演
    新華網發(劉文靜 攝)  新華網重慶9月23日電(王龍博 劉文靜) 「同觀石魚•共慶豐收」首屆重慶涪陵白鶴梁文化節日前在重慶涪陵舉行。活動旨在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白鶴梁題刻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文旅融合發展,全面展示「兩江福地•神奇涪陵」的美麗山水和人文魅力。
  • 看石魚(圖)
    參加2015年重慶市涪陵區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的30名青少年,近日來到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參觀1200年前的涪陵石魚,進行科學調查體驗,認識了解涪陵石魚對三峽大壩高度建設有一定的參考作用,並且製作了白鶴梁「無壓容器」保護技術的演示原理。
  •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水下文物保護戰(圖)
    鍾旖 攝   中新網重慶10月6日電 題:「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水下文物保護戰   作者 鍾旖   在世界首座水下遺址博物館——重慶市涪陵區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內,國慶期間遊人絡繹不絕。遊客乘著下行的電動扶梯、穿過曲折幽深的廊道,不知不覺走到長江水下40米的江心處,透過廊壁上的23個水下玻璃觀測窗,便可遠望亙古千年的「水下碑林」。
  • 涪陵廣場這場大型原創情景舞蹈詩劇夢幻演繹白鶴梁傳說
    《夢幻白鶴梁》劇照白鶴梁景觀是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三峽大壩修建前,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才露出水面。相傳北魏時期爾朱真人在此修煉,後得道,乘鶴仙去,「白鶴梁」因此得名。《夢幻白鶴梁》正是根據此傳說進行改編與演繹,通過《山水因緣》《神仙福慧》《魚兆豐年》三幕極富懸念的故事編排,真實自然的動作設計,配上朦朧縹緲的音樂,夢幻再現白鶴梁傳說故事的場景,現場觀眾看得直呼過癮。
  • 埃及水下古城被意外發現,專家為何說:最好別動將文物放回原位
    考古專家潛入深水區後,隱約發現下面有東西,當打開頭上的照明燈後,他才發現水下竟有很多石制器物,上面還雕刻著古老的文字和圖形。因潛水的時間有限,他只能先回到船上,並將自己得到的信息上報給文物機構。專家在清理水下遺址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大型石雕,但在處理這些東西時,一位德高望重的哈佛大學文物專家,卻讓大家趕快住手,最好不要動,將文物放回原處,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文物界流傳一句話「幹百年,溼千年,不幹不溼三五年。」
  • 重慶「河神」水下一呆就是兩小時 隊長恐後繼無人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潛水員黃榮濤在水下33.5米進行作業。渝中區太平門施救碼頭,安靜停靠著幾艘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駁船,船上有「長江救撈一號」幾個字。給水下題刻「洗臉」,像「照顧」嬰兒一樣細緻1月15日,陳方勇帶著隊員前往涪陵,開始為千年「水下水文站」白鶴梁進行為期一周的維護和清洗。陳方勇說,早在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對外開放前,他們就來做過護理工作,此後每兩三個月來一趟,今年已是第十個年頭。他們此次有兩個任務:更換出現故障的水下照明設施;為題刻「洗臉」。
  • 中國最大的水晶:重達4噸,現存地質博物館,被稱「水晶大王」
    「水晶大王」這一曠世珍寶,就是中國地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從外觀上看它比平常人長得高,就像一塊巨大的外形不規則的半透明石頭。1、水晶大王:中國地質博物館「鎮館之寶」,重量4.35噸在中國地質博物館官網「館藏精品」的礦物類中有專門介紹:「水晶,化學成分為二氧化矽(SiO2),無色透明,晶體發育較完好,雙晶發育。
  • 在海底建博物館、造城市,這些水下建築太震撼了!
    大西洋博物館全歐洲第一個水下博物館大西洋博物館(MuseoAtlantico)位於蘭薩羅特島附近的海域下,佔地達2500平方米,館內佇立著300多個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的現實主義人像雕塑,分12處安放在一片本毫無生機的沙質海床上,數量可觀,還有一道重100噸、30米長的牆,所有作品形成了一座水下植物雕塑群,蔚為壯觀。
  • 未來的博物館都在水下!
    在裝有沉船的「玻璃罐」周圍建造一個博物館,遊客可從各個角度欣賞這艘18世紀的著名沉船。在英國黑斯廷斯海岸水下,靜靜躺著一艘歷史名船——阿姆斯特丹號的殘骸。建築工作室ZJA 為其在荷蘭設計了一座水下沉船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