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水下全景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網友推薦指數:★★★★★
鎮館之寶:200歲圓雕石魚,清代,張師範刻,長3.1米、寬1米、重3.5噸
開放時間:9:00-17:00(16:30停止售票,周一閉館)
地址:重慶市涪陵區濱江大道二段185號
遊覽博物館似「深水奇幻旅程」
白鶴梁題刻水下博物館是世界唯一的水下博物館,給人的是一種「深水奇幻旅程」。博物館在水下40米處,進館後,先踏上一條長88米的電梯,水深40米處。再通過一條約150米的平直交通走廊,最後才到達60多米長的環形參觀走廊,放佛穿越了空間。
石樑共留存題刻165段,3萬餘字,石魚18尾、觀音兩尊、白鶴一隻
白鶴梁題刻歷經整整1200年
白鶴梁對於生活在三峽兩岸的人們從來都不陌生。這段全長1600多米,寬10餘米的石樑,橫亙於長江江心,每逢旱季江水退去後它就會露出水面,從而在江中形成一道天然的阻瀾隔浪的屏障。民間傳說,石樑附近的人們之所以能夠平安,全靠一個名叫爾朱真人的道士長期施法扶助,後來爾朱真人得罪權貴被迫害致死,死後化作白鶴西去。人們為了紀念爾朱真人的豐功偉績,遂將石樑命名為白鶴梁。當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算不得信史。
至於石樑為何命名為白鶴梁,因缺少明確文獻記載,早就已無法考證。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早在唐代,白鶴梁就已經聲名大振。從那時起旅居涪陵的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鄉紳士子往往到白鶴梁題名刻錄,其內容既有詩詞佳句,也有遊記心得,更有塗鴉式的名姓綴錄,千年後在白鶴梁上竟形成了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據了解,從唐代廣德元年(763)白鶴梁上第一塊題刻上石,到1963年2月15日涪陵當地最後一次於白鶴梁上鐫刻文字,前後歷經整整1200年。目前,石樑共留存題刻165段,3萬餘字,石魚18尾、觀音兩尊、白鶴一隻。正是由於白鶴梁常年沉於水中,只於枯水時節方才顯現,所以它基本沒有遭受過任何人為破壞,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而今,在白鶴梁原址上修建了一個保護殼——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遊人可下到帶參觀窗的水下通道,透過玻璃舷窗欣賞白鶴梁題刻。
此魚是白鶴梁18尾石魚中體積最大的一尾
200歲圓雕石魚體積最大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展廳內有一尾長3.1米、寬1米、重3.5噸,雕刻精細的石魚非常引人注目。據館長胡黎明介紹,該石魚去年剛滿200歲,於清嘉慶18年(公元1813年),由涪州州牧張師範鐫刻而成,是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此魚是白鶴梁18尾石魚中體積最大的一尾,而且不是從白鶴梁上切割下來的,而是一直與白鶴梁題刻相對獨立存在的個體。據了解,張師範在刻這尾石魚時,還附有一首詩:石鯨自有形,躍入蛟龍宅。霖雨及時行,永顯濠梁跡。這首詩寓意著這尾石魚將給涪州百姓帶來風調雨順的好年景。